军械、兵士释放回家。第二天,李将军写了一封【第九号军令--向军队告别】,他告诉他们:『因我认为英勇与牺牲不能补偿继续作战所遭到的损失,才决定使战功彪炳受人敬爱的人不再做无谓的牺牲。』虽然李将军是败军之将,但是由于他的仁慈、勇敢、卓越与风度,他赢得了美国人的尊敬。「战后的李将军」(Lee After the War)作者费施维克(Marshall W。 Fishwick)总结说:「北方得胜,南方得李。」(The North had the victory,but the South had Robert E。 Lee。)可谓一语传神。
李将军解甲归田后五年间,直到死去,一直尽瘁于恢复南方的创伤,并敦促人民跟过去的敌人合作,因为敌人本是同胞。在教堂中歧视黑人的紧张时刻,他走过去,搂住黑人的肩,一同跪下祈祷。
搞「南方独立」的李将军,死去一百多年了,他的故事,值得搞台湾独立者的深沉思考。
我要评论
李敖研究网发布
蛋蛋 制作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好人坏在那里? /李敖 1988。11。05
人们从小就被教育做好人、训练做好人,长大以后,有的自信是好人、有的自许是好人、有的自命是好人,他们从少到老、从老到咽气,一直如此自信、自许或自命,从来不疑有他,但是,好人、好人,他们真是好人吗?深究起来,可不见得。
事实上,世间所谓的好人,其实他们坏得真够瞧的。好人怎么会坏呢?会坏,我举出三点主要的,证明给你---好人---看:
好人的第一坏:不敢与坏人争。
好人的第一坏处是,他们怕坏人,因为怕,所以不敢与坏人争。1965年,吴相湘因反对黑暗势力辞去台大教授的时候,他对我说:『我这回「退让贤路」了!』我回答他说:『吴老师,你错了,你退让的不是贤路,而是道道地地的「恶路」!』什么叫「退让恶路」?退让恶路是好人用消极而退缩的办法,自承斗恶人不过,最后下台鞠躬,关门叹气,听任坏蛋们昏天黑地的乱搞。最后如张伯苓(yubar按:过去南开大学校长)所说的:『这个年头儿,就是因为「坏人都在台上唱戏,好人蹲在屋里叹气。」才越来越糟糕!』
天下坏事的造成,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坏人做坏事;另外一个是好人容忍、坐视、甚至默许坏人做坏事。结果呢?有能力或可能有能力的好人,在有机会或可能有机会的时候,放弃了打击坏人、阻止坏人做恶的行动。于是天下的坏事,也就一件一件的蔓延起来了。
所以,不客气的说,坏事不全是坏人做出来的,其实好人也有份,容忍、坐视、甚至默许坏人做坏事,乃是使坏事功德圆满的最后一道手续,好人之罪,岂能免哉?
好人的第二坏:以为「独善其身」便是好人。
好人最大的毛病,乃在消极有余,积极不足;叹气很多,悍气太少。结果他们所能做的,充其量只是「独善其身」而已,绝不是「普渡众生」的好汉。但是最后,坏人并不因为好人消极叹气就饶了他们,坏人们还是要欺负好人、强奸好人,使他们连最起码的「独善其身」也善不好、连佛教中最低级的「自了汉」也做不成。最后只得与坏人委蛇,相当程度的出卖灵魂,帮着坏人「张其恶」或「扶同为恶」。这真是好人的悲哀!
好人所以「独善其身」,其实是一种相当成分的自欺。这种自欺,原因在好人以为「独善其身」便是好人人格的完成,其实这一完成,还差得远啊!
为什么?因为好的完成,必须是向外性的,而不是向内性的,顾炎武说他不敢领教置四海穷困而不吭气,反倒终日讲道德教条;林肯说他无法认同一半是奴隶一半是自由人的长久存在,都在说明了道德上的向外性。老罗斯福打击「财阀」,推动反托辣斯政策,坚信如果不能使个个过得好,单独那个也过不好。(This country will not be a really good place for any of us to live in if it is not a really good place for all of us to live in。)就是这种向外性的伟大实证。
以「独善其身」自欺的好人,他们自欺到以为「独善其身」便是好人了,其实是大错特错的,因为坏人是向外性的。好坏关系是一种此长彼消的互斥关系,自以为「独善其身」便是好人了的,就好象踩在粪坑里而高叫自己不臭一样,这是不可能的。
好人的第三坏:以为「心存善念」便是好人。
当「独善其身」大行其道以后,伦理学上的「动机派」(motivism)便成了好人的护符。「动机派」的走火入魔,判断一件事,不看事的本身,反倒追踪虚无飘渺的动机,用动机来决定一切。孟轲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俞正燮直指孟轲说的「情」,就是「事之实也」。无异指动机就是事实,一切要看你存心如何;存心好,那怕是为了恶,也「虽恶不罚」;存心不好,就便是为了善,也「虽善不赏」。这样不看后果,全凭究其心迹的测量术,一发而不可收拾,就会变得舍不该舍之末,而逐不该逐之本,以为人在这种本上下工夫,就可得到正果。这真是胡扯!王阳明说:「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他全错了!善绝非一颗善心,便可了事。善必须实践,必须把钱掏出来、把血输出来、把弱小扶起来、把坏蛋打在地上,才叫善;反过来说,「想」掏钱、「准备」输血、「计划」抑强扶弱,都不叫做善。你动机好,没用,动机是最自欺欺人的借口,十七世纪的西方哲人,就看出这点,所以他们点破---「善意铺成了到地狱之路」(Hell is paved with good intentions。)这就是说,有善意而无善行,照样下地狱,阎王老爷可不承认光说不练。
可怜的是,好人在「独善其身」之余,竟自欺到以为只要「心存善念」,便是行善了、就问心无愧了,其实这是不够的。问心无愧算什么!要问的是行动。没有行动同步作业,空有一颗好心,只是自欺而已!
