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亥讲演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乙亥讲演录- 第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即是业障; 脾气习惯; 就是业障。业障不同犯罪有案; 可以销案解罪; 此总在心上系缚。譬如杀人而逃; 杀行是业力冲动; 逃走也是业力冲动; 即使官厅不问; 苦主不追; 或逢赦免; 他那良心恐怖; 和临终颠倒; 正是夙业未解。又如杀盗杀敌; 不得已而用兵; 若不为自身谋禄位争地盘; 文王一怒而天下安; 其身心亦安然处之; 何业障之有。况心中又无贪嗔痴诸念浑杂其间; 所谓理得心安是也。不安即是惑业苦; 破惑业苦; 不外定慧空; 定则生慧; 慧以解空; 空则不定而定。慧者; 智慧也; 智者不惑; 世人迷惑; 由于无慧; 以无慧故; 不能分别真伪; 妄者反识为真; 如能空诸所有; 自然了解世间法; 一切不实。所谓有漏; 如杯之漏者; 初亦满水; 不久漏去; 故名有漏。佛法是出世法; 真实义谛; 谛言不可动摇; 若无漏之杯; 水终不漏去; 故名无漏。佛法者; 借以了解世法者也; 世法了; 即是佛法。离世法; 即无佛法。故佛法于世间; 不离世间觉; 将有漏之世法; 与无漏之出世法; 通达无碍; 二漏法净尽无余; 是名漏尽通; 此乃第六通; 为最高法门; 外道所无; 佛道独有。各教所无; 佛教独有。学佛尤以此为先著; 故开般若慧; 乃成佛根本资粮; 明心见性之第一关键; 无第二条门路可通; 《仁王经》云: 一切皆依此门而成正觉; 越此而成佛者; 无有是处。良由众生病根; 只是迷惑不觉; 对治法门; 亦只有此一条路; 虽无量百千万亿劫; 劫劫有佛出世; 佛佛道同; 同此一法; 只是运用不同; 随机应化; 若归到无上菩提; 证入毗卢性海; 却不曾有二。至于名称; 各经略有不同; 今略举如下: 
  一、常恒不变如来藏性; 二、藏识; 三、如来藏; 四、圆觉妙心; 五、妙静明心; 六、归元; 七、毗卢性海; 八、大圆镜智; 九、法身; 十、心地; 十一、性田; 十二、心宝; 十三、菩提心; 十四、净菩提心门; 十五、金刚般若; 十六、实相; 十七、真如; 十八、宝藏; 十九、佛性; 二十、真子; 二十一、密藏; 二十二、萨婆若海; 二十三、心王; 二十四、金刚密迹; 二十五、主人翁; 二十六、只眼; 二十七、牟尼宝珠; 二十八、元常; 二十九、大我; 三十、○。
  各经名称虽异; 其义不二; 亦即名诸佛大秘密; 又名胜上大乘。胜上大乘; 非外道所能知。所云大者; 即是摩诃; 约有七义: 
  一、法大; 谓诸佛广大甚深秘密之藏; 毗卢遮那遍一切处; 惟大人所乘故。
  二、发心大; 谓一向志求平等大慧; 起无尽悲愿; 誓当普授法界众生。
  三、信解大; 谓初见性明道时; 是具足无量功德; 能遍至恒沙佛刹; 以大事因缘; 成就众生。
  四、性大; 谓自性清净心; 金刚宝藏; 无有欠缺; 一切众生共有之。
  五、依止大; 谓法界众生大依止处; 如百川趣海; 卉木依大地而生。
  六、时大; 谓寿量长远; 出过三时; 师子奋迅秘密神通之用; 未曾休息。
  七、智大; 谓诸法无边; 等于虚空; 心之自然妙慧; 亦复无边。以如是七因缘; 故于诸大乘法门; 犹如醍醐; 故云最胜大乘。经云其性常坚固; 无量如虚空; 正表此妙心之至德耳。
