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儿孙要教养,好好地扶养他,不要留财给他,留福、留德给他,他会得到真实受用的。留财富给他,他认为财富得来太容易了,非常容易堕落,非常容易造业。我们看看自古以来,古今中外,你看看历史上的人物,英雄豪杰出人头地的都是清寒出生,富贵人家出人头地的少啊!太少、太少了,清寒他知道发奋、他知道努力,再有祖宗父母有阴德,这个对他的加持就大了,必定能发达,学佛的人一定要深深明白这个道理,知道什么都带不去,有力量就做好事,不要认为我现在力量小,我过几年多积一点钱,我来做好事,用不着!这个念头是错误悟的,我有一分钱,做一分钱的好事,这个功德是圆满的,念念圆满功德,这多好!一定要把握着机会,不要把修福的机会失掉了,‘贫富同然’,‘忧苦万端’,这世间人不明理,造的剧恶,受的极苦,死了之后多半都是堕三涂。
第二段是世尊劝勉我们人与人相处,特别是家庭,要和睦。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或时心诤。有所恚怒。后世转剧。至成大怨。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
这一段跟儒家讲的伦常完全相同,中国的社会是伦理的社会,伦理的教育,是孔孟提倡的。所以,夫子的大德从那里建的呢?就是提倡伦常的教育,使中国这二千多年来确实是长治久安,得力于夫子的教化。但是,现在伦理观念被破坏了,伦理本身就是一个坚强的组织,是一个坚固的团结,从夫妇开始,夫妇这是一个房间室,室再扩大就是家,家里面有父子、有兄弟,这是一个家族。家族外面是社会、是国家,有君臣、有朋友,君臣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社会上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领导是君,被领导是臣,同僚、同事、朋友的关系,所以它本身是一个坚强的团结(现在才叫团结,中国古时候没有团结的名称),因为五伦本身就是团结,五伦十义,我们一个人,在五伦组织里面每一个人都有十种不同的身分,譬如说:你在家庭里面,你对你的父亲,你是儿子的身分,对你儿子你是父亲的身分,对太太是丈夫的身分,对哥哥是弟弟的身分,对弟弟你是哥哥的身分,在社会上,对于领导的,你是被领导的身分,对你底下的部下,你是领导的身分,所以你的身分在这一个社会上,每一个角落,时时在变化,华严经讲十身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十身,就是这一个意思,每一个身有每一个身应尽的义务,你都能够尽到了,这叫尽分,尽到你本分的义务。你说这个家怎么不和睦呢?国怎么不兴旺呢?
人人都能够尽分尽职,社会是是和谐的,世界是太平的,所以把五伦从一个室家推展到社会、国家,推展到世界,世界大同。儒、佛教学的目标,在这一方面来看,完全是相同的。所以,佛在此地教给我们,你的家族,家庭里面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应当互相地尊敬、互相地爱护。
‘无相憎嫉’不可以互相嫉妒、不可以互相憎恨,那是造业。
‘有无相通’这个有无里面包括物质与精神,物质上当然一家兄弟姊妹很多,各人别业不相同,有发达的,有生活比较清寒的,环境好的应当帮助环境比较差的,要照顾,这是有无相通。在学术、在才艺上每一个人也不相同,愿意学习的也应当尽心尽力地教导他、帮助他,所以无论在物质上、在精神上都要做到有无相通,要互相提携、互相地帮助。
‘无得贪惜’,决定不可以有贪心、不可以悭惜,‘悭惜’就是吝啬,不可以,一个家庭就是自己的一身啊!不要认为这些父母兄弟都与我不相干,那是错误的。
我们在地藏经里面讲孝道,诸位听了之后要觉悟,什么是孝啊!能够把一切众生看作是自己一样的才真正懂得孝道。现在我们不谈一切众生,谈你的一家,你能把一家人看成是你自己一样,跟关心你自己一样,这叫尽孝道。为什么呢?你的父母欢喜啊!父母不操心、没有忧虑,看到儿女、子孙这样地和睦、互相敬爱,父母欢喜,这才叫尽孝,不是说我们对父母养得很好,样样供给很好,兄弟不和他担心,子孙不贤他担心,子孙书念不好他担心,工作不好他担心,没有一样不叫他老人家担心的,你的家庭样样圆满的时候,他多开心啊!这才叫尽孝。所以这个很不容易做到,佛在此地苦口婆心地劝勉我们:
‘言色常和’,要彼此互相包容,要能够忍耐。
‘莫相违戾’,彼此都能忍让,就不会有违戾了。
‘或时心诤’,这是说如果家族不和,这一家人就变成冤家了,我们俗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如何把冤家变成亲家?这是教育,这是世出世间圣人对我们的期望,你不懂这个道理,那真的冤家聚会。佛在经上常讲的:妻子、儿女、父母、眷属,四种缘,这四种关系,没有这四种关系绝对不会变成一家人。这四种什么关系呢?第一个是报恩的,前世彼此有恩,报恩来的决定是孝子贤孙,非常好,报恩来的,少啊!你看我们在这个世间,我们对这个芸芸众生,甚至于我们的亲戚朋友,对那几个人真正有恩?我们施恩太少啦!我们对那些人不满?过不去!这是怨恨,怨恨就多,所以我们的冤家就多,报怨的来了麻烦就大了,报怨的就是败家子,来找麻烦的,搞得你一家不宁,来报怨的。第三种来讨债的,我们叫讨债鬼,讨债的小孩都很叫人喜欢的,讨完了他走了,如果欠他少,他两三岁就死了;欠得多十几、二十岁才走,刚刚供他到大学毕业博士学位拿到,他走了,他这一笔债讨完了,是讨债的。第四种是还债的,他欠你的;看欠的多少?欠的多他对你物质生活供养很厚;欠的少的你的生活能过得去就算了,没有恭敬心,没有孝顺心。四种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所以底下或时心诤:
‘有所恚怒。后世转剧。至成大怨’,这个事情常有啊!这是佛在此地特别提出警告我们,人为什么要受教育?为什么要接受圣贤教育?为什么要接受大乘佛陀的教育?就是如何能把冤家化成亲家?教育的功能就在此地,把生生世世的怨恨能把它化解,彼此能和睦相处。所以,这些事情佛特别教诫弟子要晓得,‘或’是偶而,有的时候心里不痛快,心里有点怨恨心,但是你要晓得,不要把它看小了,久而久之就积成大怨了,就麻烦了,后世转剧,就变成大怨了,这是我们要防范的,在那里防范呢?心头小小过不去地方就要加以防范,学佛的人一定要记住,不与任何一个人结冤仇,你这个人是真正聪明人、真正有智慧的人,对于冤家债主极力地忍让,我忍让一辈子,还清啦!下一次没有了。所以,要学着能忍能让,不要怕吃亏,不要怕上当,吃亏上当是福,不是祸害,往往是消灾灭罪。
‘世间之事。更相患害。’,世间人没有开智慧,不明事理是非,所以这世间之人都是冤冤相报的,冤冤相报就麻烦了,每一次的报复不会报复的恰好,总是超过一点,次次都超过一点,这还得了吗!所以后果不堪设想,佛在此地讲:
‘虽不临时’,虽然果报、造作怨恨不是眼前就受报。
‘应急想破’,你要把它看破,不给人结冤仇,古人常说:口为祸福之门。佛在经上也有比喻说:把舌头比喻成斧头在我们口中,祸福之门啊!造业,说实在的话,意业还显不出来;身业造得少;没有口业造得多,说话小心谨慎,切莫伤人,无根的谣言决定不传。所以中国古人常讲,谣言止于智者;一个有智慧的人,听到谣言就止了,他绝对不会传给第二个人,传播谣言是造大口业啊!是造恶业。下面第三段是佛教训我们,要断恶修善。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这一句话是事实的真相,人与人之相聚,时间很短促,死了之后各人有各人的业报,都被业力牵跑了、牵走了,纵然相遇也不认识,改头换面,你怎么可能认识呢?六道里面舍身受身,怎么可能再认识?不可能啊!人如果没有爱欲,就决定不会到人间来,佛在经论里面讲得很多啊!你为什么会在欲界里面投胎呢?就是你有爱欲,爱不重不生娑婆,你在娑婆世界来出生,就是因为你爱欲太重。念不一,不生净土,生净土要靠阿弥陀佛,这一句念头要专一,我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绝对没有第二个杂念,你就决定生净土,我念阿弥陀佛还要有其他的杂念,西方净土就没份了,就去不了了,这个要知道。
什么在作祟呢?还是爱欲在作祟,学佛的同修,许许多多人不了解事实真相;一个念佛人,一生病了,想一想生病是药师佛的责任,赶紧去念药师佛好给我治病,阿弥陀佛暂时放在旁边,有灾难了赶紧念观音菩萨救苦救难,这也不是阿弥陀佛的事情,好像把一切诸佛菩萨每一个人的职责都分得很清楚,我有什么事情就找那一个?你找的人多了,结果人家都不负责任,没有一个来照顾你了,你就吃亏上当了。所以,一定要晓得,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你要喜欢念观音菩萨,你就一生专念观音菩萨,能不能往生呢?能往生。因为往生的时候只要念专一,念到一心不乱,念观音菩萨也可以念到一心不乱,念药师如来也可以念到一心不乱,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的,去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一定要念阿弥陀佛,念任何佛菩萨都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你要记住,要专一,统统都是一个原则,要念到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念到功夫成片往生凡圣同居土,念到事一心不乱往生方便有余土,念到理一心不乱往生实报庄严土,所以不管你念到什么经、不管你念那一尊佛菩萨,但是如果不是念阿弥陀佛,念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要回向才能往生,我念念的我希望将来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是我们本经上经文都有的,三辈往生后面就是一切修学大乘法门的人,所以西方净土法门,非常广大,不是专念阿弥陀佛也能往生,这是阿弥陀慈悲到了极处啊!可是你要是三心二意,这个不行,一定要念到一心、要专一,一才可贵啊!二就糟了,落到二、三,你的功夫就破坏掉了。所以,这个爱欲要淡薄,这是对我们修行人来讲是很大的障碍,不但对于世间一切法爱欲要淡薄,对于佛法也不能贪着,也不可以在佛法里面生爱欲之想,我们的心才容易得清净,这个经题上修行的原则,都告诉我们,清净、平等、觉。
‘独生独死,独去独来’,人在六道轮回,真的是孤独,人一死之后,实在是非常非常地孤独,人在临命终时,还没有断气,他见到许多的鬼魂,都是他家的家亲眷属,他所说的都是他家过去的人,那一个人他看到啦!在门口啦!或者是几个人一道来他看到啦!其实是不是家亲眷属呢?不是的,地藏经上说得很清楚,是他的冤家债主,变化他家亲眷属的样子来诱惑他,他就会跟他去了,跟他去了之后再脸上一变就来报复了。所以,那不是真正的家亲眷属,这在地藏经上讲得很清楚,同样一个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