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白话杂阿含经11good!》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1白话杂阿含经11good!- 第10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我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清净,梵行清白,所
谓‘大空法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云何为大空法经?所谓此有故彼有,此
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纯大苦聚集。”
    “缘生老死者,若有问言:‘彼谁老死?老死属谁?’彼则答言:‘我即老死,
今老死属我,老死是我所。’言:‘命即是身。’或言:‘命异身异。’此则一义,
而说有种种。若见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无有;若复见言:‘命异身异。、
梵行者所无有。于此二边,心所不随,正向中道,贤圣出世、如实、不颠倒、正
见:谓缘生老死,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缘无
明故有行。”
    “若复问言:‘谁是行?行属谁?’彼则答言;‘行则是我,行是我所。’彼
如是:‘命即是身。’或言:‘命异身异。’彼见‘命即是身’者,梵行者所无有;
或言:‘命异身异’者,梵行者亦无有。离此二边,正向中道,贤圣出世、如实、
不颠倒、正见;所谓缘无明行……。”
    “诸比丘!若无明离欲而生明,彼谁老死、老死属谁者,老死则断、则知,
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成不生法。若比丘无明离欲而生明,彼谁生、
生属谁……乃至谁是行、行属谁者,行则断、则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
于未来世成不生法。若比丘无明离欲而生明,彼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
聚灭,是名‘大空法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73 大空法经

174 正见缘起断生死

'读经笔记'

    我这么听闻:
    有一段时期,佛陀住在拘留搜国、调牛聚落。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我应当为你们说法,此法至真至善,从最初、中段、
到最后皆一贯圆满,法义完善、法味完善,句句都有助于修行人通向涅槃解脱、
身口意行清净无染,这就是‘大空法经’。全然地聆听!善巧地思惟!现在就为你
们开演。
    什么是‘大空法经’呢?就是一切的生命现象,都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
彼起’的缘起现象,也就是:因为有无明才有行,有行才有识住,有识住母胎才
有名色,有名色才有六入处,有六入处才有接触,有接触才有感受,染着感受才
生贪爱,有贪爱才有抓取,有抓取就有有续的冲动,有有续就有生的现象,乃至
有了这个由纯大苦聚集成的人生。是缘起法引生了各种现象,除此之外,没有实
质的、永远不变的‘我’或‘我的’存在。”
    “因为有生,所以有老死。不明白缘起法的人,看到老死的现象,会这么疑
问:‘谁在老死?老死属于谁所有?’然后下结论说:‘我在老死,老死属于我,
老死是发生在我身上的现象。’持这种看法的人,一派认为:‘生命就是身体’(即
断见:有一个我,我有生命,我的生命主体就是身体,身体死了就没有我了,一
切都虚无了。)另一派认为:‘生命和身体是不一样的’(即常见:生命的主体与
身体不同、分开的,是我的身体在老死,但是我的灵魂不会老死,生命是恒常实
有的。)这些说法看似有种种差异,但是它们的义理是相同的,就是相信老死的
现象是‘我、我的’。
    若认为:‘生命就是身体’,修持梵行的人不会有此见解;若认为:‘生命和身
体是不一样的’,修持梵行的人也不会有此见解。修持梵行者的心,不随以上二种
偏见而转,而是不偏不倚、正向‘中道’(依照缘起法来思惟世间现象),依贤圣
出世间的智慧,如实照见诸法真相、不颠倒、正见缘起:

175 大空法经

176 正见缘起断生死

    因为有生所以有老死,故老死非我、非我所有;
    因为有有续的冲力所以有生,故生非我、非我所有;
    因为有抓取所以有有续的冲力,故有续的冲力非我、非我所有;
    因为有贪爱所以有抓取,故抓取非我、非我所有;
    因为有感受所以有贪爱,故贪爱非我、非我所有;
    因为有接触所以有感受,故感受非我、非我所有;
    因为有六入处所以有接触,故接触非我、非我所有;
    因为有名色现象所以形成六入处,故六入处非我、非我所有;
    因为有识的投住所以有名色,故名色非我、非我所有;
    因为有行(无明的意思冲动)引动识攀缘名色,故识非我、非我所有
    因为有无明所以有行的冲动,故行非我、非我所有。”
    “若又问说:‘谓是这个行?这个行属于谁所有呢?’有人回答:‘行就是我,
这个行是我所有的。’这样回答的人,同样是陷于‘生命就是身体’、或‘生命和
身体是不一样的’两种偏见。若认为:‘生命就是身体’,修持梵行的人不会有此
见解;若认为:‘生命和身体是不一样的’,修持梵行的人也不会有此见解。修持
梵行者的心,不随以上二种偏见而转,而是不偏不倚、正向‘中道’(依照缘起法
来思惟世间现象),依贤圣出世间的智慧,如实照见诸法实相、不颠倒、正见缘起:
因为有无明所以有行,故行非我、非我所有……。”
    “比丘们!如果离断欲爱、灭尽无明、心意识明觉,就能照见生命现象是缘
起的现象,是生灭的现象,那些‘谁在老死?老死属于谁所有?’的疑惑,自然
消除,也不会有所谓‘老死’的世俗见解(因为照见无我、无我所的真相,故知
没有一个恒常实有的主体在老死,只有刹那刹那不断生灭、磨灭、变异的生命现
象),老死的系缚就被彻底断除、自知已经断除,自证轮回的根本已完全截断,就
像从根部截断多罗树的树头一般,身坏命终之后,即证入寂灭涅槃,于未来世成
就不生法(般涅槃)。
    如果比丘离断欲爱、灭尽无明、心意识明觉,就能照见生命现象是缘起的现

