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谋略与技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社交谋略与技巧- 第5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而是借助于第三方,即借人说“不”的拒绝方法。
  在拒绝别人的时候,不仅要“善假于物”还要“善假于人”,就是在拒绝时善于利用第三者的帮助。这里的“人”既可以指单个的人,也可以指某一个团体。
  利用他人帮助我们拒绝对方,这样的事在日常生活中其实用得很多。比如当一位年轻姑娘在被她不太熟悉的男士邀请去看电影或吃饭时,她经常说的话就是:“对不起,我爸爸今天让我早点儿回家,我不能陪您去。”这种说法,隐藏了自己的主观原因,而是以他人的原因为借口来拒绝对方,从而既减轻了对方的失望和难堪,也减轻了因拒绝别人在自己的心理上产生的压力,真是两全齐美的好事。
  但是借用他人来拒绝对方,这里选用的第三者,并不是随便任何人都可以的,一般要选择对方所尊敬的对象或具有权威性的人物,充当“第三者”,更有利于“不”的说出。
  例如,在家庭中,难免会产生子女与父母意见不一的时候。这时,孩子所采取的方法,一般都是搬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来对付自己的父母。
  比如,上中学的女儿要和班里的同学出去郊游,母亲害怕没有大人领着不安全,所以死活都不同意。可是外公却不这样看,于是女儿就去请外公出山,帮助她说服母亲。外公欣然从命,和外孙女一起唱起了“双簧”。女儿先说明了自己的打算,然后不等母亲反对,她就示意外公上阵。外公于是就对母亲说:“还是叫孩子去吧。温室里的花经不起风雨,小孩子就应该让她去闯荡,从小就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这对她将来是有好处的。只不过要小心,注意安全就行了。”外公的活自然分量比较大,母亲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只得同意。
  在政治和外交以及谈判活动中,利用第三者来拒绝对方,也是人们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法。例如,当某政治家在面对记者的不断发问时,就经常会说:
  “关于这件事的具体情况,我不太清楚。如果您想了解详情的话,请问×××好了,相信他会给您圆满答复的。”这位政治家在此就是巧妙地运用了“借人说‘不’”的方法,把球踢给了“第三者”。这样就防止了记者的继续追问,使自己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借用他人说“不”时,重要的是最好事先准备好第三者,而不要临时着急。现在,凡是到街摊上买东西的人都知道,许多小贩通常都有几个“托儿”,就是在旁边帮助说服你买东西的人。他们表面上好像也是顾客,但实际却同卖主是串通一气的。卖主抓住了顾客更相信第三者的意见的心理,便找些“托儿”来劝说顾客,往往都能见效。
  时下,“无酒不成席”已成定势,经济的发展助长了喝酒之风。尤其是少数党员、干部,利用公款大吃大喝,引起群众的极大不满。世上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革命的小酒儿天天醉,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是对这种现象的极大讽刺。饮酒,对于喜欢和善饮的人来说,当然是无所谓,而对于确实不会饮酒,不能饮酒的人来说却不亚于是“一场灾难”。因此,人们想出了许多拒酒的招数,其中有一招就是“三十六汁走为上策”,在喝酒中途找个借口“开溜”。具体做法就是,在喝酒之前事先安排好一个第三者,让他在关键时刻来喊你:“某先生,你有紧急电话。”或说:“某先生,你家有急事,你爱人让你马上回去!”你便可做欲走还留状,并连说:“对不起,各位!我去去马上就来,马上就来。”而只要一离开酒席就躲起来,到酒席完时再回来说几句道歉的话,一般对方也不会太在意。利用第三者说“不”,可以把拒绝的责任转嫁给第三者,从而缓解了拒绝者与被拒绝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因此经常被人们所采用。但是在适用此法时,一定要考虑周密,灵活掌握,不要因此而伤害了朋友之间的感情。
  六、预防反驳以上,主要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拒绝别人的方法,从中可以知道,拒绝别人并不是很难的事,只要你能够善于观察对方心理,并能灵活运用各种拒绝方法,就能顺利地拒绝别人,而且还不会损及彼此的感情。但是,也并不是说,拒绝别人的工作就到此为止了。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拒绝别人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更重要的还是看你如何能够巩固这种拒绝的成果,从而达到彻底地拒绝对方的目的。因此这就需要我们预防别人对我们的拒绝进行反驳,即不给对方反驳我们的拒绝的机会,使我们的拒绝贯彻到底,而不是半途而废。
  要想预防别人对我们的拒绝进行反驳,首先就要求拒绝者自己要有坚定的信念,无论对方如何反驳,自己也绝不动摇。比如,有一位姑娘和本厂一个小伙子搞对象,可是她的父母却不同意。原因是他们认为这个青年家境贫寒,怕女儿过去后吃苦。可是女儿却铁了心要跟他,无论父母怎样反对,她也不动摇。最后,地跟父母摊牌说:“在这件事上,我的决心已定,我希望你们能理解女儿的心。嫁过去后吃苦受累我都认了,我自己心甘情愿。如果你们硬不同意,那也没有办法,你们就当没有生我这个不孝的女儿。不过,我内心是多么希望你们能理解和支持我,我会感谢你们的。”到了这份儿上,父母还能说什么呢?他们并不想失去女儿,既然女儿已铁了心,父母为什么还要逼她呢?最终,他们还是同意了女儿的选择。
