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悟:传统宗教文化丛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禅与悟:传统宗教文化丛书- 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禅与悟》 序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禅的思想是:空灵、豁达、开阔、明朗的人间清流。

    禅的生活是:积极、自在、简朴、自适的安心方式。

    禅的理念是教人:首先学着放下自私、自欺、自怨、自慢、自我枷锁,才能海阔天空地任运飞翔。

    禅的方法是教人:首先练习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然后粉碎自我,才是悟境的现前。

    禅的目的是教人:学着将现实世界的八热地狱,转变为清凉国土的七宝莲池;试着把自害害人的身口意三业,转化为自利利他的慈悲与智慧。

    本书不是禅,仅希望借它来向读者诸君透露一些关于禅的消息。

《禅与悟》 序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圣严法师,是我国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比丘。他是江苏省南通县人,一九三〇年出生。幼年家庭贫困,十四岁在南通狼山广教禅寺出家。一九四七年,到上海静安佛学院读书。一九四九年,受战争影响,随著军队到了台湾。在军中服务十年,官拜少尉通讯官,于一九五九年奉准退役,二度出家,由“中华佛教文化馆”的东初法师为他剃度,法名圣严。

    一九六九年三月东渡日本,考入东京立正大学硕士班,两年之后,以“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论文,取得硕士学位。继而二度赴日,又继续了四年苦读生涯,以“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论文,于一九七五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

    法师历任中国文化大学教授,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所长,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及译经院院长,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所长。他以中日英三种文字,在亚、美、欧各洲出版著作近百种。

    他是国际知名的禅师、教育家、学者、作家。他所推动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主张以教育完成关怀的任务,以关怀达到教育的目的。

《禅与悟》 序 目  录

    目录

    自序

    禅悟与静坐

    禅与悟

    禅与缠

    悟与误

    情与理——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善与恶——如何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梦中说梦

    法喜与禅悦

    心净国土净

    人间净土

    禅——如来如去

    禅——解脱自在

    禅——平常身心

    禅——担水砍柴

    禅——人类意识

    禅——心理健康

    禅——内外和平

    禅——你·我·他

    禅——多·一·无

    有分别与无分别

    正道与邪道

    时空与生命的超越

    禅与日常生活

    禅与现代人的生活

    禅的文化

    《六祖坛经》的思想

    禅意尽在不言中——《默照铭》解释

    附录:《默照铭》全文

《禅与悟》 序 自  序

    自序

    禅的思想是:空灵、豁达、开阔、明朗的人间清流。

    禅的生活是:积极、自在、简朴、自适的安心方式。

    禅的理念是教人:首先学着放下自私、自欺、自怨、自慢、自我枷锁,才能海阔天空地任运飞翔。

    禅的方法是教人:首先练习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然后粉碎自我,才是悟境的现前。

    禅的目的是教人:学着将现实世界的八热地狱,转变为清凉国土的七宝莲池;试着把自害害人的身口意三业,转化成自利利他的慈悲与智慧。

    本书不是禅,仅希望借它来向读者诸君透露一些关于禅的消息。

    在本书问世之前,我曾出版过两本类似的禅书: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选收了二十五篇有关禅修的演讲稿,名为《禅的生活》。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再辑继续讲出的二十四篇文稿,编为一书,以《拈花微笑》为名。

    转眼之间,已是一九九一年了,四年多来我虽照样地为农禅寺的禅坐会开示,被整理成稿者却不多见。原因是《人生》月刊连载我的另一册书《学佛群疑》,达一年半之久,一则《人生》不缺稿件,二则我已没有更多的时间删改由录音带整理的讲稿。

    不过我在纽约的法鼓出版社,自从一九八二年出版《佛心》(GettingtheBuddhaMind)以来,又于一九八七年出版《开悟的诗偈》(ThePoetryofEnlightenment)及《信心铭》(FaithinMind:agidetoCh'anpractice),一九八八年出版《摩根湾牧牛》(OxHerdingatMorgan'sBay),一九九○年出版《宝镜无境》(TheInfiniteMirror)及《智慧之剑》(TheSwordofWisdom)。同时也由中国台湾的东初出版社印行。以上八种中英文禅书,由其再版次数及发行量而言,应该算是我的各类著作之中,最受一般读者所爱读的。通过文字的媒介,我在东西两个半球推广不立文字的禅学,也产生了若干正面的影响。

    本书《禅与悟》收录的二十七篇文稿之中,仅有《梦中说梦》及《有分别与无分别》,是在农禅寺的禅坐会讲出。其他讲于台湾各处者共十篇:淡江大学《禅与缠》、台中市中兴堂《正道与邪道》和《悟与误》、台北市孙中山先生纪念馆《情与理》及《善与恶》、高雄市文化中心《禅——如来如去》、台北县永和孙中山先生纪念馆《人间净土》、台北县板桥体育馆《心净国土净》、高雄女中礼堂《禅——你·我·他》及《禅——多·一·无》。其余诸篇皆在美国及香港讲出,例如:《禅与悟》讲于波士顿哈佛大学,《时空与生命的超越》讲于麻省罗尔大学,《禅与日常生活》讲于华盛顿大学,《禅——人类意识》讲于纽约大学,《禅——担水砍柴》讲于纽约庄严寺,《禅——解脱自在》、《禅——平常身心》则讲于香港沙田大会堂。

