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例子,颇能说明作为西化派一员的任鸿隽的内心倾向。1931年,国际联盟教育考察团受国际智识合作委员会的委托来中国进行了几个月的教育方面的考察,随后发表了题为《中国教育的改造》的考察报告,报告中不仅对当时中国教育的状况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也提出了若干发展中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建议。原来任鸿隽曾与朋友约定,各自写出书评,可是朋友们一直未见动静,于是任自己便先行写下了读报告后的意见,在《独立评论》三十九号(1933年2月26日)上发表。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任鸿隽首先对考察报告中依据的一些数据产生了疑问。报告说,平民教育会定县工作的经费“百分之六十”来自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的补贴。而作为中基会的负责人,任鸿隽认定中基会只给平民教育会经费两万元,“若拿此数与平教会三十六万元经费作比例,不过百分之五而已”。颇有意味的是,面对报告中的两段话时,任的不满态度。报告称“因为各国退还庚款,才有许多高等教育机关的设立,而且许多经费充足的大学也是由此成立的。”“中国中等学校的大部分,都是由外国人发起的。”任鸿隽评论说:“这两个说法恐怕凡稍知中国教育的历史和现状的'人',都不能认为正确罢。” 最值得辨析的,可能还是任鸿隽评论文章里的这样一句话,“考察团诸君认'为'我们的学校教育过于外国化,我们的意思,却是觉得我们的暾育矽》国化的不够。”如所周知,现代中国的西化派,大多对中国较西方落后的现状持批评态度,而在他们看来,中国要富强,要走向现代化就非西化不可。因此,“外国化”也一直是他们倡导的发展方向。但此次国联教育考察团的报告却未支持“外国化”,相反,他们还强调;一国的教育应该根据所在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经济情形创造一种新制度,不可盲从外国,特别是不应该摹仿文化经济和中国社会情形太远的美国教育模式。
抽象地看,国联教育考察团的这些说法相当理性,也所指有故。上世纪初,自从美国哲学家杜威教育理论介绍到中国后,从学制到教育方式上,美国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影响都是明显的。当时国内的著名学者和教育家如胡适、蒋梦麟、郭秉文、陶行知、刘伯明、陈鹤琴、舒新城等都是实用主义教育理念的鼓吹和实践者。而1919年杜威的来华,并先后所作的二百多次演讲,更是在宣传其哲学思想的同时,大大推动其教育思想的传播。有趣的是,杜威在教育理念上,也并没有一味地强调“外国化”。但以今之眼光看,外国学人和中国知识人所处的环境毕竟差异极大,着眼点自然也就有所不同。三十年代的中国,从任鸿隽这样的科学事业家的视角望出去,现代教育制度(指科举制度废除后)建立还不到三十年的时间,而沿海与内地发展的不同步,又部分地消解了外国教育制度和教学方式在更广阔区域的进一步推广。任鸿隽指出:“我们晓得在许多学校里面,虽然教的不是四书五经,而是白话国文、地理、历史等等功课,可是他们的教法,还是和从前念四书五经一样,而且许多学生的心里,也还在那里做他们的洋八股、洋翰林的梦。”最让任鸿隽不能理解的是,外表上看,国内一些新式学校的教学方式与欧美没有差别,结果却正好相反。人家是活泼快乐,身体健全,我们却是“呆蠢、神经失常和不快乐”。要改变这个状况,任鸿隽认为,“除欢迎澈'彻'底的外国化——即种种方法、精神的改革,无他道也。”但“外国化”只是就方法上言,一旦外国人大谈其心理的“优越性”时,任鸿隽的民族主义的自尊就受到了伤害。他写道;“(我们)不能说只有欧美人的心理能发生科学,配研究科学。科学的种子,萌芽在西方,但他能培养移植于世界任何处所,只要有适宜的土地与养料就行了。”很明显,任鸿隽的“外国化”或西化是有着普世性的特征的,即具有面向世界、开放的世界主义的理想。
在鼓吹“外国化”的同时,民族主义情结的一个主要表现,乃是要使其中国化。任鸿隽有一篇题目是《一个关于理科教科书的调查》的调查报告,此文发表在《独立评论》第六十一号(1933年7月30日)上。任鸿隽他们调查的目的,是想了解“目下的中国理科教育情形,是不是比十五年前有了相当的进步”。而在任鸿隽的认知中,“理科课程的中国化,非先有理科的中国教本不为功”。但此次调查下来的情形却不甚美妙。以大学一年级为例。《普通物理学》、《普通化学》、《普通生物学》和《算学》等五门课,中文课本使用率最高的《普通物理学》、《普通化学》也只占调查课本总数的百分之五,而《算学》干脆百分之百用的是外国教材。在分析原因时,任鸿隽还比较客气,以为外文教材程度比较深,而中文教材不能满足需求。但他也明确提到,其中含有“崇洋心理”。他还指出:“我们在大学高中教课的先生们,对于课'教'材,只知展转负贩,坐享成功,绝不曾自己打定主意,做几本适合国情的教课书,为各种科学树一个独立的基础。”
想来任鸿隽的话已经说了七十年,时下国内高校中,翻印外文教材,规定外语讲课,也在“与国际接轨”的口号下,有蔚然成风之势。这中间当然不乏对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教育方式的矫枉过正的因素,但寄存的任鸿隽所说的“崇洋心理”、学术上的惰性和学术水平的差距,恐怕也是毋庸置疑的。让人不解的倒是,当下中国,较之上世纪,各方面的西化程度是愈加深入明显,但西化意义上的中国化的意识却仿佛变得模糊不清了。
