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服耳生四明天台叶圆薄似钱蔓延根作鸟形者良一名承露仙○陈家白药味苦寒无毒主解诸
药毒水研服之入腹与毒相攻必吐疑毒未止更服亦去心胸烦热天行瘟瘴出苍梧陈家解药用之故
有陈家之号蔓及根并似土瓜紧小者良冬春采取一名吉利菜人亦食之与婆罗门白药及赤药功用
并相似叶如钱根如防己出明山○龙珠味苦寒无毒子主疔肿叶变白发令人不睡李邕方云主诸热
毒石气发动调中解烦生道傍子圆赤珠似龙葵但子熟时赤耳
卷之八草部上品之中
草之草
内容:x无毒 丛生x
泽泻(出神农本经)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
面
生光能行水上(以上朱字神农本经)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
焦
停水扁鹊云多服病患眼○叶主大风乳汁不出产难强阴气久服轻身○实主风痹消渴益肾气强阴
补不足除邪湿久服面生光令人无子(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水泻 及泻 芒芋 鹄泻
【苗】(图经曰)春生苗多在浅水中其叶狭长似牛舌草独茎而长秋开白花作丛似谷精草干
久
极易朽蠹常须密藏之汉中出者其形长大尾间有两岐最佳【地】(图经曰)汝南池泽山东河陕
江
淮南郑邵武青代亦有之(道地)泾州华州汉中者佳【时】(生)春生苗(采)五六八九月取
根五月
取叶九月取实【收】阴干【用】根不蛀者为好叶实亦可用【质】类京三棱而轻浮【色】白【味】
甘咸【性】寒缓【气】味浓阴也阴中微阳【臭】朽【主】利水除湿【行】足太阳经少阴经【反】
畏海蛤文蛤【制】(雷公云)去毛细锉酒浸一宿漉出曝干用【治】(疗)(药性论云)治五淋
利膀
胱热宣通水道(日华子云)筋骨挛缩通小肠止遗沥尿血催生难产叶壮水脏下乳通血脉(汤液
本
草云)去阴间汗渗泻止渴(补)(药性论云)肾虚精自出(日华子云)五劳七伤头旋耳虚鸣
益女人
血海令人有子【禁】多服病患眼
卷之八草部上品之中
草之草
内容:x无毒 丛生x
远志(出神农本经)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久服
轻
身不老(以上朱字神农本经)利丈夫定心气止惊悸益精去心下膈气皮肤中热面目黄好颜色延
年
○叶主益精补阴气止虚损梦泄(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棘菀 绕 细草 (苗)小草
【苗】
(图经曰)苗似麻黄而青又如荜豆叶亦有似大青而小者三月开花白色根黄色形如蒿根长及一
尺
泗
似
麻黄赤华叶锐而黄其苗谓之小草【地】(图经曰)生泰山及冤句川谷泗州商州今河陕京西州
郡
亦有之(道地)夷门者为佳【时】(生)春生苗(采)四月取根叶【收】晒干【用】根肥大
者为好
【质】类枸杞根而长【色】黄【味】苦【性】温泄【气】气浓于味阳中之阴【臭】香【主】
安心神止惊悸【助】得茯苓冬葵子龙骨良【反】畏珍珠藜芦蜚蠊齐蛤蛴螬【制】(雷公云)
以
甘草汤浸一宿漉出去心曝干用【治】(疗)(日华子云)膈气惊魇妇人血噤失音小儿客忤(补)
(药
性论云)心神健忘安魂魄令人不迷坚壮阳道主梦邪(日华子云)长肌肉助筋骨(抱朴子云)
久服
令人有子【合治】小草合蜀椒去汗干姜桂心细辛各三分附子二分炮为末蜜丸如桐子大名小草
丸食后米汤下三丸日三服治胸痹心痛逆气膈中饮不下【忌】服小草丸忌猪肉冷水生葱菜【解
】杀天雄附子毒【禁】不去心服之令人闷
卷之八草部上品之中
草之草
内容:x无毒附山龙胆 植生x
