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8-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38-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第2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胃不和也。细者,胃气虚。数者,胃气热。证脉不和,询其故,知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 
病在太阳,正气未衰,吐之者,伤胃未深,故腹中知饥,口不能食也;三四日病在阳明,胃 
中已热,吐之者,复伤津液,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也;五六日病将转入阴经,正气已衰, 
吐之者,胃中虚冷,故朝食暮吐也,此皆医吐之所致,尚在可治。故曰∶此为小逆也。 
【集注】程知曰∶本太阳病,医吐之,则表邪乘虚传入阳明,伤动胃气,而关脉细数矣。 
程应旄曰∶阳明之气,下行为顺,上行为逆,以医吐之所致,则非脾胃本来之病,此 
为小逆。更勿误治,使小逆变成大逆也。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注】食谷欲呕,属阳明者,以胃主受纳也。今胃中寒,不能纳谷,故欲呕也。以吴 
茱萸汤温中降逆,而止其呕可也。若得汤反剧者,此必非中焦阳明之里寒,乃上焦太阳 
之表热也。吴茱萸气味俱热,药病不合,故反剧也。法当从太阳、阳明合病,不下利但 
呕之例治之,宜葛根加半夏汤。 
【集注】方有执曰∶食谷欲呕,胃寒也,故曰属阳明,言与恶寒呕逆不同也。上焦,以膈言也。 
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 
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注】病患脉数,数为有热,则当消谷引食,今食而反吐者,盖以身热脉数,误为表 
热而发其汗,因使其人阳气微,膈气虚也。不知此脉之数,乃外邪客热之数,非胃中实热 
之数也,其不能消谷食而反吐者,乃胃中本虚冷故耳。 
【集注】程知曰∶此言汗后脉数吐食,当责胃之阳虚也。阳受气于胸中,发汗过多,令 
阳气微,膈气虚,客热外越,故脉数也。客热不能消谷而吐者,当责其胃之虚冷,若因 
其数而投以清胃之药,则左矣。 
程应旄曰∶见数脉而反吐者,数为热脉,无力则为虚脉,隔虚阳客于上,不能下温,故 
令胃中虚冷。热为客热,寒为真寒,究其根由,只由发汗令阳气微。然则阳气之珍重何 
如而可误汗乎?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注】阳明病不能食者,为中寒,即有脉数客热,上条既戒以不可汗,此又言亦不可 
攻。若攻其热,则寒其胃阳,亦必作哕矣。所以然者,客热虽除,胃亦虚冷故也。以其人 
本来胃虚,故攻其热必哕。哕,即干呕也。 
【集注】方有执曰∶攻热皆寒药,故知必哕。胃中虚以不能食言,此亦戒谨之意。 
林澜曰∶阳明谵语潮热,不能食者,可攻,由燥屎在内也。乃亦有胃中虚冷不能食 
者,须详别之,未可便以不能食为实证也。若误攻之,热去哕作矣。然则安得以阳明概为宜下哉!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注】此承上条不攻亦哕之义也。若其人胃中虚冷,不能食者,虽不攻其热,饮水则 
哕,盖以胃既虚冷,复得水寒,故哕也,宜理中汤加丁香吴茱萸,温而降之可也。 
【集注】喻昌曰∶表热里寒,法当先救其里,太阳经中亦用四逆汤,其在阳明更可知 
矣。此条比前条虚寒更甚,故不但攻其热必哕,即饮水亦哕也。 
汪琥曰∶若胃中虚冷不能食,饮水则水寒相抟,气逆而亦为哕矣,法当大温。 
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抟,故令气KT ,言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此为医 
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中燥者,必衄血也。 
【注】误攻饮冷,皆可致KT ,固矣。今趺阳胃脉浮而不大,无力而虚,则是胃虚与邪 
相抟,即不误下饮冷,亦令KT 也。若趺阳胃脉滑则为哕者,乃热气拥郁之KT ,非胃气虚 
竭之KT ,医何可取实责虚,以自取其咎耶!若趺阳胃脉浮而鼻中燥者,此热据营分,营热 
迫血妄行,必作衄也。世有以哕为呃逆者,不 
知哕即干呕也,以其有哕哕之声,故又名哕也。观今病呃逆之人,与饮冷水则气自脐下 
冲上,退场门而作格儿格儿之声,声长时止者为实,可治;声短不已者,为虚,难治。 
【集注】方有执曰∶此又出趺阳脉,而以哕与衄言,皆逼汗而不得汗之所致也。咎,过 
愆也。责虚,言求病于虚。取实,言反以虚为实而攻取之也。血属阴而为内守,故曰守 
空。迫血,言劫汗也。 
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抟,则为肠鸣,医 
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抟,其人必KT 。 
【按】“令汗大出”四字,当是衍文。 
【注】寸口脉浮大,指六脉皆浮大也。六脉皆浮大,则非阳明按之大脉,乃太阳不按 
之大脉也。医反下之,此为大逆,则从前浮脉变而为无血之虚,大脉变而为胃冷之迟。虚 
寒相抟,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与饮冷水,其人得水寒之气,冷与虚相抟于胃中,故 
必KT 也。KT 者,气 结有声,即今之呃逆也。 
【集注】程知曰∶言邪气在表妄下之变也。寸口浮大,而无硬满脏热之证,法应发汗,若 
反下之,此为大逆。既经妄下,则所谓浮者,至于内空而无血;所谓大者,变为里虚而有 
寒,虚寒相抟,则为肠鸣。医见脉大,以为有热,饮以冷水,欲以水寒胜热而作汗,里 
