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作者
本論的作者,是龍樹菩薩。他本是南印度的學者,又到北印度的雪山去參學
。他正確的深入了(南方佛教所重的)一切法性空,於(北方佛教所重的)三世
法相有,也有透闢的觀察。所以從他的證悟而作為論說,就善巧的溝通了兩大流
:「先分別說諸法,後說畢竟空」。他是空有無礙的中觀者,南北方佛教的綜貫
者,大小乘佛教的貫通者。這樣綜貫的佛法,當然是宏偉精深無比!龍樹曾宏法
於中印,但大部分還是在南印。南憍薩羅國王──引正王,是他的護持者。當時
的佛教,在他的弘揚下,發生了劃時代的巨變。原來龍樹以前的大乘學者,雖闡
揚法法空寂的深義,但還缺少嚴密的論述。到龍樹,建立精嚴綿密的觀法,批評
一般聲聞學者的似而非真,確立三乘共貫的大乘法幢,顯著的與一般聲聞學者分
化。所以在印度,大乘學者都尊他為大乘的鼻祖;在中國,也被尊為大乘八宗的
共祖。他的作品很多,可分為二大類:一、抉擇深理的,如『中論』、『七十空
性論』、『六十如理論』、『迴諍論』等。這都是以論理的觀察方式。開顯諸法
的真實相。二、分別大行的,如釋般若經的『大智度論』、釋華嚴十地品的『十
住毘婆沙論』。這都是在一切空的深理上,說明菩薩利他的廣大行。把這兩類論
典綜合起來,才成為整個的龍樹學。現在講的『中論』,是屬於抉擇深理的,並
且是抉擇深理諸論的根本論。所以,有人稱龍樹系為中觀派。後起的大乘學派,
爭以龍樹為祖,這可見他的偉大,但也就因此常受人的附會、歪曲,如有些論典
,本不是他的作品,也說是他作的。真諦三藏的『十八空論』,內容說十八空,
也談到唯識。有人看見談空,就說這是龍樹作的;也就因此說龍樹宗唯識。其實
,『十八空論』是真諦的『辨中邊論釋』(辨相品的一分與辨真實品的一分);
傳說為龍樹造,可說毫無根據。還有『釋摩訶衍論』,是『大乘起信論』的注解
,無疑的是唐人偽作;無知者,也偽託為是龍樹造的。還有密宗的許多偽作,那
更顯而易見,不值得指責了。我們要理解龍樹的法門,唯有在他的作品中去探索
,不是他的作品,應當辨別,把他踢出龍樹學外,這才能正確而純潔的窺見他的
本義。
二 釋者
本論的釋者,舊傳有七十餘家。近據西藏的傳說,共有八部:一、『無畏論
』,有說是龍樹自己作的。其實不是,這可從論中引用提婆的話上看出來。二、
依『無畏論」而作的,有佛護的『論釋』。三、依佛護論而作的,有月稱的『顯
句論』。四、清辨論師的『般若燈論』。五、安慧的『釋論』。六、提婆薩摩的
『釋論』。七、古拏室利的『釋論』。八、古拏末底的『釋論』。前四論是中觀
家的正統思想,後四論是唯識學者對『中觀論』的別解。我國譯出的『中論』釋
,主要是什公所譯的青目『論釋』,這與西藏傳的『無畏論』相近。文義簡要,
可說是最早出的釋論。還有唐明知識譯的清辨的『般若燈論』,宋施護譯的安慧
的『中觀釋論』,都可以參考。無著的『順中論』,略敘『中論』的大意。真諦
譯過羅侯羅跋陀羅的釋論,既洠в凶g全,譯出的部分,也早已散失了!