李敖研究网发布
蛋蛋 制作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关公曹操三角恋爱论
曹操刘备联合平了吕布以后,一起向汉朝的皇帝表功。刘备虽说他排行起来,是皇帝的叔叔,可是这回却是第一次见皇上,并且还是曹操介绍的。
曹操的谋士程昱向他说:“今明公威名日盛,何不乘此时行王霸之事?”曹操答道:“朝廷股肱尚多,未可轻动。吾当请天子田猎,以观动静。”于是汉庭上下,便展开了一次庞大的打猎大会。
打猎开始的时候,曹操抢尽了大子的风头。《三国演义》记当时的情形如下:“群臣将校,见了金鈚箭,只道天子射中,都踊跃向帝呼万岁。曹操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众皆失色。玄德背后云长大怒。剔起卧龙眉,睁开丹凤眼,提刀拍马便出,要斩曹操,玄德见了慌忙摇手送目。关公见兄如此,便不敢动。”
这段故事,《三国演义》的作者并未写尽事实的真相。
关公这次要杀曹操。他的理由,并不止于他自己说的,“操贼欺君罔上,我欲杀之,为国除害”。也不止于刘玄德说的“舍弟见操僭越,故不觉发怒耳”。关公这一次“要斩曹操”,实在是因为“吃醋”的缘故。
我说关公“吃醋”,决不是瞎说,有古史为证。在晋代常琼的《华阳国志》卷六《刘先主志》里,就有这样一段秘辛:
“初,(关)羽随先主(刘备)从公(曹操)围吕布于濮阳。时秦宜禄为布求救于张杨(不是电影明星那个张扬)。羽启公:“妻无子,下城乞纳宜禄妻。”公许之。及至城门,(羽)复白(于公)。
公疑其(秦宜禄太太)有色,自纳之。后先主与公猎,羽欲于猎中杀公。先主为天下惜,不听。故羽常怀惧。”
这个故事还分别见于《蜀记》和《魏氏春秋》,内容大同小异,都分明是说,关公以有妇之夫,打秦宜禄太大的主怠,并且一再叮咛曹大官人,千万把这个美人赏他,那知曹操见色忘义,说话不算,竟把美人儿“自纳之”,无怪乎关公醋火二丈,要在打猎时杀掉老情敌了。
关公一度被曹操俘获,整天予以优容,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小宴,上马一锭金,下马一锭银,可是关公仍是不肯跟曹操合作,终于过关斩将,千里走单骑,复归于刘备。
《三国演义》中说关公够义气,华容道“义释曹操”。其实历史上根本没有这件事。华容道那个战略据点,赤壁战争时刘备根本没有派兵,当然也没派关公去。设想当时:的派了关公去,关公见到者情敌,岂不分外眼红吗?按照现代的尺码,“华容道”岂不要变成“毁容道”了吗?若真来那么一次,我们的“民族英雄”,岂不更要丢脸了吗?
秦宜禄的大太被关公曹操合抢以后,做了王八头。张飞劝他不要这样窝囊,他于是改跟张飞做事,后来又想离开,被张飞所杀。可怜的一对夫妻,在乱世中,竟先后做了“英雄”“奸雄”随意宰割的人肉!
(一九六五、八、十四。)
(附录〕
磨刀集(黛郎)
挑袍别裁李敖在他报倡“关公曹操三角恋爱”说,因此想起一出河南戏“挑袍”,关公戟指曹白脸唱道:
“俺白天上山打柴烧,晚上还要铡马草,我阴天抱孩子,半夜防强盗,说着想着心头恼,举刀要杀好曹操!”这时曹操的太太拦在中间,把丈大数落一顿,又向关公挤眉弄眼:“哎哟,二叔,你就看在俺俩的交情份上,饶了这个龟孙吧!”关公跺足,香香孩子的面孔,作英雄气短状……全剧于焉终场。
(《自立晚报》,一九六五、八、十六。)
李敖研究网发布
蛋蛋 制作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李敖之不亦快哉
其一:得天下之蠢才而骂之,不亦快哉!
其一:国民党过去欺负你,现在把它欺负回来,不亦快哉!
其一:老蒋生前他下我牢,老蒋死后我鞭他尸,写《蒋介石研究》、《蒋介石研究续集》、《蒋介石研究三集》、《蒋介石研究四集》、《蒋介石研究五集》五书,并编《拆穿蒋介石》一厚册,不亦快哉!
其一:鞭尸之外,旁及其妻其子,无一幸免,一一大书伺候,不亦快哉!
其一:平生有恩必报,有仇必报,快意恩仇,不亦快哉!
其一:仇家不分生死,不辨大小,不论首从,从国民党的老蒋,到民进党的小政客、小瘪三,都聚而歼之,不亦快哉!
其一:在厕所里读党义,不亦快哉!
其一:在监牢里读禁书,不亦快哉!
其一:在浴盆里泡热水,不用手而用脚趾开水龙头,不亦快哉!
其一:在浴盆里一动也不动,由美女一切代劳,自已像死猪一样,不亦快哉!
其一:在动物园里,抱小老虎、小狮子照相,不亦快哉!
其一:逗小狗玩,它咬你一口,你按住它,也咬了它一口,不亦快哉!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