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5-灵素节注类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45-灵素节注类编- 第5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呵欠
属性:《灵枢·口问篇》帝曰∶人之欠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昼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 
者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 
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泻足 
少阴,补足太阳。 
欠者,呵欠也。困倦欲睡,必先有呵欠,良以阴阳之气相引,故数欠。如非其时而多呵欠,是阳衰阴盛, 
宜用针法,泻足少阴经,补足太阳经,盖二经为卫气出入阴阳之道路也。义详经络门《营卫生会篇》。 

卷八呵欠唏喷嚏涎下泣涕耳鸣啮舌颊唇

属性:帝曰∶人之唏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阴气盛而阳气虚,阴气疾而阳气徐,阴气盛而阳气绝,故为唏。 
补足太阳,泻足少阴。 
唏者,余哀未尽,而气抑不达之声也。阴阳相逆而阴气盛,与阳阻绝,不得流通,乃作是声。故补泻同呵 
欠,助阳使达也。 

卷八呵欠唏喷嚏涎下泣涕耳鸣啮舌颊唇
喷嚏
属性:帝曰∶人之嚏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补足太阳荥眉本,一曰眉上也。 
此言喷嚏之气,由郁而达也。《宣明五气论》云∶肾气为病,为欠为嚏。是始由肾气抑郁,既而得通,上 
达于心,阳气和利充满,乃由鼻出而作喷嚏,故补足太阳之荥,以通少阴之气也。凡暴厥而死者,以其心肾之 
气闷绝也,故用药通其鼻,得嚏者生,无嚏者死。《素问·热论》曰∶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 
而嚏。可见嚏者,由肾经气郁得通而出也。又如阴阳气逆之病,有呵欠者,其阴阳之气将交通,为吉象也。仲 
景曰∶师持脉,病患欠者,无病也。亦谓阴阳相交,则无病矣。 
是呵欠、喷嚏,皆为愈病之先机也。 

卷八呵欠唏喷嚏涎下泣涕耳鸣啮舌颊唇
涎下
属性: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饮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 
开,故涎下。补足少阴。 
涎为脾之液,脾虚胃热而液泛,出于舌下之廉泉穴,而流溢口外,由于虫动故也。婴孩多如此。常人睡中 
亦有此病,以昏睡而脾气驰,不能摄涎也。补足少阴肾,使廉泉之气下达,则涎可归于脾也。 

卷八
呵欠唏喷嚏涎下泣涕耳鸣啮舌颊唇
属性:帝曰∶人之 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惰,筋脉懈惰则行阴用力,气不 
能复,故为 。因其所在,补分肉间。 
音妥,身首下垂,无力振举之貌。胃为水谷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者也,胃气虚,故筋 
脉皆虚,懈惰无力,有垂头丧气之象。用药当助胃气。用针补分肉之间者,以脾胃主肌肉故也。 

卷八呵欠唏喷嚏涎下泣涕耳鸣啮舌颊唇
泣涕
属性:帝曰∶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者,上液之道 
也;口鼻者,气之门户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 
开,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故上液之道开则泣,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 
目无所见矣,故命曰夺精。补天柱,经挟颈。 
泪为肝之液,涕为肺之液。凡气血津液,出于脏腑,而脏腑之气,皆随心所使,以心为一身之主也。故以 
情动心,则脏腑气摇,而液随气泄,即如心惊则汗出,心惚则汗出,汗为心之液,余可类见矣。肝开窍于目, 
泣多肝液竭,则目无所见,故西河痛子,而致失明也。天柱膀胱经穴,此穴挟项颈后发际,言用针以补之者, 
以膀胱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补其已伤之液耳。 

卷八呵欠唏喷嚏涎下泣涕耳鸣啮舌颊唇
耳鸣
属性:帝曰∶人之耳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 
者,故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也。 
耳目为视听之灵窍,故皆宗脉所聚而通于心,宗脉者,宗气所行之脉也。清阳积于胸中,名曰宗气,由先 
天元气、后天谷气会合而升者也。故胃中空虚,其气下溜,而上升之脉气竭,空窍乏清灵之气,清不升则浊不 
降,浊不降则阳郁而内动,故耳鸣矣。经又云∶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是 
故宗脉之气生于胃,胃虚其脉有所竭者也。客主人胆经之穴,手大指爪甲上肺经少商穴也。肺主一身之气,胆 
经入于耳中,补二经以通阳助气,使之上达也。 

卷八呵欠唏喷嚏涎下泣涕耳鸣啮舌颊唇
啮舌颊唇
属性:帝曰∶人之自啮舌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脉气辈至也。少阴气至则啮舌,少阳气至则啮颊, 
阳明气至则啮唇矣。视主病者,则补之。 
经脉之气,升降循环,如其不调而厥逆走上,则其气至之处,经脉盛胀,与齿相碍,故不觉自啮。少阴脉 
气至舌,故啮 
舌;少阳脉气至颊,故啮颊;阳明脉气至唇,故啮唇矣。盛于上者,虚于下也,补其下,则气平矣。 

