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知道导演会怎么拍。

过去的骑兵古书上有记载,比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当时的骑兵主要是一个快速部队。马并不是战车,而是运输车,它把人运到敌人跟前。在战国到秦的战争场面中,马车冲进敌人的一方,是要把方阵冲乱,并非一个杀人武器。到了三国以后,当真正的马镫发明,就导致战争变得非常残酷:不用下马就可以杀人了。

在全世界范围内,所有的先进发明一般都是先用于军事,所以马镫很快就传到欧洲,欧洲管中国的马镫叫一个很奇特的名字:中国靴。过去欧洲骑兵的马上也没有马镫,两条腿都夹酸了,根本就骑不住,所以马镫是可以彻底释放战斗力的一件重要军事装备。


秦兵马俑属于灰陶。和红陶相比,灰陶硬,北京的四合院都是灰砖盖的。灰陶是在工序上加了一道工艺,使它的硬度增加。在古代,灰的陶器相对都比红的陶器硬,今天也是灰砖比红砖贵。多了哪道工艺呢?这种工艺是在它烧制的最后阶段,泼水闷制,所以使陶器变得更加坚硬。兵马俑都用灰陶烧制,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奇迹。我们以今天的工艺烧造这么大型的兵马俑,都还有一定的难度。

俑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进步。首先,俑是人殉制度的一个替代物。商代盛行的人殉制度,一般都是几个人到100人之间,记载中最多的有300多人的陪葬。所以这个俑代替人殉制度,以做成人样的陶俑替代真人去殉葬,是文明的进步。但当时这个制度出现后,在社会上还有阻力。比如孔夫子就讲过,他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第一个做这个俑的人,该没有后代吧?有点儿说断子绝孙的意思。孔子就很愤恨这件事,认为用和人一样的俑殉葬,也是不对的。

但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不会因为某一个人的厌恶而停止前进的脚步,它依然会向前发展。兵马俑,说起来也是一种人殉制度,像秦始皇这样伟大的皇帝,他去世以后要有这样的陵寝,有这样一支陪葬的队伍,表明他生前的强盛。我们今天挖出来并展出的这部分有8000多件,地底下还有多少,现在不是很清楚,还有很多没出土。试想,如果当时是用人殉制度,那是不可想象的,要有这么多人一起下葬吗?要陪着一个皇帝死亡吗?想起来真让人不寒而栗。

秦代的兵马俑,兵俑以及马俑,大小都与实物一样。比如兵俑的身高;矮的有1。68米,高的到1。87米,跟今天的人的身高几乎一致。只有秦代做了这样跟真人大小一致的兵马俑。而秦代之前的战国也有俑,后来的西汉、东汉都有俑,但一般情况下,俑都比较小,东汉最大的俑大概只有真人的二分之一大。

20世纪70年代兵马俑刚出土的时候,当时的管理没有现在这么严。我去陕西时,碰到过侦破案件,有人跑到工地里偷了个兵马俑的将军头去卖,最后被公安局抓住,判了刑。兵马俑到目前为止,有大量仿制品,但是真的兵马俑市场上没有流通过一件。国家管理得非常严格,没有使一件兵马俑流出挖掘场地,所以说兵马俑是我国的一个宝藏。

我们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代表国家出去的文物展览,兵马俑在美国、英国都展览过。西方人看到中国的兵马俑觉得特别神奇。这些兵马俑的面部都非常个性化,不是千篇一律地从一个模子里磕出来,每个俑都是富有个性的个体。所以说,当时的工匠对陶器、雕塑的理解是登峰造极的。我们今天都不能想象,秦朝用了那么大的国力去做这样一件事情。

秦兵马俑的发现本身也是一个故事,很偶然。1974年3月,陕西有几个农民打井,打了好几天,挖土的时候越挖越硬,也不见水。后来挖出来陶器的残片、箭镞等很多东西,正好一个人路过,他多少见过一些世面,就说这底下好像是文物,把这件事上报了。偶然的一个上报,导致兵马俑的发现,并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距今也三十多年了。

现在我们去陕西兵马俑博物馆看展览,有很多老头儿在那儿给你签名,说是他发现的。当时有案可查的发现者有5个人,现在估计不止15个人在那儿签名,都说是他发现的,大家觉得这是一乐儿。是不是他发现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民族有这样的宝藏,被我们这一代人看到了,多大的荣幸啊!我们看到了古人都没见过的东西。

实际上在民国时期曾发现过兵马俑。当时也是打井,打出过俑。那时候的认知能力特别低,挖出一个俑的头,特别害怕,把它捆起来吊到树上,晒了好几天,晒完以后再卸下来打碎深埋。当时的人非常迷信,觉得不吉利。这在民国初年有记载。

当时没有知识,后来有了相关的知识,就知道了文物的重要性。今天,秦始皇陵兵马俑还在为国家创造很多利益,每年几百万人参观兵马俑博物馆,据统计,全世界有将近100个国家的首脑都参观过。


如此壮观的兵马俑,反映了当时高度的陶器文明。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想见秦始皇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这个皇帝做过的最伟大的一件事往往被我们忽略,就是他统一了文字。

秦始皇拿下江山以后,做了很多事情。他首先要做的,就是统一所有乱七八糟的事情。《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秦始皇把重量单位、体积单位、长度单位、货币、文字全部统一,这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他的诏书到了桂林,桂林的人看不懂,不认识你这字,无法执行,所以他一定要统一文字。不统一文字,中央的精神不能下达,到了下面就变味儿。统一度量衡也很伟大,今天可能觉得不是很重要,其实非常重要,我们生活中很多不方便的地方,都是因为度量衡的不统一。直到今天全世界没有统一的度量衡,导致有时候遇到一些换算上的问题。西方人愿意用“磅”,我们用“斤”,两个词之间没有什么关系,换算起来非常麻烦,成为生活中的一个不便利。

