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規。佛在世時,弟子們在行為上大多是很正當的,但因有些弟子發生了不正當的行
為,隨所犯的那一種過,佛就隨時制之以為律,從此以後再不許犯,於是就制成共守
的戒律,經佛制定後,弟子總要一致遵行不得稍有摺福@就是戒律,嗣後如有同類
事情發生,就照律處理。在每一條戒律,敘述其許多層次的緣起變增,所以除讀誦的
戒本以外更有廣律,成為龐大的律藏。
佛在世說一切教法的時候,是洠в形淖值模唤虒б磺腥颂齑蟊姡际且月曇魹轶w
──宣說出來,這就是聲教。今人看經律論藏時、可以無聲的色法──文字──為體
。可是佛在世的時候,是一切皆以聲教;戒律也是依佛聲的教眨А=浭怯煞鹩H口說出
以後,再由弟子在佛滅度後會誦,經大眾一致證明認為絲毫不錯,就錄成為經。經律
有多數次的結集;最初是由佛滅後不久,經大迦葉等在七葉窟中結集而成;其時在七
葉窟外,亦更有富樓那眾結集起來的。至佛滅一百年後,當時有少數弟子不遵律行,
有大多數的弟子出來否認,遂有二次結集。如是二次三次至第四次纔整理完成為大小
乘各藏經律。現今這許多經律,並非一兩次結集成功的。
佛教傳入中國後,大藏經的編成歷代不同,唐、宋、明、清各有目錄可考。中國
及西藏各處,皆有大藏經的篡集。
乙、佛徒結集佛說,初亦口頌相傳;用文字寫成書本則時先後不一,以佛徒時代
不同,故小乘與大乘之經律亦寫成先後有殊。
佛在世的時候,是由口誦相傳。佛滅後,弟子會誦結集彷彿與現在開會相同。當
時是以大迦葉為主席,設高座為座,推阿難陀尊者誦經,優婆離尊者誦戒,依佛所說
的朗誦出來,經五百拢茏拥拇蟊娮C明不錯,認為刊定之說。不必就用文字錄成經本
或戒本,或仍是流傳口誦而已。
復次,佛在世的時候,已有文字的經律流傳,如律載佛在世時,某長者及甘爾夫
人夜中燃燈誦經事。又每逢十五、三十日布薩誦律,當時常有記錄成本的。故早之則
佛在世時就有錄成的經律,遲之則佛後數百年或仍由口誦相傳。因時代先後不同的關
係,所以錄成的文字亦不相同。各時代主持教團,宏揚佛教的人材不同,所以各時代
盛行出來的經法也就有異。先是依迦葉、阿難這一部分的人宏揚出來的,所以就為小
乘經律。後從上座部分出大眾部來,到五六百年間有馬鳴、龍樹菩薩出來主持宏揚的
是大乘佛法,大乘法寶也就流布於世。因時間先後的不同,加以弟子根機又有大小的
差別,甚至小乘又有二十部的差別,所以經律流傳有異。但歸迹饋恚猿鲮斗
之聲教。
丙、信超人天之拢吮赜蟹浅V畡偈拢式浡伤圆凰甲h事皆應確信為實事,不
得以凡識疑議之。
通常人都以佛教混雜在鬼神中和種種邪見外道等同類而論,這全是盲從铡猓
了解佛學人的亂說。尋常社會人士認為最高的哲學、科學:總是以人們眼所見到的、
耳所聞到的──以五官所感樱降模蛞庾R依以思想及推論到的,以及古時傳說下來
的,凡此都是以人的思想知識為標準。現在科學進步,雖知有日球月球與虛空中很多的
星球,但還全是以有漏五識與第六意識研究推測起來的。而佛法那就大大不同,相去
很遠了。一切經典全是佛由證智普遍覺悟證到的諸法實相,為覺悟眾生親宣出來,是
從無漏拢怯H證的境界流出。聲聞但證生空無我,法執猶在;菩薩是雙證我法二空,
但仍未究竟;直到究竟圓滿佛果位上的時候,才能證到佛佛道同的圓滿真理。在小乘
拢怂C的偏空涅槃,就已非人們的思想所能及到,亦已有非常人所能為的一切勝事
,何況超過三乘拢娋烤箞A滿的佛果!當然佛是更可有非常的勝事,為常人意識不到
