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9-证治汇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89-证治汇补- 第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霍乱吐泻。膨胀中满。疟痢斑黄。腹痛下血等症。消暑丸主之。亦有夏月晒衣。遽藏箱柜。炎蒸未退。虽移他 
时。偶尔开视。体惫之人。亦能染之。不可不知。(汇补) 
x暑风x 
暑风由冲斥道途。中暑热极。火盛金衰。木旺生风。脾土受邪。故卒然昏倒。手足搐搦。内扰神舍。志识不清。 
而瞀闷无知。宜清时令之火。则金清而木有制。开郁闷之痰。则神安而气自宁。慎勿以风药误治。(良方)连 
薷饮。加薄荷、荆芥。若其人先有痰热在内。外又感暑而成昏冒者。可用吐法。盖吐中有发越之义也。(汇补) 
x暑厥x 
暑厥者。即暑 病兼手足厥冷。与伤寒发厥义同。(入门)大概兼恶寒发热而渐厥者。为心脾中暑症。不恶 
寒。但恶热而渐厥者。为膀胱中 症。若夫但恶寒不发热而渐厥者。又为夏月感寒阴症。不与暑 症同 
类也。(汇补) 
x绞肠痧x 
绞肠痧者。暑郁中焦。腹痛连心。上下攻绞。不得吐泻。或手足皆冷。乃肠绞缩腹。须臾杀人。急用生熟水调 
白矾三钱。少顷探吐。去其暑毒即安。或刺委中穴。及指爪甲。令出血。如胸背四肢发红点者。以菜油灯火 
遍之。(汇补) 
x暑病脉法x 
脉虚身热。得之伤暑。(内经)或浮大而散。或弦细芤迟。(杂着)夫暑 之症。与夏月热病往往相似。但暑脉或 
洪或虚。重按无力。热病脉盛弦长。重按有力。即或有热病发于阴经。其脉沉小。非若暑脉之见于浮分也。(汇补) 
x暑病治法x 
暑乃六淫中无形之火。大率以五行中有形之水制之。(奇效良方)中暑宜解暑和中。中 宜泻火益元。伤暑宜 
补元气。冒暑宜清利二便。(汇补) 
x治暑三禁x 
若发汗。则恶寒愈甚。若温针。则发热愈甚。若下之。则淋涩愈甚。(仲景) 
x中 救法x 
道途卒倒。急扶阴凉干处。掬道上热土。放脐间。拨开作窍。令人尿其中。后用姜蒜嚼烂。以滚水童便送下。 
不可灌凉水。入腹即死。外用布蘸沸汤。摩心腹脐下。(入门) 
x杂症宜辨x 
夏月出汗太过。则津液伤。筋骨失养。或痛或渴。不可便作暑治。即卒倒不省。亦有气郁生痰而厥者。有劳 
役色欲并伤而厥者。有食滞太阴清浊痞隔而厥者。岂可尽作暑症。如果冲斥道途。劳役而中。身热脉虚。 
方可以暑风暑厥治之。(三锡) 
x用药总法x 
暑症主以香薷饮。呕恶。加半夏、藿香。身热。加黄芩。口渴。加干葛。若舌干口燥。去半夏。用花粉、麦冬。燥 
甚者。用石膏、知母。若腹痛胸满呕吐者。不用石膏、知母、花粉、黄芩、麦冬。宜枳壳、木香。若饱胀而兼泻。又不 
可用枳壳。宜浓朴代之。凡夏月泻泄。干葛为要药。暑火泻者。加黄连。泻而胀者。加苍术、浓朴。泻而虚者。加白术、 
芍药。暑食泻者。加神曲、煨木香。暑湿泻者。加苍术、木通、泽泻。并加干葛为佐。小便赤涩。须加木通、泽泻。烦 
躁。加山栀、辰砂。烦呕。用竹茹。暑症初起。汗多面赤者。不可即用黄 固表。恐滞邪气也。暑清则汗自止。惟 
日久面色枯白。脉虚自汗。方可以参 敛之。暑症初起。脉细或迟者。多有暑湿痰食壅滞而致。不可即用 
参、术、姜、桂。但当疏理中气。脉自起耳。惟舌色唇色淡白灰黯者。方可用温散之剂。至于虚人着暑。病气元 
气俱虚者。宜用生脉散、清暑益气汤、十味香薷饮。切不可过投克伐寒凉。设或太过。变现阴寒症者。宜用 
理中汤温之。乃舍时从症法也。大抵心脾中暑。可饮鲜藿香汤。膀胱中 。可饮西瓜汁。以上诸法。皆治暑 
之方。若在暑月而内挟劳役生冷。外挟风露寒湿者。详列后条。(汇补) 
