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在名色法。
即使我们说观到了过去世,过去世还是一堆名色法,那只是属于过去的名色法。
因此,观分得再复杂,所观的目标只是两类,即色和名。观照色法我们称为“色业处”,观照名法称为“名业处”。
因此,在修观的时候,观的色业处是指28色,即眼处门有54种色法,耳处门54种色法,鼻处门54种色法,舌处门54种色法,身处门44种色法,心所依处有54种色法。这些组合其实还离不开28种色法。
对于名业处来说,从五蕴上来说,包括了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和识取蕴。如果从心与心所来说,受取蕴依心所来说是一种受心所;想是指想心所;行是指其他的五十种心所;而识取蕴,它是指除了出世间心之外的其他的世间心。
而在修名业处的时候,它是透过六门心路过程来观的:眼门心路过程、耳门心路过程、鼻门心路过程、舌门心路过程和身门心路过程。
对于意门心路过程来说,如果一个拥有禅那的禅修者,他还必须得再观照禅那的心路过程。
如果一个禅修者在修观的时候,他甚至还要观照修观的观速行的心路过程。也就是,如果在修色业处的时候,我们是透过六处门的色法来观。如果修名业处的话,我们可以透过六门心路过程的方法来观,也可以透过四种名蕴的方法来观。
如果对于修观来说,他观照的还是名色法以及名色法之因。
名色法又称为五取蕴,这是属于什么?这属于苦圣谛dukkhaü ariyaccaü。而观照名色法之因是属于缘起,这是属于那一圣谛?这是属于苦集圣谛dukkhasamudayaü ariyaccaü。这些即是修观、观智的所缘。
在四圣谛里面,如果我们只是观照名色法,这是属于观照苦圣谛、我们来修习苦圣谛。而观照名色法之因,我们是透过缘起来修苦集圣谛。因此观智的所缘,其实还是属于修习苦圣谛和苦集圣谛,这种修行的方法本身属于导致苦灭之道圣谛,而最终证得苦的完全灭尽、断除,这是属于苦灭圣谛。
对于修观来说,应当如何来观照名色法以及名色法之因呢?
佛陀在《无我相经》等很多的经典里面这么样讲到:
“因此,诸比库,凡所有的色,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还是远、近,应当如此以正慧如实观察一切色:‘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我。’ 对于受、想、诸行、识也是如此。”
因此在修观的时候,我们对于五取蕴应当用十一种观法来修观,也就是对于五取蕴的每一种蕴,我们应当用过去、现在、未来、内在、外在、粗、细、劣、胜、远、近这十一种观法来观。
例如:对色法,我们应该观过去已经灭尽的色法;现在正在灭的色法;未来也将会灭的色法;内在对自身相续的色法;外在的其他五蕴身的色法;以及没有生命的那些色法;
对于粗的色法,例如:由于低劣的、由于不善心生起的色法,或者由于粗的果报心生起的色法;和细的,十六种微细色属于细的色,其他的属于粗的色;
对于劣的、胜的,如果是不善果报的属于劣的,善果报属于胜的;或者不善心生起的色属于劣的,善心生起的色属于胜的;
远的;近的等等这些方法来修观,对于受、想、行、识也是这么样。
在修观方面,修观必须得要有一定的次第。修观的次第本身就是慧的本身,所以称为慧体。修观的进展,就是当一个人拥有了戒清净和心清净之后,他应当培养见清净。见清净在十六种观智当中,它属于名色识别智。
如果一个人想要培育见清净,在《摄阿毗达摩义论》里面讲到:“见清净是依特相、作用、现起、近因来辨识名色法,由于透过相、味、现起、足处(近因)来辨识名色法,这种观智称为名色辨别智。”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修色业处和名业处。
由于见清净能够使一个禅修者暂时地去镇伏邪见,他已经不会再相信有“永恒的我”而称为见清净。透过辨识所谓的人只是在因缘和合之下生起的名色法而已,他只是一堆名色法而已,在这一堆名色法之后并没有一个主宰的我存在,如果一个禅修者达到这个阶段,他就称为见清净。
见清净由于它透过辨识名法和色法的各自的相、味、现起、足处,所以他所看到的我们称为自性相Salakkhaõ;a,或者称为sabhàva…lakkhaõ;a。
一位禅修者在见清净的基础上,他应当继续再修度疑清净。度疑清净就是由于他辨识了名色法的缘,透过因果法则的方法而去除对于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名色法诸缘的迷惑,所以称为度疑清净。由于他已经度脱了种种的三世的疑惑、因果的疑惑,透过把握名色法的缘来成就的智。这个时候他所辨识的名色法是属于取它的缘,所以称为缘相。
当一位禅修者在已经培养了见清净和度疑清净的基础上,再继续培育观智。在严格的情况上来说,惟有在这个阶段才称为真正的观智。因为之前在见清净和度疑清净的阶段,他还不是观照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只是先尝试去见到究竟色法、究竟名法和它们的因,然后从思惟智的阶段才开始去观照名色法以及名色法之因的无常、苦、无我,因此在严格的程度、严格的阶段来说,从思惟智开始才算是真正的观智。
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应该透过三世、内外、五蕴、十二处等等的方法去修观。
