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墟上廉。(大肠属胃。故取足阳明之穴。)胃病者
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小肠病者。小腹痛。
腰脊控睾(音高○阴丸也)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
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其候则脉有陷者)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三焦病者
。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
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
。若脉陷。(凡大杼等穴脉有陷者)及足小指外廉。及胫踝后皆热。若脉陷。(义如上)取委中
央。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 然(有声)数唾在足少阳之
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刺此者。必中气穴。(经气所。至)无
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游于巷。(巷。街也。气脉相通之义)中肉节。即皮肤痛。补泻反则病
益笃。中筋。则筋缓邪气不出。与其真相搏乱而不去。反还内着。用针不审以顺为逆也。
卷一灵枢经文
灵枢根结篇
属性: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折。损
伤也。)渎者皮肉宛 而弱也。(消瘦干苦之谓。)阳明为阖。(谓阳气蓄于内。为三阳之里也。)
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谓胃气不行。)邪气居之矣少
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枢折。即骨徭而不安于地。骨徭者。节缓
而不收也。太阴为开。(居阴分之表也。)开折则仓廪无所输。(不营运也。)膈洞。(膈。隔
塞。洞者。食不化。下嗌还出也。)厥阴为阖。(居阴分之里也。)阖折即气绝而喜悲。(肝伤
。则肺气乘之也。)少阴为枢。(居阴。分之中也。)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下焦不通也
。○素问。阴阳离合篇与此略同。)
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剽悍滑利。其刺之徐疾浅深多少者。气
滑则
浅则欲疾。以此观之。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气剽悍滑利也。形
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正气衰也)急补之。形气不足
。病气不足。此阴阳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
。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急
写其邪。调其虚实(既刺之后防其骤虚故宜调之也。)故曰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此之谓
也。故曰刺不知逆顺。真邪相搏(补泻反施。乃为之逆。不知逆顺则真气与。邪气相搏病必
甚也)满而补之。则阴阳四溢肠胃充郭肝肺内 阴阳相错。虚而泻之。则经脉空虚血气竭。
枯肠胃。HT 辟。皮肤薄者。毛腠夭 。子之死期。(HT 丑涉切畏怯也辟邪 不正也。薄着。
瘦而涩也夭短折也。)故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
使神内藏。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审五脏变
化之病。五脉之应。经络之实虚。皮之柔粗而后取之也。
卷一灵枢经文
灵枢寿天刚柔篇
属性: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
应。
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
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故曰病在阴之阴者(阴病在阴分)刺阴之荥输。(如手太
阴经鱼际大渊也)病在阳之阳者。(阳病在阳分)刺阳之合(如手阳明经曲池也)病在阳之阴者
。(阳病在阴分。)刺阴之经。(如手太阴经经渠。其气正盛。即阴中之阳也)病在阴之阳者。
(阴病在阳分)刺络脉。(如手阳明偏历也)故曰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病阴阳
俱病。命曰风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病浅在外。)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病深
在内。)无形而痛者。其阳完(固也)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有形而不痛者。其
阴完而阳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阴。(凡表里虚实其治皆然)阴阳俱动。(表里皆病)乍有
形。乍无形。(往来不常)加以烦心。命曰阴胜其阳。(阴病甚于阳也。)此谓不表不里。其形
不久。(若求其在表。而里亦病求其在里。而表亦病。此以阴阳并伤故曰不表不里治之为难
。形将不久矣。)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寒伤形。乃应形。风伤筋脉
。筋脉乃应。此形气内外之相应也 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远近
以此哀之。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
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内热。(寒痹之留于经者。刺后使内热也)营之生病
也。
寒热少气血上下行。卫之生病也。气痛时来时去。怫忾(音凯)贲响。(肠胃雷鸣。)风寒客于
肠胃之中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
刺布衣者。以火淬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此明上文刺寒痹者内 之法)
卷一灵枢经文
灵枢官针篇
属性:(官者,任也,任九针之所宜也)
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 针于病所。肤白
勿取。病在分肉间。取
以圆针于病所。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之 针于井荥分输
。病为大脓者。取以铍针。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圆利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病
在中者。取以长针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取以大针。病在五脏固痹者。取以锋针。泻于井荥
分输。取以四时。(前言病在经络痼痹。取以锋针者。止取经络。此则泻其井荥与俞也四时
