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小儿生下浮胖,遍身红色,满月以后,渐渐瘦弱,五心烦
热,此名胎肥,又有生下,面无晶光,身无血色,目无精彩,肌
肉消削,此名胎怯。并内服八物汤,外用沐浴法。
卷四胎毒门
八物汤
属性:当归、川芎、生地、白芍(炒)、人参、白术、甘草、
白茯苓各等分,姜枣引,水煎服。
卷四胎毒门
沐浴法
属性:天麻、蝎梢、朱砂各五分,白帆三钱,青黛二钱。
麝香少许,鸟稍蛇内(酒浸烧为末)三钱。共研为细末,
每用三钱,水三碗,桃枝连叶一握。同煎十沸,待温热
沐之,慎勿沐背。
凡小儿生下,遍身面目皆黄,状如金色,身上壮热,大便不
通,小便如栀子汁,乳食不思,皆(3)胎黄也。因乳母受热,而传
于胎,用地黄汤治之。
卷四胎毒门
地黄汤
属性:生地、赤芍,天花粉、赤茯、川芎、当归、猪苓,
泽泻、木通,甘革、茵陈各等分。水煎温服。
凡小儿生后,壮热翻眼,握拳咬牙,身腰强直,涎潮呕
吐,搐掣惊啼,腮缩囱开,或颊赤面青眼合,更胎风眼合,不可误作
慢脾风。妄用汤药。要视其眉间气色,若红赤鲜碧者可治,若黯
黑青黑者不治,虎口指纹曲入里者可治,出外者不治。此因妊妇
调养(4)乖常,饮酒嗜肉,忿怒惊扑,母有所融,胎必感之;或外
挟风邪,有伤于胎,故子乘母气,生下即病。以至圣保命丹,金
银,灯心汤下。
卷四胎毒门
至圣保命丹
属性:治小儿惊风内钓,腹痛(5)坚硬,睡不安,夜多啼哭,急慢惊
风,眼目上视,手足搐掣,不省人事者,服之即效。
全蝎(去毒)十四个,防风二钱。白附子(煨)一钱,
南星(炮用牛胆制)、蝉退(去毒)、僵蚕(炒去毒),天麻
各二钱,辰砂(另研)一钱,麝香五分。右为末,揉糯米
饭丸,如黄豆大,金箔为衣,每一丸,钩藤灯心汤磨下。
有热加牛黄、脑子、硼砂。
又方
加羌活二钱,此药常服,镇心化痰。
袖珍方云
胎惊治法,宜解散风邪,利惊,化痰,调气,贴囱门。甚则
以朱银丸利之。面青拳搐者,宜服保命丹、钩藤散、全蝎散。初
生婴儿,难以用药,凡有此侯,急取猪乳,细研辰砂、牛黄。麝香
各少许,调抹入口中即愈矣。
卷四胎毒门
全蝎散
属性:治胎惊困、诸困(6)。
全蝎一个,琥珀、辰砂各少许,麦冬汤调下一字。
卷四胎毒门
独活汤
属性:治胎惊,发散风邪。
羌活。独活各二钱,槟榔、天麻、麻黄(去节),甘草
各一钱。右锉散,每股一钱,自术煎,内加天南星末,
蜜调贴囱门上。
几小儿生下,大便三五日不通者,此名锁肚。胎中受熟,热毒
壅盛,结于肛门,闭而不通,无复滋润。急令妇人以温水漱口,
吸咂儿前后心,并脐下手足共七处,凡四五次;再用轻粉五分,
蜜少许,温水化开,时时少许服之。以通为度。如更不通,即是肛
门内合。或以金簪透而通之,须刺入二寸,以香油和蜜纳入孔中。
粪出为快也。若肚胀不乳,呻吟声至于七日,难可望生矣。
凡小儿生下,即不吮乳,此由拭口不净,秽物入腹。致令腹
满气短,不能吮乳;或有呕吐,乳不得下;或胎中受寒,令儿腹痛
不乳,此则多啼矣。以木香散治之。
卷四胎毒门
木香散
属性:木香、甘草、茯苓、干姜、木爪、丁香、陈皮各等
分,共为细末,每用一字,水煎绵兼,滴与食之。
脐风者,由断脐之后,被水湿风冷之气所乘,流入心脾,令腹
胀脐肿,四肢强直,日夜多啼,不能吮乳。甚则发为风搐,若脐
边青肿,撮口不开者,是为内搐,不治。爪甲黑者,死。
撮口者,由胎气挟热,兼风邪入脐,流入心脾二经,故令舌
强唇青,口撮喘急,啼声不出,不乳。若口出白沫,四肢冷者,
不治。最为急侯,一腊之内尤甚。
噤风者,眼闭口噤。啼声渐少,吮乳不得,口注白沫,大小
便皆不通。亦由胎中受热,热毒流入心脾,故形于喉舌间也。
以上三症,其名虽异,受病则一。初生七日之内,得此症者
多死。若不急救,坐以待毙,良可悯焉!
