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七种别解脱戒从亲教师等他人有表色中得。
十种近圆戒:
①佛与②缘觉仅依证得自然智慧而生起比丘戒;
③五比丘以趋入真谛而得近圆;
④妙誉尊者等依善来而得(以佛称“善来”而得);
⑤大迦叶承认佛为导师而得近圆;
⑥善施由答问心喜而得近圆;
⑦众生主母等由宣说八难断法而得近圆;
⑧供施女依僧传言而得近圆;
⑨中土十人,边地五人具行白四羯磨而得近圆;
⑩六十善群比丘由许三皈依而得近圆。
408、 斋戒可以受一日,而恶戒中为什么没有一日之戒呢?《自释》中有何解释?
答:有部:只有尽寿造恶业时得恶戒,无一日之恶戒。因无此受法。恶戒为智者所呵责,且既无人授此戒,亦无人去受;
经部:一日恶戒无法受,一生恶戒同样不可。一日斋戒可以受,假设有此授戒师,一日恶戒未尝不可。然而实际上就如同戒律并无别的什么实体叫无表色,恶戒亦应该没有实体,只不过想造恶的不善意乐相续不舍而叫恶戒。由此看,一日斋戒存在,亦可有一日恶戒,因为并无理证违害故,只不过佛未宣说罢了。
409、 从何处、何者、何种方式受近住戒?
答:受戒者较传戒者低坐合掌,跟随传戒者所说而重复三遍,不佩带华丽装饰品(平常带者也可以,为了法会而带者则不可以),于第二天日出之前,从比丘乃至具戒居士处受,早餐前受完。
410、 斋戒有哪八条?未皈依者有斋戒吗?
答:斋戒八条:(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
(4)不妄语;(5)不饮酒;(6)不歌舞花鬘;
(7)不坐高广大床;(8)不非时食。
未皈依者是没有斋戒的。
411、 若仅皈依能具居士戒吗?在得居士戒方面,经部论师与克什米尔论师有何不同观点?
答:在得居士戒方面:
有部:先皈依再承诺为居士,即得居士戒体,三皈受完,即可发五戒,以承诺而成居士。
经部:如果自称为居士已为居士,再宣说学处则无意义。
有部:无有这样的过失,居士戒如比丘戒,戒于自誓时已得,宣说学处只是为令了知。
412、 居士五戒中只行持一分戒等,怎么会合理?对此,经部、有部有何不同说法?
答:有部:在初发心受戒时,五戒可以具受,之后随自己能力而行持一分等戒。
经部:受几分戒,则于上师前说受几条。随受多少,皆得发戒,否则不合理。
413、 守一分戒、多分戒等居士所守戒条方面,《俱舍论》与《毗奈耶经》有什么不同说法?实际上我们怎么行持呢?
答:《大名经》及《俱舍论》说一分戒最主要的前提是不杀生,在此基础上才受其他戒;《毗奈耶经》认为四根本戒随便可为一分戒。
以上经论均要求戒酒,不戒酒则会失坏学处。
从实际情况看,(本来要求最低也是不杀生,不饮酒)若实在不能守饮酒戒,为令其种善根故,也可为其受不杀生戒令其成居士。
414、 本论如何安立三宝?佛身非皈依处,出佛身血为何犯五无间罪?
答:皈依佛:指皈依能成佛之无学道,即尽智、无生智;并非指皈依佛之色身,因其与凡夫无异故,并且是指皈依所有佛;
皈依僧:有学、无学的僧众;
皈依法:即皈依涅槃灭谛。
有部承许佛身非皈依处,但是若伤害佛身则对法身有害,所以,以害心出佛身血即犯五无间罪。
415、 请以教证说明皈依三宝的殊胜功德。
答:《自释》中引经证言:如世尊言:“众人怖所逼,多皈依诸山,园宛及丛林,孤树制多等。此皈依非胜,此皈依非尊,不因此皈依,能解脱众苦。诸有皈依佛,及皈依法僧,于四圣谛中,恒入慧观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众苦,知八支圣道,趣安隐涅槃。此皈依最胜,此皈依最尊,必因此皈依,能解脱众苦。”
416、 为什么对居士制定不邪淫、不妄语、佛制罪不饮酒的戒条呢?
