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5-灵素节注类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45-灵素节注类编- 第3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言阴阳郁结而发病者。四肢为诸阳之本,阴阳经脉交接于四肢之末,阳结不得交通于阴,故四肢浮肿也; 
若营阴结者,营主血,结则血不归络流通,遂漫溢妄行,由便而下,所谓阴络伤则血内溢也,故结甚则下血甚 
矣;若阴阳皆结而有偏斜,其阴结多阳结少,则成石水,少腹肿,盖三焦外是营卫,阳所主,三焦内是腑脏, 
阴所主,阴阳皆结,则三焦水道不利,其阴结多,故水下壅而少腹肿,按之坚如石也。二阳者,阳明胃也,阳 
结而化邪火,乃成中消之病,多食易饥,而肌肉消瘦也;三阳者,太阳也,太阳主开,其气结不得外达于表, 
则阻隔于内,或致饮食难下,而便不通也;三阴者,太阴也,亦主开,其气结则脾不转运,肺不输布,水饮蓄 
而成病也;一阴者,厥阴也,一阳者,少阳也,甲乙木也,木郁则火发,上灼于喉,而成喉痹,以肝脉循喉后 
故也。 
x有形无形痛与不痛x 
《灵枢·寿夭刚柔篇》少师曰∶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阴阳俱病,名曰风痹。病有形 
而不痛者,阳之类;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有形而 
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阴。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之烦心,名曰阴胜其阳, 
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风由阳气所化,故病在阳分名风;若寒湿阴邪凝滞,故病在阴分名痹。此以人身阴阳之气,与外邪同类相 
感而致病,因病以立名也。有形而不痛者,如浮肿痞满之类,是病伤阳,而阴完全也;无形而痛者,如肢体疼 
痛,而无肿胀之类,是病伤阴,而阳完全也。盖阳为气,起发而流通,起发故有形,流通故不痛也;阴为血, 
沉静而凝滞,沉静故无形,凝滞故疼痛也。此以病形而辨阴阳者也。乍有形,乍无形,而烦心者,邪在阴阳之 
间,阴阳相格,故烦心,以不专在阳,不专在阴,故乍有形,乍无形;如其邪入渐深而属阴分,即名阴胜其阳, 
此不表不里之病;其形不久无矣。由是可知阳胜于阴者,其疼痛亦必不久,而邪渐从外解也。阳病当调其气, 
阴病当和其血,是为一定之法也。 
x阳胜烦热阴胜多痹x 
《素问·逆调论》帝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岐伯曰∶阴气少而阳气胜, 
故热而烦满也。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也?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 
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此言不因受邪而为病者。若受外邪,身必常温常热,今非常温常热,而有时发热且烦满者,是内生之热也, 
由其阴气少,而阳偏胜,故内热而烦满,与外邪之身热自异也。又有非衣少而身 
寒,非饮冷而中寒,其寒从中生者,由其营卫经络之气多痹,痹者,因阳气少而阴气多,阴性凝滞,阳抑不伸, 
故身寒如从水中出也。尝见有夏令而服棉衣者,其饮食起居如常,而脏腑无损,即是多痹气而阳少之人也。以 
上皆言阴阳偏胜为病,非独外邪而致寒热者也。 
x阴虚肉烁x 
帝曰∶人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 
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 
人当肉烁也。 
脾胃统阴阳而主肌肉,四肢者,禀气于脾胃,而十二经阴阳之气,交接于肢末,故阴虚阳盛,则四肢热, 
风寒激之,则如炙如火,以其肾水少,不能灭盛火,而亢阳独治。独治者,孤阳不能生长气血,而壮火反使消 
烁肌肉也。 
x肾枯骨痹x 
帝曰∶人身有寒,汤火不能热,浓衣不能温,然不冻 ,是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 
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 
以不冻 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 ,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是人肾气素强,以水为事者,色欲过度也。肾之腑,太阳膀胱也,脏损则腑阳亏,而太阳经气衰矣。太阳 
主一身之表,表虚而身寒,故汤火浓衣,不能使之温热也。肾脂枯涸不长,骨髓由 
肾而生,肾脂枯,故髓不充满,而寒甚至骨,则躯体无阳和之气矣。其所以不冻 者,心为君火,少阳相火, 
由肝胆而行,故心肝两脏,皆阴中之阳也,肾为寒水,孤脏也,以其脏体分阴阳,则一水不胜君相二火,故不 
冻。其皮肉筋骨,已无阳气煦和,但有阴气痹滞,故病名骨痹。经云∶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故肢节必当 
拘挛也。如此,亦九死一生而已。上条肉烁,是邪热盛;此条骨痹,是元阳消,皆内伤败证也。 
x五病所发x 
《素问·宣明五气论》曰∶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是谓五发。 
阴病发于骨者,肾主骨,为阴脏也;阳病发于血者,心主血脉,为阳脏也;阴病发于肉者,脾主肌肉,为 
至阴之脏也。此以脏象分阴阳也。如其夙病在阳分者,至冬阳气收藏,邪不能容则病发;如在阴分者,至夏阳 
气升浮则病发。所以然者,外邪混于血气之中,随经脉流行而不之觉,至时令迁移,阴阳气变,则邪动,故阴 
遇阳即发,阳遇阴即发。如冬阴令而伤阴寒,至春阳旺,发为温病;夏令阳时而伤暑热,至秋阴令,发为 疟, 
同一理也。 
x五邪所乱x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喑,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 
