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粳米调和于中宫,且能土中泻火,稼穑作甘,寒剂得之缓其寒,苦剂得之平其苦,使
二味为佐,庶大寒大苦之品,无伤损脾胃之虑也。煮汤入胃,输脾归肺,水精四布,大
烦大渴可除矣。白虎为西方金神,取以名汤,秋金得令,而炎暑自解。方中有更加人参者,
亦补中益气而生津也。用以协和甘草、粳米之补,承制石膏、知母之寒,泻火而土不伤,
乃操万全之术者也。
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
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注】病患,谓病太阳经中风、伤寒之人也。太阳病烦热,汗出则应解矣。今又寒热
如疟状,每至日晡所即发潮热。日晡者,乃申酉阳明旺时,故曰属阳明也。证虽如此,当
审其果尽归阳明耶,抑或尚兼太阳也?故又当以脉辨之。若脉实者,邪已入里,则汗出
潮热,为阳明下证,宜与大承气汤下之;若脉浮虚者,邪尚在表,则寒热如疟,仍属太
阳当汗之证也,宜与桂枝汤汗之。
【集注】程知曰∶病患得汗后,烦热解,太阳之邪,将尽未尽,其人复如疟状,日晡
时发热,则邪入阳明审矣。然虽已入阳明,尚恐未离太阳,故必重辨其脉。脉实者可下;若
脉浮虚者,仍是阳明兼太阳,便宜汗而不宜下也。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注】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不解,入里微烦者,乃栀子豉汤证也。今小便
数,大便因硬,是津液下夺也,当与小承气汤和之。以其结热未甚,入里未深也。
【集注】喻昌曰∶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皆是邪渐入里之机,故用小承气汤和之。
程应旄曰∶吐、下、汗后而见烦证,征之于大便硬,固非虚烦者比。然烦既微而小
便数,当由胃家失润,燥气客之使然,胃虽实非大实也。以小承气汤取其和也,非大攻也。
x小承气汤方x
大黄(四两) 浓朴(去皮,炙,二两) 枳实(大者,炙,三枚)
以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
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
【注】趺阳,胃经脉也。趺阳脉浮而涩,阳浮则胃气强,阴涩则小便数,阴阳相搏,则
热盛而液竭矣,故大便则硬也。其名为约者,
谓脾为邪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名脾约也。以麻仁丸主之,养液润燥,清热通
幽,其不敢恣行承气者,以脉涩故也。
【集注】程知曰∶言胃脉浮涩,不可大攻,宜用麻仁丸润法也。趺阳,胃脉也。在足跗
上,动脉应手。浮则阳热盛而胃强,涩则阴津少而小便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胃
阳强则脾阴弱,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约其食物,如一二弹丸也。此不当下而当润之。
程应旄曰∶麻仁丸润燥通幽,伤寒不可恣行大承气可知矣。所以然者,以其为太阳
阳明,非正阳阳明胃家实者比也。推之少阳阳明,其不可以正阳明胃家实之法治之,更可知矣。
汪琥曰∶以胃强脾弱为脾约作解,盖以胃中之邪热盛为阳强,故脉浮;脾家之津液
少为阴弱,故脉涩。用麻仁丸者,以泻胃中之阳而扶脾之阴也。
x麻仁丸方x
麻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 大黄(去皮,一斤) 浓朴(去皮,一斤) 杏仁
(去皮尖,熬,别作脂,一升)
上六味,蜜合丸,如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和为度。
【集解】方有执曰∶麻子、杏仁能润干燥之坚,枳实、浓朴能导固结之滞,芍药敛液
以辅润,大黄推陈以致新,脾虽为约,此能疏之。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注】伤寒吐后,胸不胀满而腹胀满者,是表邪已尽,胃中壅热故也。宜与调胃承气
汤,下其热而和之。以无硬痛,故不用大小承气也。
【集注】程知曰∶言吐后腹胀满宜调胃也,热在上焦则吐,吐后腹胀满,则邪不在胸,其
为里实可知。然胀满而不硬痛,自不宜用急下之法,但与调胃承气,和其胃热可耳!《内
经》云∶诸胀腹大,皆属于热也。
程应旄曰∶吐伤津液,燥气不能下达,遂成土郁,是以腹胀满,用调胃承气,一夺其郁可耳!