三 譯者
現在所用的講本,是鳩摩羅什三藏譯的。什公七歲的時候,跟他的母親,從
(現在新疆的)龜茲國出發,通過剩X,到北印的罽賓去學佛法。住了三年,由
罽賓返國,路經(現在新疆的)疏勒,小住幾天,遇到了大乘學者莎車王子須利
耶蘇摩。須利耶蘇摩,在隔房讀大乘經,什公聽到空啊,不可得啦,很是詫異,
覺得這與自己所學的(有部阿毘曇)不同,於是就過去請教,與他辯論。結果,
接受了他的意見,從他學習龍樹菩薩的『中論』、『十二門論」等大乘性空經論
。在姚秦的時候,來我國弘化,就把性空的典籍,傳入我國。他的譯述,影響中
國大乘佛教很深,幾乎都直接間接的受了他的影響。假使不是什公的傳譯,中國
佛教,決不會是現在這樣!我們從世界文化史上看,這樣的大法,由一個十多歲
的童真接受而傳播,可說是奇蹟,特別是龍樹的『智論』與『十住論』,虧他的
傳譯而保存到現在。我們對於他的譯績,應該時刻不忘!本論是從什公在長安逍
遙園譯的青目『論釋』中節出。青目『論釋』,什公門下的哲匠,像曇影、僧叡
他們,認為有不圓滿的地方。曇影的『中論疏』,舉出他的四種過失。所以現存
的長行,是經過什門修飾了的。
二 略釋中觀
一 直說
本論簡名「中論」,詳名「中觀論」。論的內容,暢明中觀,從所詮得名,
所以稱為「中觀論」。中是正確真實,離顛倒戲論而不落空有的二邊。觀體是智
慧,觀用是觀察、體悟。以智慧去觀察一切諸法的真實,不觀有無顛倒的「知諸
法實相慧」,名為中觀。(阿含經)八正道中的正見(正觀),就是這裡的中觀
。正就是中,見就是觀,正見即中觀,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觀慧有三:聽聞讀
誦拢湮牧x而得的聞所成慧,思惟抉擇法義而生的思所成慧,與定心相應觀察修
習而得的修所成慧。還有現證空性的實相慧。觀是通於先後的,那麼不與定相應
的聞思抉擇諸法無自性,也叫做中觀。尤須知道的,定心相應的有漏修慧,同樣
的是尋求抉擇、觀察,不但是了知而已。
觀的所觀,是中,就是緣起正法。正確的觀慧,觀察緣起正法,而通達緣起
法的真實相,所以中觀就是觀中。本論所開示的,是正觀所觀的緣起正法,這可
從本論開端的八不頌看出。先說了八不,接著就稱讚佛陀的「能說是(八不)因
緣」(緣起),是「諸說中第一」;八不是緣起的真相,八不的緣起,才是佛說
的緣起正法。緣起是說一切法皆依因託緣而生起、而存在,洠в幸环ㄊ菬o因而自
性有的。這在『阿含經』中,佛特別的揭示出來。有外道問佛說什麼法,佛就以
「我說緣起」,「我論因說因」答覆他。這是佛法的特伲慌c世間學術共有的
,佛弟子必須特別的把握住他。
緣起是因果性的普遍法則,一切的存在,是緣起的。這緣起的一切,廣泛的
說:大如世界,小如微塵,一花一草,無不是緣起。扼要的說:佛教的緣起論,
是以有情的生生不已之存在為中心的。佛說緣起,是說明生死緣起的十二鉤鎖。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即緣起的定義。「所
謂無明緣行,行緣識
滅」;這是緣起的內容。緣起是一切,而眾生對緣起的認識是否正確,可以分為
三類:一、凡夫身心的活動,一切的一切,無不是緣起,但日坐緣起中,受緣起
法的支配,而不能覺知是緣起;也就因此得不到解脫。二、聲聞,佛對他們說緣
起,他們急求自證,從緣起因果的正觀中,通達無我我所,離卻繫俊赖臒⿶
,獲得解脫。他們大都不在緣起中深見一切法的本性空寂,而從緣起無常,無常
故苦,苦故無我我所的觀慧中,證我空性,而自覺到「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
作已辦,不受後有」。他們從緣起的無常,離人我見,雖證入空性,見緣起不起