草龙胆(出神农本经)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久服益智不忘轻身耐老
(以上朱字神农本经)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热泄下痢去肠中小虫益肝胆气止惊惕(以上黑字
名
医所录)【名】陵游【苗】(图经曰)苗因旧根而生下抽根十余本类牛膝直上生苗高尺余四月
生叶而细茎如小竹枝七月开花如牵牛花而作铃其色青碧冬后结子苗叶遂枯因味苦甚故以胆为
名也一种浙中所产者名山龙胆草其味苦涩以姜汁制之亦可入药其茎叶经霜雪不凋与此相类而
非一种也故附于此【地】(图经曰)生齐朐山谷及冤句今近道亦有之(陶隐居云)(道地)吴
兴为
胜【时】(生)四月(采)二月八月十一月十二月【收】阴干【用】根肥长而脂润者为好【质】
类牛膝而赤【色】赤黄【味】大苦【性】大寒泄【气】气味俱浓阴也【臭】朽【主】泻肝热
除湿肿【助】小豆柴胡贯众为之使【反】恶防葵地黄【制】(雷公云)去芦洗净铜刀锉碎甘
草
水浸一宿曝干用酒浸上行【治】(疗)(药性论云)小儿惊痫入心壮热骨热痈肿时疾热黄口疮
(日
华子云)客忤疳气热病狂语疮疥明目止烦益智健忘(汤液本草云)除下焦之湿及翳膜之湿两
目
赤肿睛胀瘀肉高起疼痛(别录云)蛔虫攻心如刺吐清水用水煎空心服卒下血不止水煎服(图
经
曰)山龙胆草主四肢疼痛【合治】合柴胡为主治目疾必用之药○合酒煎服治卒心痛【禁】空
心勿服服之令人溺不禁
卷之八草部上品之中
草之草
内容:x无毒 丛生x
细辛(出神农本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以
上朱字神农本经)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 (音瓮)鼻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
不
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小辛细草【苗】(图经曰)叶如葵叶赤黑
色
一根一叶相连根极柔韧而细嚼之其味辛烈如椒故以名之【地】(陶隐居云)东阳临海高丽(图
经曰)今处处有之(道地)华阴山谷【时】(生)春生苗(采)二月八月取根【收】阴干【用】
根
细褐而长者为好【质】类马蹄香【色】土褐【味】辛【性】温散【气】气浓于味阳也【臭】
香【主】头痛齿痛【行】手少阴经【助】曾青枣根为之使【反】藜芦恶野狼毒山茱萸黄 畏硝
石滑石【制】(雷公云)拣去土并芦头双叶瓜水浸一宿至明漉出曝干锉碎用【治】(疗)(陶
隐
居云)除痰明目食之去口臭(药性论云)咳逆上气恶风头风手足拘急安五脏六腑添胆气去皮
风
湿痒能止眼风泪下开胸中滞除齿痛血闭妇人血沥腰痛(日华子云)止嗽消死肌疮肉胸中结聚
(衍义曰)头面风痛【合治】合当归芍药白芷芎 牡丹 本甘草疗妇人血病○合决明鲤鱼胆
青
羊肝疗目痛○合桂心内口中治卒客忤不能言【禁】不可多用及双叶者服之害人【忌】生菜狸
肉【赝】杜蘅为伪
卷之八草部上品之中
草之草
内容:x无毒 丛生x
石斛(出神农本经)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浓肠胃轻身延年(以上朱
字
神农本经)益精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痱(音沸)气脚膝疼冷痹弱定志除惊(以
上
黑字名医所录)【名】林兰 禁生 杜兰 雀髀斛 石 麦斛【苗】(图经曰)五月生苗茎
似竹节节间出碎叶七月开花十月结实其根细长黄色七八月采茎以桑灰汤沃之其色如金江南生
者有二种一种似大麦累累相连头生一叶名麦斛一种大如雀髀名雀髀斛惟生石上者胜亦有生栎
