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诊断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道医诊断学-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五脏六腑的先天整体格局,反应在面部各器官的整体上,后天的生理与病理变化,却主要集中在鼻部和鼻区四周邻近的区域中,呈现较小的反应区。并且身体健康不 易患病者,必然鼻区丰隆,常是〃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山根高起,年寿平明,准头丰满。古人认为,鼻如同一身的梁柱,是整个颜面的根本,它上接天庭,下 通海口。又名“土星”,又名“中岳”,又名“财帛宫”,面部五行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就是鼻。万物生于土,所以鼻是一面之根本。不可以偏斜勾曲,不宜山根折 断,不宜年寿起节,不宜龟门不通。以鼻为中心的中央区域,分布着五脏的信息区,而六腑的信息区则散布在它们的四周,〃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头部 和面部的信息,处于两眉之间阙的上方,即称之为天庭的部位。心在五脏之中称为君王,所以它的信息区称为王宫,王宫在于下极,是指反应区位于眉心的下方,也 就是山根之处,又称为鼻根。当五脏安和,正常的气色上呈于面时,则疾病的气色不会无故出现,整个鼻区的气色必然润泽而清明。
“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矣。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其色粗以明,沉夭者为甚。其色上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
面部所出现的观察到的五种气色,都各有它应出现的正常位置。如果出现的部位异常,必然反应内部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异常。如果相应部位的骨骼偏斜、塌陷,则 说明内应的脏腑先天生理功能不足,机能不全,抵抗力弱,必然邪气易于乘袭,难免患上疾病。有疤痕、粗乱纹理也不好,必然具有相应的生命力不佳的反应。掌握 了各部位应当出现的正常气色后,要灵活地运用五行生克之理进行辨色诊断。例如〃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矣〃。这是指反应区虽然出现异常的色,但是它是生 我之色,或者我生之色,而没有克伐这一类的异色变化,虽然发病,但是不会产生死亡的结果。
五色除反应内五行、对应于内五行之外,它们还反应出疾病的属性和部分症状。例如青色和黑色所反应的是疼痛症;黄色和赤色表现的是热症;白色则表现的是寒症。
望诊色应当注意,色贵爽而明,沉夭是晦沉滞涩,如果色晦沉滞涩,则说明病比较沉重。其次,色的浓淡方向也要注意,病色上浓下淡,这是病色上行,病浊之气处 于生旺阶段,所以疾病一般会发展而较重。病色下浓上淡,是病色下行,云开雾散,病浊之气处于退势,它反应疾病进入好转康复阶段。
五色各有脏部,有外部,有内部。色从外部走内部者,其病从外走内;其色从内走外者,其病从内走外。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
望诊色应当注意整体观和综合观,五色各有内脏所主,腑也在其中。脏在里而腑在外,脏腑在面部的分布格局也是如此,脏居中而腑挟其两侧。望诊色要脏腑通观, 当色从腑区向脏区,由外部向内部发展时,所反应的是疾病由外向内发展,由表及里,由腑向脏深入。病色从内走外,由脏区向腑区发展时,说明疾病从里走向外 部,由里出表,从脏向腑转化。
这种色的变化趋势,对疾病的诊断和确立治疗原则,具有指导意义。凡是病色先起于外部而向内部发展,说明病从表入里,辨标本则是外为本而内是标。治疗原则应 当是先治其外而后治其内,才合法度。如果先治内后治外,就属于误治,疾病必然转化加重。如果病色先起于内部,后及于外部,疾病是由内及表,内为本而外为 标,治疗应当先治内后治外。如果治反了,就是误治,疾病必然转化加重。
“常候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痹,在地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赤色出两颧,大如母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庭,大于母指,必不病而卒死。”
双眉中间的区域,别名称之为“阙”,它对应的内脏是肺。肺主皮毛,当外感风寒时,此区域出现的色薄而泽,呈现其中。痹病属于阴性,病变客于肉和骨内,所以 其色的显现冲而浊。厥逆是寒湿的变症,病变起始于下,病色先出现在地阁区域。这是一般规律,各以不同的色变,判断不同的病变。
凶猛的邪气称为大气,当它直入脏腑内时,常常并不表现典型的病变过程,就会使人突然死亡。但是,在面部常能观察到它们明显的色变,一般都是以相克之色显现 于被克之地。例如,水色出现在火地,天庭如墨烟,也就是〃黑绕太阳神医难救〃。火色出现在金地等等征侯,皆因体内元气严重衰败虚弱,凶猛的贼邪病气容易长 驱直入,所以常不见病变的全过程而发生卒死。