的。故於一切大乘經律中所言的超人天勝事,及超三乘拢说牟凰甲h事,皆要確確切
切信為實有的事理,更不得以凡情來推測和疑惑。這是吾人對於佛法第一要具有的正
確觀念。
丁、諸論及撰述語錄皆賢拢鹜叫拮C有得、宗依佛說而闡揚詮釋者,故今亦可懀
佛說親證而研究抉擇之。
經律二種是由佛親口所宣說出來的,而論大都是由二乘或大乘賢拢恢械姆鹱有
有心得而發表出來的。論有二種:一、宗論,如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攝大乘論等
,就是依佛所說的經律大意編述闡揚。二、釋論、如十地經論、大智度論等,皆是關
於佛教經典注釋的傑作。顯真破似,全靠宗論;釋論來樹立教理,顯明經義。至中國
歷代撰述或語錄,亦皆依多聞熏習進而精進持戒降伏煩惱的人如十住、十行、十迴向
的賢拢撸约叭寺}位中的拢撸瑸槲蛩觥9式裰畬W者,亦可依佛所說的經
律或內心的修證去研究抉擇,使人顯明而易解。
戊、大乘諸宗之各標其勝,在集中其理解於一念而起觀行;建宗趣行或殊,真本
覺果無二。
佛滅後一兩百年間,印度的小乘共分二十部之多,學說紛紛不一,現姑不論。單
就現在中國通行的大乘各宗而言,在大乘諸宗各各皆分門別戶,標樹一宗特殊的勝義
。唯識宗是將宇宙萬法總攝歸迹麨槲ㄗR所變。天臺宗歸迹饋硇抟恍娜^。淨土宗是
以念佛求生西方,上中下根皆可往生,就是造五逆十惡的人命終十念成就,亦可往生
;眾生根機善惡差別,而往生見佛聞法開悟時間亦有長短不同。總之,都可以蓮花化
生,入不退地。無論那一宗,都有最殊勝的宗致,纔能成立一宗。各宗所修的路途不
同,但所趣向目的無非是唯一佛果,亦皆以真如實相為本,這就是殊途同歸。所以無
論修學那一宗,都有莫大的利益,不得專讚此而謗斥彼宗,應當不相障礙。各宗各闡
揚其特殊的勝義,同時並了知真本覺果之無二無別。倘使能悟平等性發大悲心而修證
,不管走那一條路,總可證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都是洠в胁顒e,平等平等。
所以中國佛教有大乘八宗者,亦是歷代菩薩祖師依佛開的方便法門而施設。眾生喜歡
那一宗法門就隨意擇取修行,各各皆可起殊勝的觀行,證無二的真理及成無上的佛果
。
己,菩薩藏法與聲聞藏法,境行果皆別,然聲聞境行果亦為菩薩所含攝。
菩薩乘與聲聞乘是各有經典的,唯獨覺乘無有經典,附屬於聲聞乘。大乘菩薩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普度一切眾生證人法二無我,修行六度萬行,以成佛為究
竟目的。
小乘單證人空,成阿羅漢果為究竟位。然小乘所修行的人無我智,亦為菩薩乘中
的一部分。境行果雖是差別不同,但修學菩薩大心的人,應盡量容迹患诱u謗。
庚、佛之教法、發源於佛及拢娭疅o漏智果、故不得視同其餘出於有漏凡識之教
學,但於餘教學皆可或破或攝以助顯無上義。
佛及大菩薩拢姀臒o漏智中流出來的拢塘浚坏靡晕覀冇新┓卜虻臏知溡妬
測度。──如世間上認為最高的學識就是科學哲學,而這些學說如去其封執亦可收攝
為佛學中一部份的學理。──我們以有漏的凡識不能證知無漏的妙理,故不能就說洠
有這種無上深奧的妙理。但亦可以拿科學或哲學來證明助顯佛學的真理。我們研究佛
法稍微透徹的,隨時隨地就要拿來修行學習,以期悟證佛法真理獲得無上妙覺的佛果
。
四 僧觀
前已講明佛法兩觀,今講僧觀。「僧」就是「眾」的意思,音譯為僧伽,亦譯桑
伽耶,簡稱曰僧。中國以三人為眾,而佛律須四人以上方可名僧,中國常人的習慣上
