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宗教而闻名于世。于是有时情况是,一个人并不理解宗教原则,就加入某某宗教团体。这个团体实际上是不遵行宗教原则的。他跟着就以宗教教师爷自我标榜。因此在灵性科学上的实际进步方面,应该做一个测验,看看自己进步到那个地步。他可以这些细项来下判断。
一般来说,“非暴力”的意思不是指不杀害或不毁灭躯体,但实际上真正的非暴力是指不置别人于困苦之中。一般人由于无知陷入物质化的生命概念中,永远受物质的痛苦。因此,除非能把一般人提升至灵性知识的境界,否则,他的行为就是行暴。人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把真正的知识传播给一般人,使一般人受到启蒙,脱离物质的纠缠。这就是非暴力的含义。
“容忍”的意思是:人应该加强自身修养,容忍别人对自己的侮辱和不敬。如果一个人努力在灵性知识方面求取进步,就会有很多人对自己侮辱和不敬。这是可预料的,因为物质自然的结构正是如此。即使是才五岁的男童帕拉德(Prahlada),由于他培养灵性的知识,引起了父亲对他的奉献精神的不满和反对,而招致了危险。他父亲试图以种种方法杀害他,但帕拉德仍然容忍。因此,在灵性知识方面进步,会遇上很多障碍。不过,我们应该容忍,而且坚定地继续前进。
“纯朴”的意义是:一个人不用外交手腕,直截了当,甚至可向敌人吐露真情。接受灵性导师十分重要,因为没有真正的灵性导师的指导,就不能在灵性科学方面有任何进步。一个人该以谦恭的心情接近灵性导师,为灵性导师服务,这样,灵性导师就会乐于赐福给门徒,因为真正的灵性导师是奎师那的代表,如果他赐福予门徒,门徒就会立即得到进步,不用遵行规范原则。或者,对于一个毫无保留地为灵性导师服务的人,遵行规范守则会很容易。
“清洁”对于在灵性生活上求取进步很重要。清洁有两种:外在的和内在的。外在的清洁即沐浴;致于内在的清洁,则须常常想着和唱颂:哈瑞
奎师那,哈瑞 奎师那,奎师那 奎师那,哈瑞 哈瑞/哈瑞
茹阿摩,哈瑞 茹阿摩,茹阿摩 茹阿摩,哈瑞
哈瑞。这过程拭净在心意上由过去业报累积下来的尘埃。
“稳定”的意义是,一个人该坚决在灵性生活上求取进步。没有决心,就没有真正的进步。自制的意思是,一个人不该接受任何阻碍他在灵性之途上进步的事物。他该习惯如此,拒绝任何跟灵性进步抵触的事物。这就是真正的弃绝了。感官太顽强,常渴望得到满足。一个人不该满足这些不必要的需求。满足感官以至能维持躯体的健康,只是为了履行追求灵性生活上进步的责任。最重要而又最难控制的就是舌头。要是一个人能控制舌头,就很有可能控制其他感官了。舌头是用来尝味和发音的,因此,依据系统的规范,舌头该时常用来品尝供奉过给主奎师那的食物,唱颂“哈瑞奎师那”。至于眼睛,就该只用来看奎师那的美丽形体,除此以外,什么也不准看。这样就可控制眼睛。同样,耳朵该用来聆听关于奎师那的事情,鼻子则该用来嗅供奉过给奎师那的花香。这就是奉献服务的程序。从这里可理解,《博伽梵歌》只是阐释奉献服务这门科学。奉献服务是主要而唯一的目的。没有智慧的《博伽梵歌》释论者试图把读者的心意误导往其他主题,然而,除了奉献服务外,《博伽梵歌》并无其他主题。
假我即把躯体看成自己。当一个人理解自己不是躯体而是灵魂时,他就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自我就在那里。假我会死亡,真我则不会。据韦达经典《布瑞哈德阿茹阿尼亚卡乌帕尼沙德》(1。