的寂滅,然不能深見緣起法無性,所以還不能算是圓滿見緣起正法。三、菩薩,
知緣起法的本性空,於空性中,不破壞緣起,能見緣起如幻,能洞達緣起性空的
無礙。真正的聲聞學者,離欲得解脫,雖偏證我空,也不會執著諸法實有。但未
離欲的,或者執著緣起法的一一實有,或者離緣起法而執著別有空寂。執有者起
常見,執空者起斷見,都不能正見中道。『般若經』說:「菩薩坐道場時,觀十
二因緣不生不滅,如虛空相不可盡,是為菩薩不共中道妙觀」。菩薩以此不共一
般聲聞的中道妙觀,勘破非性空的實有,非緣有的邪空,不落斷常,通達緣起的
實相。菩薩的緣起中道妙觀,就是本論所明的中觀。
有人說:緣起是佛教的核心,我們說明他就可以了,何必要大談其空呢?這
太把緣起看簡單了!『阿含經』說:「十二緣起,甚深甚深,難見難了,難可通
達」;而「緣起之寂滅性,更難了知,更難通達」!要知道,生死的流轉。涅槃
的還滅,都是依緣起的世間而開顯的。從緣起的生滅方面,說明世間集。「此有
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生死相續的因果,不外惑業苦的鉤鎖連環。生生不
已的存在,是雜染的流轉。從緣起的寂滅方面,說明世間滅。「此無故彼無」,
「此滅故彼滅」,生死狂流的寂然不生,體現了緣起的寂滅性,是清淨的還滅。
可以說:因為緣起,所以有生死;也就因為緣起,所以能解脫。緣起是此有故彼
有,也就此無故彼無。緣起,扼要而根本的啟示了這兩面。一般聲聞學者,把生
滅的有為,寂滅的無為,看成隔別的;所以也就把有為與無為(主要是擇滅無為
),生死與涅槃,世間與出世間,看成兩截。不知有為即無為,世間即出世間,
生死即涅槃。所以體悟緣起的自性,本來是空寂的,從一切法的本性空中,體悟
世間的空寂,涅槃的空寂。這世間與涅槃的實際,「無毫釐差別」。『般若經』
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這個道理。緣起的自性空,是一切法本來如
是的,名為本性空。一切法是本性空寂的,因眾生的無始顛倒,成生死的戲論。
戲論息了,得證涅槃的寂滅,其實是還他個本來如此。緣起自性空,所以說緣起
的實性是空的,性空的妄相是緣起的。如果不談空,怎能開顯緣起的真相,怎能
從生滅與寂滅的無礙中,實現涅槃的寂滅?本論開顯八不的緣起,所以建立世俗
諦中唯假名,勝義諦中畢竟空。因此,龍樹學可以稱為性空唯名論。
緣起法是世間的一切。緣起的因果事相,眾生已經是霧裡看花,不能完全了
達。緣起法內在的法性,更是一般人所不能認識的。佛陀悟證到緣起的真相。徹
底的開顯了甚深的法性,就是三法印(三種真理)。從緣起生滅的非常上,顯示
了剎那生滅的「諸行無常」。緣起是有情為本的,從緣起和合的非一上,開示了
眾緣無實的「諸法無我」。從緣起的非有不生的寂滅上,闡明了無為空寂的「涅
槃寂靜」。緣起法具體的開顯了三法印,是即三即一而無礙的。後世的學者,不
知緣起就是「空諸行」,從實有的見地上去解說。側重生滅無常印的,與涅槃無
為脫了節;側重寂滅真常的,也不能貫徹生滅無常。緣起以有情為本,所以『阿
含經』特別側重了有情無實的諸法無我。如果深刻而徹底的說,有情與法,都是
緣起無自性(我)的,這就到達了一切法空的諸法無我。這不是強眨皇瞧
,只是『阿含經』「空諸行」的圓滿解說。這一切法空的諸法無我,貫徹了無常
與真常。即空的無常,顯示了正確的緣起生滅;即空的常寂,顯示了正確的緣起
寂滅。凡是存在的,必是緣起的,緣起的存在,必是無我的,又必是無常的,空
寂的。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