但见小儿喷嚏多啼,身热不乳,急看儿上愕,有小泡子如粟
米大,或以指甲,或以挖耳。轻轻刮去,以绵绢缠指,蕴温水拭
净其血,勿令下咽,即便安妥,不必服药,诚良方也。
凡小儿牙关紧急,已成撮口惊搐者,先用撮风散以开其关,
次用控痰散以吐其痰,然后用益脾散和胃,保命丹祛惊,即愈。若
手足挛拳,口噤不开者,不治。
卷四胎毒门
撮风散
属性:金脚蜈蚣(炙,令毒不明),全蝎(炒,去毒)五个,直
僵蚕(炒,去嘴),麝香(少许)。共为末,每用一字,以猪乳
和之,搅匀。以绵绢醮清入口中即开,或用金银簪挑亦
可。
卷四胎毒门
控痰散
属性:蝎尾,铜青各五分,朱砂一钱,腻粉一钱,麝香少
许万共为求,每服一字,腊茶清化下,吐出风痰。
卷四胎毒门
益脾散
属性:白茯苓,草果(煨),木香、甘草,陈皮,厚朴(炙)、
苏子各等分,共为细末,每服五分,姜枣煎汤,细细服
之。
亦有热在胸膛,伸缩无时,呃呃作声,弩胀其气,以致脐突
浮肿。此非断脐使之然也,但散其血即愈,加减龙胆汤主之。
卷四胎毒门
加减龙胆汤
属性:胆草、前胡、黄芩、防风,麦冬、桔梗、赤芍、茯
苓、甘草、大黄(煨,减半)。水煎服,得下便止。
亦有肚胀青筋,吊畅卵疝,内气引痛而撮口者,皆肠官郁结
不通致之,治法贵乎疏利,紫霜丸量而与之,一粒金丹犹妙。
卷四胎毒门
紫霜丸
属性:伐赭石(醋淬七次)、赤石脂各一两,杏仁(去皮尖)
五十粒,巴豆(去壳、心,去油)三十粒。先将杏仁、巴豆
研如泥,后入二石和匀,浸蒸饼丸,如粟米大。百日者三
丸,周岁者五丸。请儿肥怯加减,彻利为度。
凡脐中出汗不干者,用龙骨五分,黄柏一钱,枯帆
二分半,为末敷之。
西 江 月
小儿初生病症,许多名状难同,胎惊撮口与脐风,寒热肥瘦
黄肿。呕吐昏昏不乳,脐间血水溶溶,未曾满月病多凶,好似风中
烛弄(7)。
最是脐风可畏,三朝八日为殃,初时喷嚏似风伤,啼哭时时
噪嚷。急看口中上愕,刮除白泡中央,展揩恶血细端详,莫使下咽
为上。
若是不知此法,致令泡落儿吞,忽然腹胀满膨澎,脐肿青筋
杂乱。撮口昏昏不乳,目蹬又紧牙关,啼声不出命归天,劝取衣棺
早办。
胎黄状如金色,身热大便难通,小便黄赤色朦胧,少乳时时
舌弄。此症传来无毒,脾胃湿热相攻,凉惊凉血解重重。保养胎元
兼用。
外有胎肥胎瘦,此为禀赋虚盈,父精母血必多亏,儿子不充
元气。此个甚难调理,愚夫不晓支持,一朝有病致倾危,却把命来
抵对。
生下时时吐奶,不思乳食昏沉,此由秽物下咽门,拭洗未能
洁净。会恹中间阻隔,太仓上口留凝,豁痰顺气药通神,炮制生姜
作引。
生下突然腹胀,脐中血水淋漓,断脐将息失调宜;客水邪风
侵入。外用灰矾粘贴,速令干较为奇,若还撮口哭声稀,纵有灵丹
莫治。
小儿生下数日,睡中啼哭多惊,此因母气失和平。常因七情
为病。以致胎胞气逆,痰涎流入脾心,治须顺气更清神,镇坠痰涎
始定。
胎热遍身如火,发斑丹毒风疮,神昏腹痛又惊彰,大小便难
哭嚷。此是母贪煎炒,温经暖药乖方,急须解毒令清凉,甘草黄连
为上。
胎寒生来吐泻(6)。大便滑溜多清,腹中疼痛哭声频,面色青
黄不定。平日母喜生冷。寒邪传入胞经,治宜丸散用甘温,可保