4。10)说,aham brahmasmi:“我是梵,我是灵。”这个“我是”,自我的意识,在自觉的解脱阶段也存在。可是,当“我是”的意识应用到虚假的躯体上时,那就是假我了。当自我的意识用于真实时,那就是真我了。有些哲学家说我们该放弃自我,但我们不能够放弃自我,因为自我意谓着本体。当然,我们该放弃将躯体误认为自我的错误概念。
一个人该尝试了解接受生、老、病、死之苦。很多韦达典籍都描述到出生的情况。在《圣典博伽瓦谭》,未降生者的世界、婴儿在母体里的停留、婴儿的痛苦等等,都有生动的描述。我们应该彻底了解出生是痛苦的。因为我们忘了在母亲的肚子里有多痛苦,所以就不会为轮回生死这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同样,死亡时也有各种痛苦;这在权威圣典中也有提及。这些应该好好讨论。至于老和病,每一个人都有实际经验。谁也不想生病,谁也不想年老,但两者都无法避免。除非我们对这物质生命持悲观的看法,考虑生老病死的痛苦,否则就没有动力推动我们向灵性生活方面求进步。
不依附妻儿家庭并不等于说一个人对这一切该全无感情。这些都是倾注感情的自然对象,但当他们不利于灵性的进步时,就不必依附留恋。使家庭和睦幸福的最好方法就是奎师那知觉。一个人如果完全在奎师那知觉中,就能使家庭快乐,因为奎师那知觉的程序十分容易。人只需唱颂:哈瑞
奎师那,哈瑞 奎师那,奎师那 奎师那,哈瑞哈瑞/哈瑞
茹阿摩,哈瑞 茹阿摩,茹阿摩 茹阿摩,哈瑞
哈瑞,吃供奉过给奎师那的祭品,讨论诸如《博伽梵歌》和《圣典博伽瓦谭》一类的书籍,并且崇拜供奉神像。这四者会令人快乐。一个人该如此训练他的家人。整个家庭可早晚坐在一起唱颂:哈瑞
奎师那,哈瑞 奎师那,奎师那 奎师那,哈瑞 哈瑞/哈瑞
茹阿摩,哈瑞 茹阿摩,茹阿摩 茹阿摩,哈瑞
哈瑞。人能如此建立家居生活,遵随这四项原则,培养奎师那知觉,就无需放下家庭生活,过弃绝生活。但如果家庭生活并不合适,不利于灵性修炼,那么就该放弃。为了觉悟或服务奎师那,人须放弃一切,象阿尔诸那做的一样。阿尔诸那并不想杀害亲属,但当知道亲属阻碍他了解奎师那,便接受奎师那的指示参加战争,最后杀了他们。在所有情况下,一个人都该不依附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因为这个世界不会有完全的快乐,也不会有完全的痛苦。
苦乐是物质生活的伴随物。一个人该如《博伽梵歌》所说的那样学会忍受。既无法控制苦乐的往来,就该不依附物质的生活方式,自然而然就可在两境之中保持平衡。一般来说得到想要的东西就快乐,得到不想要的东西就痛苦不堪。但如果我们真正处在灵性境界,这一切都不会刺激我们。要到达这境地,我们须不断作奉献服务。毫无偏离地为奎师那作奉献服务就是从事九种奉献服务:唱颂、聆听、崇拜、顶礼等等。一如第九章末段所述。应该遵循那条途径。
当一个人习惯了灵性生活,他自然而然不会跟物质化的人混在一起。这与他的意愿相违。我们可以考验考验自己,看自己到底有多愿意幽居独处,远离无益的交游。奉献者自然而然对不必要的运动,上电影院,社交活动都不感兴趣,因为他了解这样只会浪费时间。有很多从事研究的学者和哲学家在研究性生活或其他问题,但根据《博伽梵歌》,这些研究工作或哲学思辨并无价值。大多是荒谬之谈。根据《博伽梵歌》的教导,人应该以哲学性的审慎力去研究灵魂的本质。他须从事研究,以了解自己是怎样一回事。这里就是提出上述建议。
