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远又说:“佛教也讲孝道,僧人冬夏修道,春秋回家事奉父母,所以有目连乞食养母,如来看棺入葬的事。佛法要通的是大理,不可独自废掉。”
武帝又无言答对。
慧远厉声问道:“陛下现依王权而灭佛法,是邪恶之举。地狱是不择贵贱的,陛下难道不怕下地狱吗?”
武帝大怒,瞪着两眼看着慧远:
“只要使百姓能得到富乐,我宁愿下地狱!”
慧远又高声说:
“陛下用邪法教化民众,人民会与陛下同受各种苦难,哪里有什么欢乐呢?”
此时,众僧已为慧远所说的惊得目瞪口呆,惟恐他会遭不测。武帝虽想加害慧远,但因为理屈词穷,不便下手,而其灭佛之心更加坚定。当下传旨说:“众僧先回去,以后再集会讨论,有司记下刚才与朕辨论的姓名。”
不久,周武帝颁布禁佛教的诏书,北方的寺院几乎全部被毁,僧人们大都南逃。佛教遭到惨重的打击。
退出大殿后,上统等法师上前握住慧远的手,声泪俱下:
“天子的威势难以犯触,你能穷经理而护佛法,的确是活菩萨。武帝的罪过不可恕。你为护法尽了心。”
慧远说:“正理必须申张,哪里顾得上性命。”
接着,慧远又与诸僧辞别:“时运不济,天子的旨意不能违抗,恕我不能奉陪。但佛法是不会灭绝的,我们解脱的愿望是能够实现的,诸位不必为此担忧。”
慧远出家时十三岁,最初投奔僧思禅师。僧思禅师道法高深一见到慧远,就对他说:“你有出家的面像,要珍惜这个机缘。”僧思一开始就让慧远自己读经,他随时对慧远进行训诲。慧远一不小心,僧思就拿鞭子抽他,所以慧远学法非常刻苦。
慧远离开僧思,又从阖梨湛律师、上统、大隐等学法。学完之后,慧远已成为精通佛典,善讲佛理的大德。人们争相与慧远探讨佛理,来拜访都络绎不断。慧远之名远近传播。
慧远与周武帝辩论后,躲到汲郡西山,在山中勤奋修道。三年时间,读了《法华》、《维摩》等经书近一千遍。进而又对这些佛德进行修证,常常是睡在山里,饮于谷中。
隋朝建立后,文帝大兴佛法。在开皇(公元581年)初年,文帝召集天下的高僧大德到法门寺弘法,慧远也在其中。很有意思的是,当初慧远为护法挺身而出,与天子争辩,几乎丧命。现在,慧远又因弘法而受到皇帝的器重。
开皇七年春,慧远住在上党。夏天,文帝下诏请慧远到都城传法,诏书言词恳切。慧远知道推辞不掉,就到了京中。当时,文帝下诏请了六位高僧,慧远是其中之一。众高僧与学士二百多人一起讲论佛法。文帝有时亲到讲席听法。文帝又让众大德住在兴善寺,并举行了盛大的法会。于是,学法的人都赶到京城,听众高僧讲法。
慧远在这六名高僧中,名声最盛。他每次登席讲法,都高声叫喊,如雷声滚滚,听者为之动容。
慧远生性质朴耿直,严肃认真。至于履行戒律,更是丝毫不留情面。慧远讲经的地方,放的都是惩罚的用具。当弟子们布施不全,或没有沐浴净身,或错解佛法,或仪态失常,慧远并不听其辩解,必定严惩不赦。每当弟子学而不悟时,慧远焦急万分,往往要上前扭住对方的耳朵。
慧远为传授佛法,自始致终都在注解经书。慧远注解的经书,有《地持》、《十地》、《华严》、《涅槃》等。
慧远在做完地持疏后,梦见自己登上了须弥山。他在山顶上向四处观望,看到一片苍茫的海水,接着又看到佛的形象。佛头朝北躺在宝树下,紫金色的身上布满了灰尘。慧远走上前去,先躬身施礼,然后用自己的衣服拂去佛身上的灰尘。立刻,佛的身体变得光亮干净。醒来后,慧远知道这是自己写的注疏符合佛经的本意,才有此征兆。
此后,慧远又写了《涅槃疏》,写完之后却不敢讲,请求佛在梦中给他指示。在梦里他亲手塑造了七佛八菩萨像,在将要上完彩时,一个人从旁边走出来,向慧远要过笔,代慧远完成了工作。醒来后,慧远想:“我将不久于人世了。”
慧远立即开讲涅槃之法,以便充分利用这所剩不多的时间。在讲经之前,他让众僧诵般若波罗密呪五十遍,用以报答四恩。
不到一年,慧远又梦见净影寺的长竿倒了,挂着的灯灭了。慧远知道自己要走了。
几天后,慧远在屋外走路时,感到轻飘飘的。他在外面用香水沐浴,然后回到屋里喝了粥,躺在床上。过了一会儿,慧远问弟子:“什么时辰了?”弟子答道:“正好是卯时。”慧远说:“我感到冷气已到了肚脐,恐怕离死不远了,请你们把床挪开。”
然后趺跏端坐,闭住眼睛,不许别人搀扶。慧远坐在那里,姿态端庄严正,象天神一般。等到众闻到屋中香味时,才知道他已经气绝。众僧上前把他的手足并拢,感到他的手足柔软,身体冷了,只有头顶上还略带暖意。
慧远在清化时,养过一只鹅。鹅每次都听慧远讲经,一直听了好几年。慧远入关后,鹅在寺中昼夜鸣叫,众僧讨厌它,让人给慧远带去。带鹅的人走到净影寺门口,把鹅放下来,鹅鸣叫着飞到慧远的房中。从此,鹅还象以前一样,驯服地听慧远讲经。鹅一听到法会的钟声,不管是什么时候,都要飞入堂中,伏在地下听讲。僧人散会出去,鹅也叫着飞出去。这样过了六年。忽然有一天,鹅哀叫着不肯入堂。过了二十天,慧远就弃世而去了。
文帝得知慧远去世,非常痛惜,对诸大臣说:
“国家失去了一宝!”