先虚寒,又得冷水与之相抟,则冷结上焦,必至咽噎塞而气逆矣。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注】伤寒哕而不腹满者,为正气虚,吴茱萸汤证也。哕而腹满者,为邪气实,视其 
二便何部不利,利之则愈也。 
【集注】成无己曰∶哕而腹满,气上而不下也。视其前后有不利者,即利之以降其气。 
前部小便也,后部大便也。 
程知曰∶前部不利,后人治以五苓;后部不利,后人治以承气是也。 
沈明宗曰∶邪传于胃,胃气壅遏,两气相抟,气逆上冲,则为哕矣。 
张锡驹曰∶伤寒至哕,非胃气败,即胃中寒。然亦有里实不通,气不得下泄,反上逆而为哕者,当详辨之。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 
【注】谵语一证,有虚有实。实则谵语,阳明热甚,上乘于心,乱言无次,其声高朗,邪气实也。虚则郑 
声,精神衰乏,不能自主,语言重复,其声微短,正气虚也。 
【集注】戴元礼曰∶谵语属阳,郑声属阴。经曰∶实则谵语,虚则郑声。谵语者,颠倒错乱,言出无伦, 
常对空独语,如见鬼状。郑声者,郑重频烦,语虽谬而谆谆不已,老年人遇事则谇语不休,以阳气虚不精明也。 
此谵语、郑声虚实之所以不同也。二者本不难辨,但阳盛里实,与阴盛格阳,皆能错语,须以他证别之,随证 
施治可也。 
娄全善曰∶余用参、 、归、术等剂治谵语,得愈者甚多,岂可不分虚实,一概用黄连解毒、大小承气等 
汤以治之乎?(按∶其所云亦郑声也。) 
张锡驹曰∶实则谵语者,阳明燥热甚而神昏气乱,故不避亲疏,妄言骂詈也。虚则郑声者,神气虚而不能 
自主,故声音不正,而语言重复也。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注】伤寒四五日,入里之时也。脉沉而喘满,乃为在里之喘满,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则表虚也,汗 
出胃干,大便为难,则里实也。久则胃热炽盛,必发谵语也。 
【集注】方有执曰∶越出谓枉道而出也。 
张璐曰∶伤寒四五日,正邪热传里之时,况见脉沉在里之喘满,而反汗之,必致燥结谵语矣。盖燥结谵 
语,颇似大承气证,此以过汗伤津,而不致大实大满腹痛,只宜小承气为允当耳!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 
莫复服。 
【注】此详上条以明其治也。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干燥,大便必硬,久则谵语,宜以小 
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谵语止,慎不可更服也。 
【集注】张璐曰∶多汗谵语,下证急矣。以其人汗出既多,津液外耗,故不宜大下。但当略与小承气汤, 
和其胃气,谵语自止,若过服反伤津液也。 
沈明宗曰∶此汗多胃燥,非同实治也。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 
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注】病自汗出而谵语者,以素有燥屎在胃中,此为太阳风邪之所传也,须当下之。然必须太阳之邪, 
已过阳明之经,而入阳明之腑,乃可下之。若下之早,则里热未结,不但热去不尽,且虚其中,热乘虚而上干 
于心,语言必乱。此表虚汗出,里实谵语,所以必待过经入腑,而后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集注】方有执曰∶过经,谓宁迟迟,非谓必待十三日后也。 
程知曰∶此言谵语不当下早也。既出汗矣而谵语,则必有燥屎在胃,此当属风。风为阳邪,阳邪入里, 
故谵语。然须六七日乃可下之,下之早,则风邪未解于表,尽入于里,里邪燥实,语言更乱也。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尔。宜大承气汤下之。 
【按】“宜大承气汤下之”句,应在“必有燥屎五六枚”之下,始合当用大承气汤下之之义。若但便硬 
而用大承气汤下之,殊失仲景顾虑误下、慎下之旨。 
【注】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知胃中必有燥屎已结实也,宜大承气汤下之。若能食者,知胃 
将和,但大便硬耳!当导之,不可下也。 
【集注】张璐曰∶此以能食、不能食辨燥结之微甚也。潮热谵语,皆胃中热甚所致。胃热则能消谷,今 
反不能食,此必热伤胃中津液,气化不能下行,燥屎逆攻于胃之故,宜大承气汤,急祛亢极之阳,以救垂绝之 
阴。若能食者,胃中气化自行,热邪不盛,津液不致大伤,大便虽硬,不久自行,不必用药,反伤其气也。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注】下利里虚,谵语里实,若脉滑大,证兼里急,知其中必有宿食也。其下利之物,又必稠粘臭秽, 
知热与宿食合而为之也,此可决其有燥屎也,宜以小承气汤下之。于此推之,可知燥屎不在大便硬与不硬,而 
在里之急与不急,便之臭与不臭也。 
【集注】汪琥曰∶下利者,肠胃之疾也。若谵语,则胃家实,与厥阴无与,乃肠中有燥屎不得下也。治 
宜小承气汤者,此半利半结,只须缓以攻之也。又曰∶或问既下利矣,则热气得以下泄,何由而致谵语有燥屎 
也?答曰∶此系阳明腑实大热之证,胃中糟粕为邪所壅,留着于内,其未成硬者,或时得下,其已成硬者,终 
不得出,则燥屎为下利之根,燥屎不得出,则邪热上乘于心,所以谵语。要之此证,须以手按脐腹当必坚痛, 
方为有燥屎之征。 
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注】上条下利谵语为可治,此条下利谵语者死。要知谵语不死于下利,而死于直视也。直视者,精不注 
乎目也;谵语者,神不守乎心也,已属恶候。加之喘满,阳上脱也,故曰死。下利阴下脱也,故曰亦死也。 
【集注】方有执曰∶直视,精不荣于目也;谵语,神不主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