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 净
明者常以无名与民合而居下,
名者常以有名显于世而居上。
中国修真界按照法脉承传的派别中,各门各派都兼修道术,以术助道,以道生术。道术分为五大门类:医、卜、星、卦、相。其中医术为五术之冠,真正师传的修真者,必然经师因材施教而精于医道,比较全面地掌握或者部份掌握医学绝技,为和光同尘,隐修中治病救人,积功累行服务。
歧黄源于道,传统中医的许多内容都源自于道学,中国历史上众多的医圣,大都是道学的姣姣者。道医生于仁爱、慈爱、博爱之心,学习道医也必源于此心,方可掌握道医,学而有成,用则必应。
道家的医道既派生于世俗之中医学,又有别于世俗之中医学。道医源于精、气、神之理,五行生克之义,重视人与自然界的整体辩证法。辨证必求本因、内因、外 因,施治也同样是本因、内因、外因整体性地调治。道医的许多技术以气为本,如果不修真,则难以体悟、掌握和运用。例如对本因的识别,对气的辨认,常道之医 是难以望其项背的。我玄灵学子,大都经历了几年或十几年的内功积修,炼己有所成就,心性道气初具,内部精气神充沛,在此基础上学习实践道医则不难。只要掌 握了诀法,“玄门学医,笼中抓鸡”,此言即非虚语。
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合称为中医的四大诊断技术。在古代,由于习医者是师传徒受,以内功为基,习医者大多数都知气识色,“望而知病”,或者知其概貌事属常规。望诊是一件最关键而且也是最基本的技术,所以将“望诊”列为四诊之首,习医者内修精气神,同时必须精熟此术。
现代中医的望诊,由于师者不知,学者不识,望诊技术早已凋零不全,空存其壳。反而精研于四诊之末,以切诊为四诊之首,以脉诊为根本法。世人只知中医诊脉, 而不知其它绝技,真可谓文化承传中的遗憾。春秋时期的一段《扁鹊见齐恒公》,成为医学界的千古绝唱,今人视之为神话,以为扁鹊所饮的“天池之水”是身外之 物,不知此乃身中之物,莫能外求,岂不悲哉!人类越发展越趋向于外求,甚至将内求视为异端,数千年延传至今,精华日减,望诊仅存于皮毛,绝技隐于山林。熙 熙攘攘为智日增,中医学的教育也趋大势而附外,弃离阴阳离五行,远距传统中医立学之本,日见疏远。动摇中医学的根本,传统不承,发展的结果必然是四不象, 灵魂弃走肉何存?内修遵道,实为歧黄的灵魂,今日之医学教育,不研修《道德经》,不深究阴阳五行理论,医德日见滑坡,德不存则道无生,道中绝技必然退隐于 山林。玄灵学子尘中修真,大隐于市,道术相扶是必然,掌握一定的技艺益于乐道。吾愿为渺渺冥冥为道日损者书,愿更多修德者掌握道医,杏林春色满人间,为苍 生造福。
第一节 面部气色诊断
望诊,分为眼望和心观两大层次,一般内修者只能掌握双眼之望诊。望形分析五脏六腑的盛衰,掌握生命力强弱的总格局;望色望气的生灭、散聚、深浅、浓淡变 化,诊断疾病的生成与转归。修炼有成、心中无物者,则可以达到心观而诊,一眼望穿,洞察脏腑,观人如翼。近望其身,远观其因,本因、内因、外因一望而知。
我们先讨论道医学中一般的望诊技术。道医学重视天人合一观,人与自然和谐而统一,自然是一个巨大的外环境,而人体则是一个缩微的自然天地。自然界有太阳、 月亮光照万物,人体上有双眼视外观内;自然界有四季的交替变化,人体有四肢的运动;自然界有金石点缀大地,人体上有筋骨支撑形体;自然界有山川耸立显秀, 人体有五官均称透美;自然界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人体内有肺、肝、肾、心、脾五脏。人生于自然天地之间,不出五行之外。肺金、肝木、肾水、心火、脾 土,各有所对应性的属性,五脏是生命形体的根本。五脏外窍于五官,鼻、眼、耳、舌、口五官是五脏的外苗。面部五官气色的显现,都是内五行生机变化的结果。 欲知健康和疾病,就要掌握五行变化之机。欲识疾病的吉凶,就要了解五行生克变化的机理。理论上整体掌握,细微处辩证分析,灵活应用五行理论,才能全面掌握 望诊的技术。
望气色是一门专门的精深的学问,世间各种各样的异术,惟有气色最能反映它们内在的性质,凡事物能望透其气色,则不难识穿本来面目。常人的眼光,一般难以观 察真实和准确的气和色,特别是气的变化。前人常言“望色容易观气难”,其实望色也非易事,色乃万物之苗,是万物外在的显现,透过色就能知其实质。望色观气 必须经过师传,得诀后再经修炼,才能掌握方法。并且在临床工作中灵活运用,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判断准确,不至于错谬。
五色之中,红赤紫色,属火,它是心之苗;青色属木,是肝之苗;黄色属土,是脾之苗;白色属金,是肺之苗,黑色属水,是肾之苗。
望色观气的技术,分为两大系统,一曰气,二曰色。先望骨骼正均,识五脏六腑先天和后天的足与缺。次辨识气色定脏器的荣枯。面部气色都是五脏六腑的余光显 现,所以才产生面部金木水火土的详细分类。色为苗,气为根。凡是看根得先看苗。望诊必先望色,气在里,色在外,皮肤上的浮亮是光不是气,不能混淆。气无色 不验,色无气不灵。宁可有气无色,不可有色无气。面部的气一般在凌晨、清晨的3点至7点钟最显而易见,9点至13点开始分散,到下午15点至19点就朦胧 满面,不易观察判断。一般先学望色,后学观气,逐步深入,全面掌握。