当赤色出现在两侧颧骨上,也称之为“东西两岳现赤霞”,如果赤色范围大如拇指,则十分凶险。双颧下应于双肩,里脏对应于肺,肺属金,现赤色是火克金之象,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出现疾病好转,也是假象,终究会突发性死亡。例如重症肺结核、严重心脏病,都是常见双颧赤霞。天庭处于面部的最高处,属于南方,为火 地,也称之为南岳。黑色如果出现在天庭,为水克火之象,直径范围大如拇指时,说明肾气已绝,那怕暂时还没有出现临床症状,也会突然死亡。病色〃大于拇指 〃,都说明病邪之气凶狠而强劲。
“庭者,前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
面部的天庭,是人体头部和面部器官组织的反应区,这一区域如果出现病色,说明头部或面部出现了病变。天庭直下,眉心区域之上的这一块范围,称之为“阙 上”,是人体咽喉的反应区。这一区域如果出现病色,则反应咽喉区域器官组织的疾病。两眉之间的这一区域,既称之为“眉心”,又称之为“阙中”,它是肺的外 部表现区。如果这一区域出现病色,则说明肺脏的病变。从阙中直下,是鼻的根部,也称为“山根”,古称“下极”,此地是心脏的外部显象区。当此处出现病色 时,反应出心脏的内部病变。
从下极直下的部位,古代医家称为“鼻柱”,相家称为“年寿”。鼻柱应当平而直,不宜起节、偏斜、歪曲。鼻柱年寿区的对应内脏是肝脏。肝和胆互为脏腑表里, 所以年寿的左右区域,是胆的反应区;年寿的下方,是鼻尖区,古代医家将这一区域称之为〃面王〃和〃明堂〃。相家则将它称为“准头”、“土星”和“中岳”。 准头的位置处于整个面部的中央,它的五行属性为土,对应于内脏则是脾。准头左右两侧是鼻翼,古代医家称为“方上”,相家则将它们称之为“兰台”和“廷 尉”,脾和胃这一对脏腑互为里表,脾居内而胃处外,所以它们是胃腑的外反对应区。鼻翼的外侧即相家所说的“法令纹”内侧,这一区域有针灸所用的迎香穴,这 个区域是大肠的对应区,在横断面上仍然处于面部的中央,所以医经里还是把它称为“中央”。肺、心、肝、脾四个内脏在腹部内,都处于腹膜之中,它们的外部反 应区,都居于面部中在线的鼻区。唯独肾脏,由于它在解剖学上居于腹膜后位的脊柱两侧,所以它在面部的对应区也远离于中线,分布于法令纹外侧的大肠区水平线 上。此即〃挟大肠者,肾也〃。肾脏与脐相对,脐在面部的对应区位于两颊肾区的下方。鼻准头水平线的上方,胆区的外下方,所对应的是小肠。此即〃面王以上 者,小肠也〃。准头中线之下是“人中”区,对应于膀胱和繁衍后代的生殖器区。此即〃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子处,指男女内外生殖器。相家也指出〃 人中平浅而且不生胡须者,多主无子。妇人也以人中深长者,善于产育。〃
以上重点先介绍五脏六腑在面部的对应反应区,国内近代中医的少数著述者,在标注和解释部位时,可能由于未经师传,或没有经过自己的内功验证,因而有错误的阐述出现,应当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以免错讹相传,误了后人,使传统中医这一诊断绝技蒙羞。
“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上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阙者,膝膑也。”
面部的颧骨,是面部东西两地的最高点,相家将其称之为东岳、西岳二山。它们处于面部的中上部,是双肩的反应区。从颧骨最高点向耳垂方向连接一条斜直线,分 布着人体的臂区和手区。医经中以一个〃后〃和〃下〃字将其位置阐明。目内的上方,正是阙下的两旁,是膺乳的反应区,胸部的高处为膺,膺乳区泛指胸前区。颊 的外侧称为绳,是人体背部的反应区。“牙车”是指牙床,牙车的上方是股部的对应区,正牙车区是膝关节的对应区,依次向下分别是胫部、踝部和足部的对应区。 “巨分穴”位于法令纹的口角外方,是股内侧的对应区域。“巨阙穴”位于颊下曲骨处,对应于髌骨。这些反应区都是躯干和四肢关节的对应区域,诊断时不可不 明。
“各有部分。有部分,有用阴和阳,用阳和阴,当明部分,万举万当。能别左右,是谓大道,男女异位,故曰阴阳。审察泽夭,谓之良工。”
掌握了五脏六腑以及躯干四肢在面部的不同对应反应区,这是望面诊断学的基础。还应当掌握运用阴阳学说指导临床辨证施治。阳亢则滋其阴,称为用阴调和阳亢之 气;阴寒则要用阳补其火,称之为用阳调和阴气。如果既能明白部位,准确地诊断,而且能活用阴阳辨证施治,则万举万当,准确无误,应手愈病。在此基础上,如 果能更进一步,〃能区别左右,是谓大道〃。区别左右,是指智、慧同工,阴阳同观,太极一体,而能穿越太极弦,洞察太极图左右两侧,辨识病因的本因、内因以 及外因,这就是道医的水平。“男女异位,故曰阴阳”,男性和女性在面部辨病,要区分阴阳的不同,男子以左侧面部为主,女子以右侧为主。能够辨别阴阳以后, 还要进一步能够观察气色的润泽和枯夭,能全面做到这几点,才能称之为良医。
“沉浊为内,浮泽为外。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为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深浅,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
面部气色的呈现,都是内部五行变化的结果。欲知疾病祸福,须知变化之机;欲识吉凶,尽在五行生克之理。先辨色的表里,色现沉浊晦滞为里,色现浮泽光而明者 为表。再识色所反应的症状,判断疾病的吉凶,全凭五色为主;言人祸福,全在一面之内。如果不得法,就会空费精力。色浮者病浅,色沉者病深;色润泽者易于治 愈,色枯夭者,所反应的是败症,不易治愈;色散未聚者,发病尚浅,抟聚不散者,常反应病程较久;色发不同的位置上下、大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