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憷刺逖榈模蛭鹜铀倒ń凶鱡hipassiko,ehi就是来吧,passiko就是看吧,ehipassiko你来看吧,佛陀的法就是等着你来体验的。但是你用什么样的心来体验法,那就看你个人了。只要你有正确的动机,正确的方法,正确的心态,你必定能够体验到法,问题就是你含着不良的动机或者你修错了方法,或者说你的心态不正确,体验到的法,你不能够体验到法的真面目。所以要学习佛陀说到的Sacittapariyodapanam,要净化自己的内心,etam buddhāna sāsanam,这个是一切佛陀的教导。要抓到要点,我们就不会走弯路。这个是一个极端,要对另外一个极端,就是懒洋洋的,懒洋洋的极端,也就是说,这个特别是对那些老修行,那些老参们,他们修行到了也没有刚出家那种出家的冲劲,而且呢,好像已经,真的似乎已置之以度外,其实这种不是智慧,这个叫什么?这个叫麻木。麻木不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啊。麻木是偏于愚痴那一边,修行不能修出麻木出来。修行麻木出来,到时真的是眼睛一闭,可能是畜牲道或者是恶趣了。所以修行还是要有精进,只是不要过度就可以,适当的精进,中道的精进,那个,就是我们修行需要的,不要认为说,既然要做到放下,放下就放到了很麻木了,什么东西都不知道,人家说你,你现在这样做,你造了很重的不善业,他认为这个没关系,这不是我们修行的目的,要求的目标。如果真的修行修到这么样的话,大家看到你,大家都会吓跑了,修到这么样麻木不仁。
修行要避免这四个极端,要记得:第一过度的感性;第二过度的理性,第三过度的精进,第四麻木不仁,也是过度的心无活力。要避开这四个极端,行于中道。这四个极端其实是两对,感性跟理性是一对,精进跟平静是一对,过度的精进是偏于动,过度的平静是偏于静;过度的静容易沉滞,过度的动容易兴奋,容易躁动,容易烦乱;这个都是我们修行要避免的。如果你不能避免这些,我们始终都是恰到好处的心念来禅修。或者用一句话就是:让我们的心平静之后再精进。这就是动跟静相宜了,让我们的心在很好的选择了禅修的目标,禅修的方法,禅修的心态之后,就一心的投入,这个就是感性跟理性之间的平衡。能够做到这么样,你的修行就能够有进步,你的修行对法就能够有体验。
假如大家能够,真正能够在禅修过程中,实实在在去体会这些,我们要记得,修行要靠三样:正确的目标,正确的方法,还要正确的心态。这三样如果都是正确的话,那么我们用功就很能够得力,这是对禅修的教授业处,我们就讲到这里。
具体的修习入出息念的业处的方法呢,在《修学指南》这里面有更详细地教说,所以大家应该认真地去看《修学指南》里面的业处篇,这里面就有讲到,我们禅修应该注意的是哪些,要做到的又是哪些,要避免的是哪些,大家应该认真去看。那同时我在这里再教几个禅修的小常识。
我们在禅修的时候,要注意几样。就是睡眠要保证,饮水,喝水也要保证,饮食,就是吃的东西要保证,不要过度饥饿,也不要吃的过饱。如果刚吃饱的时候最好是先休息一会,刚吃饱就禅坐的话,很容易昏沉。喝水也要足够,不要喝太少水。但是有的禅修者就是说,我喝水了我经常要上厕所,有个技巧就是你可以在禅坐完了之后,在经行之前你先喝点水,然后再去经行,然后等要准备禅坐的时候先上个厕所,然后去禅坐。这样的话,就可以保证你有足够的饮水量,同时又不会因为喝太多的水,经常在禅坐期间跑厕所,这是一个。
还有另外就是在禅坐当中,因为我们是偏静太多,所以说适当的应该加点动,经行是一种动,同时,在我们刚开始下坐时候,可以先揉揉这个,然后再扩一下胸,伸展一下,先可以从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然后再扭扭腰,然后再搓搓腿。用这么样,这样的话,使我们在禅坐当中,我们的身体是处于静态的,然后在起来之前,我们先按摩一下身体,使我们的气血先动一下,然后再起来。在禅坐之前也是可以先揉揉,揉揉手,揉揉脸,或者说如果室内有佛像的话,礼佛,礼佛其实也是一种运动。能做到这样,就是在上座坐下去之前,跟要下座结尾要先做一些这些运动,来按摩。但要注意,就是因为大家现在一起共修,即便是时间到了,可能还会有些人在继续禅坐,所以不要这样搓手啊,这样搓手就会影响他人,我们是这么样的。就是一切都是在安静当中,不发出声音的当中进行,同时我们在每天会安排晨运的时间,在家人可以在小道中跑跑步或者做做体操,打打太极,这些,我们都鼓励大家去做,这些适当的运动,当然不要打动作,打出嘿嘿声,这样会吵到别人。在我们教学楼后面还是有一段路,你只要不要超过那边就可以,这边还是会有一些安静的地方。特别是早上,在用餐之前就是从五点半到六点,这段期间做适当的运动,因为适当的运动可以让我们尽量减少因为禅坐带来的腰酸,脖子紧,肩膀痛,我们都会做下这样的运动,这就是动静相宜,这些是禅修的小常识。如果在我们的禅修营期间,还有其他的问题,或者说还有其他的一些注意的事项,我们在禅修的时候,在禅修营期间我们再看机会、看因缘再跟大家讲。
今天我们的禅修开营就到这里,从今天的午斋,我们就开始在这边的斋堂里边用斋了。然后从下午开始,我们就按照正常的作息时间来进行作息,只不过今天因为特殊,所以今天的最后一座,也就是从六点到七点半,这一坐我们取消,也就是在五点钟之后经行,一直到六点半,我们在这边上阿毗达摩课。
好!我们今天所讲的就到这里,因为现在大家刚刚受了戒,听闻了佛法,我们在这里再做一次回向,回向文我们可以打开书的最后这页,回向文这篇:我们念下面那一段,那一篇回向。
Idaü me pu¤¤aü; àsavakkhayàvahaü hotu。
Idaü me sã;laü;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 sabbasattàna§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 pu¤¤abhàga§ labhantu。
愿以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萨度!萨度!萨度!