他如此辨识三谛,就是种种的行法以及它们的缘,把它归纳为过去、现在、未来、内在、外在、蕴、处、界等等方法,这个称为思惟智。
随后,他再依照三世相续、刹那等等,以思惟智的观的方法来观照它们的三相,即:因为坏灭而为无常,因为一直受到坏灭的逼迫而可畏故为苦,因为没有称为“我”的实质或者本质而为无我。这个时候就称为思惟智。
然后他再以缘生灭和刹那生灭来观照诸行法的生灭,这称为生灭随观智或称为生灭智。
在生灭随观智还没有成熟的阶段,一位禅修者将会生起光明、喜、轻安、胜解、策励、乐、智、念、舍和欲等等,这十种称为观之染。如果在这个阶段,他认为:他已经证悟了,他已经证悟涅槃了。他将会进入非道而停止了修行。如果他知道这些只是属于修观的副产品或者修观的随烦恼,他越过这个阶段而继续再修观,他了解了这些光明等观之染为修观进展的障碍,他分辨了道和非道,这种智称为道非道智见清净。
由于这个阶段他观的是生灭相,就是诸行法的生灭相,所以这个是在这个阶段的观智的所缘。之后他继续再以缘生灭和刹那生灭再继续培养观智,等到他的观智进一步成熟的时候,将不用再继续去观照诸行法的生灭,而只是观照它的坏灭,这时候他进入了坏灭随观智。
然后当他持续地再修观,怖畏现起智、过患随观智、厌离随观智、欲解脱智、审察智、行舍智这些依次,他的观智将能够成熟。由于从坏灭随观智一直到随顺智都是观诸行法的坏灭,所以这个时候他观的是诸行法的坏灭相,在这个阶段我们称为行道智见清净。
达到了智见清净,就称为证悟涅槃。在《清净道论》里面讲到:智见清净是指道智magga¤àõ;a。道智是指能断除烦恼或减轻烦恼的出世间善心。
在一个禅修者修止观,培养定力和慧的整个过程当中,其中惟有一种智慧称为道智才能断除烦恼,其他的任何智都不能断烦恼,只能镇伏烦恼。道智是属于出世间智、出世间心。道智一共有四种,即入流道、一来道、不来道和阿拉汉道。其中的入流道、不来道和阿拉汉道能断除相应的烦恼,而一来道只能减轻贪、嗔、痴,而不能断除任何的烦恼。
当一位禅修者在证得了道智以后,紧接着生起了相应的果智phala¤àõ;a,这种果智即是体验由道心带来的解脱的出世间果报心。
断除烦恼和证悟圣果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皆分为两个阶段:即道心与果心,所以一共有八种出世间心。这四种圣道与四种圣果它所取的目标都是涅槃,所以它们的所缘是涅槃相。
当一位禅修者在证得了涅槃的时候,依照他所观照的三种方式而证得了涅槃,我们称为三门。
当一位禅修者在观诸行法为无我的时候他证得了涅槃、他进入涅槃称为空门,这个时候称为空解脱su¤¤ata vimokkha;
当他观照无常的时候证得了涅槃,这个称为依无相门而证得涅槃,他所证得的解脱属于无相解脱animitta vimokkha;
如果一位禅修者在观照诸行法为苦的时候而证悟涅槃,他是依无愿门而证得、进入涅槃的,所以他的解脱是属于无愿解脱appaõ;ihita vimokkha。
因此,我们在这里讲到了七种清净的简单的修行方法。这七种清净其中的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和行道智见清净,这些都属于世间的行道、世间的修行,而智见清净才是属于出世间的修行。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证得出世间法,想要证悟涅槃,他必须得要先经过世间的行道,即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和行道智见清净,而由行道智见清净里面的行舍智这个阶段再继续修观,观照诸行法的坏灭,观照它的无常、或者苦、或者无我,在道初起的心路过程里面,将有一个意门转向心生起,然后遍作、近行、随顺(随顺是属于随顺智),种姓(种姓属于种姓智),紧接着生起一个道智,这个道智只生起一刹那就断除相应的烦恼,然后紧接着生起的是一个果心。能够生起果心的这一种人他称为圣者,惟有圣者他才能够入果定,取涅槃为目标,也就是说出世间法是属于圣者能够取到的、他能够生起的。对于凡夫来说,他只能依世间的行道,而不能够体验、不能够觉知出世间法,出世间法我们可以说是属于圣者的专利。
我们在这里简单扼要地讲应当如何去培育戒定慧、培育止观而证悟涅槃的方法。到此,我们把整个阿毗达摩都已经讲完了。
我们现在再来对整个阿毗达摩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
我们刚一开始的时候讲阿毗达摩是从什么入门的?是从概念法入门的。因为概念法涉及到的多数是在我们持戒和修定的时候,特别是持戒,纯粹几乎都是以概念法为所缘。在修定的时候,大部分的修定,特别是培养色界的禅那的时候,都是属于概念法的范畴,是不是?
之后,再讲到了色法、心所法、心法,而心法和心所法是以聚的方式出现的,它的运作是以心路过程的方式运作的。所以这个是属于苦圣谛的范畴,也就是名色法(其实就是五蕴)是属于苦圣谛的范畴。
然后我们又讲到了离心路过程,也就是死生的运作。为什么会有苦?因为有造业。为什么造业?因为有烦恼。所以从广义上来说,缘起就是苦集圣谛。从更精准来说,惟有爱taõ;hà才是属于苦集圣谛。当我们在讲到业、讲到离心路过程,就是死生的运作,讲到缘起的时候,这个是属于苦的生起或者生命之因。
我们刚才简单地介绍了涅槃,这是属于什么圣谛?苦灭圣谛。
然后我们再讲到了应当如何来证悟涅槃,这是属于什么圣谛?这是属于导致苦灭之道圣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