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总学+太虚大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 第8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4。  中道真實
  乙  事行
    1。  神祕傾信
    2。  僧團律行
    3。  禪悟會通
    4。  學思論辯
  丙  目標
    1。  人間進善
    2。  後世超生
    3。  涅槃解脫
    4。  法界圓明
二  中國佛教之變伲
三  中國佛教之改進


一  佛教原來之性伲
甲  理論
今講中國佛教,先應說明佛教的理論,理論中又分為四:
1。因緣生果    佛教看宇宙現象是一種結果,而產生這種結果的是因緣。因緣的
定義很多,然簡括言之,不外是:由此而生彼謂之因,依此而成彼謂之緣。因緣的定
義既明,現在當就宇宙諸現象以明因緣生的果。例如此時盛開的梅花樹(果),牠的
存在不是突然有,也不是本來有。在牠長成之前,必先有梅樹種子(因),僅有此種
子,也還不足使牠長成為樹,所以次須具備日光、水分、土壤、空氣、人工等諸條件
(緣)。梅種子與上述諸條件一旦發生關係後,乃漸成為今日所見的梅樹。故長成梅
樹的種子稱做因,而促成種子發育長成的諸條件乃謂之緣。梅花樹果的生成既是由於
因緣,由此類推,梅花樹以外的宇宙諸現象,也莫不都是由於因緣而有,故說宇宙諸
現象是因緣和合所生成的結果。

2。本性空寂    宇宙現象既是因緣的果,那末牠們的本性一定是無了。這一說,
諸位初聽也許覺得離奇,但我想一經說明,定能明白。如這張講台,分析牠的構成因
素,不外木料(因)、洋釘、油漆、人工等(緣)。伲灾雷又桑伸渡鲜鲋T
因緣的結合。所以如果我們將這些因緣分散拆開,或牠們根本洠в泻秃系臋C會,那桌
子還有存在的可能嗎?桌子既非實在有或本來有,那牠的自性自然是無了。桌子既如
此無自性,我們就可類推桌子以外的宇宙諸現象也莫不如此──無自性。
3。名相假立    我說桌子洠в凶孕裕瑏K非否認桌子形態的存在。這一點很重要,
如果不將此弄清楚,便覺佛理與事實不符了,例如有人問我,你們研究佛學的人開口
講空,椋Э谡f無,但為什麼還吃飯睡覺呢?懷著這樣疑問的人,顯然洠в信宄鸾
說空的真義,因為佛教說空,是指諸現象因緣和合故無自性,而非否認現象的存在。
吃飯睡覺是人生現象,和尚又安能例外。所以經中說:「妙有不有,真空不空」,便
是這個意思。現象是存在的,而且又非常的多。我們生長其間,如果不給予名稱的區

別,則結果必混亂得不堪設想。因此,有張三李四和桌子椅子等的名相產生,名相不
過是為人便利而設立,牠非即現象自體,所以說名相是假立的。
4。中道真實    有一偈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
義」。這是說,宇宙間無一現象不從因緣生,既從因緣生,其自體當然是空。而且識
別其存在之名相又必是假立,故稱為中道。中道即空即假,即假即空。換言之,每一
現相有二面:一是我們眼等所能見得到的存在形態,一是我們雖不能見而能思想到的
因緣關係,此外別無實體。這種道理的綜合,佛教便稱之為中道, 這中道的道理,不
因時間空間之不同,人智之高下而有變更,故為真實。
乙  事行
以上所述是佛教的理論。但有了理論必須要有行動,故緊接著便講事行。事行中
又分為四:
1。神祕傾信    華嚴經中說:「信為道源功德母」,可知信在佛教上,如興趣在

