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第3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是佛菩萨再来,为什么呢?因为他注解的弥陀经要解,印光大师对他的赞叹:‘即使是古佛再来,给弥陀经作一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那么我们知道,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大势至菩萨对他这样赞叹,那他不是阿弥陀佛再来的,也是观世音菩萨之流的,要解仔细看看,确实是好,没有话说。所以我们选修的净土宗的经典,我们只选三部经,这个三部经就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普贤菩萨行愿品。现在这三部经我们都在讲,此地讲无量寿经、弥陀经,杭州南路讲堂讲普贤行愿品,弥陀经我们取的注解,有二种,一个疏钞,一个要解,我们这个讲堂疏钞讲完了,讲要解,要解讲完啦!再讲疏钞,二个注解轮流讲。所以蕅益大师所说的话,就是佛菩萨自己说的。

  “信、愿、持名,为一经要旨”。这些话都是要解里面说的,所以他把弥陀经分作三分,三分就是信、愿、行。正宗分里面三分是信、愿、行。序分里头也是信、愿、行三分。流通分里头还是信、愿、行三分。这是蕅益大师的这个科判,称之为净宗三资粮,净土三资粮,往生净土,三个必要的条件,这三个条件缺一个都不能成就。第一个就是要信,要深信,一丝毫的怀疑都没有,一心一意就是求生净土,愿要真正发愿,一定要深知生死轮回之苦,他这个真的愿,才能发得出来,要发真实的大愿,要一心持名,这是弥陀经的宗旨,净土三经在旨趣上讲,它不一样,是以无量寿经最为完备,就是最完整,无量寿经就好像是净土概论一样,内容是面面俱到,对于西方净土统统说到了,是最完备的一部经典。所以称为净宗第一经,弥陀经呢?说实在话,它是劝修的经典,劝信,劝我们发愿,劝我们持名,它是劝我们修行的一部经典,重点在此地,不是对于西方极乐世界整个具体的说明。整个具体介绍说明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里面的内容呢?它是给我们讲理论,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怎么来的?说理论、说方法、说因果,因果就是九品往生,比无量寿经说得详细,无量寿经只讲三辈,他那里讲九品,说得更详细。所以它讲因果、讲方法、讲理论,重点在这个三方面。所以要想对极乐世界全盘了解,三经都须要读,我们才能整个明了。那么弥陀经呢?尤其是疏钞跟要解,一定要读,否则的话,经文没有办法理解,经文太短了,其实字字里面都含着无量义,我们智慧不开,业障深重,看不出它里面的意思。所以念了以后,像念小说、神话一样,不懂得里面是什么意思?所以一定要看注解,那么这一段话,蕅益大师说得非常之好,是古来的大德没有说过的,信愿为慧行,这是古人没说过的。所以现在有不少人对净宗有误会,认为念佛修净土宗,充其量,有一点定而已,这一心不乱是定,没有智慧,说学净土的人没有智慧,那我们要问一问,这智慧有什么用处呢?智慧的作用在那里?实在说,智慧的作用就在辨别真假,有智慧才能辨别,有智慧才能够取舍恰当,他选择是选最好的,你能够选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文殊菩萨选的,普贤菩萨选的,你这个选择居然跟他们一样,怎么能够说没有智慧呢?没有智慧的人,这一个法门就当面错过了,那才叫没有智慧啊!他还得去学智慧,等到学会智慧,学到了,他才会选择这个法门。所以他还早啦!修净土的人,他现在就已经选到了,这是诸位冷静仔细去想一想,看谁有智慧,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给我们一语道破了,你能够相信这个法门,你能够选择这个法门,愿生净土这是大智慧啊!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跟文殊、普贤是平起平坐啊!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智慧相同啊!说别的智慧我们比不上他,选择这个法门哪!那我们选的没有二样,你选这个,我也选择这个嘛!我们智慧平等嘛!所以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切跟普贤、跟文殊是平等的,因平等,果当然平等,道理在此地。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平等世界,你选择信、愿、行大家都是这个因素。所以果报相等,果报相等,这个是大智慧,可以说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因为这个法门是究竟圆满的法门,不是圆满的智慧就选不出这个法门。

