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 第6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请翻开经本第二十五面倒数第三行,从第七段看起。

  “大愿之核心乃第十八愿,然十念必生之究竟方便,实由于弥陀究竟成就之最极方便处。正是本经中‘如来定慧究畅无极’处。今人焉能因此法之易行而鄙视之,而轻此法门乎”。

  这个是说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当中第十八愿。如果我们将一切经来做一个比较,才晓得十八愿的意义。古德曾经说过,他说一切经里面做一个比较呢?是华严经第一。这就是说:华严把一切经都比下去了。那么华严经跟本经做一个比较呢?本经第一了。这把华严也比下去了。本经经文夏居士的会集本。一共有四十八章,也或者称四十八品也可以。那么这四十八品,那一品是第一呢?第六品是第一,第六品是讲四十八愿,四十八愿之中呢?那一愿第一呢?第十八愿第一。这样做一个比较,诸位应该理解。佛法的中心在那里,就在这一愿哪,这一愿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十念必生。必生呢?就是十念成佛。你们想想看,佛度众生,十念能令众生成佛,这是佛法真正到了方便究竟处了。没有比这个更方便更究竟了。你才晓得这个法门在无量无边法门里面确确实实是第一殊胜。无与伦比。不做这个比较不晓得。这个重要啊!那么这个经我们讲过很多遍,同修们对于四十八愿都很熟悉,可是要真正把它认识清楚,的确是不容易。真认识清楚了,我相信你一定是万缘放下了,一心系念。那你就是必定成就了。万缘放下,不但是世缘放下,出世间的缘也放下了。无量无边的经论,无量无边的法门,统统放下了。那就跟莲池大师一样了。莲池大师在晚年,我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出勉励我们同学。晚年是彻底觉悟,如果不是彻底觉悟他说不出‘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八万四千行饶与他人行’这两句话不是彻底觉悟,决定说不出来。能说得出来这个两句话,这叫大彻大悟,决定超过禅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为什么?禅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不过是了生死、出轮回而已,要想圆成佛道,那还有相当遥远的时间,不是一生成佛,净宗彻底觉悟,世出世间万缘放下,一心系念那他就是一生成佛,一生圆成佛道呀!所以这是一切法门都不能够比拟的,那么这真正是没有言词能够赞叹的。无法赞叹,这个地方几句话,将这个所以然,虽然不是很明白的说出来。也透出一个大概了。这个十念必生之究竟方便。实实在在是由弥陀究竟成就之最极方便处。这个究竟成就有二个意思,一个意思呢?是讲:断惑证真圆满了。见思、尘沙、无明统统断尽。圆满的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是一个意思。但此地所讲的呢?重点不在此。为什么呢?这个意思,一切诸佛如来所同证。它真正意思是在它度众生的方便。度生方便呢?这就是十念必生就是用这一句名号,六字洪名,而且十念必生,这是弥陀如来最极方便处。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没有这个法子。虽然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没有这个法子,但是那些诸佛如来统统用阿弥陀佛的方法来普度众生。因此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尊佛,不劝人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一尊佛不讲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换句话说,净土三经是一切诸佛度众生,必定宣讲的。不但必定宣讲,而且必定是多次宣讲。决定不是一次呀!这一桩事情,我们要把它认识清楚。这个事实,也正是本经中所讲如来定慧究畅无极的证明。这一句实实在在讲就是赞叹第十八愿的成就。这个法门实在简单、容易、稳当、快速决定成佛。就是因为它太容易了,太简单了。这个太容易,太简单,反而叫人不相信了。所以古德常有这样的感叹,说:‘今人焉能因此法之易行而鄙视之。’说实在话,没有把净土看在眼里面的人很多,即使是念佛修净土的,有许多人喜欢观无量寿经。观经麻烦嘛!他们喜欢,认为这个麻烦点可能比较好。太简单了,恐怕靠不住。像现在用的照相机呀!这是全自动的,我们黄念祖老居士叫做傻人照相机。全自动很容易,很容易可是人家照出来的张张都漂亮。那个高级照相机,又要对光圈,又要对距离,还要懂得色温,不见得能照得好。三十六张能照得一两张好就算不错了。那个很复杂,那价钱也很高。所以他老人家比喻,那种高级照相机就像普通的法门,一般法门。这个傻瓜照相机就是念佛法门。人人会照,张张都好,这是轻视这法门,是错误的,是对于这个法门可以说是完全不了解,才会这样的误会。

