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 第34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个灾难里面生天,老天很公平,他到天堂去了,他去享福去了。造作恶业的人他到下面去,饿鬼、地狱、畜生,同样一个时候死,去处各个不相同。所以念佛的人时时刻刻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纵然共业,一次灾难当中死亡,他到极乐世界去了。你才真正把事实真相看出来了。

  “身独度脱,获其福德”,这个福德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福德,不是我们人间天上。所以我们修福,最好是不要享福,为什么?这福可以带得走的。我们有个享福的心,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为什么?福报在人天。现在人间的福报衰了,我听说天上的福报也不如过去了,这是我们可以相信的,为什么?境随心转,同样一个道理。所以有福要给别人享,我们知道这个世间,福报不如我们的人还很多,我们虽然没福,比我们差的人很多,我们要想办法帮助他们,多照顾他们一些,这好事情。人总是多受一点苦难有好处,警觉心高,对这个世间不再留恋,你说这多重要。如果在这个世间很享福,把极乐世界就忘掉了,“这里不错嘛!”对这个世间有留恋,那就是最糟糕的事情。所以宁愿苦一点,有高度的警觉心,决定求生极乐世界。

  末后这一句,“而为上首,表以上十六正士为会中无量无边、一时来集之在家菩萨中之上首”。老居士这句话说得好,会中无量无边一时来集之在家菩萨,这句话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佛开这个法会,说这部经,我们肉眼看到的人,此地讲的一万二千多人,这个大会。我们看不见的,十方世界来的,云集的这些菩萨众;三千大千世界里面来的,欲界天、色界天这些天人大众,真的是无量无边。你说这个法会多殊胜!这个会场里,在家多,出家也不少,但是在家多,而且是以在家学佛、在家成就的为主。“据《会疏》及《甄解》义”,这里面所讲的第一个,“普贤、文殊正是释迦会中之上首。故举两大士总摄会中一切菩萨”。因为文殊、普贤是释迦牟尼佛的助手,一个代表智慧,文殊代表智慧第一,普贤代表力行第一,现在人讲真干,用这两个字大家好懂,普贤代表真干。这两位菩萨代表娑婆世界,释迦牟尼法会当中的上首,代表这一切菩萨。第二“弥勒是当来贤劫成佛诸菩萨之上首”,释迦牟尼佛是贤劫千佛的第四尊佛,弥勒是第五,往后还有九百九十五尊佛,弥勒菩萨做代表,这些人统统都参与这个法会。这个用意很深,说明贤劫千佛出世,每一尊佛都会讲《无量寿经》,每一尊佛都提倡净土法门,劝大家求生极乐世界证得一生圆满究竟果位。

  “贤护等十六正士是会中居家菩萨之上首。此说稳妥”。这是过去日本的两位大德,在这段经文上做的总结,黄念老肯定这个说法很妥当,说得很圆满。你看总结,他采取日本的两位法师,《会疏》跟《甄解》所说的。“故不采净影之说”,《净影疏》是中国人的注解,中国注解只有两种。它里面怎么说?“彼将文殊、普贤亦并于贤劫成佛之菩萨中”,这错误的。你看日本的大德,文殊、普贤分开了,是世尊这一会上的代表。跟日本两位法师比较的时候,日本这两位法师说得好,比《净影疏》说得好。我们看古大德的注疏要很细心、要很冷静,用真实智慧去理解、去体会。意思明白之后,知道我们应该要怎样去做,如何把它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无量寿经》就活了,现在人所谓活学活用,那就不是迷信。每位菩萨德号代表什么?修德。佛的名号是代表果德,不离开自性,大乘教里面,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称性起修,菩萨的名号是称性。在中国佛教,中国佛教是大乘,以四大菩萨做为总的代表,这个不能不知道。

  第一位,九华山的地藏菩萨,他代表孝亲尊师;第二位,普陀山的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眼到手到救度一切苦难众生,慈悲济世;第三位,五台山的文殊菩萨,代表智慧。孝亲尊师、大慈大悲、普度众生要靠智慧,没有智慧就会变质,佛家常讲“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个本来慈悲、方便是度众生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为什么慈悲出祸害、方便出下流?没有智慧,要靠智慧。普贤,峨嵋山的普贤代表真干,用这个话大家容易听得懂。不是假的,真的,把孝亲尊师、慈悲济世要真正做出来,这普贤,用这四大菩萨表法。朝山朝什么山?这四个意思懂得,真正做到了,就全朝到了。你要不懂,到四山你去拜菩萨,头磕破了也枉然,你什么也没得到。这个理要懂、要明白,四大菩萨代表修德,释迦牟尼佛代表性德,释迦牟尼,能仁、寂默这是性德,能仁是仁慈,寂默是清净,心地清净,接众仁慈,具体的方法菩萨代表。哪来的迷信?佛家是破除迷信,哪来的迷信!我们同学在一起学习,真的我们要理解、要明了、要真干,把佛教回归到教学,那我们就真做了好事,我们对得起释迦牟尼佛,对得起历代祖师的承传。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学习到此地。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九十八集)  2010/8/6  马来西亚华严讲堂  档名:02…039…009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一百一十四面,从经文看起,大字,经文看起: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这是这一品经的总纲领,赞叹普贤菩萨的功德。我们看念老的注解,“本品从咸共遵修”一直到这一品的最后“不可思议”,在我们这个本子一百四十七面,我们要翻开来看看,这是经文到末后一句是总结,全是赞叹普贤菩萨之德。老居士说“皆是赞叹普贤大士暨会中一切菩萨之德”。实际上,会中一切菩萨之德全是普贤大士之德。这一品经文比较长,可以说是字字句句我们都应当学习,应当把它落实在生活当中,在工作、待人接物,那我们就是修普贤大士之德。