  佛于法华会上; 令诸众生; 开示悟入; 成佛知见。达摩初祖;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以众生心被物转; 贪声恋色; 缚于嗜欲; 为八风所摇。人若了知世间万法; 皆是无常; 如幻如梦; 如电如露; 了解此理; 不复贪痴; 则此心体; 如如不动。诸法无性; 以无性故; 悉皆成佛。故《金刚经》云: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此即观诸法无自性之理也。所谓无自性者; 无何等性乎? 所谓无相性; 无尽性; 无生性; 无灭性; 无我性; 无非我性; 乃至无菩提性; 无法界性; 无虚空性。知一切法; 皆无自性; 则能知一切智; 得一切智; 能见性成佛。佛法非消极; 故二乘自了不度生; 为佛所呵; 称其人为焦芽败种。此种人不能成佛; 故宁落地狱; 不入二乘。所谓修大乘法者; 须发大愿; 存大悲; 证大智; 立大行。发大愿者; 愿我生生世世; 发菩提心; 舍诸身命财产; 救度众生; 不但令众生得安乐; 且令众生了明心性; 使之成佛。存大悲者; 以大悲心为根本; 悲悯众生不明真理; 枉受苦恼; 誓救拔之; 令得安乐。立大行者; 行六波罗密; 利己利他。证大智者; 证法界本性智; 成就根本智; 于十方法界之理无不了知; 名为一切智智也。所云大者; 即众生心性; 此物至小无内; 无一尘而能入; 至大无外; 无一法而不包。所云乘者; 以运载为义; 能运行人; 直至萨婆若海。萨婆若海者; 即一切智智之地也。萨婆若海; 即在众生心性之中; 是知此海不遥; 心宝常现。以心宝而比世宝; 则赵璧非为宝; 隋珠未足珍。但能明心见性; 则外物不足以动其心; 刹那之间; 其宝自现。当亲悟时; 实非他得; 是为见性成佛。
  众生贤愚; 皆因其心力所注之不同而有异; 因分别而遂有贤愚; 其实则皆同此本体智慧; 为妄情颠倒所覆; 不能显见。如目有翳; 如手成残; 不能起作用; 其可能性则勿失也。人有智慧而不显; 如人有财宝而受困穷; 岂不悲哉! 兹引《华严经·出现品》文; 以释其义; 经文大意云; 譬如有大经卷; 量如三千世界之大; 经中书三千大千世界中事; 一切皆尽; 此大经卷; 虽如此之大; 乃全住在一微尘中; 不但一微尘如是; 乃一切无量微尘; 一一皆如是。于是有一人智慧明达; 具足天眼; 见此经卷; 在微尘中; 于诸众生; 无少利益; 即作是念; 我当破彼微尘; 出此经卷; 令众生得益。此譬如如来有清净智眼; 普观一切众生而作是言; 奇哉奇哉; 此诸众生; 云何具足如来智慧; 而却愚痴迷惑; 我当教以圣道; 令其永离妄想执著; 于自身中; 得见广大智慧; 与佛无异; 利益安乐云云。释之曰: 大千经卷者; 如来智慧也; 在一切微尘中者; 即在一切众生心中也; 一切微尘皆如是者; 即一切众生皆具广大智慧。然众生虽有如是智慧; 因妄情所覆; 不能内照; 譬如大金藏; 空埋地中; 不因天眼人指示; 何能发现。故人必须闻经教之理; 了知人人心中; 有广大智慧; 思所以启发之; 得无上至宝; 利济无穷; 徒以不知为可惜耳。如知此义; 则对一切众生; 无尊卑贵贱高下诸分别; 平等智光; 自然显露矣。
  心之灵妙; 不可思议; 质微则势重; 质重则势微; 故地力不如水力; 水力不如火力; 火力不如风力; 风力不如心力。心力无形; 力最胜上; 神通变化; 入不思议; 心之力也。兹略引数则用以说心: 
  一、起信钞云: 信过去释迦当来弥勒为易; 有令信众生心中真如; 是凡圣通依; 迷之六趣无穷; 悟之三宝不断者; 此为稀有。
  二、正法念处经云: 天人阿修罗; 地狱饿鬼畜生; 心常为导主。
  三、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观心品云: 云何为心; 云何为地; 文殊言: 三界之中; 以心为主; 心名为地; 能观心者; 究竟解脱; 不能观者; 究竟沉沦。
  四、不退转法轮经云; 尔时三菩萨; 在世尊前; 以蔓荼莲华供佛已; 作如是言: 我于此法; 深生信解; 无有疑惑。
  五、如来藏经云: 世尊告金刚慧言; 善男子; 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 贪欲恚痴诸恼中; 有如来智; 如来眼; 如来身; 结跏跌坐; 俨然不动。善男子; 一切众生; 虽在诸趣; 烦恼身中; 有如来藏; 常无染污; 德相备足; 如我无异。