答:对居士制定不邪淫:因为邪淫是侮辱他人妻,是堕落之因,极受谴责,而且在家人易断邪淫,而不易断非梵行,故制定不邪淫;
制定不妄语:若违越学处,则可能不承认,以不妄语可以对此进行遮止,即令其说诚实语;
制定不饮酒:以此可以守护其他学处,因为若饮酒,其他戒很难防护。
417、 别解脱戒和禅定戒、无漏戒依什么而获得?
答:别解脱戒之获得:
(1)一切:由别解脱戒分别断除不善业的所有加行、正行、后行而获得。
如杀牦牛:加行:准备刀具等,并开始杀牛至其未命绝;
正行:牛命绝时;
后行:剥牛皮、吃牛肉或卖等。
(2)依二者:依靠断除自性罪、佛制罪二者之基众生与非众生而获得。
依自性罪之基 众生:如杀生;
非众生:如盗金。
依佛制罪之基 众生:如接触女人;
非众生:如割草。
(3)现众得:依现在众生得,非依过去、未来众生而得。
禅定戒与无漏戒的获得:
① 依靠断除不善业之正行而获得,非依加行、后行而得;
② 依靠断自性罪之正行而得,非依断加行、后行而得;非依断佛制罪而得,未承诺断佛制罪的缘故。
③ 依三世一切时得,依赖三世众生(及处)得,禅定戒、无漏戒随心转,心可缘三世,所以戒也可由三世得。
418、 依众生而得之戒,是否观待众生数目、受戒功德,而戒体亦有变化?若发愿戒杀不能杀的众生呢?为什么?
答:关于依众生而得之别解脱戒,有二种说法:
一说:由普于一切有情而发起不损害一切有情生命的增上意乐而得戒;
二说:以戒杀为例,于能杀的境发心不杀而得戒,于不能杀的境不得戒。
论主同意一说,即于一切有情总发律仪是善妙的,并破二说有增有减的过失。如于释迦佛时代发愿不杀的所生戒体要大,由于在佛的教法下有众生已入涅槃,所以弥勒佛时代则不能以这已入涅槃的圣者为境而受戒,所以戒体应当较释迦佛时小,而此种说法是有过失的。因为三世佛的别解脱戒都是缘一切众生而发的。假设现在已入涅槃的有情于弥勒佛时还在的话,于弥勒佛时依然可以依之而发别解脱戒。所以说所依众生数目的多少虽然有区别,但戒体前后并无差别,都是从一切有情处总发而得戒。
同时,于不能杀的众生发愿,同样具有功德。因为受戒者由于对一切有情有善意乐的缘故而得别解脱戒。所以说,并没有于少分有情不缘可以生戒体的道理。
419、 戒律和恶戒是依什么有情、支分、因缘而获得的?
答:欲界别解脱戒:
(1)有情:依一切有情众生而获得;
(2)支分:比丘戒从所有七所断中得;
其他戒(斋戒、沙弥戒、居士戒)从身语四所断中得(身三、语一)。
(3)因:a、三根本善(无贪、无嗔、无痴)为因,三者同时并存而获得;
b、三根本善不并存,而是从任意一个等起中得,并以下、中、上品等起三者为因。
恶戒:
(1)有情:依一切有情众生而得;
(2)支分:从所有业道中得(具足七支)(是从恶戒能损一切善而说的);
(3)因:不是由所有因得,三根本不善(贪、嗔、痴)不会同时产生故,三种等起也不会共生。
420、 《自释》中所宣说的受恶戒的众生有哪几类?
答:《自释》中所宣说的受恶戒的众生有以下这些:
屠羊、屠鸡、屠猪的人;捕鸟、捕鱼、打猎的人;打劫偷盗的人;刽子手,即杀人者;典狱官,看管牢狱的人;缚龙的人,印度有人将兽等动物绑起来或关起来,令它们表演,以养活自己;煮狗者,是印度最下贱的人,或煮狗肉来吃的人;置弶者,摆放捕捉鸟兽器械的人;听察者,指御史;断罪者,指大理,是指古代判罪的官员。
“但恒有害心名不律仪”,只有那些一直都具有害心的人才是具有恶戒者。
421、 恶戒、中戒依何而获得?
