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420042.0
上述结果是识记课文词句所用的时间,如果识记课文内容事实或论点,识记时间就依内容逻辑结构、学习者经验等条件而定,不只依存于课文字数了。
识记无意义的材料,若达到能背诵的程度,不论材料长短和所用时间多少,在所用时间的一定部分内,识记材料的百分数常是相对固定的。例如有一个实验的结果如表9。
识记有意义的材料,在各段时间内识记的数量受材料的意义、各部分间的逻辑关系等的影响很大,上述的规律就不显著了。
适应材料的长短,在识记方法上有整体识记法与部分识记法。前一种方法是整篇一遍一遍地阅读材料,直到成诵为止;后一种是一段一段地背诵,到分段背诵完毕,再合成整篇背诵。
如果材料的数量不太大,一般以整体识记法较好。
它
249
·442·普通心理学
适合背诵的要求(要求背诵全篇,不只是其中一段)
,也不致发生用部分识记法可能发生的各段次序颠倒的错误。在材料过长时,整体识记就感到困难,只能应用部分识记法。通常最好的还是两种方法并用。先把材料整体读几遍,抓住全文的要旨,对特别困难的部分多诵读几遍,再全部诵读,如此反复,直至成诵为止。
表9识记时间与识记材料数量
识 记 材 料 %所用时间%数 字无意义音节
16.730+33
33.34550
505566
66.76375
83.37580+
100100100
材料中夹杂的或伴随材料的有关或无关的东西,如插图、附注等,对于识记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我国心理学工作者进行的一个实验中,要受试者识记成对的字,在成对的字上加上有关的或无关的其它字或数字。结果见到:附加有关的字,有利于识记,附加无关的字或数字不利于识记。
四 复习的作用
识记是建立联系、巩固联系的过程。联系要经过强化才
250
普通心理学·542·
能巩固。复习的作用就在于强化联系。同时,复习也可以提供机会,促进理解,使识记更有效地进行。
在多数情况下,识记都要经过复习。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劝人“学而时习之”。
我们学习过的东西,如果经常复习,就可长期不会忘记。
艾宾浩斯用实验材料验证了这一点。他在一个实验中识记无意义音节和诗,达到成诵;第二天再复习,达到成诵;如此继续,达到成诵需要复习的次数越来越少,第五天对于诗不复习也能背诵了。实验结果如下:表10复习的累积效果
实 验 日123456
达到成诵所12个无意义音节16.5117.5532.5需复习次数80个音节的诗7.753.751.750.500
艾宾浩斯的实验结果指出了两种有趣的现象。以诗的识记而论:(1)就恢复到成诵程度说,第四天的0.5次复习的效果等于第二天的3.75次或第三天的1.75次,好象第四天念一遍比前两天念一遍的效果都要大。
(2)
同是过了一天,但第一天到第二天,似乎遗忘得多,因为需要多次复习才能成诵;第二天到第三天,第三天到第四天遗忘逐渐减少;第四天到第五天,第五天到第六天则没有遗忘。日常的学习和识记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尤斯特(A.Jost)把这两种现象概括成两条规律:(1)两种联系,具有同样强度而时间经历不同,经同样复习,经时较久的联系获益(提高巩固的程度)较大。
(2)两种联系,具有同样强度而时间经历不同,经同样时间无复习,经时较久的联系损失(变弱、遗忘)较小。
251
·642·普通心理学
为了保持巩固的记忆,根据上述规律,刚学过的东西,应该多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时间可以逐渐加长。
复习的效果不是机械地决定于复习的次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在复习过程中的活动方式和复习的组织安排。
如果识记需要成诵的材料,在复习时学习者若时时试图背诵,复习的效果可以提高,即达到成诵需要复习的时间或次数减少,或复习到一定时间或次数时回忆的成绩较高。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要受试者识记无意义音节和传记文章,各9分钟,其中一部分时间用于试图回忆。诵读和回忆的时间分配不同,记忆的成绩就有显著的差异。用于试图回忆的时间越多,记忆的成绩越好。实验结果如下:表11诵读时试图回忆的效果
16个无意义音节时 间 分 配 回忆百分数5段传记文同忆百分数立 刻4小时后立 刻4小时后
全部时间诵读35153516
15用于试图回忆50263719C25用于试图回忆54284125C35用于试图回忆57374226C45用于试图回忆74484226C在复习过程中试图背诵,一方面由于学习者的积极活动,可以提供更多的建立联系的机会,有利于识记;另方面由于
252
普通心理学·742·
试图背诵时更清楚地了解材料的特点与难点,可以更好地分配复习,在难点上多进行诵读。