x【附疰夏】x 
天地五行。更迭衰旺。人之脏气亦应之。四月属巳。五月属午。为火。火太旺则金衰。六月属未为土。土火交 
旺则水衰。(丹溪)金水两衰。不能滋生。所以童男少女虚弱之人。每遇春夏之交。日长暴暖。患头眩眼黑。或 
头胀痛。身倦脚软。身热食少。心烦躁扰。自汗盗汗。名曰疰夏。此皆时令之火为患。非纳凉受暑而病也。久 
而不治。乃劳怯之根。宜滋化源。使脾土转生肺金。肺金转生肾水。乃为根本之治。(立斋) 
x【附煎厥说】x 
人身肾与膀胱。竭绝于巳午之际。(孙真人)故倦怠欲睡。痿弱无力。尔时即宜补益。(汇补)若或劳役犯房。精血 
内耗。阴火沸腾。致目盲不明。耳闭不聪。举动懒倦。失其常度。五心烦热。如火燔灼。名曰煎厥。(内经)此亦虚 
弱之症。所以古人夏月必独宿远酒色者。良有意也。 
x【附湿温】x 
湿温者。亦外感病中之一症也。因先伤湿而又伤暑。湿与热搏。病在心脾二经。其症恶寒壮热。头目痛。胸 
腹满。口虽渴而不能饮冷。多汗妄言。不省人事。两胫逆冷。其脉寸濡而弱。尺小而急者是也。宜茯苓二术 
汤加减。不可汗下。误汗。则不能言。耳聋呕恶。身变赤色。不知痛处者。名曰重 。死。误下。则头汗喘急。二便 
不止者。亦死。(伤寒书) 
x暑症选方x 
香藿饮 治暑症。头胀身热。呕恶吐利。心烦口渴。 
香薷(二斤) 白扁豆(炒半斤) 浓朴(姜炒半斤) 
每服三钱。煎后。沉冷服。 加黄连。名黄连香薷饮。 加陈皮、人参、白术、黄 、木瓜、甘草。名十味香薷饮。 
六和汤(澹寮) 治伏暑霍乱吐泻。或寒热。或痢疾。 
香薷(二钱) 砂仁 半夏 杏仁 人参 甘草(各五钱) 赤苓 藿香 扁豆(姜炒) 浓朴(姜炒) 木瓜(一 
钱) 生姜(五片) 枣(一枚) 
水煎服。 
消暑丸(和剂) 治伏暑。口渴引饮。脾胃不调。 
半夏 生甘草 茯苓 
为末。姜汁煮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热汤下。 
清暑益气汤(东垣) 治脾胃不足。伤暑伏暑之症。 
黄 (一钱) 苍术(一钱) 升麻(一钱) 人参(七分) 白术(五分) 陈皮(五分) 神曲(五分) 泽 
泻(五分) 甘草(二分) 黄柏(三分盐炒) 葛根(三分) 青皮(二分) 当归(二分) 麦冬(四分) 五味 
子(五粒) 
水二盏。煎一半。温服。 
生脉散(孙真人) 治元气不足。脾胃衰弱。脉虚无力之暑症。并治疰夏之疾。 
人参 麦门冬 北五味 
水一钟。煎服。 
六味地黄丸(仲景) 肾水不足人。夏月宜常服之。以壮水之主而制阳光。(方见中风) 
平胃散 治夏月暑食伤脾诸症。 
茅山苍术 紫浓朴 陈皮 甘草 
为末。砂仁汤下。 此方亦可红糖丸。小儿夏月每晨服一丸。代肥儿丸方。 
胃苓散 健脾利水。为水泻要药。 
即五苓散合平胃散。 
大顺散(和剂) 治避暑着寒。生冷伤脾。呕吐霍乱。 
甘草 干姜 杏仁 肉桂 
为末。每服二钱。水煎。温服。如烦躁。井花水调服。 
理中汤 治服暑药过度寒凉。伤脾变阴寒症者。(方见中寒) 
升阳汤 治夏月感寒症。 
羌活 藿香 苍术 苏叶 浓朴 陈皮 干葛 生姜 
清燥汤(方见似中风) 补中益气汤(方见中风) 冷香饮子(方见霍乱) 
人参白虎汤(仲景) 治中 。大热大渴大汗。烦躁喘促。 
石膏(半熟三钱) 知母(一钱半) 甘草(五分) 人参(一钱) 粳米(一撮) 竹叶(十片) 
水煎服。 
益元散(河间) 治冒暑。口渴溺涩。自汗身热。 
滑石(水飞六两) 甘草(一两) 
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此方一名天水散。又名六一散。加薄荷。名鸡苏散。加青黛。名碧玉散。 
加辰砂。名辰砂益元散。 