五脏六腑共生的精、气、神三元,是健康的本源。神清、气足、色鲜明,必然健康长寿。我国最早的望诊论述,见于《素问》,只是其中文字精炼,无师传不易解 读。虽然国内古今注诠者不乏其人,但许多都不算准确。为了使大家能够“数典”,博通经典。我还是以《素问》为基础,逐步展开,逐段阐释,重点突出地介绍面 部气色诊断学,与大家共同参修。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人体生命的健康,从眼光的精明与否,和赤、白、青、黄、黑五种气色在面部的显现中,就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精明的眼光和正常五色的显现,都是内部气机精华在面部外表的呈现,生于内而显于外。
人体一身的根本物质,不过精、气、神三元,一体精神于两目中。双眼为五形的统领,双眼要以神贯为主,眼所显示的是一身的精华,精神透发在双眼。双眼秀,神 必秀;双眼枯浊,神也必然枯浊;双眼光散乱,神也必然散乱。神一散,岂能有命!所以身体的健康和疾病,一看眼上就能知道。望诊中的望眼,以双眼神光不露、 不偏、不陷、不浮光,才属于健康正常。这几件缺陷如若存在一件,也决然不好,反应出生命力和心身健康的不足或有疾病。双睛精明如点漆,必然身体健康,事业 兴旺。面部的色气,以正色、正位为健康的标志,异色或者异位,则必然反应疾病。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在判断面部五种颜色时,首先必须学会分辨五色的正常色和异常色。例如正常的赤色,应当就象白色的丝绸裹着鲜红的朱砂, 红而润泽;异常的红色就象赭石一样,色虽赤但是带紫,表面色泽滞暗无光泽。正常的白色,应当象鹅的白羽毛一样,白而润泽;异常的白色,则似海盐一般,白中 带浊并有浮光。正常的青色,应当象青色的玉石一样,青中透润;异常的青色,则象蓝色无华。正常的黄色,应当似白色的罗帕里裹雄黄,黄而明润;异常的黄,则象黄土一样,虽黄而枯。正常的黑色似重漆,黑而明泽;异常的黑色象草地的地衣,色虽黑而枯槁。
这五种正常和异常的气色,都是体内五脏六腑生理或者病理状态的外显,是五脏六腑精微的外象。五色出现在异常的部位和异色呈现于面部,都是内脏病理变化的外 在表象,都属于凶兆。一旦出现这些凶兆,如果不及时调整和治疗,其寿命也就不长了。面部气色所忌有五种,都属于凶兆:山根枯槁、耳轮干黑、命门暗滞、眼角 青凝、口角滞黄。前人说:黑绕太阳神医莫救,青遮口角扁鹊难医。患病者必死的凶兆有五种,前人说:年寿、三阳一赤,旬日身亡;白发印堂黄发口,一七殒命; 四壁如烟起赤光,须防二七;老人满面黄光现,一七难逃。年少者,青来口角边一月之数。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黑白,审长短。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天以日月为精华,人以双目为精神。人的双眼就是人体这一小宇宙的日月,睛乃精之苗,精壮则气足,气足则神清,神清则目秀,故瞳仁要黑,眼瞳如墨漆,光彩而 泽润。脏腑内的精气都上朝于目,双眼精气内蕴,光明外显,所以能够视万物,〃别黑白,审长短〃。 双眼精明要含藏不露,黑白分明,瞳子端正,光彩射人。如果双眼浑沉,光泽暗淡,视物〃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则说明脏腑内精气衰弱,不能向双眼大量供能, 则精不蕴、明不显。所反应的是脏腑生理机能下降,病理变化出现。所以从双眼的精明状态,即可诊断脏腑的疾病和生命力的强弱与兴衰。
《灵枢?五色篇》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才寿,必中百岁。”
人体面部五官和组织共同组成的格局,是体内五脏六腑各器官生理功能强弱在面部的全息反应呈现,五脏六腑先天素质的强弱和后天发育的变化补充,共同显现于面 部和五官的形态和气色之中。望诊面部诊断,首先要察其先天基础,观面部整体的格局,辨别外五行的参差,分析内五行的强弱,因为它所反应的是五脏六腑的整体 机能和生命力的强弱状态。
古人将面部各部位定了许多类别的异名,例如将鼻称之“明堂”,两眉之间称之为“阙”,天庭称之为“颜”,两颊称之为“蕃”;耳门称之为“蔽”。
古人根据五行和星象之理,将左耳命名为金星,右耳称木星,额名为火星,口名为水星,鼻名为土星。五行的总格局应当均称,各部位相应,不可一大一小,一高一 低,不配、不停、不周、不合。根据五行生克之理,分析面部而解析五脏六腑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例如额高耳反火克金; 口大额尖水克火, 鼻大口小土克水。面部五行中但有一克都不好,它反应出五脏器官先天生理的不足和有余,因而失却五行平衡,不足之脏、过剩之脏和被克之脏,都易患病。如果面 部五行相应、相配、均称,其间方大,端正丰厚,十步之外观察,各部位分明显然,外五行构架平衡稳定,内五行生理功能必然坚固,其寿命必然高龄而尽天年。
“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
五脏六腑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