'编者按: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由众多贤友共同努力完成,但尽管这样,也不能保证里面完全没有错漏,未经尊者最后校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不宜公开。因文字资料以后可能要配在录像上,所以有些多余的文字未做删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阿毗达摩第一讲:经典的结集及巴利语的起源
阿毗达摩第一讲:经典的结集及巴利语的起源
第一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阿毗达摩第一讲
经典的结集及巴利语的起源
玛欣德尊者2009。04。10讲于江西佛学院
好,我们大家一起合掌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三遍)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全自觉者! (三遍)
各位贤友、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德们,晚上好!
在这一次的禅修营里,我们将会利用晚上的时间一起来学习“阿毗达摩”。把整个“阿毗达摩”的精要讲完需要大概两个月的时间,所以我们要求这一次参加禅修营的禅修者最好能够全程参加,就是这样的目的。因为如此可以把整个“阿毗达摩”完整地听完、学完和掌握。
作为“阿毗达摩”,对于佛教徒来说是既陌生又熟悉的名词。说到熟悉,是因为我们说到的三藏里面的《论藏》就是“阿毗达摩”。佛教的经典离不开三藏,其中的《论藏》就是“阿毗达摩”。而讲到要说清楚“阿毗达摩”;能够真的了解,或者说“阿毗达摩”到底讲的是什么?我想在座那么多学佛的人,能够很完整地、很清晰地解释什么是“阿毗达摩”、“阿毗达摩”讲的是什么,我想应该也不算很多。
同时,我们也不要被“阿毗达摩”所吓倒。可能我们在接触“阿毗达摩”的时候,好像“阿毗达摩”首先给我们的印象是很繁琐,有很多的名相,是不是?也许我们可以说是这么样。但是如果我们了解了“阿毗达摩”之后,将会清楚 “阿毗达摩” 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艰难、晦涩。
当然,如果我们对“阿毗达摩”感觉好像很繁琐的印象,也许跟说一切有部,也就是小乘的论藏有关系。在北印度的迦湿弥罗国,在佛灭四百到五百年间,那里形成了说一切有部(梵Sarvàsti…vàdin),他们发展出很发达的“阿毗达磨学”。
那些“阿毗达磨”师们在中国的古籍里被称为“毗昙师”。他们研究的“阿毗达磨”真的是很繁琐。说一切有部的《阿毗达磨》一共有七部论,称为“一身六足”。“一身”是《发智论》,“六足”是《集异门足论》、《法蕴足论》、《施设足论》、《识身足论》、《品类足论》和《界身足论》,所以称为“一身六足”。在迦腻色伽王的时候,又举行了北传佛教的第四次结集,对三藏进行了注解,其中对说一切有部的《阿毗达磨发智论》所作的注解,称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这部《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翻译为中文就有两百巻,是唐代的玄奘大师翻译的。当说一切有部把《阿毗达磨》的论跟注已经发挥完了之后,他们就固守成见,很固执、很死板地研究“阿毗达磨”。他们把“阿毗达磨”论跟注解用铜碟刻起来,封存起来,不给外面的人学习。
到了大概佛灭八百年左右,世亲尊者(音译婆薮槃豆)出世,他就从犍陀罗那里就去偷学,跟一位悟入尊者偷学《阿毗达磨》。偷学了四年,后来给他的老师悟入知道了。之后,世亲尊者就回到了犍陀罗,每天都跟他的弟子讲《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并把每天所讲的造一首偈颂,一共造了六百首的偈颂,称为《俱舍论本颂》。当本颂流传到迦湿弥罗国的时候,当时很多有部学者跟毗昙师还认为这是在弘扬有部论典的,他们就争相去讲。
后来,世亲尊者把《俱舍论》的本颂造成八千颂的释论。在那部释论里,引用了经部等部派的学说,驳斥了有部的学说。那个时候,有部的论师们才大呼上当:“其实这一部论是批评我们的,我们反而以为他是在弘扬。”后来有个叫众贤(Saõ;ghabhadra)的写了一部叫做《顺正理论》驳斥了《俱舍论》。这一部《顺正理论》是站在有部正统的立场去驳斥《俱舍论》的。但由于他写的太多,后来他又再把它写成节本(精要本),称为《阿毗达磨显宗论》,这些是说一切有部的论。
后来,说一切有部又影响到了大乘佛教的瑜伽行派。在印度的大乘佛教只有两大派:一个是中观派,一个是瑜伽行派,其中瑜伽行派受有部的影响很大。玄奘大师到印度去学习瑜伽行派,在那烂陀跟戒贤(Sã;labhadra)学习瑜伽行派的时候,之前就在北印度打了很扎实的说一切有部的《阿毗达磨论》。我们如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