婴儿性命。
要识小儿治法,方为得业专门,半周一岁病何因,胎毒单单
见症。自后饮食渐减,肥甘之变须明,此时脾胃病多寻,消食养脾
法定。
胎病要行凉解,无如甘草黄连,若加脾弱病相卷,参术陈皮
有验。巴豆牵牛丁桂,砒硫白汞青铅,俱伤正气损真元,误了孩儿
命短。
卷四
变蒸门
属性:变蒸者,此小儿正病也。盖变者异也,每变毕,性情即异于
前。何者?长生脏腑之意也。蒸者,蒸蒸然热也,万物生于春而
长于夏者,以阳主生长,其于人也亦然(9)。故变蒸足,始及成人,
气血充实,骨肉坚牢也。小几此症,譬如蚕之有眠,龙之脱骨,
虎之转爪。而变化同也。故每三十二日有变蒸,至五百七十六日,
大小变蒸足矣。轻则发热微汗,其状似惊;重则壮热。脉乱而
数。或汗或烦,啼哭燥渴。轻者五日解,其侯与伤寒相似;亦有
变蒸之余感寒邪者。但变蒸则耳冷,上唇发泡如浊珠,若寒邪传
之,别寒热交争而腹痛,啼哭之声,旦夜不停。治此之法,轻者
不须服药,重者以平和饮子微表之。热甚便结,以紫霜丸微利
之。若吐泻不乳多啼者,调气散治之。
卷四变蒸门
平和饮子
属性:人参五分,白茯(去皮)一钱,甘草五分,升麻(煨)
五分,禀受弱者。加白术一钱,肥实者不用,水煎服。
卷四变蒸门
调气散
属性:木香、香附、厚朴(炙)、人参,陈皮,藿香,
炙草。姜枣引,水煎服。
凡小儿初生,有用黄连、甘草以下胎粪者。若儿壮实者,禀胎
足固无所损,若禀胎怯弱者,受此寒凉之剂,不生异症者鲜矣。
如有里症郁结,壅闭不通者,欲下胎毒,只用淡豆豉浓煎汤
与之,五七口其毒自下,又能助养脾胃,真奇方也。
凡小儿当变蒸之时,不热不惊,别生他症,是为暗变,此受
胎气壮实故也。
凡小儿初生,多有灸百会穴者,取其可以截风也。殊不知地
有南北,人有勇怯,北人用灸固宜。南人用之,无益而有害也。
凡小儿初生下。有身体破裂者必死!阴囊白者必死;阴不起
者必死;无粪门者必死;股间无肉者必死;哭如鸭声者必死。周
岁之间,颅骨开解,齿未生,手足挛缩,膝如鹤节,身体瘦弱,长
大不能行立者,此皆胎气不足者也,多夭。若筋实则多力!骨实
则行早;血实则形瘦多发;肉实则少病;精实则伶俐多语笑,不
怕寒暑;步气实则少发而体肥。此皆受禀胎气之有余也,多寿(10)。
西 江 月
小儿变蒸何以。三十二日为期,精神改变异常时,发热蒸蒸
昏睡。或遇风寒外感,或兼乳食伤脾,留连苦楚莫差池,好把汤丸
调治。
大抵六十四日,初生肾与膀恍,再生心火与小肠,肝胆第三
长养,肺与大肠居四,脾胃五次消详,三焦胞络不同乡,只为有名
无状。
小儿变生智能,自然发热如蒸,昏昏不语(11)欠醒醒,恰似蚕
眠相应。医者不须妄治,父母何必忧惊,三日之后自和平,只怕
别生形症。
若遇风寒外感,惺惺散子堪行,内伤乳食不安宁。保和养脾
兼进。咳嗽参苏饮子,吐泻(12)理中最灵,惊来搐擎用泻(13)青,
异赤亦宜选进。
卷四
惊风门
属性:凡小儿因闻非常之声,见异类之物,或为争斗推跌,或大小
禽兽之类致惊,其神气结于心而痰生焉。痰壅气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