至于自觉,这节诗清楚说明了,奉爱瑜伽最有实效。一旦有关奉献的问题出现,就须考虑超灵及个体灵魂的关系。个体灵魂和超灵不可能同一,至少在奉爱的概念——生命的奉献概念——中不可能如此。个体灵魂为至尊灵魂所作的服务是永恒的,正如其所清楚说明的一样是nityam。因此,奉爱或奉献服务是永恒的。我们应该牢固树立这种哲学性信念。
《圣典博伽瓦谭》(1.2.11)解释了这点:yadanti tat
tattva…vidas tattvam yaj jnanam advayam。
真正了解绝对真理的人知道,觉悟自我分三阶段:梵(Brahman)、超灵(Paramatma)、博伽梵(Bhagavan)。至尊人格神是体证绝对真理的最高阶段。因此,一个人须达到了解至尊人格神的层面,并且为主奉献、为主服务。这就是知识的完美境地。
从实践谦卑开始到觉悟绝对真理为人格神为止这一历程好象从地面到顶楼的梯级,在这梯级上,很多人已达二楼,三楼或四楼等等,但除非到达顶楼,了解奎师那,否则知识就停留在较低的阶段。任何人如果想跟神争高低,同时又要在灵性知识方面进步,必定失败。本节很清楚他说明了,没有谦卑,是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解力的。将自己看成神,这是最大的狂傲。虽然生物总是受物质自然的铁律支配,由于无知,他们仍这样想:我就是神。因此,知识的开端便是谦卑(amanitva)。一个人须谦卑,而且认识到自己是从属于至尊主的。因为反叛至尊主,他才受物质自然支配。一个人须认识这真理,确信这一真理。
13.现在,我要说明什么是可认知的,你知道后就会尝到永恒。它是无始的,而且从属于我。它称为梵,也就是灵,在这个物质世界的因果之外。
要旨:主已解释过活动场和场的认知者。他也解释过了解活动场地认知者的方法。现在,他在解释什么是可认知的,首先是灵魂,然后是超灵。了解了认知者:灵魂和超灵,就可尝到生命的甘露。正如第二章所解释的,生物是永恒的。这里肯定了这一点。个别灵魂出生的日期并不确定。谁也不能追溯个体灵魂从至尊主处展示出来的历史。因此,它是无始的。韦达经典也肯定这点,《卡塔乌帕尼沙德》(1。2。18):躯体的认知者永远无生无死,充满知识。
韦达圣典宣布,至尊主是躯体的主要认知者,也是物质自然三形态的主人。《苏密瑞提》说:生物永远在为至尊主服务。主柴坦尼亚在他的教义中也肯定了这点。因此,本节对梵的描述跟个体灵魂有关系。当梵一词应用于生物身上,意义即为本识梵(vijnana…brahma),而非喜悦的梵(ananda…brahma)。喜悦的梵是至尊梵人格神。
14.他的手足眼脸无处不在,他能听到一切,超灵就是这样存在,遍透万物。
要旨:超灵,即至尊人格神,好象太阳一般,放射无限的光线。他以遍透万有的形式存在。一切个体生物,从第一个伟大的导师布茹阿玛至渺小的蚂蚁,都存在于他之内;有无数的手、足、眼、脸,无数的生物。一切都存在超灵之内。因此,超灵是遍透万有的。然而个体灵魂不能说他的手、足、眼、脸无处不在。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他认为,由于无知他知觉不到自己的手、足、眼、脸随处扩散,可是,当他得到正确的知识,就可到达这境界。这种想法本身就自相矛盾。这就等于说,个体灵魂被物质自然的条件限制,并非至高无上。至尊与个体灵魂不同,至尊主可无限地延长他的手臂,个体灵魂则不能。在《博伽梵歌》中,主说,如果任何人向他献上一朵花、一个水果、一点水,他都接受,如果主在很遥远的地方,他又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