  事实证明,事情的结果,总是同人们的期待有关。如果一名医生对患者有肯定的期待,那个患者就很可能康复起来;反之,如果医生对患者的康复没有信心,其结果可想而知。古希腊有这样一则神话故事:一个叫皮格马利翁的著名雕刻家(相传他是塞甫路斯国王),用象牙雕出了一尊楚楚动人的美女像。他为自己的作品所陶醉,并深深地热恋着自己所雕刻的少女。这件事终于感动了美丽之神维纳斯,维纳斯给了少女像以生命,让她与皮格马利翁结了婚。无独有偶,我国古代也有“愚公移山”的故事,这些都说明,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当然,要想拒绝别人也是一样,首先我自己信念要坚定,要抵得住别人的反驳。
  预防反驳,存在于拒绝对方的全过程,包括拒绝前、拒绝中和拒绝后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紧密联系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给对方以可乘之机,影响拒绝的效果。
  首先,拒绝前要充分地了解对方,制定适当可行的策略。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孙子兵法》上也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可见,做事之前的准备工作是相当必要的,当然拒绝别人也不例外。
  我们平时经常说要“对症下药,量体裁衣”,也就是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千篇一律,搞一刀切。我们在社会交往中更是这样,对待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交际方法。人们常说人世间最难搞的就是人际关系,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性格和修养等方面都各不相同,要想都能够友好相处,的确很难。我国春秋后期的雄辩家邓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别殊类”的主张,要求根据具体对象,因人而异进行论辩。这对我们在拒绝别人时,似乎也有一些借鉴意义。
  他说: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说。也就是说,与足智聪敏的人辩论时,要以知识性话题投其所好,显示自己博学多才;对于热衷于各类问题相互联系的博学者,则要发挥自己能言善辩的才能;对于善辩者须牢牢把住话题中心,毋使对方转移命题;对有地位的人,不妨注意对权威的分析,因为对方的敏感点正在于此;对富有的人,则可豪放不羁,慷慨洒脱,因为豪爽的物质基础是富有;对贫穷的人,话题以涉及实际利益为佳;对方勇敢,要显示自己的果敢、干脆;对方迟钝、理解力差,则慢惺把问题陈述清楚,不必急于求成。
  在社会交往中,能够取得成功的前提,就是要善于了解对方,善于“察颜观色”,做到心中有数。所谓“察颜观色”,也就是说要仔细观察对方的言谈、举止、神情等,由此洞察出他的心理活动来。心有所思,口有所言,通过语言这个窗口,可以窥测人的内心世界;人的举止、神情等,往往是思想意识的自然流露,通过它们有时甚至可以捕捉到比语言更真实微妙的思想。
  例如从言谈来观察对方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活动,就会发现这样的规律:
  偏激的言辞,大抵是对方受某种观点蒙蔽,一时难以转弯;而用夸大失真之词来维护自己的主张,则表明他受这种思想的强烈支配;说话不集中,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显然是表明此人没有一个坚定的主张;说谎的人,总是言语转移不定,含糊其辞;心虚的人,开口一定不能理直气壮。至于举止神情,一般的我们都很清楚,如愤怒时,横眉立目;紧张时,双手揉搓;思索时,用指头轻敲桌面;不安时,眼珠左右躲闪等等。另外,我们还应该特别注意每个人的习惯动作所表示的特殊含义,这样对我们准确把握一个人的思想活动很有好处。而且,每一种语言或举止神情所表达的意思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场合都要具体分析,这就需要我们在社交实践中认真把握,逐步积累经验。
  对你所要拒绝的对手,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就为你成功地拒绝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你便可以根据你所掌握的对方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段,实施自己的拒绝行为。比如,某大公司下属的一个工厂的老厂长,虽然工作能力很强,但有一个毛病,就是自尊心太强,喜欢跟别人对着干,别人要他这样,他偏那样,因此人们都管他叫“倔厂长”。对待这样的人,你就不能“胡同赶驴,直来直去”,而是要采取前面讲过的”寓拒绝于肯定”的迂回战术,在充分肯定其自尊心的前提下拒绝他。这样,他往往还容易接受些,否则的话就会很麻烦。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公司里的人总是避免和他硬碰硬。一次,公司要求下属的部分工厂采用某种新设备,但是暂时还轮不到他们厂。公司主管知道,你越是不给他,他越是盯着你要。为了巧妙地拒绝他,防止他无理取闹,这位主管便先找上门去,主动向”倔厂长”推荐这种设备。果不出所料,“倔厂长”连听都不听就拒绝了,说他的厂没用什么新设备,不也生产得挺好嘛!
  这位主管装模作样地劝说一番后,显得非常遗憾似地走了。但他在心里却在暗暗地笑,为自己顺利地战胜“倔厂长”而庆幸。
  这个例子,再明白不过地说明了在拒绝之前事先做好准备的重要性。如果这位主管不是针对“倔厂长”的脾气,采取了“寓拒绝于肯定”的手段,他的拒绝工作也不会这样成功的。
  其次,在拒绝中要保证语言的严密逻辑性,和拒绝理由的充分性。大凡你在拒绝别人的时候,对方无论如何也要找出一些理由来反驳你,很少能轻易地便接受你的拒绝。因此我们在拒绝别人的时候就应该时刻警惕,注意自己语言的逻辑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