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见到这个真相?那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你离妄想分别执着,你就见到了,你就见到一切法的真相。离即是一不是二,这你真悟,你真得受用。离故无相,心里面干净,清净、平等、正觉,世出世法痕迹都不着。即故无不相,即离不二,真妄同时。像我们的电视屏幕,不是真妄同时吗?不是离即不二吗?屏幕是真,色相是妄,真妄是一体,真妄不二,这得了解把它搞清楚。真在哪里?真在妄里面,就是六道十法界,真就在这里面;妄在哪里?妄在真的里面,频道、色相都在荧幕上,荧幕是真。这你才真正了解真相,所以不得已说个实相,你不要执着实相这个名词。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告诉我们,读经不执着文字相,它是工具,它是方法,它不是目的,目的是开悟。你要执着,你就开不了悟。文字相不能着,听讲呢?听讲不要执着言说相,文字是言说的符号,不能执着。第二告诉我们不能执著名字相,名词术语是假设的,它不是真的,这些东西可以引导你,只要你不执着。像我们走路的指路标一样,我们要到北京,这条路是高速公路,路边有个牌子,指的“北京”,那个牌子不是北京,那是个名字相,你依照这个方向走,不要去执着它,你才能到北京。你要执着北京就在此地,那就错了,名词术语不可以执着。第三个,不能执着心缘相。就是读经,我想这是什么意思,一想就错,不能去想它,为什么?它没有意思,你所想的是你自己意思,可不是佛的意思。不能想,你才能得真实义。真实义是什么?给诸位说,就是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这个恢复之后,得到之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人家没有问你,心地干干净净,一无所知,叫“般若无知”;别人来请教你,来问你的时候,应对如流,“无所不知”。无所不知从哪里来?从无知来的,无知是自性,是自性起用,世出世法都没有离开自性,所以见性就圆满了。惠能大师见性了,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他知不知道?全知道,不要学的,都是自性流出来的;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一切经,能大师知不知道?都知道,一样不缺。所以佛经称为内学,它不是向外,向外求不到的。向外所求的是知识,不是智慧;向内求的是智慧,不是知识。智慧能解决问题,知识解决问题是有局限性的,而且有后遗症,智慧没有。这是我们不能不搞清楚的。
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可见实相乃吾人当前一念心性之强名”,强名是勉强用这一个名词,可不是真的,咱们千万不能把它当真看待。“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讲的,“道可道,非常道”,真东西说不出来的,肯定是离语言文字。所以这是一个不得已勉强建立的名相。“吾人一念心之性,强名为自性”。所有这些名词术语,都是不得已而用它的,用它是什么?用在教学方便。一执着就错了,一执着是什么?佛经就变成佛学,变成世间一种学术。佛经本来是什么?佛经本来是自性,一执着就不是了,就错了,一分别就更糟了。这是佛学的难处,如果你真正懂得,这也是佛学的易处,它真的太容易了。你到学校去念书,现在大学里头总有几百个科系,一个科系念四年,十个科系四十年,一百个科系四百年,你念上一千岁,你都毕不了业,你都没有办法把它念完。念完之后怎么样?还是一窍不通。如果你真正懂得佛法这套,那可就容易了,花个几年真的依教奉行,把妄想执着统统放下、统统离开。你看,你放下执着,证阿罗汉;放下分别,成菩萨;放下起心动念,你成佛了,你自性里的智慧德相全部现出来,你无所不通、无所不能。
诸位要记住,惠能大师明心见性的时候二十四岁,世出世间事情哪一样他不知道!虽然他不认识字,你拿一本书念给他听,他就讲给你听这里头讲什么,讲得一点不错。智慧开了,从自性流出来的,那不是学来的。所以佛法不是宗教,但是佛法本身称宗教,宗门、教下,跟我们现在这个宗教的含意完全不相干。宗门、教下,他们用的教学方法不一样,禅宗他不用教科书,完全用参究的方法,这里面方法有很多种。参究,诸位要记住,离心意识,决定不用心意识,也就是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他训练这个,让你恢复到清净心。清净心是本有的,把清净心恢复出来,然后进一步恢复平等心。清净、平等,后面一定开悟,开悟就是觉。清净是阿罗汉、辟支佛的功夫,他们的境界;平等心是菩萨境界;到不起心、不动念就开悟了,就大彻大悟。悟后起修,觉悟之后,回来再读经。他已经开悟了,那就了不起!
