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
論但入唯釋曰此下(至)得入此中三節。初明入唯量。次明入唯二。後明唯種種。明唯二中。因者即相識。果是見識。所依能依亦應準知。明唯種種中與隋唐譯頗異。隋譯云。唯是一識。種種相生非速疾故次第而生。唐譯云。種種性者唯是一識顯現。似有種種相非速疾故別別而現諸譯各有道理。未知熟正。三法即指上三節。可知。○二重釋上所入三法。
論曰名義(至)生故釋曰名義藤譬。此中三節。初明六相無義。顯入唯量義即指定實法。名義及名義上自性差別唯是意識量。無定實法故言冰相並無義。次由此下明入唯二。於相見離言依他性遣能所取分別性。後一時下明入唯種種種種相貌非有似有。是依他離言種種非情計種種。可知。為顯入三性等者等起下之語。○二舉譬答第二問中二。初舉譬喻。二合譬明入三性。初中有三。初明於藤蛇亂智轉。次乃明蛇智不起唯藤智在。三明藤智亦滅知真。今初。
論曰譬如(至)有故。釋曰人見(至)法故。此中舉蛇想譬分別性三煩惱者謂皮肉心三煩惱。如上已明。二若乘者字倒。可知。二乘唯有法執分別性。凡夫人法具有。此二執相猶如藤上蛇。虛妄不有。可解。○二明蛇智不起唯藤智在。
論曰人已(至)智在釋曰於依(至)智在此舉蛇智滅時藤智自生。譬了依他性則分別性滅。可知。○三明藤智亦滅知四塵實。
論曰此藤(至)可滅釋曰若人(至)可除。此舉分析藤唯是四塵似藤而現無有實藤以譬依他細執料滅入真實性。○二合譬明入三性中三。初入分別性。二入依他性及以真實性。三總結。今乃初也。
論曰若如(至)蛇智。釋曰一如(至)別性六相無義如上已明。文旨分明。可解。○二入依他性及真實性中二。初略明入依他性及真實性。後重廣明證真如法界入真實性。今乃初也。
論曰於伏(至)智故。釋曰於入(至)實性。藤智譬依他性。四微譬真如。菩薩先以依他性遣分別性。今亦依真如無生性智遣依他假智識入真實性。是名入依他性及真實性。○二重廣明證真如入真實性中二。初承上起一。二正釋。今乃初也。
論曰如此釋曰若菩(至)實性。本文承上入分別性入依他性以問入真實性。釋中略明入三性。可解。○二正釋中二。初長行。後偈頌。初中亦二。初明伏滅塵想。後明入真觀。初中有二。今初正明伏滅塵想。
論曰若捨(至)塵想。釋曰若菩薩(至)塵想此明修此觀位先所聞數習熏修力能伏滅塵想。是乃前所熏習聞思慧功成位真修現前之趣也。○二明伏滅塵想由。
論曰以一(至)得生釋曰昔意(至)得生。此中本文上句明一切塵不生所以。下句明一切想不生所以。釋論之中。總明塵想不生。而不分句釋。會本全為二段者。蓋不得釋論之文旨故耳。○二明入真觀。
論曰由此(至)實性釋曰由菩(至)為名釋中二問。以二義酬此問。初以無分別智為名。後以至究竟名為名。是名為菩薩將入真觀時所住。究竟名至下當知。次以無分別智證真如法界為酬第二問。次明菩薩無分別智證住真如法界。故心行平等平等離能取所取。十種平等者出於十地經論第八(初紙)後由此義下結入真實性。前說菩薩下起下。○二偈頌。
論曰此中(至)別境釋曰為答(至)如境。此結頌明第十究竟名是菩薩所住。音字合三十七者。大品廣乘品。智論二十八·四十八·八十九華嚴五十八。涅槃經第八。大集經第四。大日經具緣品等。說四十二字門大集第十(十八紙)說二十九字母法門(云云)○○二總結。