  六、雁腋经云: 诸比丘告舍利弗言; 佛非我尊; 何以故; 我不离佛; 佛不离我。
  七、佛于燃灯佛前; 献五茎莲华; 表五蕴性空; 心无所著; 顿入无碍之门; 乃得授记释迦之号。
  八、金刚辨宗云: 金刚经者; 一切如来悟心之门也; 了无明之妄心; 即妙慧之真心; 故曰悟心。又云十方国土中; 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惟有一乘法; 只是一心; 心即是法; 法即是心; 更住何法; 故言不住。若离心别有法可得; 即生执心; 住于法相; 即是无目之人。
  九、宝藏论云: 知有有坏; 知无无败; 真知之知。有无不计; 即不计有无; 即自性无分别之知。
  十、水面和尚云: 知之一字; 众妙之门; 灵知之心; 即是真性; 与佛无异。
  十一、华严经云: 善哉善哉; 云何如来在于身中而不觉知。
  十二、论云: 佛说一切法; 为度一切心; 我无一切心; 何用一切法。
  观上列各条; 可知佛说法四十九年; 只说一句: 心不可得。佛虽说亦同不曾说; 以法本空故; 心若不起; 万法无生; 心遍一切处; 一切处遍心。如是了达; 顿入自宗; 故不悟心遍一切处者; 则妄计心外有法; 一切颠倒矣。
  不达无相即相; 则是取相凡夫; 若了相即无相; 则成唯心大觉。故不可取相求悟; 亦不可离相证真; 不即不离; 觉性自现。
  结论曰: 启机法门; 不可穷尽; 兹概言之; 使大众了一大概。先发大愿; 立宗旨; 明学佛之缘起。学佛又分三期: 一启机期; 二正修期; 三印证期。此是第一期; 但人何以要学佛; 应反问自己: 求己呢; 还是求佛呢? 何者为重。能知自己根本迷误之处; 然后真心痛切; 去求医药; 医药者; 三宝也。然何为佛; 何为法; 何为僧; 又何为宝。三宝既明; 再行释我; 先从有我做起; 不落空无断灭; 再做到无我; 不落情见生死; 乃知情见生死; 无非是苦。于是释苦; 苦义既明; 然后怖生死而求出离; 但必明如何招入生死; 根本还在无明。故释无明; 此无明枉造诸业; 故释业障。而业障之如何消; 曰惟解脱; 故说解脱。但不明起因; 不得真相; 故说因果。因果之一起一灭; 即幻心之流转; 于是乎辨明心性; 使知心为何相; 性为何物; 直证到菩提; 故说菩提。乃呼应第四页印心宗旨; 以般若为用一语; 极言离般若则学佛之资粮断; 如工人之失其利器; 虽有大力; 亦难施用。启机者启般若之机也; 此般若非佛独有; 人人具足; 般若华言大智慧; 然不足以尽其义; 当云“通达世出世法理事圆融无碍之大智慧”十六字; 方可以拟其万一。果如何而可启发此般若者; 当入正修行路。


      正  修  分

    修  行  本  意
  世上修行人; 多不明因何而修; 修为何事; 行为何义; 虽高挂修行招牌; 所行与所修; 完全二致; 至修法之正与不正; 更无论矣。行者于修之下手处; 切切含糊不得; 勿作伪自欺; 方不误人; 重增罪戾; 所谓先正因地是也。
  孝悌忠信等; 为人立身之本; 正因不孝不悌; 所以要修孝悌。孝悌二字; 原用以教化人中败类; 人果不是禽兽; 孝悌本无所用之; 人果不是贪嗔痴诸烦恼; 本用不着佛法来修。所以未修前; 先问自己; 果安心否; 果已断除贪嗔痴否。如尚不能; 则不能概说为迷信; 废弃而勿修。
  世人作伪; 习为自然; 不知对人或假; 对己如何可假; 口头可假; 临事又安可假; 平时可假; 死时又何可假; 是以一切可假; 功夫不可假; 本来因去假而修真; 如果修再求假; 正如病人求假药; 自己求死; 何其愚也; 修行人勿于此处迷去。
  人本来不必修行; 正因所行不合; 于是乎要修。法亦本无邪正; 以合于所行者为正。修法亦本无是非; 以当机合缘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