稱一個出家人為僧,或者以僧為姓,如稱僧某某,不很確當;但稱出家人為「僧人」
也是可以的,言其是僧眾之中的一個人,如軍人是軍隊中的某人。佛教出冢徒眾成為
有組織有規律有系統的團體,乃可名僧,實在就是佛教的教團的意思。故此所云「眾
」並非尋常所說的眾,這「眾」是要具有事理和合之義的:第一、出家的僧眾於事行
上須具六和合,纔能共住集成僧眾的團體。何謂事行上的六和合?(一)身和共住─
─對諸佛菩薩要共同禮拜修行,以身作則,同作佛事。(二)口和無諍──同信佛讚
法及歌詠三寶,與同住大眾共學佛法,不相諍吵。(三)意和同悅──同一信心追
求佛法的真理,發一共同生活的歡喜心。(四)戒和同持──同修持一切戒法,期達
佛果。(五)見和同解──對一切法寶共同解說,使大眾都能盡知。(六)利和同均
──有財物等利、須共同平均受用。具此六和義,方得成為依佛法修行的僧團、這是
在事行上的六種和合。第二、理和,是同證生法二空擇滅無為的真理。如是乃為事理
清淨的和合眾。對於僧先要有這些正確的觀念,方可了知僧義。
甲、勝義僧寶雖在三乘拢娀蛸t拢姡送林〕稚畬毐卦诔黾椅灞姡仍谄
芻眾。
僧寶之勝義僧,非是通俗見聞所能及。從最勝智所證的真實義,名勝義。勝義之
僧,即證拢氐闹T大菩薩或證辟支佛果及小乘四果的阿羅漢拢姟l妒锹}眾中惟有清
淨無上的佛果是獨一無二的拢兄}。勝義僧即三乘拢娀蛸t眾;有先自利趨向小乘
消極方面,而後再回小向大修菩薩行。有大心菩薩初下手用功就先利人積極救世,所
謂「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菩薩僧。或在從賢入拢恢校拗翢滍斎淌赖谝晃吹枪
地的菩薩,雖未能證果登地,但已有相當功行成就,亦可稱為勝義僧寶。
此土並非廣指娑婆世界,就是在釋尊應化於此的閻浮提的地球上。不論那一國,
凡是受化的人類、能出家受戒修學佛法,教化世人,名為住持僧寶。就是在此世界上
持奉佛法依法修行的和合僧,普遍播傳宣揚佛法為世人作良福田的,皆是住持僧寶。
入三乘拢娀蛸t拢恢姓撸瑹o論是在家出家,只要能依佛法修證到,皆可名為勝義僧
寶。此土必定要出家五眾,方能為住持佛法的僧寶。
初出家的沙彌,先學習佛法,經數年後,對於經律都有相當的熟悉,進至受戒為
比丘。能盡「宏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的天職,能為真正佛子,著如來衣、食如來飯
、為如來事;抱大雄大無畏的精神深入社會救濟民眾,尤其是比丘最重大的責任。以
上是出家男眾。女眾初出家亦為沙彌尼,先學習佛法,經數年後進為式又摩那眾,再
進至比丘尼眾。這樣出家男歸男眾·女歸女眾、各有各的規律和系統之組織。沙彌沙
彌尼有十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有三百五十戒,各各皆有修持,限制不同
;式叉摩那有六戒,是預習的比丘尼戒,由此可進為比丘尼眾。這樣的男女眾,為捨
俗出家的五眾弟子,而真住持三寶的尢其是在比丘眾。「比丘」、有許多經譯為「苾
芻」。真正能住持三寶的大責任,還是荷擔在苾芻眾的雙肩上。因為沙彌沙彌尼眾們
正是在學生的童年時代,對於經律的知識尚很幼稚,須比丘教授沙彌們修學,比丘尼
指導沙彌尼眾們修學。但沙彌尼學成後也要再到比丘團體中受大戒,所以真正能住持
佛法的仍是在比丘眾的力量,其餘不過是出家眾中的附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