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耳处门也有五十四法,也就是它们分别是耳十法聚、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心生八法聚、时节生八法聚和食生八法聚。对鼻处门也是,舌处门也是,都各有五十四种色法。
对身处门,有多少种色法呢?我们讲到在眼、耳、鼻、舌里面都会有身净色。但是在身处门里面,除了眼、耳、鼻、舌和心脏里面,我们的身体都没有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舌净色。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身体不能够看东西、不能听东西、不能够嗅东西、尝东西,惟有通过眼睛才能够看、耳朵才能够听、鼻子才能够嗅、嘴巴才能够尝。身体不能,它没有这样的功能,为什么?因为没有相应的净色。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有身十法聚,还有性根十法聚,这两种是遍布全身的,还有心生八法聚、时节生八法聚和食生八法聚。两种业生色各有十种色法,再加上三种八法聚,加起来多少种?四十四种,就是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有四十四种色法。
对于心所依处呢?心所依处是在心脏里面,如果拥有禅那的禅修者,即使他还没有修到色法,没有修到色业处,没有能力去辨识心所依处,但是当他的禅定已经达到很稳固之后,就有一个阶段叫他去查有分。拥有禅那的人,一旦往他的心脏里面一照,会发现到在心脏里面有个很明亮的东西,那个其实就是属于有分的透明意界,它就犹如一面镜子一样。其实禅那的心就是依那个地方生起的。
对于禅修者,如果想修色业处,要辨识心所依处色。心所依处也有五十四种色法,拥有了身净色,这十种称为身十法聚,还有性根十法聚也有,心生八法聚、时节生八法聚和食生八法聚也有。但是在心所依处里面有一种很独特的称为心色十法聚或心所依处十法聚,这种心所依处十法聚也是不透明的,正是因为有这一种心所依处十法聚里面的心所依处色,它能够作为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我们称为hadaya…vatthu 。hadaya…vatthu就是心的物质基础,这一种心所依处也是属于业生色,它也拥有命根,也有地、水、火、风、颜色、香、味、食素,也是属于业生色法。在心所依处里面也一共有五十四种色法。
在我们的六处门里面,四类的色法(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和食生色)都有。
以眼门的五十四种色法来说,其中眼十法聚、身十法聚这两种是透明的。还有性根十法聚,这一类色聚是不透明的。这三种色聚属于什么生?业生色。
还有一种不透明的色聚是心生八法聚,它是心生色法。
另外一种不透明的色聚是时节生八法聚,是时节生色法。
还有一种食生八法聚,是食生色法。
只要我们作为这个身体还有生命,那身体里面这四类的色法都有。只要我们还活着,那么身体里面就必定还拥有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和食生色。除非当这个身体命根断绝、已经死了,这个时候业生色已经消尽了,由于没有心,也就不会有心生色法了,已经不会再消化,所以也没有食生色了,那个时候只是时节生色。
对于耳处门的五十四种色法,也就是这种透明的色法换成耳十法聚,鼻、舌也是。对于身处门来说,这四十四种色法,在我们的身体里面只有一种是透明的色法,透明的色聚,即身十法聚。在心所依处里面,也只有一种透明的,即是身十法聚,但是心所依处十法聚是不透明的。这是我们身体里面的色法。
在修色业处的时候,我们必须得先观照自己的六种门: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心所依处。心所依处也是属于物质,必须得要辨识。辨识之后,再辨识其他人的六处门色法,然后慢慢地再把我们身体的色法内在、外在,内在、外在地辨识。
这种教法,就犹如佛陀在Anattalakkhaõ;asuttaü《无我相经》里面讲到的:“诸比库,对于任何的色,无论是过去、未来、现在、内在、外在、劣的、胜的、粗的、细的,远的、近的,这一切观照它是:非我的,非我,非我的我。”在《无我相经》里面讲到:应当如何地透过智慧来观照,这些都不是我的,不是我,不是我的我。
在《大念处经》里面也讲到了:法念处里观照五蕴也是,一时观内在的五蕴,一时观外在的五蕴。对于观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也是,要一时观照内在的,一时观照外在的,通过这样来修观。然后再观它的生,观它的灭,观它的生灭。这是佛陀教导色业处,取色法来修观的方法。
讲了色法之后,我们下面再继续讲另外一种究竟法。这个世间其实都不外乎两种现象:第一是物质现象,第二是心理现象。心理现象又可以分为心与心所两种。心是能够认知对象,能够起主导作用的称为心;而心所,就是伴随着心一起生起,执行认知对象的那些心理作用。因此从词源来说,心所叫做cetasika,它就是cetas+ika,它的意思就是属于心的,所以称为心所。例如:我们说到的“我”,这是指我,“我所”是什么意思?属于我的,称为我所。心也是这样,心称为心;心所,它意思是伴随着心生起的那些心理作用。
我们在看经典的时候会看到,佛陀在讲到世间的时候,都无外乎讲的是一种关系。讲到眼的时候也会讲到什么?讲到色,讲到耳的时候会讲到声音,讲到鼻的时候会讲到气味、讲到香,讲到舌的时候会讲到味道,讲到心的时候会讲到法所缘。对于我们现在的人生、生命、日常生活来说,其实都无外乎一种关系,就是认知与被认知的关系,是不是?