木上者名木斛不堪用(唐本注云)麦斛叶在茎端其余斛如竹节间生叶也【地】(图经曰)生
六安
山谷水傍石上今荆州广州郡及温台州亦有之(唐本注云)荆襄及汉中江左(陶隐居云)出始
兴宣
城庐江始安(道地)广南者为佳【时】(生)五月生苗(采)七月八月取茎【收】阴干【用】
茎【质】
类木贼而扁【色】黄【味】甘【性】平缓【气】气浓于味阳中之阴【臭】朽【主】补肾气暖
腰膝【助】陆英为之使【反】畏僵蚕雷丸恶凝水石巴豆【制】(雷公云)去头土用酒浸一宿
漉
出于日中曝干却用酥蒸从巳至酉徐徐焙干用之【治】(疗)(药性论云)除热及男子腰脚软弱
逐
皮肌风痹骨中久冷虚损腰痛(日华子云)平胃气逐虚邪(衍义曰)去胃中虚热(补)(药性
论云)益
气健阳补肾积精养肾气益力(日华子云)补虚损劣弱壮筋骨暖水脏轻身益智
卷之八草部上品之中
草之草
内容:x无毒 丛生x
巴戟天(出神农本经)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以上朱字神农
本
经)疗头面游风小腹及阴中相引痛下气补五劳益精利男子(以上黑字名医所录)【名】三蔓
草
不凋草【苗】(图经曰)叶似茗经冬不枯多生竹林内内地生者叶似麦门冬而浓大至秋结实有
宿
根者青色嫩根者白色用之皆同以连珠肉浓紫色为良蜀人云都无紫色者彼方人采得或用黑豆同
蒸欲其色紫殊失气味尤宜辩之蜀中又有一种山律根似巴戟但色白土人采得以醋水煮之乃紫以
杂之莫能辩也真巴戟嫩者亦白欲其紫色以大豆汁沃之则其力弱不可用两种相杂人莫能识但击
破视之其中紫而鲜洁者为伪若紫而有微白糁如粉色理小暗者真也【地】(图经曰)生巴郡及
下
邳山谷今江淮河东州郡亦有之(陶隐居云)建平宜都(道地)蜀川者为佳【时】(生)春生
苗(采)
二月八月取根【收】阴干【用】根连珠肉浓者为好【质】状如牡丹根细而有须【色】紫白【味】
辛甘【性】微温缓【气】气之浓者阳也【臭】香【主】一切风邪强阴益精【助】复盆子为之
使【反】恶朝生雷丸丹参【制】(雷公云)凡使打碎去心用枸杞子汤浸一宿漉出酒浸一伏时
又
漉出用菊花同熬令焦黄去菊花以布拭令干用【治】(疗)(药性论云)除头面中风下气大风血
癞
(日华子云)除一切风邪气水肿(补)(药性论云)男子夜梦鬼交泄精强阴病患虚损加而用
之(日
华子云)安五脏定心气【赝】山律根为伪
卷之八草部上品之中
草之走
内容:x无毒 蔓生x
白英主寒热八疸消渴补中益气久服轻身延年(名医所录)【名】谷菜 白草 鬼目【苗】
(唐本注云)蔓生叶似王瓜叶小长而生五桠其实圆若龙葵子生青熟紫黑煮汁解劳东人谓之白
草
即鬼目草也(陶隐居云)诸方药不用其叶作羹饮之甚疗劳而不用根华益州乃有苦菜土人专食
之
皆充健无病与图经吻合疑或者此【地】(图经曰)生益州山谷【时】(生)春生苗(采)春采
叶夏
采茎秋采花冬采根【收】晒干【用】根叶花茎【色】白【味】甘【性】寒缓【气】气之薄者
阳中之阴【主】烦热风疹【制】煮汁或作羹饮之【治】(疗)(唐本注云)煮汁饮解毒(陈藏
器
云)烦热风疹丹毒疟瘴寒热小儿结热煮汁饮之(别录云)茎叶煮粥极解热毒
卷之八草部上品之中
草之草
内容:x无毒 植生x
白蒿主五脏邪气风寒湿痹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疗心悬少食常饥久服轻身耳目聪明不老
(神农本经)【名】蓬蒿 繁游 胡旁勃 游胡 旁勃 蘩(音烦)皤(音婆)蒿【苗】(图
经曰)
春初最先诸草而生似青蒿而叶粗上有白毛错涩从初生至枯白于众蒿颇似细艾至秋香美可生食
尔雅所谓繁皤蒿即此是也【地】(图经曰)生中山川泽今所在有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