杂说电视与戏剧
■ 傅 谨
魏明伦先生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最重要的川剧作家之一,现在多数人对他的了解,只限于改革开放后的诸多剧目,从《四姑娘》开始,以《潘金连》(又名《一个女人和四个男人的故事》,或简称《一女四男》)达到高潮,又继之以《易胆大》、《巴山秀才》等等,每每以“新观念”闻名于世,还有让他名声更响的那部依据某境外作家的创作从电影改编的川剧《变脸》。其实在“文革”后期,他创作的批走资派的《炮火连天》就曾经被相中,赴京参加江青亲自主导的全国“农业学大寨会演”的行装大约都已经打点完备,在四川戏剧界看来,那就已经算是“准样板戏”了。“文革”结束后,他很快东山再起,正应了“是金子总要发光”那句老话。
魏明伦早就是文化名人了,然而从我辈凡人角度看,名人有名人的难处,比如说做一个名人,就很难克制自己展现无所不通的多才多艺的冲动。夸聂卫平桥牌打得好要比夸他围棋下得好更令他兴奋得意,尤其是在他棋艺日渐荒疏的时候;魏明伦现在的兴趣,好像渐渐地从写戏转向发表他有关文化领域的宏论。去年,魏明伦在国家图书馆演讲,言之凿凿地声称他看一个戏剧史的重大发现:元代的文人们是由于没有科举和做官的机会才去写杂剧的啊!而且他特别申明,说这是以前的戏剧史或文学史从来没有讲到过的观点。我相信聪明如魏明伦者确实是独立做出这个发现的,按照他的说法,他肯定是没有读过任何一本中国戏剧史或中国文学史一只要读过任何一本他就会一边读一边会心地一笑,哦,原来别的那些撰写戏剧史和文学史的不够聪明的学者们,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呀——难道这样的解释,从《元曲选》问世之日起,不早就是戏剧界的共识,是几乎每个撰写戏剧史或者文学史元代部分的学者不断重复的陈词滥调吗?我倒真想开开眼界知道有哪本书不这样写呢。所以,说到元代文人写戏的动机,假如魏伦明真有独得之秘,想发惊人之论,恐怕需要反过来证明元杂剧的作家们都是靠钟鸣鼎食香车宝马之助才写出了他们的不朽名著之类。
我不是在故意挑魏明伦先生的毛病,只是感慨于不读书真好,做一个不读书的名人是如此痛快,动辄就可以有新发现,而且可以如此之自信,不像我辈书虫,写文章时左顾右盼,生怕漏掉前贤的成果,套用一句成语,真叫“书到用时方恨多”,只能感慨“说有易说无难”。话音未落,魏明伦又在“世纪大讲堂”做演讲,这次讲的是中国戏剧的命运,说是他发现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到“斗室文娱”时代,所以大家都不看戏剧而看电视了,所以戏剧是“台上振兴,台下冷清”。有关中国戏剧之命运的讨论是今年戏剧界持续整年的热门话题,缘由就是《中国戏剧》杂志去年年底发表的魏明伦这篇演讲稿。有关“斗室文娱”的话题,我对魏明伦先生已经有过公开的回应,不过因为魏文重点之一是说电视和戏剧的关系,进而更是电视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刚好我也有点心得,它早就已经超出了与魏明伦先生商榷的范畴,须得另起话头,慢慢道来。
电视的兴起确实是二十世纪对人类生活改变最为显著的事件;而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戏剧界就弥漫着对电视欲爱且恨、既羡慕又仇视的复杂心情,很像当时的上海人看深圳的眼光。原因是电视突然崛起,戏剧的地位几乎同时急剧滑落,在艺术领域迅速被边缘化。在戏剧人的眼里,反差是非常之明显的,同样是演艺人员,同样的时间,演戏赚的钱和演电视剧赚的钱差距何止数倍,同样是编剧,写戏赚的钱和写电视剧赚的钱也是不可以道里计;而且戏剧地位不是简单地、略微地被一时冷落,如果从国营剧团这个特定角度看,中国戏剧近二十年里遭遇的危机恐怕是古今中外都非常之罕见的。虽然在我看来这多半只是时间上的巧合,然而在更多人眼里,两者之间是具有因果关系的。人总是有那样一种冲动,将所有继起的事件系上因果的链条,背后的心理动机固然很是复杂,至少把戏剧衰落归结为电视的崛起,我看多半是为了掩饰戏剧界自己的弱点,回避自身的责任;诚然,恰逢家道中落,原先正眼瞧不上的邻居小瘪三却日见发达,也难免心态失衡。正是这个原因,面对电视抢了戏剧人饭碗而发的哀怨一时流传相当普遍,后来还加上网络和“多种娱乐方式的选择”之类显得很新潮的说辞,好像旧社会的老百姓除了看戏就没有什么娱乐,其他所有从最发达到最不发达的国家的老百姓都看不到电视也没有网络,只有中国戏剧最苦,怎么就摊上了这么多好玩的东东呢。所以我强调要更多地从中国戏剧自身的历史与现实状况来解读它所面临的危机。但是我无意否认电视对戏剧的影响,倒也想说上一说。
电视是一种以活动影像为主要内容的即时、超距的传播手段。所谓超距的意思是,以寻常而论,看戏有两种方式,广种是到剧场里去看,一种是让演员到自己家里演给自己看;两种方式有个共同点;演的或看的总有一方需要移动,钱少的人自己去剧场,钱多(或者势大)的则可以雇请(或下令,可见势比钱更厉害)演员来,区别实际上不大。电视不一样,看戏的人不需要走,也不需要让演员专门跑到自己家里来演,这大约就是它和戏剧最重要也最明显的区别。说到即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