作为人有能动、能够认知的作用,有认知的功能,而这个世界,包括我们自身有被认知的关系,是不是?能认知的,我们平时叫作心或者叫做意识现象,在佛教里面叫做名法。
名法就是â;rammaõ;aünàmati(朝向所缘),能够导向所缘、面对所缘、倾向于所缘、倾向于对象,这称为名法。所以名就是nàmaüti,â;rammaõ;aünàmati nàma就是因为朝向所缘故。朝向、倾向的巴利叫做nàmaüti,它是一个动词,令什么东西面对,所以称为nàma,nàma(名法)是这么来的。
对于所缘来说,心所认知的对象称为所缘。名法也称为能缘,就是能取目标。对于名法来说,所缘就是被取为目标,被认知的对象。这个世界,其实都不外乎是认知和被认知,能够认识和被认识的对象,也就是说名法和所缘的关系。
名法包括了心和心所。而被认知的对象就称为所缘,即目标、心认知的对象。色法能不能够认知东西呢?不是用眼睛看么?不是用耳朵听么?难道眼睛不是色法么?难道耳朵不是色法么?我们刚才讲到色法的时候,往往是这样强调:依于眼净色生起的眼识执行看的作用,是不是?所以真正能够起执行看的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到的眼睛,而是依眼睛这种色法生起的眼识。
眼识巴利语叫cakkhuvi¤¤àõ;a,cakkhu就是眼,识就是vi¤¤àõ;a。vi¤¤àõ;a是vi+¤¤à,¤¤à就是知道、能够认知,能够认知这种也叫做心(citta)。眼识能够执行看,它就是一个心再加上若干个心所。眼识,伴随着眼识生起的一共有七个心所,即触、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和作意。七个伴随着眼识这种心一起生起的称为心所。而一个眼识再加上七个心所组成的我们称为眼识的名法,这种名法能够执行看的作用,所以被看的目标,例如说,看到一朵花,看到红色,看到光明,这个被看的称为所缘。
由于有了心,才会有认知的行为。对于物质来说,它没有认知的作用。例如:如果没有心的话,仅仅是物质现象它没有感觉的。对于我们的身体来说,正是因为身体依身净色产生身识,所以他能够感受到身体的痛、舒服、清凉等等。如果没有了身识的话,身体就没有反应。无论你如何去砍他、打他、踩他、剁他,他都不会有反应。例如:有些人患了麻风病,有类麻风病人的身体就没有感觉,不会感觉到痛。所以有时候撞到东西或者有东西咬他,他都不知道、没有反应。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有些麻风病人,他们的手、脚,已经完全后天性的损伤,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因为他们的身体没有反应了。就是因为这一类人,他的身净色起不了作用,因为身净色起不了作用,身识就不能够产生,身体就变成没有感觉了。
能够感觉到痛、感觉到痒、麻等等,其实是属于身识。色法本身是没有反应的,它能够作为心识产生的物质基础,但是本身并没有反应,它们不会对外界的撞击产生反应。
我们说到的这个世界,用一般话来说就是主观和客观。主观就是名法,客观就是所谓的所缘。作为我们本身,乃至到心,名法本身也可以作为所缘。但是作为所缘的心和我们能观照的心还是不同,这个在修到高级的vipassanā的时候我们就能够了解。既然名法本身也可以作为所缘,这个就是所缘密集的其中一种。
对于心所来说,它拥有四个特点,心所必定伴随着心一起产生。在Atthasàlini《殊胜义注》里面举了一个例子,就犹如人们说:“国王来了。”国王的到来必定伴随着若干的随从,而国王不会单独地到来。同样的,心也必定伴随着若干的心所一起生起,而不会单独地生起,心和心所一起生起构成了所谓的名聚,就犹如地、水、火、风不会单独、单独地生起。地的生起必定伴随着水、火、风、颜色、香、味、食素;而作为水界、火界、风界,它也不会单独地生起。如果是风界,它必定伴随着地、水、火、颜色、香、味、食素。同样的,对于名聚也是这样。一个心识刹那必定拥有一个心和若干个心所,这称为名聚。无论是色法也好,名法也好,它都是成组成组的生起的。
心所拥有四个特点:第一,它与心同生;第二,与心同灭。心必定与心所同生,同时心所也必定和心同生,这个叫做ekuppàda。心所必定和心一起同灭,为什么必须要这样说呢?当心生起的时候,如果它同时也生起了一个色法,这一种色法称为心生色法。但是心生色法会不会和心一起同灭呢?不会。色法能够维持十七个心识刹那,而名法一生起立刻就灭去了。所以在这里强调与心同灭,就是它以区别于色法。
第三,心所与心都取同一个所缘ekàlambana。换而言之,心所会辅助心一起认知对象,它和心一起执行着认知对象的作用,这个称为与心取同样的一个所缘。
同时,心所也和心拥有同样的一个依处。只要是在五蕴世间,无论在欲界、在色界,所有的名法生起都必须要有物质的基础,这种物质基础就称为依处。对于心所来说也是,它必定和心拥有同一个依处。
例如:依于眼净色、依于眼门会有眼识的生起。眼识是作为一个心识刹那,它有八个名法,这八个名法分别是一个眼识、一个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也就是一个心加上七个心所。这一个心和七个心所都是依眼处门、以眼净色为主的眼处门生起的。所以我们说心和心所的生起,它的产生和灭去,都是依于同样的一个物质基础,这称为拥有同样的依处。
对于心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