答:恶戒的获得:以屠夫为例。
(1)最初为屠夫种姓,开始杀业即得恶戒;
(2)开始并非是屠夫种姓,但见到主人后,发誓说“我要以此为生”,生起颠倒意乐并着手做此事,便得恶戒。
恶戒的得受并没有仪轨,只是有了发心,并且开始有身语时,便得恶戒。
中戒的获得:
善中戒:(1)由福田中获得:诸如七种实生福;
(2)由承诺而获得:如发誓未顶礼佛就不用餐;
(3)由恭敬心中获得:诸如以猛烈恭敬心而行善法。
恶中戒:(1)由福田中获得:如于供养经堂等者不喜并作障碍;
(2)由承诺而获得:如发誓毁坏佛殿等;
(3)由不恭敬心中获得:如由猛烈不恭敬心而咒骂等。
422、 详细说明舍别解脱戒有几种情况?对此西方论师、红衣部、克什米尔论师有何不同观点?
答:舍别解脱戒有五种情况:
(1)还戒:于知言解义的人面前诚心还戒,则舍戒,因为已生起与受真实学处相违之有表色的缘故;
(2)死亡:死亡时亦舍戒,所依已不存在之故;
(3)顿现两性:也舍戒,所依失去故,两性的身体非戒体的所依;
(4)断善根:也舍戒,已断绝了戒之根本的缘故;
(5)过一夜:过一夜则舍斋戒,因为承诺受戒的时间已满。
西方论师(经部):犯任何一条根本戒,所有的戒律均已舍弃。
克什米尔论师(有部):犯根本罪有具戒与破戒两者,虽犯了其中一条(或二条等)根本罪,但仍然是具戒者,如有钱的富人欠别人钱财,是负债人,亦是富人。同样的,犯根本罪的人,破了一条,别的未破,仍是具戒人,不是破戒人,如人断头,而脚未断。
论主同意西方论师而驳斥有部:如人断头,虽脚未断,但人已死;同样,受戒者犯一条根本罪,虽然别的戒未破,但一切戒皆已舍弃。
红衣部:正法隐没时,会舍别解脱戒,因为当时学处界限,羯磨仪轨已经没有了。
论主驳斥红衣部:于正法隐没时,不会重新得戒,因为羯磨仪轨等已经不存在了,但不是以前已得之戒会舍弃。
423、 禅定戒和无漏戒是怎样舍的?
答:禅定戒的舍法:
(1)色界:在转生时舍戒:如初禅生于二禅,舍初禅的禅定戒;从等持中退失而舍戒:如由四禅定退而入三禅,则四禅定戒已舍。
(2)无色界无戒,说善法戒是从得绳上安立。此善法戒也是于转生及退失时舍。
另外舍同类(众同分)时亦舍禅定戒。
无漏戒的舍法有三种:
(1)由得果舍:圣者在得(四)果时舍(四)向所摄的无漏戒;(如:得二果,舍二向;得三果向,亦舍二果。)
(2)修炼根时舍:得利根戒,则舍钝根所摄戒。
(3)从果向中退失时舍前殊胜所摄戒。(如由三果退,得三果向,舍三果所摄之戒;由三果向退;得二果,舍三果向所摄之戒。)
424、 舍恶戒的因有哪几种?受持恶戒者,若受一日斋戒,之后还具有恶戒吗?
答:舍弃恶戒的因有三种:
(1)得戒时舍:恶戒在得戒时舍,因为生起了与之相违的强有力的对治;(如屠夫是具恶戒者,受居士戒时则舍恶戒,《俱舍论大疏》中说:舍恶戒必须受戒,若不受戒,虽然暂时不作恶,但相续中恶业会增长,并且将来缘具足时,又会恢复作恶,所以说不受戒则恶戒不能舍。)
(2)死亡时舍:死亡时所依身体已灭,故舍恶戒;
(3)顿时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