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还有一种逆的观法叫做Pañ;iloma,就是为什么会有这个生命?因为有了生命,自然会有老、死、愁、悲、苦、忧、恼。为什么会有这些?因为有了诞生,有了出生就会有。为什么会有出生呢?因为有了业有;为什么有业有?然后有执取等等,这个是逆推的方法。
在这里,我们就按照佛陀所教导的顺观法anuloma,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的方法来解释生命的起因。
第一是无明avijjà。在《清净道论》中是这样解释无明的:以不适当的身恶行等名为不应有(称为不应有、不应得的意思)。由这些不应当有的称为无明。
vijjà解释成存在,因为有了身恶行等等的存在,而不应该有这些存在的却拥有了,所以这个称为无明,这是从辞源学来解释的。
而相反地,以身善行等名为应当有的(应当存在的),没有彼应有(没有这些应该有的),所以称为无明。
这也是从辞源学来解释的。所以在这里vijjà用有、用存在来解释。
还有vijjà是知道、支持、了解。再加a就是不知道,不知道什么?
不知蕴、处、界、根、谛故为无明。
也就是对于五蕴、对于十二处、对于十八界、对于二十二根、对于四圣谛不知道、不了解,称为无明。
或者又以:
不知以逼迫为苦等四种义故为无明。
也就是不知道苦、不知道集、不知道灭、不知道道等等。
还有:
令有情驱驰于无始轮回的一切胎、趣、有、识住、有情居,故为无明。
或者:
奔走于究竟意义上并不存在的女人、男人之间,而不奔走于存在的诸蕴等,故为无明。
也就是说,只是知道概念法认为有女人、男人,但是在究竟意义上、在胜义谛上是不存在的这些女人、男人,不了解在究竟意义上来说称为究竟法的五蕴或者名色法,由于不知道究竟法而只是执着于概念,认为有男人、女人等等这个称为无明。
又以:
障盖住眼识等的依处、所缘、缘起、缘生法等,故为无明。
也就是说由于无明所以不知道眼识的依处,眼识的依处是眼净色;眼识的所缘是颜色;由于缘起(诸因的集合);而缘生法就是因缘造作之法。
对于耳识、鼻识等等也是这样。由于这种烦恼、这种愚痴能够障住(不能够)了知这些究竟法、了知眼识、依处等等,所以称为无明。这是《清净道论》第二册第587段的解释。
无明的相、味、现起、近因,就是无明有愚昧无知的特点;它的作用是蒙昧;表现为遮蔽,就是能够遮盖住种种的究竟法;近因是漏,就是烦恼。
佛陀在《相应部》里面这么样解释无明,佛陀说:
“诸比库,什么是无明呢?诸比库,对苦的无智,对苦集的无智,对苦灭的无智,对导致苦灭之道的无智。诸比库,这称为无明。”
在这里佛陀是以对四圣谛的无知、不了解,或者没有如实知见四圣谛,对四圣谛没有智慧,这称为无明。
而在《分别论》里面,佛陀又这么样解释:
“其中什么是无明呢?对苦的无智,对苦集的无智,对苦灭的无智,对导致苦灭之道的无智;对前际的无智,对后际的无智,对前后际的无智;对此缘性、诸缘生法的无智。”
在这里一共讲到了八种无智,对八种对象没有智慧、不了解。第一是苦圣谛,苦圣谛表现为五取蕴、名色法;苦集圣谛就是导致苦因,为什么会有名色法?为什么会有生命?这一种苦的生起的圣谛;第三是苦灭圣谛,如何导致证悟涅槃的圣谛。就是不能够证悟涅槃;第四是导向苦灭之道圣谛,就是对于如何解脱,如何断烦恼,如何去导致苦的止息的这种方法、途径、行道的无知也是无明;还有对于过去(前际)就是过去生的无知;对于未来(后际)就是未来生、未来五蕴的无知;对于过去、未来五蕴的无知;以及对包括业与果报在内的缘起法则的无知。这八种如果一个人对此无知、不了解,这称为无明。
有了无明就会有行,什么是行呢?行叫做saï;khàra。在《清净道论》里面这样解释行:
saï;khatamabhisaï;kharontã;'ti sankhàrà。
“有为,行作故为行。”
有为saï;khàra就是有因缘造作的,或者能够造做的这称为行。所以,行是造作意。
“福、非福、不动行三种,及身、语、心三种共六种为‘无明缘行’之行,它们都只是世间的善、不善之思而已。”
在这里就更明确地讲到有六种行:第一是福行,第二是非福行,第三是不动行,以及身行、语行、心行三种,这里讲的是“无明缘行”的行,这些只是我们说到的造善业之思或者不善业之思。所以行的特点就是行作、造作、造业;作用是努力;表现为思cetanà;它的近因(直接的原因)是无明。
到底什么是行呢?佛陀这么样定义行,佛陀说:
“诸比库,什么是行呢?诸比库,有三种行:身行、语行、心行。诸比库,这称为行。”
也就是说身业、语业、意业这三种业称为行。
在《分别论》里面又再解释:
“其中,什么是‘无明缘行’呢?福行、非福行、不动行,身行、语行、心行。
其中,什么是福行呢?施所成、戒所成、修所成的欲界、色界善思,这称为福行。
其中,什么是非福行呢?欲界的不善思,这称为非福行。
其中,什么是不动行呢?无色界善思,这称为不动行。
其中,什么是身行呢?身故思为身行,语故思为语行,意故思为心行。
这些称为‘无明缘行’的行。”
因此,在这里一共讲到行有六种行,依它的本质来分,可以分为福行、非福行和不动行。而依照它表现的门来说,可以分为身行、语行和心行。