  我们翻过来看末后这一段。

  “疏钞云:‘但持佛名,必生彼国,则或高或下,或圣或凡;乃至或信或疑,或赞或毁,知有彼佛,便成善根,多劫多生,俱蒙解脱’”。

  这是莲池大师在弥陀经疏钞里面所说,语气非常的肯定。‘但持佛名’,这是很容易呀!正是大势至菩萨所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需要用任何方法来帮助。就是一句佛号就行了,这一句佛号四个字六个字都可以。莲池大师当年在世,他自己念佛呢?就念四个字。有人曾经问他,您老人家教别人念佛的方法,怎么教法?他说我教别人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人家问他,您老人家怎么念呢?他说:我自己只念四个字。这别人听了就奇怪了,为什么你教别人念六个字,自己却念四个字。他老人家说:我这一生决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客气话都不必要了。南无是客气话。经里面讲执持名号,名号就是四个字。南无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皈依的意思。皈依阿弥陀佛。恭敬的意思,恭敬阿弥陀佛,这些都是客气话,客套。真正一心求往生了。客气话不要了。为什么呢?越少越好。你看六个字跟四个字比较,就少了三分之一,更简单了,越简单越好,就不要再找麻烦了。他说我教别人,别人未必真正发心,求往生。不愿意往生加一个南无好,恭敬阿弥陀佛,皈依阿弥陀佛。跟净土结一个善缘,种一个善根。意思在此地。那么由此可知,但持佛名,必生彼国。这个必字语气非常的肯定,一丝毫的怀疑都没有。那些人是这个法门的当机者呢?也就是往生西方的对象呢?他老人家底下就说了:‘或高或下’,这个高下是对菩萨说的,十圣菩萨就高,三贤菩萨就下。三贤十圣啦。或圣或凡,这是对于声闻、缘觉、天人所说的。声闻、缘觉是圣人,超越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还是凡人,四圣六凡哪!他还是凡人。那么这个二句就把十法界统统包括了,统统包括尽了。乃至于或信或疑,这也是讲十法界里面的这些人,或者是相信,或者是怀疑,怀疑也能往生呀!大经上讲的生边地呀!也能往生。只要具足信愿行,信里面稍稍带一点疑,还是可以往生;或赞或毁,赞是听到这个法门心里面欢喜赞叹。毁是诽谤。对于这个法门完全不能够相信的,甚至于排斥的。这个排斥不但是外道排斥。外道的不信佛的看到我们学佛的人就排斥。而净宗在佛门里面也受排斥。宗门教下,久修初学,尚且毁谤净土。不相信净土,这是自古以来我们也常常听到的,也常常见到,赞净土这是福,无量的福报。谤净土,那是无量的罪业,罪福必定有果报。但是这一句阿弥陀佛,落在他阿赖耶识里面就变成善根。所以这个怕不怕毁谤呢?不怕。人家看着我们念阿弥陀佛在那里讽刺毁谤,我们笑笑。为什么?阿弥陀佛的善根种到他的阿赖耶识去了。种子种下去了。多劫多生,他将来果报受完之后,多生多劫之后,遇到这个缘,他就相信了。他也修学,将来一定往生。为什么呢?他阿赖耶识里面有阿弥陀佛的种子,有西方极乐世界的缘份。那么由此可知,我们念佛人遇到谤佛人,合掌笑笑就可以,不要去争执,他不晓得,我们清楚。他将来恶报完了之后还是会跟我们一样念佛往生,这个就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了。

  “至于当世,何人当机”。

  当世是指我们现代。那些人适合修学这个法门,这叫当机。

  “‘不论男女老少,富贵贫贱,上智下愚。久修初习,宿根利钝,善恶差别”。

  这些统统都不论,都不是要紧的。要紧在那里呢?底下这就是要紧的。

  “只要于此法门。能生实信”。

  对这个法门你真正的相信,实实在在的相信,决定没有疑惑。

  “因信发愿”。

  一定要知道这个世间苦。知道这个世间苦,这是觉悟呀!这个世间是真苦呀!发愿求生净土。

  “从愿起行”。

  行就是念佛,为什么?我们对于初学的同修,不特别强调劝他念佛,却强调劝他去念无量寿经,这干什么呢?这个诸位要知道,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什么原因呢?虽然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得很勤,信愿没有。那个信、愿是若有若无。他也念阿弥陀佛,为什么信、愿不坚定呢?对于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知道得太少。所以听说人家说好处,他也来学学念念。到真的紧要关头来了,他又不想去了。他把阿弥陀佛忘掉了。这个很多,就是利害当前的时候,他佛就不顾了。这个就是显示对佛法没能真正理解,我们只要是凡是有急难的事情,还是求鬼神,还去算命、看相,还去看风水,搞这些,说老实话,这信愿都不具足。这样人不能往生。信心不清净,信心不坚定。这才叫你念无量寿经。希望在这一部经里面真正建立清净的信心,坚固的信心。从这个信心发求生大愿,然后这一句佛号句句相应,句句得力。这是劝大家念无量寿经的理由。大经上告诉我们: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这是无量寿经修学的宗旨。发菩提心就是发求生的大愿,求生的这个愿心就是无上的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心一个方向,专念阿弥陀佛。

  “如是之人,正是当机”。

  只要符合这个标准没有一个不往生。所以古人讲这个法门,善导大师说:一百个人修,一百个人往生。一千个人修,一千个人往生。称为万修万人去。

  那么这个是将第五段说明法门的当机。到这个地方介绍完了,接下来我们看第六段,在概要里面到这个地方,可以说是一个大段落。将本经重要的义趣,大致统统都介绍出来。底下一部分是属于佛学常识。知道了,对我们修行会减少障碍,这是有好处的。

  第六是“藏教所摄”。

  那么藏教拿今天来讲,就是经典。像这个图书馆一样。这个大的图书馆,这是一部书啊!这一部书应该列在那一类?列在那一部分?是属于这个常识。藏呢?就叫三藏经典。教呀!这是讲十二分教。我们看底下的文。

  “凡体究经典,宜先知此经属于何藏”?

  三藏里面它是属于那一藏。二藏里头它是属于那一藏。

  “说在何时”?佛是什么时候说的。

  “判属何教”?

  在十二分教里面,这十二分教拿现代的话来说,可以说是十二种不同的体裁。那么它是属于那一种。

  “知此,则有助于理解全经”。

  这个对于弘经的人,是一定要知道的。如果不发心讲经,弘扬这一部经呢?自己修行这个没有多大关系。所以弘经的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