x调胃承气汤方x
大黄(去皮,酒浸,四两) 甘草(炙,二两) 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煮两沸,少少温服之。
【方解】方名调胃承气者,有调和承顺胃气之义,非若大小承气专攻下也。经曰∶热
淫于内,治以咸寒;火淫于内,治以苦寒。君大黄之苦寒,臣芒硝之咸寒,二味并举,攻
热泻火之力备矣。恐其速下,故佐甘草之缓;又恐其过下,故少少温服之,其意在不峻而和也。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注】阳明病,谓已传阳明,不吐、不下,心烦者,谓未经吐、下而心烦也,其为热盛
实烦可知。故与调胃承气汤泻热,而烦自除也。
【集注】成无己曰∶吐后心烦谓之内烦,下后心烦谓之虚烦,今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
则是胃有郁热也,与调胃承气汤以下其郁热。
喻昌曰∶胃气及津液,既不由吐、下而伤,则心烦明系胃中热炽,故可与调胃承气汤。
阳明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阳明病,不大便,发热汗多不止者,虽无内实,亦当急下之。盖因阳气大蒸于内,
恐致阴液暴亡于外,故以全津液为急务也,宜大承气汤下之。
【集注】喻昌曰∶汗多则津液外渗,加以发热,则津液尽随热势,蒸蒸腾达于外,更
无他法以止其汗,惟有急下一法,引热势从
大肠而出,庶津液不致尽越于外耳。
程应旄曰∶此等之下,皆为救阴而设,不在夺实。夺实之下可缓,救阴之下不可缓。
沈明宗曰∶阳明里实,以潮热微汗为正。兹见发热汗多,乃里热炽盛之极,蒸腾胃中
津液,尽越于外,非亟夺其邪以救津液不可,故宜大承气汤急下也。
x大承气汤方x
大黄(酒洗,四两) 浓朴(炙,去皮,半斤) 枳实(炙,五枚)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
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方解】诸积热结于里而成满痞燥实者,均以大承气汤下之也。满者,腹胁满急 胀,
故用浓朴以消气壅;痞者,心下痞塞硬坚,故用枳实以破气结;燥者,肠中燥屎干结,故
用芒硝润燥软坚;实者,腹痛大便不通,故用大黄攻积泻热。然必审四证之轻重,四药
之多少适其宜,始可与也。若邪重剂轻,则邪气不服;邪轻剂重,则正气转伤,不可不慎也。
【集解】柯琴曰∶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于气之不顺也,故攻积之剂,必用
气分之药,因以承气名汤。方分大小有二义焉。浓朴倍大黄,是气药为君,名大承气;大
黄倍浓朴,是气药为臣,名小承气。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大泻下也,因名曰大;味
寡性缓,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气也,因名曰小。且煎法更有妙义,大承气用水一斗煮朴、
枳,取五升去滓,纳大黄,再煮取二升,纳芒硝,何哉?盖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纯
而和缓,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枳、朴除其痞满。若小承气,以
三味同煎,不分次第,同一大黄而煎法不同,此可见仲景微和之意也。
程知曰∶调胃承气,大黄用酒浸;大承气,大黄用酒洗,皆为芒硝之咸寒而以酒制
之。若小承气,不用芒硝,则亦不事酒浸洗矣。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
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注】阳明病,下之后,心中懊 而烦者,若腹大满,不大便,小便数,知胃中未尽之
燥屎复硬也,乃可攻之。若腹微满,不可攻也。误攻必变胀满不能食,饮水则哕等,逆
矣。若果有燥屎,宜下者,以大承气汤下之。
【集注】方有执曰∶可攻以上,以转矢气言。懊 ,悔 痛恨之意。盖药力不足以胜
病,燥硬欲行而不能,故曰∶可攻。言当更服汤以促之也。腹微满以下,以不转矢气言。
头硬后溏里热轻也,故曰∶不可攻之。言当止汤勿服也。
程知曰∶言有燥屎,即可大攻下也。下后心中懊 而烦者,虚烦也,当与栀子豉汤。
若胃有燥屎,则非虚烦,故可攻。腹不甚满,则无必攻之法,有燥屎则非先硬后溏者也,故
可攻。又曰∶便硬与燥屎不同。便硬者,大便实满而硬;燥屎者,胃中宿食,因胃热而
结为燥丸之屎也。故便硬,犹有用小承气者;若燥屎,则无不用芒硝之咸寒也。
程应旄曰∶未句乃申可攻句,以决治法。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
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
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注】得病二三日,无太阳、少阳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不大便,若脉大,属
正阳阳明,胃实之证也,下之无疑。今脉弱,虽胃和能食,不可轻下,只可与小承气汤,少
少与而微和之,令其小安。次日仍不大便,继
与小承气汤促之。若六七日竟不大便而小便少者,即不能食,亦属胃中尚未干燥,屎未
定硬,如大攻之,初见硬复必溏也。须待小便利,知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集注】方有执曰∶太阳不言药,以有桂枝、麻黄之同也;少阳言药,以专主柴胡也。
凡以此为文者,皆互发也。以无太、少二经证,故知此属阳明,以脉弱,故宜微和,至
六日以下,乃历叙可攻、不可攻之节度也。
程应旄曰∶能食以结在肠间,而胃火自盛也。先以小承气汤少少与之,和胃中之火,
令少安后,以前药增至一升,去肠中之结。既用小承气矣,而又减去分数,接续投之,以
脉弱之胃,其禀素虚,而为日又未久也。
张璐曰∶此段之能食、不能食,全与辨风寒强弱无涉。言能食者,不可以为胃强而
轻下;不能食者,不可以为胃中有燥屎而轻下也。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
解,可攻里也,手足 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
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注】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外证欲解而脉不实,尚未可攻也。若其人身重,热
困于体也;短气而喘,热壅于上也;腹满潮热,热聚于中也,手足 然汗出,大便已硬,
热结于下也,斯为外邪已解,内实已成,始可攻之,主以大承气汤可也。若汗出,微发
热恶寒者,则外犹未解也,其热不潮者,里犹未实也,不可与承气汤。即有里急、腹大
满、不通等证,亦只宜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盖以脉迟故也。
【集注】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