秦始皇拿下政权的时候,统一文字对他来说有极大的好处。他在统一文字的过程中,让李斯率领一部分人,以秦代的篆书为基础,把战国文字统一成一种容易识别的字,叫小篆。对书法稍微有点儿了解的人都知道,小篆是一个很重要的书体。一般说“真草隶篆”,“篆”就是小篆。大篆非常难认,而稍微有一点儿书法知识,或者让人家教一教,小篆基本就能认,跟现代汉字书写的方法基本一致。电影《英雄》里有这么一段:梁朝伟扮演的残剑,天天在书馆的沙盘上练一个“剑”字,这个字是小篆,可他写在李斯前头了。残剑是赵国人,他“心中有剑”,要拿下天下,可他让我看就是一个残废的剑。他天天在书馆里练李斯后来发明的小篆,还差着好些年呢,这字是后人发明的,所以这是一个常识问题。在看电影当中,如果你不了解这段历史,你觉得很自然;但当你了解这段历史,你会觉得很滑稽。我看这一幕时就觉得特喜剧——他写着不该写的字。

秦始皇统一文字,对我们民族的好处是后代人不能想象的,是后代人应该感恩的。历史上我们的民族无论怎么分裂,最终要合一,就是因为汉字。如果汉字不统一,我们的国家不可能在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没有分裂。欧洲就是一个例子,欧洲的文字非常相近,比如英文、法文、德文中有很多字根非常相近,但文字并不统一。中国的方言很多,我想一个人很难掌握中国所有的方言,比如一个北方人,到了南方基本上就听不懂人家的话了。但是没关系,我们只要写字,大家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以文字为准,聚集在这样一种文化、这样一种文字之下的国家,具有极强的凝聚力。这就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给我们民族带来的最大好处。


汉俑有两类,一类是兵马俑,非常庄重;另一类是说唱俑,反映生活的另外一种形态。一般来说,要了解一个文化的背景,应该了解它后面的大背景。凡是说唱俑出土多的地方,大多是当时歌舞升平的地方,是国土安宁的地方。比如四川出土的说唱俑就非常多,四川是后方,生活相对来说比中原地区好得多,中原地区战争频繁。连抗日战争时期也是这样,人们都撤到大后方,撤到四川重庆,因为那里歌舞升平。文物一定是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不会脱离这个写照。中原打仗,就塑造兵马俑;后方歌舞升平,就塑造说唱俑、杂耍俑

我们今天对陶器的认识非常低,所以在收藏市场上,陶器的价位一直偏低。

早年北京潘家园市场刚刚形成的时候,有大量陶俑涌到市场,比如小型的汉兵马俑、说唱俑;还有一些动物俑,比如骆驼、马。因为说唱俑很容易讨一般人的喜欢,所以仿制的特别多。

有一年,潘家园这种俑的数量突然增多,买的人也随即增多,各类消息也增多,很多人都冲过去买,甚至很多大单位都去买。有一个单位买了很多,乐不可支,又找了许多专家鉴定,当时把我也请去了。看完以后,众说不一,有人说这东西对,有人说这东西不对,闹得矛盾比较激烈。

当时这些俑都搁在地上,在一个大走廊里排了很长的队。我当时提了两条。第一条,我说:“我们现在已看到的这部分俑,从西汉起到隋唐止,几百年时间,历朝历代的俑都有了,从无间断。这些俑同时凑在一起的可能性有多大?或者说从统计学角度上讲,概率有多大?”第二条,我说:“你们注意没注意,所有的俑神态各异,非常精彩,但有一个问题,就是所有的俑上附着的土都是一样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因为历史上所有下葬的地方,都是事先想好的。历朝历代的东西,不可能都跑到一个地方下葬,绝对不可能。这些俑有山东出土的、河南出土的、河北出土的、陕西出土的,这就决定上面附着的土质不可能都是一样的。所以我当时觉得这件事特别可疑。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一个凡事都激动的人,一听说这事,他就说:“我不能落空!”上去就买!每天早上天不亮,他就去潘家园,指挥一辆卡车,让工人往卡车上装。他的俑买得都很便宜,装满一卡车后就运回家,他在大兴租了个院子,运了满满一院子。我劝他要慎重,但他不死心,还说:“你看那么多人都在买,还有那么多单位,不能等到最后,机会让我给丧失了。”后来隔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来找我,说:“那事儿有点危险。”我问:“怎么危险呢?”他说:“这事儿有一个问题,我去洗这些俑发现的。”俑上全是土,他就用水冲洗。有一个陶马的肚子是空的,里面填满很细的黄土,他就用手往外掏黄土。掏的时候,里头有一块玻璃,把他的手拉了一个大口子。现在就有一个问题摆在他眼前:如果是出土的,玻璃是怎么搁进去的呢?肯定是人家造假时无意中混进去一块玻璃,把他的手拉一个大口子。他手上包着纱布来跟我说:“当时拉的时候,我的心比手还疼呢,一看这东西就是假的了。”

所以从收藏的角度上讲,有时不能一时兴起就冲锋打仗,更多的是要去分析,也不要设想那么多好事一下全涌到你跟前了。这里有一点是我们一般人不知的:过去收藏是“老乡对专家”,老乡来作伪蒙你,但他的知识有限度,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