177 大空法经

178 正见缘起断生死

象,是生灭的现象,则
    ‘谁在生?生属于谁所有?’‘谁在有续?有续属于谁所有?’
    ‘谁在取?取属于谁所有?’‘谁在贪爱?贪爱属于谁所有?’
    ‘谁在感受?感受属于谁所有?’‘谁在接触?接触属于谁所有?’
    ‘谁是六入处?六入处属于谁所有?’‘谁是名色?名色属于谁所有?’
    ‘谁是识?识属于谁所有?’‘谁是行?行属于谁所有?’
    这些疑惑,自然消除,也不会再生起由无明所引生而来的爱、取、行、业。
当心意识念念明觉无间断,‘行’的冲动就被彻底断除、自知已经断除,自证轮回
的根本已完全截断,就像从根部截断多罗树的树头一般,身坏命终之复,即证入
寂灭涅槃,于未来世成就不生法(般涅槃)。
    也就是说,如果比丘离断欲爱、灭尽无明、心意识明觉,那么,因为无明寂
灭了,所以由无明所引生的意思冲动也就寂灭了;意思冲动寂灭了,有爱染执取
的业识也就寂灭了;有爱染的业识寂灭了,识不执取名色,身心就没有无明、爱
取的冲动;身心寂静,就不会于六触入处生喜贪;六触入处明觉,根、尘、识因
缘和合所生的触都是明触,无明触就寂灭了;触境不生喜贪,只是纯然的识别感
受,于乐受不黏着,于苦受不抗拒,心住舍界,平等舍离;不染着苦乐受,对感
受就不会生起贪爱;没有贪爱,就不会生起抓取的冲力;没有抓取的冲力,就没
有有续的冲动;有续的冲动寂灭了,未来就不会再取着生命现象去受生;没有出
生,就没有老、病、死以及种种忧悲恼苦,那么,由纯大苦聚集而成的生命现象
也就寂灭了。这就叫做‘大空法经’。”
    佛陀说完此经后,诸比丘听闻佛陀所说,欢喜信受奉行!

'提要'

    生命现象,是因缘于无明业识不断抓取、攀缘,而缘生的种种身心现象色、
受、想、行、识不断生灭、变异、继起,而流转不停的现象。

179 大空法经

180 正见缘起断生死

    然而众生对于这种现象,不知、不明、不了,故于身心现象的缘起与缘生的
过程中,以为有一个我、是我所有的,所以不断升起我见、我爱、我慢的种种迷
想,执取我相、人相、众生相、一期寿命相,陷入种种人我比较,对生死产生忧
虑与恐惧。
    所以,出离生死恐惧与解脱轮回之要,在于如实正观身心现象,都只是异阴
相续,随六根触境而生起的分别、妄想、贪爱、执取,根本无一物、无一事可供
执取,实在是无我、无我所、无实质的缘起现象,随因缘生而生,随因缘灭而灭。
故知正知正念,善于守护自己的起心动念,不随境界转,有止有观,见相离相,
则能悟入“诸行空、无所有、无相”,终而证入不再造作、攀缘的“三三昧”
空、无相、无愿,而念念明觉、念念行舍,永断生死轮回。

【第十四篇】
离于有无而说中道
    世间集,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无’者,不有;
    世间灭,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有’者,无有。
    是名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181 离于有无而说中道

182 正见缘起断生死

'经文' 印顺本因缘相应一九经、大正本三0一经、佛光版三三九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那梨聚落深林中待宾舍。
    尔时,尊者跋陀迦旃延,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如
世尊说正见,云何正见?云何世尊施设正见?”
    佛告跋陀迦旃延:“世间有二种依:若有1、若无2,为取所触;取所触故,
或依有,或依无。若无此取者,心境系着、使,不取、不住,不计我,苦生而生,
苦灭而灭;于彼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自知,是名正见,是名如来所施设正见。”
    “所以者何?世间集,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无’者,不有;世间灭,如实
正知见,若‘世间有’者,无有。是名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
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纯大
苦聚灭。”
    佛说此经已,尊者跋陀迦旃延闻佛所说,不起诸漏,心得解脱,成阿罗汉。

'读经笔记'

    我这么听闻:
    有一段时期,佛陀住在那梨聚落深林中的待宾舍。
    那时,尊者跋陀迦旃延来拜见佛陀,稽首顶礼佛足之后,退在一旁,禀告佛
陀说:“世尊!您一向说正见,到底什么是正见?世尊您所建构的正见,到底是什
么呢?”
    佛陀告诉跋陀迦旃延:“世间人执持两种立场:一种认为世间现象好像是常有
的,另一种认为世间现象好像是虚无的,这是因为他们取着于所接触的境界。执
持‘世间常有’立场的人,在接触境界的时候,执取‘有’ 的一面;执持‘世间
虚无’立场的人,在接触境界的时候,执取‘无’的一面。他们依照各自的见解,

183 离于有无而说中道

184 正见缘起断生死

在生活触境中,做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