复习的组织对于识记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复习可以连续地进行,也可以在复习之间间隔一定的时间,前者称为集中复习,后者称为分配复习。如计算一定时间内的成绩,集中复习因复习的次数多,识记效果较好;如计算一定次数后的复习成绩,则分配复习的效果较好。在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所做的一个实验中,受试者分为四组,识记4个各有12个无意义音节的字表,各个字表都用10分钟识记。
第一组连续诵读20次,第二组隔30秒钟读一次,共读10次,第三组隔60秒钟读一次,共读7次,第四组第一二两次隔90秒钟,第二次以后隔120秒读一次,共读5次。如按末次的成绩,一至四组正确记忆的音节数是:4.83,4.13,4.03,3.25。复习次数多的成绩较高。如按第五次的成绩,一至四组的数字是:1.75,2.58,3.08,3.25。分配复习的成绩优于集中复习,在实验所用的时间范围内,间隔越长,成绩越好。
一般地说,分配复习优于集中复习,但优异的程度,视许多因素而定,如材料的意义性、组织形式、难易、学习阶段等等。在上述实验中,也用意义性高的和意义性低的音节比较了分配复习和集中复习的效果,在第十次诵读时所记得的音节数如表12。实验结果表明:在两种音节的识记中,分配复习都优于集中复习,但在意义性高的音节的识记中两种复习方式的差别不如在意义性低的音节的识记中显著。
上述实验中12个音节是连续诵读(序列字表)的,在上述关于成对字表的识记中也比较了集中复习和分配复习的效
253
·842·普通心理学
果。第十次诵读时记忆的成对音节数目如表13。两种复习方式的差异远不如对序列字表识记中的显著。这表明材料的组织形式也是影响两种复习方式效果的差异的因素之一。
表12材料的意义性对分配复习与集中复习效果的影响
意义性高的音节意义性低的音节
分配复习集中复习分配复习集中复习
记忆音节数7.636.716.834.92
0.921.91
差异显著水平P>.1P<.01
表13分配复习与集中复习成对字表的结果
分配复习集中复习
2.922.71
差异0.21
差异显著水平P>.1
有人在实验中,比较在识记的不同阶段(如前一半次数的诵读和后一半次数的诵读)两种复习分配方式的差异。一般结果表明:在识记的不同阶段,分配复习都优于集中复习,但在识记初期的差异比后期的更为显著。
在识记初期,意义性低的材料比意义性高的材料,序列字表比成对字表,分配复习更优于集中复习。
这也就表明:在识记较难的材料时比识记容易的材料,分配复习更优于集中复习。许多应用复杂的动作的学习和难易不同的语文材料的识记的实验结果,也都证明了这一点。
254
普通心理学·942·
分配复习具有怎样的时间间隔效果最大,实验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大致在每次复习需要时间很短的情况下,复习间隔几秒至一分钟,效果就比无间隔的为优。在每次复习用时较长的学习中,复习间隔半小时至几小时以至一天,效果都可能很好。在一般学习中,复习的间隔时间内还需要安排其它的活动,就不能只考虑一种复习的时间间隔问题了。
分配复习所以一般优于集中复习,从生理机制看来,是在集中复习的神经过程中容易有抑制的积累,而分配复习可使抑制得以消除;同时由于分配复习有较多的时间间隔可使联系得以巩固,而集中复习时这种机会较少。
第三节 回忆和联想一 回忆和思惟活动
把以前产生的对事物的反映重现出来就是回忆。回想过去学过的材料(如诗词、数学公式等)
,唤起以前感知过的事物的表象,执行练习过的动作,由一件事想起另一件事(联想)
,思惟时想起有关的经验资料,等等,都是回忆。
回忆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无意回忆是没有预定的回忆意图或目的,而想起某些旧经验。如一件往事偶然涌上心头,或见景生情,回忆起过去的有关的经验。有意回忆是有回忆的任务,自觉进行追忆以往的某些经验。如为了进行传达而回忆所参加的会议的情况。在有意回忆时,回忆任务推动着回忆的进行。
无意回忆虽然没有预定的目的,但也不是无故发生的,总是由当前的事物或当前事物唤起的表
255
·052·普通心理学
象、思想等引起的。回忆起的经验和当前的事物总有一定的关系,虽然这种关系可能是非常间接的。
回忆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直接回忆是当前事物直接唤起旧经验。例如一看8×9=?这个式题,立刻想起72。又如无意回忆中偶然想起一件往事,不知为什么想到它,也就没有清楚地意识到引起这种回忆的刺激。间接回忆是通过中介性的联想才达到要回忆的旧经验。如遇到一个熟人,叫不出他的名字,先回想以前是在什么地方遇见他的,当时的情况如何,他的工作任务如何,最后想起了他的姓名。
回忆,特别是间接回忆,常是一种有步骤地进行的、开展的思惟活动,一种解决问题的思惟活动。常是“搜索枯肠”
,先想有关的经验,由有关的经验逐步接近要回忆的经验。
常是部分的旧经验先行出现,或出现一种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