是谓五乱。 
人身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皆有阴阳之分,六气外邪,亦有阴阳之异,故病之变化万状,要必辨其阴阳 
为纲领也。此言 
狂者,以阳邪入阳分,阳性躁动也;痹者,以阴邪入阴分,阴性凝滞也;巅疾者,本乎天者亲上,阳性上亢也; 
喑者,阴性主阖,声不能发也;阳入之阴,随阴性而静,阴出之阳,激阳性而怒,如阳被阴激,发而为雷也。 
是故邪正互争,气血扰乱,病变多端,要必有阴阳之理所在,此五乱者,足可为纲领也。 
x五邪所见死证x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 
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此明上文阴出之阳之义也。春得秋脉,金克木也;夏得冬脉,水克火也;长夏得春脉,木克土也;秋得夏 
脉,火克金也;冬得长夏脉,土克水也。盖其五行相克者,由阴阳相离而不相交也,名曰阴出之阳者,其阴出 
离于阳而成孤阳,故病善怒,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也。若阳入之阴,则阴阳相入相交而生化,其人静而不 
死矣。 
x邪中阳溜于经中阴溜于腑x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岐伯曰∶身半以上,邪中之也;身半以下,湿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无有 
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 
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上下左右,无有恒常,何也?岐伯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 
方乘虚时,及新用力,善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 
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帝曰∶ 
其中于阴奈何?岐伯曰∶中于阴者,常从臂 始。夫臂与 ,其阴皮薄,其肉淖泽,故俱受于风,独伤其阴。 
帝曰∶此故伤其脏乎?岐伯曰∶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脏。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乃 
还之于腑。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腑。 
身半以上,天气主之为阳,风为阳邪,故风邪中之;身半以下,地气主之,为阴,湿为阴邪,故湿邪中之。 
同类相感召也。风邪动荡,故中人无常处,或中于阴,则溜于腑;或中于阳,则溜于经。此以表里分阴阳,不 
拘上下之部位也。盖以诸阳经皆会于面,邪之中,方乘阳气虚时,及新用力,饮食汗出,腠理开,而邪中之。 
中于面,则下阳明,以阳明经脉起于鼻交 中,由面下行者也;中于项,则下太阳,以太阳经脉从头下项背 
而走足也;中于颊,则下少阳,以少阳经脉由耳前下颊,行于身侧者也;中于膺背两胁,亦各入其经脉也。其 
中于阴,从臂 始者,以手足臂 里面,皆三阴经脉所行者也,其皮薄,肉淖泽而不坚密,故邪易入,而风邪 
独伤之也。阴经内通于脏,邪入之而脏气实,则邪不能客,故还之于腑,是由经入脏,从脏出腑,以腑脏经脉 
相通也。故原其邪,国中于阳,则溜于经;国中阴,则溜于腑也。此但指风邪内入之径路次第,而未及于湿也。 
x外感内伤x 
帝曰∶邪之中人脏奈何?岐伯曰∶忧愁恐惧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以其两寒两感,中外皆伤,故气 
逆而上行。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 
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帝曰∶五脏之中风奈何?岐伯曰∶阴阳俱 
感,邪乃得往。 
上言脏气实,邪不能客而还于腑,其有邪中于脏者,必由七情、饮食、房劳等事,先伤脏气,邪得乘虚而 
入。故此但详内伤之因,而曰阴阳俱感,邪乃得往者,以脏腑居里为阴,营卫在外为阳,统明外邪由内伤之所 
感召也。 
x面耐寒热x 
帝曰∶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 
何也?岐伯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 
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 
又浓,其肉坚,故天热甚寒,不能胜之也。 
首面身形,虽同属筋骨气血,合而成形,其阳气津液,皆上升而熏于面,故独耐寒热而不畏,所以上言或 
用力,或饮食汗出,腠理开,邪始乘虚而入也。 
x虚邪正邪x 
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岐伯曰∶虚邪之中身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 
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 
虚邪贼风暴厉,故中于身,洒淅动形者,寒 毛竖也;正邪者,寻常风寒,因腠理开而入,其气微而不厉, 
先现于面色,而身不之觉,故若有若无,若存若亡,有形无形,皆莫知其真实之病情也。 
x胃大肠小肠证x 
帝曰∶愿闻六腑之病。岐伯曰∶面热者,足阳明病;鱼络血者,手阳明病;两跗之上,脉竖陷者,足阳 
明病,此胃脉也。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胃 
病者,腹 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 
足阳明胃经之脉行于面,故病则面热也;手腕鱼际,手阳明大肠经之络脉,故病则络脉现血色也;两足跗 
上,胃经之动脉,名冲阳,其脉竖陷者,按之不应,为足阳明病也。若大肠病者,肠中切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