事業上一樣的重要。因為我們對佛教先須具備信仰,而後方能接受。佛之所說,每超
出常人的思想,而若能認真地依著行去,又必有好反響,因此常人對佛教由普通信仰
而漸帶神祕傾向。此種轉變,至祕密教興起,尤覺顯著。然從佛教本身看,此種轉變
,壞多好少。
2。僧團律行    由信而接受佛教,能依之實行的人,我們便稱之為僧。但僧之原
意為和合眾,換言之:四人以上的佛徒團體乃得稱為僧,所以僧即僧團。人眾一多,
其中不免要發生越軌行動,為了防止故制定戒律。戒者,消極的止其不當為,律者,
是一切應作事業的規律。關於戒律,中國雖立有專宗,但律宗以外的一般僧侶亦須嚴
守。從僧侶講,最初守沙彌十戒,進而守比丘二百五十戒,最終進受菩薩戒。
3。禪悟會通    禪是禪那的簡稱,亦稱為禪定,但在印度多叫瑜伽。這裏所說的
禪,並非單指禪宗,而是指比禪宗更廣泛的三學中的禪定。禪那的本意是靜懀В簿
是說在靜定中觀察思懀В虼艘喾Q禪觀。禪定的種類極多,例如安般禪,五門禪,念

佛禪,實相禪,宗門禪等。安般禪,即是依安世高所譯之安般守意、陰持入經而修的
禪法,其要旨在眨ⅲ墒匾舛鴶z心。其禪盛行於漢魏晉,為安世高所首倡。五門禪
是根據佛陀密所譯之五門禪法要略而修的禪教,其要旨近於五停心。五停心即對治多
貪的不淨觀,多瞋的慈悲觀,多癡的因緣觀,散亂的數息觀,多慢的五陰十二入十八
界的分析無我觀。念佛禪,雖說後世的念佛由牠產生,然念佛禪實非念佛,因修念佛
禪的人注意點在禪而不在口念。慧遠大師在彛浇Y蓮社專宏念佛,但他在臨終時說:
『我在定中三見淨土與拢姟弧<日f在定中,那末他的念佛法門實即是「禪」了。念
佛禪實著於慧遠,後為曇А⒌谰b、善導諸人所力宏,結果乃演成今日的淨土。實相
禪所根據者,是禪法要略、中論、智論、法華、維摩諸經,為慧文、慧思、智者諸人
所宏傳。其要旨在即緣生法而見三諦實相,三智一心中得。三智即:遍了法性的一切
智,自行化他的道種智,了法無二的一切種智。一切智是空觀所成,道種智是假觀所
成,一切種智是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的中道觀所成。智論的三智一心,是以一心三觀而

觀一境的三諦所成。一境三諦是諸法實相,一心三觀便是實相禪。上述四禪是依教理
修的,但宗門禪重在自心參悟。宗門禪始於菩提達摩,要旨在「教外別傳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要之,宗門禪是頓悟禪。
4。學思論辯    上述的禪,實即等於普通的思考,也就是一種埋頭實地研究的體
驗領悟工作。在此修學中一旦有了心得,便須出而覺悟他人,施設論辯。論辯主旨雖
在破邪顯正,然於激烈論難中,彼此常會發現新的真理,故佛教亦甚重視。為了思考
周密及防止過失,乃有因明論式。上述的2。3。4。,用佛語說便是戒定慧三學。這三
學在修學上是一貫的法則,倘缺此便非佛學。
丙  目標
吾人雖有行動,若無目標,則等於無羅盤針的海船,故應講佛教趣向的目標。這
裡又分四:
1。人間進善    佛教最初的目標在使人民善良,社會安定,國家康強。此中第一

步須人民善良;佛典中教人民善良的方法很多,我也曾作過佛教人乘正法論。但為節
省時間計,今只講五戒善法以供參考:(一)不殘殺而仁愛:佛教之不殺原不僅對人
,而對一切生物也不殘殺,故佛教之慈悲遠非他教博愛所能比。但若依此徹底做去,
便不能符合國法民情,故凡殺而能利益大多數人者,不受此戒限制,如除害虫殺敵寇
等。其當仁愛者,如愛兒女,敬父母,尊師長,保護幼弱,和愛朋友,夫婦相親愛,
愛護國家民族,汎愛全人類,憫惜一切有情。(二)不偷盜而義利:人與人間財物的
主權轉移,必依正義,若不與而取,非分而取,無功而取,均謂之偷盜。偷盜,多由
於賭博,閒蕩,不事生產,不圖立身等意志薄弱而起,故意志應使其堅強而從事生產
。進一步,教育兒女,孝養父母,供奉師長,惠施幼弱,輔益朋友,分利親屬,交利
國民,迹愐岳麌摇#ㄈ┎恍耙Y節:現在各國多採一夫一妻制,若越此禮制
,便為邪淫。淫亂多由於不尊重他人之人格,故防此應崇禮節。(四)不欺誑而招
:人必待社會而後生活,而社會必待構成牠的人類彼此招牛四莒柟獭9噬鐣捕