  “持名为行行”。无量行门当中,这是第一行门。“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所以信、愿、行,非常重要,缺一个不可,有信、有愿决定往生。所以十念都能往生,十念是平时工作非常忙碌的人,没有时间念佛,那怎么办呢?持名很重要,不能少,可以少念几句,没有时间多念,少念,早晚课的时间用十念法,十念法是尽一口气叫一念,这一口气不拘多少,每个人气长短不一样,如果家里面有佛像,就在佛像面前合掌念佛,尽一口气念四个字、六个字都可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一口气叫一念,念十口气,早晚都一样,一次不缺,这就符合一向专念,没有缺过一次课,就对了,平常有时间,多念,那叫散念,早晚是定课,定课不能缺少,散课,那是多少有无都没有关系,定课是决定不能缺少,养成一个习惯,早晨一起来念佛,晚上睡觉之前一定念佛,那么当然佛号念得越多越好,为什么呢?念佛的时候就不胡思乱想了。所以念佛就是修戒、定、慧。戒律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心里面念佛,忆佛念佛,他就不会想坏事情,诸恶就不作了,佛号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所赞叹的,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所以念佛就是众善奉行,戒律具足,诸恶莫作是小乘戒,众善奉行是菩萨戒,统统具足,念佛心地清净,没有一个杂念是修定,定有了,这一句佛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字字分明,这是修慧,这是修得根本智。所以是戒、定、慧三学,就用这一句佛号圆圆满满都修啦!所以你念的时间越多,念的时间越长,念的佛号越多,就是你修戒、定、慧的时间越多,这个要知道。所以念佛是修戒、定、慧,是戒、定、慧一次完成,不必分开来学,一次完成,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蕅益大师没有说持名之多少,没有!没讲多少,与多少不相干,与深浅有关系,什么叫深呢?深浅都是清净心,就是你心地清净的深度是多少,心越清净,品位就越高。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从那里分的?从清净心的程度上分的,其实无量寿经,真正不可思议啊!不要说经文,单看看经题,功德就圆满啦!经题上无量寿,就是真如本性,就是法身理体,庄严就是依正庄严,我们今天讲的美好到了极处,无量寿是体,庄严是相,相是美好到极处,清净平等觉是作用,是用。体相用,统统具足,清净平等觉也就是我们修行的原则,我们修什么呢?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觉心。知道轮回苦,是觉,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大觉,觉而不迷。

  所以,我们念佛修什么?念佛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觉心,这个就是完全正确,故慧行为先导,慧在前面领导我们,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双运,慧就是比喻,把信愿比作眼睛,把持名比喻作二条腿,我看得清楚,我走得没错啊!没有信愿,等于有人瞎了眼睛,虽然会走路,走到岔路上自己也不知道,有信有愿,这个人有眼睛没有腿,看是看到了,没有办法,走不到。那么,由此可知,信、愿、行这三个条件一定要具足。所以讲席里面,目的是要教大家对于净宗法门、对于大乘佛法真正认识,真正理解,有所选择,,这是讲席的目的,抉择之后,就要认真努力来修学,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第十二卷(二次宣讲) B2…5…12

  请掀开经本第十四面,第四行。

  又曰:‘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大本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

  这一段也是蕅益大师说的,说得非常之好,可以说蕅益大师以前的这些祖师大德们,从来没有这个说法。那么,他这个说法,有没有疑问?如果我们深入大乘经论,就知道他这个说法,虽然大乘经论上的文字上没有,意思上确实没有违背,意思上没有违背,正如同过去人讲这个带业往生,消业往生,带业往生查遍大藏经,没有这种字,消业往生,有!于是就有许多人执着在经文上,认为这个带业往生不可靠,搞得净宗念佛,人心惶惶,经文上虽然没有这个字样,意思上呢?确实有,为什么呢?西方世界有四土三辈九品,这个是有的,这个经文上都查得出来的,这四土三辈九品,怎么来的呢?实在讲,就是带业多少而分哪!这个带得多的,那品位就低,带得少的品位就高,虽然没有说带业,这个带业的意思非常的明显。那么由此可知,读佛经必须要知道,往往佛所说的,意在言外,一定要懂得弦外之音,才能真正体会到如来所说的真实义。这是每一位学佛的同修都必须要知道的,我们才不致于错解经义,不致于产生误会,这非常非常重要。那么,蕅益大师这个地方这一句话,就是‘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这一句实在说得太好了,为什么呢?我们看到的的确确有许多往生的人,我们在净土圣贤录里面看过,往生传里面看过,那是从前的,有的从前时间太远了,这未必可靠,我们看近代的,宽律法师写的这一本哪!是大陆上近代往生录,有一百多人,再看看台中林看治居士写的,是我们台湾最近四十年来往生的,这都是在眼前的,许多人与事啊!是大家都知道的,都能够熟悉,能够说得出来的,这是在我们面前,这许多人当中,我觉得至少有三分之一,对于教理没有研究,甚至于问他,什么叫菩提心?他也不知道,就是像我们底下讲菩提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他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但是他念佛能往生,不但能往生,他自己晓得他那一天走?他又不生病,这个奇怪啦!走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的人坐着走,有的人站着走,在台湾有站着走的。大概在民国五十六七年的时候,将军乡有一个老太太,念三年,站着走的,高雄很多同修都知道,我在高雄讲经提到她的时候,很多人都晓得,这些老太太没念过书啊!不懂得什么叫发菩提心,她怎么能往生?我们今天读无量寿经,三辈往生,都要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的人,决定不能往生。

  所以,我们看到那些往生的人,往往疑惑不解,好像看到他们没发菩提心,怎么也往生?而且这个瑞相还这么好,你看看倓虚老法师,念佛论里面讲的修无师,这是倓老亲自看到他往生,这一个虽然是出家人,是做粗活,中年出家的,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当然你要问他,你有没有发菩提心?他决定说不出来,虽没有发菩提心,他有一个心;我真的想往生,我要见阿弥陀佛。他有这个心,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蕅益大师这个一语给我们道破,这就是无上菩提心,而且我们越想呢?他讲的话越是有道理,无上菩提心简单的说,是上求佛道,下度众生,就是这个心,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愿望,就是到那里去成佛,成了佛之后,到十方世界去普度众生,这不叫无上菩提心,这是什么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