論曰如是釋曰如此(至)勝相。上來入資糧章竟。○第七入資糧果章中二。今初標章名。
攝大乘論釋第九。
入資糧果章第七。○二正釋文中三。初開章。二正釋。三結釋。今初。
釋曰由入(至)有八種。○二正釋中八種果。今乃初三。一得勝時。二得勝方便。三得勝果。
論曰由入釋曰此文(至)攝故。釋中初明得勝時。次明得勝方便果。後明得勝果。又障名攝者。三煩惱者是地所對治故。○第四得勝通達果。
論曰善通釋曰即明(至)二乘。釋中以三義明勝通達。初由得四依者。四依有三種。謂人四依。法四依。行四依。今乃指法四依。法四依者出認涅槃經第六大乘義章十一本法苑珠林百十八等。依法不依人者。謂菩薩自深通達法性得決定智。不由人語而心移轉。故言依法。第二釋云云。十地即法界始終。出障顯出必有此躇通達此始終。故云善通達。第三釋中言四種方便者。指四尋思四如實。二方便者即指尋思如實二方便。凡夫不達生死苦故不修二方便。二乘不達不住涅槃故速修是方便趣求涅槃。菩薩不然云云。餘文可解。○第五得勝定位果。
論曰得生釋曰即明(至)佛家。如來家即一真法界也。入見道位無分別智冥合真如法界。是名生佛家。餘文可解。○第六得勝恩養果。
論曰得一釋曰即明(至)自苦。是亦通達法界故。即見自他法界平等成四種恩養而自利利他所究竟。般涅槃為歸處。無餘依涅槃界是一切乘所歸處。是極無上甘露界可知。○第七得勝意用果。
論曰得一釋曰即明(至)解脫文旨明著。可解。四攝者如大品二十六。智論六十六·八十九。瑜伽四十三。倫記十下(二十八紙)等明。可尋。○第八得勝至得果。
論曰得一釋曰即明(至)平等可解。○三結釋。
論曰此觀。釋曰菩薩(至)次第。上來入資糧果章竟。此一章文在隋唐譯僅十二行。文養極略。結釋三見全無。可見。○第八二智用章二。今初標章名。
二智用章第八。○二正釋文二。今初問起。
論曰復次釋曰此問(至)益用。○二答釋中二。一明入唯識觀。二正明二智用。初中有二。初明入唯識觀。二正明二智用。初中有二。初明入唯識觀。後標二智。初中亦二。初所緣境。二能緣智。今初。
論曰由緣釋曰先明(至)無倒釋中通法四品可知。初三品乃聲聞乘見諦智所緣境。上上品乃大乘二智所緣境。可知。唐譯云。由緣總法出世止觀智故。由此後得種種相識智故為斷及相阿賴耶識諸相種子(云云)釋曰。此後得智復何所用。無分別智。不能宣說諸因果法無分別故。(云云)○二能緣智。
論曰出世(至)智故。釋曰即第(至)方便。止觀義如涅槃經三十一。及瑜伽三十七·三十八·六十四·七十六·七十七。倫記十一上(二十五紙)十八下(十三紙)等明。瑜伽七十七(十三紙)說奢摩他毘缽舍耶已云。一切勝三摩地皆此二所攝。又云。善男子。一切聲聞及如來等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毘缽舍那所得之果。此二能何業。善男子。此能解脫二俊疄闃I。所謂相縳粗重俊圃啤!疳針硕恰
論曰由無(至)智故。釋曰欲顯(至)難得。寂曰。此章從由緣至毘缽舍那故是明根本無分別智。從由無分別至相智故是明後得智。應思。○二正明二智用中二。初明本智用。後明後智用。初中有二。一正明三用。二結三用。初中有三。今初滅障。用。
論曰為除釋曰此下(至)識中。此中初列三用。次釋滅除二字。次釋共阿梨耶。次釋本阿梨耶。後更明種子因果。此一段文最奇矣。隋唐兩譯其文極略。義亦未了。可知。○二立因用。
論曰為生釋曰即明(至)菩提菩薩所行雖過塵數總攝六度。至下當。○三得佛法用。