我们看一看到底哪些是福行呢?福行是施所成的、戒所成的、修所成的,我们在讲到做福业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在做布施的时候,布施的这种行称为福行。福行就是叫做pu¤¤abhisaï;khàra,pu¤¤a是功德的意思,所以福行也就是功德行、或者福德行。一个人做布施的时候,他积累的是功德、是善业,这个称为福行。而如果一个人在持戒的时候,他造作的也是属于善业,所以这也是属于功德行。而如果一个人在禅修的时候,只要他还没有达到禅那,这个时候是属于欲界的福行。如果达到禅那,那是属于色界的福行。因此,福行包括了八大善心之思,八大善心都是欲界的善业里面的思。
还有五种色界善心之思。
这就是讲到了如果一个人透过布施、持戒和还没有证得禅那之前的修行,这些心里面的思所造下的业称为福行pu¤¤abhisaï;khàra。
而当一个人有能力证得禅那的时候,他依照其所证得禅那的五种,分为五种色界的广大心。在这些广大心当中,里面的思心所所造的业就是福行。
对于非福行来说,就是透过不善心所造作的种种的恶业、不善业。不善心有多少种?有十二种,所以在十二种心里面的思称为非福行。例如: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虚妄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贪婪、瞋恚、邪见等。在做这些不善业的时候,他所生起的不善心里面的思称为非福行,叫做apu¤¤abhisaï;khàra,就是非功德的、会带来不善果报的。
第三种行是不动行àne¤jabhisaï;khàra 。不动行是特指一个人证得了无色界定,在他证得无色界定的时候,所生起的四种无色界善心里面的思所造作的称为不动行。
这是依所造之业的本质、本性来分的。
而如果透过门的话,那么透过门,我们称为“身故思为身业”。就是因为有了思之后,它透过身门表现出来的这称为身行。它有八大善心之思以及十二种不善心之思。为什么这么样说呢?因为,造作身业只会在哪一界造作?只会在欲界造作。所以,身行所造作的都是属于欲界的业,属于欲界的善或不善的业。如果在造作欲界的善业的时候,它是透过八大善心来造作的,造作不善业的时候,是透过十二种不善心来造作的。
而对于语行来说,语行也是可以透过八大善心里面的思来造作,也可以透过十二种不善心里面的思来造作。因此,语行也只是属于欲界的业,而不是属于色界的业。
对于意行(或者称为心行)来说,它包括了二十种欲界的思,哪二十种欲界的思呢?八大善心里面的思和十二种不善心里面的思,也就是说我们的心念如果想着好的,这个时候生起的是八大善心的其中一种,如果是想着不好的,想着贪、瞋、痴,那个时候心生起的贪、瞋、痴的任何一种,是属于不善思。
对于心行来说,它能不能够造作色界和无色界的善业呢?可以吗?可以!所以心行包括了九种色、无色界的善思,哪九种呢?五种色界的和四种无色界的,这些称为心行。
为什么说“无明缘行”呢?因为有了无明,一个人才会造作善和不善的。虽然在不善心的思里面必定伴随着无明,但是由于如果没有无明的话,一个人不会再造业,所以间接的来说,因为有了无明,它会去造作种种的善业。
讲了无明缘行之后,“行缘识”,识是什么意思呢?识巴利叫做vi¤¤àõ;a。它的意思是:
vijànàtã;'ti vi¤¤àõ;aü。
识知故为“识”。
它的相是识知;味(作用)是前行,什么前行呢?作为诸心所的前导称为前行;表现为反向连接,反向连接就是什么?pañ;isandhi结生,所以在这里的定义,识定义为结生。当然识还有其它的作用,我们等会儿再讲;近因就是行(也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的行)或者依处与所缘,因为有了依处与所缘而会有识的生起。
对于识,佛陀是这么样来解释的:
“诸比库,什么是识呢?诸比库,有六识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诸比库,这称为识。”
在这里的识,它可以是特指果报心的识。对于果报心来说,有多少种果报心呢?有多少种?世间的果报心一共有多少种?世间的果报心一共有三十二种。
是哪三十二种呢?无因不善的果报心有七种,即眼识(眼识是舍俱的,是与舍俱行的),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还有领受心和推度心,其实这些我们只是复习。
而对于无因的善果报心有八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一个领受心以及两个推度心(这两个推度心分别是舍俱行的和悦俱行的,也就是它伴随着舍受和伴随着乐受的)。
七种不善果报心和八种无因善果报心加起来十五种,这些称为无因果报心。
还有十七种是有因果报心,有因果报心就是欲界的大果报心一共有多少种?八种。
色界的果报心有五种,无色界的果报心有四种,因此一共三十二种。
如果在八十九种心里面,所有的果报心一共有三十六种。但是,其中有四种果报心是属于什么心?出世间的果报。出世间的果报就不是我们说的无明、行、造作这些带来的,它是属于出世间的,它是由出世间圣道带来的,属于出世间的善心。而这里讲到的是世间善心,就是导致投生,导致我们在生命期间体验的这些心,是属于这里讲到的识。所以,这里的识是特指果报心来说的。
我们讲了这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