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谤菩萨藏戒 慢
瑜伽菩萨戒本与其它菩萨戒本(例如:梵网菩萨戒本或胜鬘经等)一样,重视四重
戒的贪求、悭、忿、慢等心理作用的防止。为考察瑜伽菩萨戒之四十三轻戒所重视的心
理作用,以下将四十三轻戒条的「染、非染」心所,及「无违犯」因缘整理如下。又,
若与六度配合,则1…7属施度、8…14属戒度、15…18属忍度、19…21属精进度、22…24属定
度、25…32属慧度。33以下与四摄法有关。'35'
〃○〃 表示该戒条缺「染违犯」的情况
〃●〃 表示该戒条缺「无违犯」的情况
〔四十三轻戒〕 染违犯 非染违犯
1。不供三宝戒 不敬、懒懈 忘
2。贪求名利戒 贪求、
3。不敬有德同法戒 慢、 恨、恚 懒懈、 忘
4。不应供受衬戒 慢、 恨、恚 懒懈、 忘
5。不受重宝施戒 恨、恚 懒懈、 忘
6。不施其法戒 恨、恚 懒懈、 忘
7。弃舍恶人戒 恨、恚 懒懈、 忘
8。遮罪共不共戒 恨、恚 懒懈、 忘
9。性罪不共戒 恨、恚
10。住邪命法戒 诡诈
11。掉动嬉戏戒 掉、不寂 忘
12。倒说菩萨法戒 着
13。不护雪讥谤戒
14。不折伏众生戒 ?
15。瞋打报复戒 瞋
16。不行悔谢戒 慢 恨 懒懈、放
17。不受悔谢戒 恨
18。怀忿不舍戒 忿
19。染心御众戒 贪染
20。耽着睡眠戒 懒懈
21。虚谈弃时戒 染 忘
…
'35'详参:释体韬。《六度四摄与之关系》。台北:法鼓文化。1997。
22。不求禅法戒 慢 恨 懒懈
23。不除五盖戒 贪 瞋 痴
24。贪味静虑戒 贪
25。不学小法戒
26。背大向小戒
27。舍内学外戒
28。专习异论戒 爱着
29。不信深法戒 不信
30。爱恚赞毁戒 爱 恚
31。不听正法戒 慢 恨、恚 懒懈
32。轻毁法师戒 轻
33。不助伴戒 恨、恚 懒懈
34。往事病戒 恨、恚 懒懈
35。非理不为说法戒 恨、恚 懒懈
36。有恩不报戒 恨 懒懈
37。患难不慰戒 恨 懒懈
38。希求不给戒 恨、恚 懒懈、放
39不如法摄众戒 恨 懒懈、放
40。不随顺众生戒 恨 懒懈、放
41。不随喜赞扬戒 恨 懒懈、放
42。不行威折戒 染 懒懈、放
43。不神力折摄戒 ○
〔四十三轻戒〕 无违犯
1。不供三宝戒 狂'36'
2。贪求名利戒 治'37'
…
'36'心狂乱(k。sipta…cetas)。(以下皆同)
'37'指「对治」,即「为断彼生起乐欲,发勤精进,摄彼对治,虽勤遮遏而为猛利性惑
所蔽,数起现行。」(以下皆同)
3。不敬有德同法戒 病'38'、狂、眠、说'39'、余'40'、听'41'、心'42'
、调'43'、僧'44'、多'45'
4。不应供受衬戒 病、无力'46'、狂、远'47'、道'48'、余、善'49'、未
'50'、闻;议择'51'、诈'52'、调、僧、多
5。不受重宝施戒 狂、染'53'、悔'54'、乱'55'、贫'56'、塔'57'、劫'58'
6。不施其法戒 病、狂、未'59'、恶'60'、钝'61'、非'62'、外'63' 、 调
…
'38'遭重病。(以下皆同)
'39'自为他宣说诸法论义决择。
'40'与余谈论庆慰。(以下之「余」,意思与此类似,故省略不再一一作注)
'41'他说法论义决择,属耳而听。
'42'有违犯说正法者,为欲将护说法者心。(以下皆同)
'43'欲方便调彼伏彼,出不善处,安立善处。(以下皆同)
'44'护僧制。(以下皆同)
'45'为将护多有情心。(以下皆同)
'46'无气力。
'47'处悬远。
'48'道有怖。
'49'为无间修诸善法,欲护善品令无暂废。(以下之「善」字,意思与此类似,故省略
不再一一作注)
'50'为引摄未曾有义。
'51'为所闻法义无退;如为所闻法义无退,论义决择当知亦尔。
'52'知彼怀损恼心,诈来延请。
'53'观受已心生染着。
'54'观后时彼定追悔。
'55'知彼于施迷乱。
'56'知施主随舍随受,由是因缘定当贫匮。
'57'知此物是僧伽物、窣堵波物。
'58'或知此物劫盗他得。
'59'于是法未善通利。
'60'见彼不生恭敬,无有羞愧,以恶威仪而来听受。
'61'知彼是钝根性,于广法教得法究竟,深生怖畏,当生邪见,增加邪执,衰损恼坏。
7。弃舍恶人戒 狂 调、僧、多
8。遮罪共不共戒 ●
9。性罪不共戒 慈'64'
10。住邪命法戒 治
11。掉动嬉戏戒 治、解'65'、遣'66'、彼'67'、猜'68'
12。倒说菩萨法戒 ●
13。不护雪讥谤戒 善行'69'、忿、 他嫉、心倒 外
14。不折伏众生戒 少利多恼'70'
15。瞋打报复戒 ●
16。不行悔谢戒 罪'71'、■'72'、忍'73'、 外、调
17。不受悔谢戒 不如法
18。怀忿不舍戒 治
19。染心御众戒 不贪'74'
20。耽着睡眠戒 治、病、无力、疲、
21。虚谈弃时戒 彼'75'、奇'76'
22。不求禅法戒 病、无力、倒'77'、多闻'78'、已得'79'
…
'62'知彼法至其手,转布非人。
'63'诸外道伺求过短。(以下皆同)
'64'(慈心不犯)。
'65'欲方便解他所生嫌恨令息。
'66'欲遣他所生愁恼。
'67'若他性好如上诸事,方便摄受,敬慎将护,随彼而转。
'68'若他有情猜阻菩萨,内怀嫌恨,恶谋憎背,外现欢颜,表内清净。
'69'因修善行,谤声流布。
'70'观由此缘,于现法中少得义利,多生忧恼。
'71'彼希望要因现行非法有罪方受悔谢。
'72'若彼有情性好斗诤,因悔谢时倍增愤怒。
'73'知彼为性堪忍,体无嫌恨,若必了他因谢侵犯,深生羞耻。
'74'不贪供侍,无爱染心。
'75'见他谈说,护彼意故,安住正念,须臾而听。
'76'若事希奇,或暂问他,或答他问。
23。不除五盖戒 治
24。贪味静虑戒 治
25。不学小法戒 度'80'
26。背大向小戒 ●
27。舍内学外戒 聪敏'81'
28。专习异论戒 ●
29。不信深法戒 不谤
30。爱恚赞毁戒 信'82' 外、调
31。不听正法戒 病、不觉知、无力、知倒说、心'83'、数,多闻'84'、善'85'、愚'86'
32。轻毁法师戒 ●
33。不助伴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