    本书所收文章,出于一九八六、一九八七、一九八九三个年头的各占一篇,一九八八年的共有八篇,一九九○年的多达十六篇。可见我在去年一九九○之内,演讲次数很多,修改完成的文稿也不少。

    本书的内容,因系通俗演讲的体裁,讲出时往往造成轰动,尤其是在中国台湾,场地小则小满,大则大满,每场听众,少则数百位,多则六七千。因为我的演讲对象,不论在中国台湾或外国,八成是中上阶层的知识分子,所以尽量用知性及理性的角度,介绍实用、易懂、健康而且层次分明的禅修理论及禅修方法。本书的出版,也等于让读者们,以短短数小时的时间,随着我度过四年的岁月,一站又一站地听完二十多场有关禅修的演讲。甚至要比到现场获得更多的讯息,因其经过录音带的整理,加上我的删修增订,比起讲出之时,精简充实了许多。

    一九九一年四月二日圣严自序于台北北投农禅寺

《禅与悟》 第一部分 禅悟与静坐(1)

    禅悟与静坐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但是要有静坐的基础。

    静坐对我们的身心都有好处。它能促进身体的健康及心理的平衡,能使我们减少执著,也能使我们的头脑更冷静、更清楚;再进一步,便能产生智慧,开发精神的领域。可是从禅的观点来看,若无佛法的指导,由静坐所产生的智慧仍然是带有烦恼的。由于他的自我中心还在,一旦遇到跟他自己有冲突的人、事、景物之时,他的内心就会痛苦挣扎了。

    静坐应注意的事项有三:1。调身,2。调息,3。调心。

    所谓调身,是指正确舒适的坐姿,以及静坐中的身体反应。

    至于调息,是指呼吸,可随着各人定力的深浅分为四个层次:鼻息、腹息、胎息、龟息。“鼻息”是使用鼻孔出入的自然呼吸。“腹息”时,空气虽然是由鼻孔进出,可是不注意鼻孔,也不感觉到是用鼻孔呼吸,而仅是腹部起伏蠕动。所谓“胎息”,是不用鼻孔呼吸,全身的每一个毛孔都能成为呼吸器官。此时的大宇宙即是母胎,自身是胎儿。“龟息”则自己不需要呼吸体外的空气,甚至心脏也停止跳动,此时修行者的身体已能独立自成一个宇宙,用自己体内的气或能来运行,自给自足,不必由体外提供空气或养分。

    至于如何照顾心念,一般是以止观的方法来摄心凝念。使用数呼吸、观身不净、念佛、礼拜、静坐、冥想等方法,均可达成目的。

    静坐的主要目的,在于集中散乱的心,使它渐渐变成统一心。通常人在得到心的统一之时,认为自己已经没有自我而达到了无我的阶段。其实那只是静坐的层次,或是定的层次。定的经验也有高低,故有四禅八定之分,但都不出于统一心的范围,而且尚未达到及于无心空慧的实证。从上述可知,如果是用中国佛教禅悟的角度来看,“定”的经验,未必等于禅宗的禅定。

    那么,什么是禅宗的禅定呢?六祖惠能大师的《坛经》说:“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接触诸种外境而心不乱,“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可见禅宗的禅定是在清净的智慧观照,不在于统一心的定境,因为若住于统一心的定境,依旧未离执著。

    而所谓执著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当你面对任何人、物、事的时候,首先强调“我”看到了什么,而加进价值的判断,那就是执著。

    那么禅的所谓不执著是什么呢?

    任何一样东西、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个人在他面前出现的时候,他自己不会加诸任何意见,而对方所需要的东西,却恰如其分地给了他反应。

    在涉及亲子关系、男女关系及财产的问题时,最容易使我们感到自我中心的执著;其次就是名誉和观念。对于修行者而言,最难化解的执著是感觉到自己有自我的成就、自我的经验,他可以什么都不要,就是无法摆下自我的观点价值和经验价值,所以尚有骄慢心。因此凡是有自我存在的价值肯定,便是没有真得解脱,也没有真正完成无漏的智慧。

    禅宗在开悟的时候叫“见性”,见性以后要保持它、要增长它,所以还要悟后起修而来培养它。虽然禅宗强调开悟以后他的见地就跟佛完全一样,不过他不是佛;就好像西藏人修行,把自己本身观想作自己就是本尊,可是即使修成了,本尊还是本尊,他还是他。不过比起修行之前,多了些慈悲心。

    所以中国的禅师在没有开悟以前要好好地修行。在开悟以后,要去找更好的老师,只有开悟以后,才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是好的老师。然后,自己还要加倍地努力。

    禅,并不一定要静坐。所以《六祖坛经》说:“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又说:“有人教坐,看心观净,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癫。”六祖是主张:“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所以我们没有看到六祖惠能大师静坐的修行过程;六祖以后的第二代怀让禅师,看到第三代马祖道一禅师打坐的时候,还说了个比喻:“坐禅得成佛,岂非磨砖能做镜?”

    不过,从许多禅学记载中,我们看到许多禅宗的祖师们也要打坐的。在马祖的弟子百丈所立的《清规》中也有“坐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