辰砂五苓散(金匮) 治水泻烦躁。口渴溺赤。 
猪苓(七钱半) 泽泻(一两二钱) 茯苓(七钱半) 白术(七钱半) 肉桂(五钱) 辰砂(五钱) 
为末。灯心汤调方寸匕服。 

卷之一提纲门
湿症
属性:x湿症大意x 
诸痉强直。积饮痞满。霍乱吐下。体重跗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属湿土之气。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 
脉。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经文) 
x湿病内因x 
天之湿。雨雾是也。天本乎气。故先中肌表荣卫。地之湿。水泥是也。地本乎形。故先伤皮肉筋骨血脉。饮食 
之湿。酒饮乳酪是也。胃为水谷之海。故伤乎脾胃。有汗液之湿。汗液亦气化也。止感乎外。人气之湿。太阴 
湿土所化也。乃动于中。(准绳)大抵居湿涉水。汗雨沾衣。皆湿从外受者也。若嗜饮酒面。多食瓜果。皆湿从 
内伤者也。(医鉴) 
x中湿外候x 
有脾胃素弱。内蓄痰饮。外触水湿。相搏而上冲。重者令人涎潮壅塞。颈强 斜。半身不遂。与中风相似。但 
脉沉缓沉细沉涩之不同。(准绳)且湿气伤人。在上则头重目黄。鼻塞声重。在中则痞闷不舒。在下则足胫 
跗肿。在经络则日晡发热。在肌肉则肿满如泥。在肢节则屈伸强硬。在隧道则重着不移。在皮肤则顽麻。 
在气血则倦怠。在肺为喘满咳嗽。在脾为痰涎肿胀。在肝为胁满 疝。在肾为腰疼阴汗。入腑则泄泻肠 
鸣。呕吐淋浊。入脏则昏迷不省。直视郑声。又湿家为病。一身尽痛。身如熏黄。身重如板夹为异耳。(汇补) 
x湿挟寒热x 
湿症之发。必挟寒挟热。大概溺赤口渴。为湿热。多患于黑瘦膏粱之人。溺清不渴。为寒湿。多患于肥白淡 
薄之躯。(汇补) 
x湿分内外x 
东南卑下。山泽蒸气。湿从外入。自下而上。初宜汗散。久宜渗泄。西北地高。外燥内湿。不得宣越。从内发外。 
初宜利便。久宜健脾。然南北方土虽异。其内外所感相似者有之。不可执一施治。(汇补) 
x湿症脉法x 
脉浮而缓。濡而小者。皆外湿。沉而缓。细而微者。皆内湿。又迟缓为寒湿。洪缓为湿热。弦缓为风湿。(汇补) 
x湿症总治x 
势轻者。宜燥湿。势重者。宜利便。在外宜微汗。在内宜渗泄。所贵乎上下分消其湿。(入门)凡风药可以胜湿。 
泄小便可以引湿。通大便可以逐湿。吐痰涎可以祛湿。湿而有热。苦寒之剂燥之。湿而有寒。辛热之剂除 
之。(时珍) 
x湿宜健脾x 
脾虚多中湿。(陈无择)脾本喜燥恶湿者也。惟脾土衰弱。失健运之堤防。湿气停聚不化。使 胀四肢。渍透皮 
肉。喘满上逆。昏不知人。故治湿不知理脾。非其治也。(汇补) 
x湿宜利水x 
湿乃津液之属。随气化而出者也。清浊不分。则湿气内聚。故治湿以利小便为上。(汇补) 
x湿宜风药x 
湿淫所胜。助风以平之。(经文)有阳气不升。湿邪内陷者。当用升阳风药以辅佐之。不可过服淡渗。重竭其 
气。(东垣) 
x治湿禁戒x 
凡湿家。不可大下。下之。额汗出。微喘或哕。小便利者。死。不利不止者。亦死。(伤寒论) 
x用药总法x 
主以四苓散。在上。加紫苏、防风微汗之。在中。加苍术、半夏、浓朴燥之。在下。加防己、木通利之。挟风。加 
羌活、独活、 本、防己散之。挟寒。加干姜、肉桂、椒目、附子温之。挟热。加黄连、黄芩、山栀、黄柏清之。(景明) 
病气实。元气虚者。苍白术同用之。病气元气俱实者。宜通利之。五子五皮饮、导水丸、舟车丸是也。病气元气俱虚者。 
培补之。六君子汤、金匮肾气丸是也。 
x【附风湿】x 
伤湿又兼风。名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