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
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二曰报刺。(重刺也。)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
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三曰 刺 刺者。刺傍之举之前后。 筋急
。以治筋痹也。( 廓也。筋急者。必刺其傍数。举其针。或前或后。以 其气则筋痹可
舒也。)四曰齐刺。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三针齐用也。)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
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五曰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
(扬散也。中傍共五针。而用在浮泛以祛散寒气。)六曰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
直入不深。)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七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输泻其邪。用其锐也。)
稀发针而深之。(留之久也。)以治气盛而热者也。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
(人之渐也。)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摩迫切也。)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
治肌急而寒者也。十曰阴刺。阴刺者。左右率(统也)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刺)足踝后
少阴也。(刺阴邪也。)十一曰傍针刺。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正
刺其经。傍刺其络。)十二曰赞刺。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为治痈肿也。(
赞助也。数发针而浅之。以后助前可使之出血。)
脉之所居深不见者。刺之微内针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脉气也。脉浅者勿刺按绝其脉乃刺
之无含精出。独出其邪气耳。
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
皮气
。此肺之应也。二曰豹文刺(言其多也。)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
者。此心之应也。三曰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血以养筋
也。)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渊刺。岂刺。皆古名。)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
。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合谷刺者。言三四攒合如鸡足刺之。
邪在肉间。所以应脾。)五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义见前)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
此肾之应也。
卷一灵枢经文
灵枢终始篇
属性: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此阴阳以表里言。正气在中。
故当补阴。邪自外入。故当泻阳。阳邪去而真气复。故音气益彰。耳目聪明也。)反此者。血气
不行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泻者欲其虚也。既泻之
后。虽其脉大如旧。但得和软不坚。即其效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脉坚
如旧。虽言病去复旧。而病实未除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补者欲其
实实则脉坚。)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既补之后。而脉之大小如旧。虽
言身体已快。病未除也。二节云大者。概指脉体进退而言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
随针病必衰去。(补则脉坚。泻则脉不坚者。若或有痛。虽未随针即愈。亦必以渐而去矣。)
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必治其病所从生。而后可得终始之义。
终始。即本末之谓。)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或阴或阳。无所改易。不相
移也。虚者自虚。实者自实。亦不相伤。此则无所从生。而各病其病但求其经而取之。)凡
刺之属。三刺至谷气。(义如下文)邪辟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
留淫 。(六句言病变也。凡此者。皆须用针。治以三刺之法。则诸病可去也。)故一刺则阳
邪出。(初刺之在于浅近。故可出阳分之邪。)再刺则阴邪出。(再刺之在于深远故可出阴分
之邪。)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为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
也。(三刺之在侯谷气。即元气也。止。出针也。盖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邪气去而后谷气至。故已补而实。则虚者坚已泻而虚。则坚者软是以知谷气之至也。)邪气
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而病知愈也。故曰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
谷气。至者。知邪气之去也。虽阴阳经气未见即调而病则已愈故上文曰补则实写则虚病必衰去。)
阴盛而阳虚。(脉口盛也。)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人迎盛也。)先补其
阴。后泻其阳而和之。(治病皆宜先顾正气。后治邪气) 三脉动于足大指之间。(三脉谓阳
明经属兑至冲阳。厥阴经大敦至太冲。少阴经自涌泉以上太 。三者皆在足大指之后也。)
必审其实虚。虚而泻之。是为重虚。重虚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
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动也。阳明在上。(在足跗上也。)厥阴在
内。(在足跗内也。)少阴在下。(涌泉穴起于足心在足跗下也)
补(当作刺)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 。以极出其邪气。(刺法惟二。则补泻而已。
一者因其方实。故深刺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