卷九
治法准则总论
属性:上古之人,德性浑浓,气质坚强,而无内伤之病。或感外邪,客于肌表,故治宜针砭,而少用汤液之法。 
后世气化渐薄,人欲日滋,禀质既弱,邪易入内,故针砭多有不宜。自汉张仲景本《内经》之理,立论制方, 
为方脉之祖,于是各分专科,习方脉者,不谙针砭之法也。良以阴阳气血,由脏腑而出经络,周行于身,是故 
不独内伤虚证,必需汤药,而经络外邪,汤药可以自内达外而祛之,故近世针砭之法罕用,而精其术者鲜矣。 
然治虽分科,而理法则一,要必洞明阴阳五行气化之道,脏腑经络浅深之分,营卫气血流行之度,以及禀质 
强弱、外邪刚柔、天时寒热、地势高下,无不详审而尽知,然后以望闻问切,辨其病证而施治法,方无错误, 
故方脉为诸科之纲领也。针灸须识经穴,而有补泻不同,其法亦细。若汤方,必明药性气味,而有寒热温 
凉、浮沉升降、轻重浓薄之别,或入脏腑,或行经络,或走气分,或走血分,或收或散,或泄或攻,或补或 
泻,全在配合得宜,故有君臣佐使之分,奇偶大小之制,而其理法,比之针灸诸科,精细而神妙,下咽即入 
于内,错误不能挽回,故其利害,亦比诸科甚重,本非易为之事也。夫君子以济世为心,达则兼善天下,善天 
下,当为相;穷则独善其身,不可不知医,知医未始不可以兼善。虽然,若强不知以为知,不如不知之为善, 
何也?不知医,不能自善而已;强不知以为知者,始而害人,终于自害,斯报应必然之道也。虽其本心,原欲 
愈人之病,而学术不明,肆意自用,杀人于冥冥中而不觉,乌得无罪?薄乎云尔!日积月累,薄者浓矣,故曰 
择术不可不慎也。欲求寡过,非潜心力究圣经理法不可。经曰∶上工治病十全九,下工治病十全六。迨今之世, 
有能十全六者,亦可以功过相抵,吾将称之为上工也。古之所谓上工者,不可得而见之矣。以故汇集经语,以 
为方脉家治法准则。苟志于仁者,当三复而不可忽也。自今以后,惟方制之法为最要矣。然病变万端,药必 
因病而施,倘辨证不明,方有何用?无益反害,则有方不如无方也。是故辨证尤在论治之先,当于四诊、疾病 
诸门究之。欲善其身,不可不知此事;欲善其事者,可不利其器哉! 

卷九治法准则总论
经解
属性:《素问·异法方宜论》帝曰∶医之治病也,一病 
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 
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 
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人禀天地之气以生,赖天地之气以养。五方具五行之气,故五方之民,气质各异。以其气质各异,故为病 
虽同,而治法不同者,要必合其气质之宜,而不可犯其忌也。是故天地之生气,始于东也。东域滨海之地,而 
民生养其地者,食鱼嗜盐,故热中而色黑也;东方阳气生发,故其腠理常疏,疏则外邪易入;因其热中而邪郁 
经脉,故多成痈疡。治之宜用砭石,以其为常用者,故砭石之法,亦从东方相传而来者也。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华食而 
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阴阳之气,转旋于地外者,东升西降,故西域之地,其气收引而肃杀。其民陵居者,居高阜,故多风;西 
属金,故水土刚强;其气收肃,故腠理固密,外邪勿能伤;多食浓味,故积滞之病生于内。须用毒药攻泻,而 
毒药亦从西方来者,民生此病,天即产此药以治之。毒者,峻猛之谓,非鸩毒也。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 
故灸 者,亦从北方来。 
气之流行,生于东,旺于南,降于西,归藏于北也。阳伏于下,则地上多寒冽之气,而化风燥,故民乐 
野处而乳食;食多, 
因之脏受水寒,而生中满之病。治宜灸 ,故灸 之法,亦从北方来也。 与 同。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 ,故其民皆致理 
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阳气旺于南,其时为夏,故长养万物者也。其地势卑下,故水土弱而阳气蒸腾,常多雾露;阳旺而气散漫, 
故民嗜酸敛之物,其腠理致密而色赤也;酸敛食多,经脉不舒,以致挛痹之病。宜用针治以通经络,故九针之 
法,亦从南方来也。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 
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 
五行之气,土居于中而主湿,故其地平广而多湿也。土生万物,万物聚于土,故民禀土气而杂食;土性重 
浊,故不喜劳动;土主肌肉,气既浊滞,则经脉亦不流通,营卫不调,故多痿、厥、寒热之病。治之宜用导引、 
按跷之法,故其法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五方风土生民,气质各有不同,此常理也。能知其常,自通其变。如南方之人,亦有北方之病,东方之人, 
亦有西方禀质,则其千变万化,固不可执一端而论者。圣人察其病之所由,循其气化之理,随宜而治,故同一 
病而治法各异,皆能使之愈者,以得其病情之所宜,而知常变之理,为治之大体也。 

卷九治法准则总论
经解
属性:《素问·血气形志论》曰∶形乐志苦,病生于 
脉,治之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 
嗌,治之以百药∶形数惊恐,经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