,國家興盛,實由於人民忠招帕x;而招胖ⅲ冉淦墼p。(五)不服亂性物品而
眨粕硇模何褰淠l本單指戒酒,但現時應該將牠放寬點,如鴉片、煙草及各種含有
刺激性的枺鳎私涑R驗檫@些枺鞫嗄芨瘮∩硇模鑱y性情,因而做出越軌的
行動。上述諸事固當戒,即衣食、勞動、休息、聚談、研習、每日亦須有常度,身心
方可健康。
2。後世超生  佛典中有業與輪迴二語,業的定義是:吾人懀约旱囊庵静粩嗟幕
動,活動的反應的結果,造成自己的習性,這習性又成為將來活動的根柢,支配自己
的命摺倪@支配命咭稽c說,名曰業報,或業果。業是永遠不斷起滅的,其活動若
轉一個方向  業果也隨之而轉換,故業果決非以一期的生命之死而終了。因為死亡不
過是構成身體的物伲锢矸▌t的聚散現象,生命既不限於物伲饰崛怂斓臉I,
不因身體死亡而消滅。吾人身死之際,業力便會自然而然的引自己轉變為另一方向、
另一形式,因此新生命又即產生。這種轉換狀態,佛家特名曰「輪迴」。懂得輪迴的

道理,便可證明「業力不滅」的原則。吾人的業力既非以現世為終了,那末吾人就應
不以現生善良為滿足,而進求後世的超生。
3。涅槃解脫  但是後世超生,無論如何高超,仍不免於輪迴。怎樣才得出輪迴?
這惟有涅槃解脫。涅槃本為梵文,意即解脫,即為離俊米栽凇S矛F代語說:脫離囚
奴束俊纳睿_到自由自主的地位。再詳細點說:這束俊畞K非別人加之於我,原來
都是自己找來的,解脫不外解放自己,故解脫祗須自己能覺悟。又因束俊亲约赫襾
的,故解脫亦大不易,非自己從事於修養不可。修養方法,佛教向稱有「八萬四千法
門」,然今無暇細說。解脫有二:(一)慧解脫:即從智識方面得解放。例如心經說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乃至無罣礙故無有恐怖』。般若即智慧
,其意謂一面觀察世相,深通因緣和合、無常無我之理,不受世俗雜念所纏繞;一面
確認有高純妙樂之理想世界,向上尋求。佛教各種「觀」,都從這方面著力。(二)
心解脫:即從情意方面得解放。意志的修養,主要是破我執,要下大決心,自己不肯

做自己奴搿7鹨詾楸娚‘認五蘊和合之幻體為我,既說有我,便有我所有物,事事
以這個假我為本位,一切活動都成了假我的奴搿@缫蛏喽澝朗常蚰慷竺郎
,以及先入為主的思想或見解所束俊荒茏园蔚龋鹨詾榇说染鶠槲覉贪l生的頑迷
。感情的修養,佛教是教人以同情心的「慈悲為本」。慈謂與人同喜,悲謂與人同憂
,佛能破除假我,故能實現物我同體的境界,對於一切眾生,恰如母對嬰兒,所有苦
樂悉同身受。發摚н@純潔的愛他心,方算真正佛教徒。
4。法界圓明  我們依上所述的話去修,必可得涅槃,然涅槃之大乘境界,即為法
界圓明。佛每說到這境界,必勉吾人自證,故惟有已經自證的人,方能澈底了解牠。
然依佛典亦可知其一二:牠是一種絕對清涼無煩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