我们在佛门古大德,看到印度的龙树菩萨,在中国很尊敬,中国大乘八个宗派都认龙树为初祖,龙树是八宗的祖师,都尊重他。传记里面好像有这么一段,说他老人家当年在世的时候,他学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咱们现在说《大藏经》,他把这个东西学完,多少时间?三个月,三个月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东西统统学完了。可能吗?可能,我们相信,为什么?我们从《坛经》上看到一段信息,那是法达禅师,他受持《法华经》,《法华经》念了三千遍。三千遍我们相信应该是十年,《法华经》很长,一天念一部,十年的时间。他到曹溪去见六祖,礼拜的时候,头没有着地。三拜的时候,能大师看得很清楚,头没有着地,拜起来之后,惠能大师就问他说:你礼拜头不着地,你一定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你说来听听。他就讲,他《法华经》念了三千遍。六祖点点头:《法华经》讲些什么?他说不出来,反过来向六祖请教。六祖说:这个经我没听过。当然他不会看,他不识字,不看书的。他说:你既然念三千遍了,你念给我听听。《法华经》一共是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就是“方便品”,念到第二品,能大师听了,行了,不要再念,我全明白了。像他这样子学习法,这一部《大藏经》,三个月行,肯定学得完,他不必要完全看,看几页他就全晓得了。讲《法华经》大意给他听,他就开悟了,开悟之后再拜,头就着地了,法达禅师。从这一段的信息,我们就了解,原来悟后起修是多么快,一看就明白,一听就明白,不必听完。
所以我们知道,龙树菩萨那个时候他证得初地,应该是别教,在圆教就是初住,他已经超越十法界,是法身菩萨。所以叫悟后起修,这是禅宗的方法。这是上上根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做不到。我的三个老师,我初学佛的时候都警告我,不准我看《坛经》。他说惠能那个人不能学,那决定学不到的,我们不是那个根性。在一般是上中下根性,实在我们连上根也达不到,是中下根性,还是老老实实按部就班,像念书一样,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慢慢再往上爬。惠能那是一步登天,登不上去就粉身碎骨,就完了。所以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中下根性,从经教上只要你能够锲而不舍,懂方法。这个方法还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为什么?与戒定慧相应,不能够有贪心,我什么都要学,广学多闻,坏了,那是什么?那是世间法,你分心,你妄念多,佛法这个东西是修清净心,它与清净心不相应。所以只学一门,一门,你就没有妄想,规规矩矩、恭恭敬敬学一门,决定遵守《起信论》马鸣菩萨的教诲。我学这一部经,不着文字相,不著名字相(名词术语),不着心缘相,天天这样念,从头念到尾,这一部经。所以大经很有效果,像法达就很了不起,就一部《法华经》,你看他念十年,可见得他心定了。他心不定,惠能大师给他讲了几句话,他能开悟吗?为什么我们今天读《坛经》,读了我们不开悟,他开悟?人家十年有法华三昧的底子,这一讲才会开悟。
所以中国这种学习的方法了不起,外国人作梦都想不到,智慧是这么来的。这种方法在中国,儒释道都用这个方法。佛法重视开悟,儒跟道也重视,都讲禅定。在从前私塾里头,老师对学生重视什么?悟性,不能障碍他的悟性。他同时学很多东西,悟性就没有了,那他学的是知识,他不会开悟的。这个方法真的只有古印度跟中国有,其他国家地区很少,没听说过。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把它薰成什么?薰成三昧。如果我们天天念《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经文不长,真正修行人一天可以读十遍,读熟了,一遍四十分钟,大概一天用八小时。念经是什么?修定,跟禅宗参禅没有两样。他用参究的方法修定,我们用读经的方法修定,用念佛的方法也可以修定。总而言之,八万四千法门是八万四千种不同修定的方法。你得要按照这个规矩去干,不能三心二意,一门深入,时间久了就得定,定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就开悟。悟了之后,你再去学一切经教就很容易,一看就明白,什么障碍都没有,那是什么?智慧开了。教下开智慧,有小悟、有大悟、有大彻大悟,积小悟变成大悟,积大悟变成大彻大悟,这叫渐修,一步一步的向上提升。中下根人可以做得到,所以我的老师教我走这个路子,我也很听话。但是《坛经》我还是看,我还是非常欢喜。因为在这个环境当中,我一生没有道场,没有寺院,我们这个学会是香港居士们发心建立的,他们有个董事会管理,这也不是我的地方。我是这一生哪里有缘找我,我就到哪里去,去的时候总得随缘,他们喜欢听什么经,来告诉我要讲,差不多我都答应。所以这一生讲的经论也很多,大概总有几十部。我也想完全跟古人一样一门深入,但是没有这个缘,那要很大的福报,你才能办得到,没有大福报不行。到处结缘,总得听别人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可是我自己学的是念佛,念佛不中断。
这个地方讲到“一念心”,一念心我们明白了,这一念就是无始无明,它也是自性。所以,阿赖耶在法相唯识里面讲是真妄和合,一半真,一半妄。我们用电视屏幕来做比喻,那就是这个现象,你看屏幕是真,里面的现象是妄,真妄和合。那个妄是阿赖耶,真,真就是没有一切相的时候,那是性,那是自性。所以,一念心之性,强名为自性。这个真性,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所以,不是物质,我们五根缘不到,眼耳鼻舌身缘不到它;它不是精神,所以我们的意识缘不到它。强名,给它取个名字叫自性,很多,佛称这个叫真如、叫本性、叫法性,很多名词,都是一桩事情。佛对于一桩事情讲很多名词,这也是他教学的善巧方便,叫你不要执着,你只要懂得是这个意思就行,不要去认真执着。名相不要紧,没有关系,真正是见性重要。
“二祖觅心不可得,即是‘安心竟’,但不可言其无”。这个故事,二祖是慧可,禅宗的。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传禅这个法门,他在中国算是初祖,慧可大师是他的传人,是在他会下明心见性的。这个故事,一般学佛的同学都知道。达摩祖师好像是在少林寺闭关,为什么?没有这样根性的人传法,所以他只有自己闭关入定,等传法的人。等了很多年,有这么一个出家人向他求法,心地很虔诚,对老师很恭敬。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