  我们看下面的注解,“大士者即菩萨,即大道心有情”。古人翻大道心众生,玄奘大师翻为觉有情。大道心有情,换句话说,他的情还没有断干净,所以他是菩萨。大道心后头要没有这两个字,那就是佛陀,差别在此地。“士谓士夫”,我们中国人称为士大夫,读书教学的人。在古时候,这个教学的人,现在称老师,古时候不称老师,称夫子,孔夫子就是孔老师,现在称老师,古人称夫子。所以叫士夫,这就是读书教学的人。“大者,即前释大道心之大”,这就不重复,不再说了。“本经会中,以普贤菩萨为一切菩萨之上首”,用普贤菩萨来代表参加法会无量无边的菩萨,以他来代表。“余文殊、弥勒、贤护等出家在家菩萨”,统统都包括了。“暨十方来会无量无边之诸大菩萨,皆悉遵行普贤大士之德”。我们在这个短短的几句经文当中,就能够很明显的体会到,无量寿这一会跟华严无二无别。《华严经》里面表法,也是以普贤菩萨为长子,这就是此地讲的上首的意思。他这个后面也说到了,“普贤大士乃华严长子,其至德即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也”。普贤菩萨之德讲到究极之处就是这一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由此可知,这十大愿王的重要。经论以及古大德都常说,菩萨不修普贤十愿(就是普贤行),就不能够圆成佛道。由此可知,普贤行愿是所有菩萨必须修学的科目。纲领虽然只有十条,十句,细行无量无边。我们从《十善业道经》可以能体会出来,十善只有十条,在大乘菩萨把这个十条展开,八万四千细行,你看十条能变成八万四千条,菩萨。普贤十愿不止这个数字,无量无边,无数无尽的行愿,不出这十个纲领,才知道这十个纲领是多么重要。八万四千记不住,这十条好记,十条记住了、落实了,八万四千细行就圆满了。

  这个地方十愿的名称说出来了,“谓大士十种广大行愿。一者,礼敬诸佛”,我们一条一条简单介绍一下。诸位要知道这第一条,这个十条就好像十层大楼一样,第一条是第一层,诸位要知道,没有第一层就不会有第二层,没有第二层就不会有第三层。换句话说,后面肯定包括前面,前面不一定包括后面,有礼敬不一定有称赞,有称赞肯定有礼敬。于是我们就明白,修行要有次第,不能够躐等,前面几条我都不要,我要后面一条,行吗?决定做不到的。礼敬摆在第一,礼是礼节,这是从外表来看;敬是诚敬,是内心的性德,性德流露在外面自然就是礼。礼要不要学?有真诚恭敬心,不需要学自然就如礼,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如果里面没有诚敬心,外面学了礼,那个礼是虚伪的,不是真的,明眼人一眼就看穿,假的,故意造作的。我们就晓得,礼的实质是敬,一切恭敬,恭敬心是性德,自性里头本来有的,不是学来的。我们现在要学礼,为什么?迷失了自性,迷的时间太长,迷得太久,所以诚敬心不见了,用的是什么心?虚伪的心,诚敬的反面是虚伪。我们谁肯承认自己用心是虚伪的,都不承认,都认为自己的心是真心。可是佛菩萨看我们用的心是虚伪的,不是真心。虚伪的是什么?阿赖耶,妄心,不是真心。真跟妄的界限是什么?现在人讲定义,用什么来界定?真心永恒不变,妄心刹那刹那在变化。用这个道理来界定,我们也就服了,我们心的确不真诚,前念灭了,后念生了,生灭不住,它不停。速度之快,我们无法想像。现代的量子科学家发现了,它速度太快。佛、法身菩萨他们在甚深禅定境界里面看到,禅定看到是现量境界,极深的禅定,非常快速的速度,非常微弱的波动,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现在科学家用的是精密的仪器观察到的,佛菩萨是在定中见到的。我们不能不佩服这些科学家,他们在精密仪器里也看到,看到阿赖耶的三细相。

  这些仪器实在讲还是比不上定功,仪器看到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佛菩萨在禅定里面看到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的根源,他统统看穿了。这是说明禅定的功夫跟科学的仪器相比,这个定功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要采取这两种方法,肯定大家会采取禅定。那我们要问,科学能不能发现其所以然?根据世尊在经典上所说的,是不可能。为什么?他烦恼习气没断,见不到真相,烦恼习气障碍了自性,能够看到阿赖耶的三细相。佛在经上讲过,他讲这八个识,八个识的功能不一样,功能最大的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思想,西方哲学家所谓是我思故我在。这个思想,佛说,对外可以能够缘虚空法界,这是现代物理学家所讲的宏观宇宙,第六意识能缘得到,必须用精密的科学仪器,它缘得到;对内,可以缘到阿赖耶。佛说这些话在三千年前,今天被证实了。我们凡夫缘不到,这些聪明的科学家他们用仪器、用数学,他们能缘到了,就是缘不到自性,所以他还是不能解决问题。这些种种发现,用现在的话来说,知识,知识渊博,它不是智慧。佛在禅定当中见到的是智慧,智慧跟知识差别就是一个是烦恼断尽,一个是烦恼都还在。科学家烦恼没断,一样跟我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