論曰為轉(至)智智。釋曰此下(至)智德。此乃三德四無畏。可知。四地畏者如智論第五二十五(二十紙)初雜集十四等明。○二結三用。
論曰故入釋曰為成(至)後智。此中初正結上三用。入觀後下乃起下文。○二明後智用中。初正明後智無顛倒。後明二利用。今乃初也。
論曰無分(至)顛倒。釋曰此文(至)流故。此中初標智無例。次明本識依他性是因。所生識識相識是分別性是果。菩薩於此因果中正知正見無復顛倒。三相即根塵識也。內外相等者如上第卷明。後明菩薩後智了達如幻等不由見聞覺知而取諸法定實相。何以故。一切法唯本識所流故。○二明二利用。
論曰由此(至)偏倒釋曰如幻(至)利他二文可知。五明者如瑜伽論第十三至十五及第三十八倫記十上(十三紙)等明。○第九二智依止章中。二初標章名。後正釋文。今乃初也。
二智依止章第九。○二正釋文中二。今初問起。
論曰是時釋曰此問(至)此法釋云真境者。前所謂極通境即三無性真如也。四種三摩提如次下說。○二答釋中二。初明四種三摩提。後結釋。初中有四。今初光得三摩提暖善根依止。
論曰由四(至)依止。釋曰樂觀四分。此是下品。無塵忍未離三相。三相者即三輪相。謂能忍所忍忍者。或可指觀善成就因緣。惑者即分別也。光得三摩提唐云明得。三摩提名如瑜伽倫記四上初明。五分五智未詳指何。瑜伽第十二明拢逯Φ匚迓}智三摩地。倫記四下釋之。雖是拢ㄒ嗤ǖ厍啊=衲巳胍姷婪奖愎示呶宸治逯呛酢4胃5孪鲁趺髋小4蚊魍ㄟ_分。通達是見道也。次明善根。次明依止。後復釋通達分。○第二光增三摩提頂善根依止。
論曰於最釋曰已離(至)云何。是最上品。無塵忍光增。唐譯云。明增。頂三義可知。已說菩薩下乃起下之文。可解○第三通行三摩提忍善根依止。
論曰於是四(至)依止釋曰若菩(至)名忍此中初明四如實智。入唯識觀。依除無明及疑惑。次明入真義一分了悟無相性。後明此定即非安立諦忍依止。餘文可解○第四無間三摩提。世第一法依止。
論曰此三(至)依止釋曰此三(至)第一此中初明先了別無相生。今復思量能所緣不可得。了別無生性入見諦道。於其中間有此三昧。次明無間名。後釋世第一句。可解。○二結釋。
論曰此四釋曰前二(至)方便。四修者。俱舍論第二十七明佛德云。復有四種。一無餘修。福德智慧修無遺故。二長時修。三阿僧祇耶修夫倦故。三無間修。剎那剎那修無廢故四尊重修。恭敬所學修無慢故。今以二修判四種定。其旨未詳。應考○第十二智差別章中二。今初標章名。
二智差別章第十○二正釋文二。初問起。二答釋。初中有二。初舉已得見道。後正問修道。今初。
論曰若菩釋曰此下(至)地果。釋中初明見道為修道所依止。次舉真俗二諦不相離。明見道為修道·依止所以。後顯四義。可知○後正問修道。
論曰云何。釋曰此云(至)初地。釋中初釋云何。十義乃地中所有義別。瑜伽八十一出十義。一地義。二相義。三作意等義。四依處義。五過患義。六勝利義。七所治義。八能治義。九略義。十廣義。又同卷(十一紙)云云。雖與彼義稍異。釋義相類。可知。今此十義自出於答中。可知。次釋修習。後釋觀行。菩薩下乃起下。○二答釋中大分為二。初長行釋。後說頌。初中有二。初正答所聞。二明菩薩見道與二乘別。初中二釋。今初釋中二。初正釋。後重釋云何。今初。
論曰如佛(至)加行釋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