不久,众人为慧远立碑。薛道衡撰文,虞世南书写,丁氏镌刻,这三人当时号称“三绝”。
智顗
(天台祖师)
智顗,俗姓陈,原籍颖川(今河南许昌),东晋时迁居到荆州华容(湖北监利县西北)。智顗的父亲曾是梁朝的重臣。
传说,智顗的母亲怀孕的时候,常在梦中看到五彩的祥云,就像飘浮的白云一样在她的怀中萦绕。每次想要把那祥云驱散时,就听到天上有神人对她说:
“这是前世的因缘,是大福德将要到来的征兆,不可驱走。”
后来,智顗的母亲又梦见把白鼠吞到肚子里。夫妇二人对此感到奇怪,找人去占卜,卜者说,这是白龙入腹的兆头,请不要惊慌。二人这才放下心来。
智顗出生的那天晚上,屋内光亮如白日。举家欢庆智顗的诞生。家人想杀猪宰羊,炖肉给众宾客,以示庆贺。但肉一下锅,火就灭了,点了几次,都是那样。人们感到很诧异。就在这时,有两个相貌奇特的僧人推门而入,对智顗的父亲说:“恭喜恭喜,你家里出了高僧,阿弥舵佛!”
说完,这两个人就不见了。
此后,智顗的父母发现智者双目重仁。在古代神话中曾有舜重仁的传说,这被认为是圣人之像。智颜的父母对智顗爱如掌上明珠。
智顗开始读书,就喜欢看佛经,日常的言行总要依照佛经的要求。而且他每天晚上都要打坐修持。常想着要出家学道。
梁元帝萧绎被人杀了,智顗的父亲丢官罢职,家道衰落。智者由此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出家的念头更加坚定。
不久,智顗的父母相继相去世。办完父母的丧事,智顗投奔湘州果愿寺法诸法师门下出家。 那年智者18岁。
离开法诸,智顗又向慧旷学法。慧旷是当时著名的僧人,精通律学和各种大乘佛典。20岁时,智顗随慧旷受了具足戒。不久,他又到湖南衡州大贤山,潜心学习《法华经》。
经过几年的学习,智顗已精通了几部重要的佛典。但智顗想,佛理的本源是叫人明心见性,可现在每天探讨些辞章义理,思想常常被这东西所困挠,怎能得到佛法的至道呢?看来只读经不行,还要学习修定之法。
此时,禅定功夫深厚的慧思正在光州大苏山弘法传教。智顗听到这个消息后,就赶到大苏山向慧思学法。
南北朝时期,因国家的分裂而形成了南北社会不同的风气和文化。南北两地的佛教,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南方佛教承东晋以来玄学化的传统、偏重义理;北方佛教,由于受当时北方民族粗犷少文的影响,比较注重禅定。
慧思曾从慧文禅师学法,成为一名禅定和义理并并重的大德。后来,慧思为糅和南北佛教,率领从徒南下,在光州的大苏山暂时住下来传教。
智顗一来,慧思就激动起来:
“你不就是过去和我一同在灵鹫山,听释迦佛演说法华经的那个人么?你我的缘份是前世所定的。”
智顗此时心中感动万分:
“弟子确实曾和法师一起,在灵鹫山中上听佛说法。难怪今日一见法师,弟子就觉得心旷神怡,精神振奋呢?”
自此,智顗在慧思的指导下潜心修炼。
几年之后,智顗功夫大长。修定时,他只觉得心中清静平和,安适自在,进入到一种奇妙的境界中。
这期间,慧思常让代他讲法。 智顗讲法滔滔不绝,辨析佛理,阐微掘幽,受到众僧的佩服。
一日,慧思把智顗叫去,对他说:
“我欲到衡岳隐居修持。你的学业已成,可以去弘法了。但唯有定力不足,要努力修持。你与陈国有缘,可以先到金陵去,定能成就弘法大业。”
在陈废帝光大元年,智顗来到陈的都城金陵,那年他三十岁。
智顗到金陵后,随即就开席讲法。智顗把自己从慧思那里学到的禅定之法向众人传播,受到修道之人的普通欢迎。金陵的高僧大德,纷纷抛弃先前所学,率弟子前来听智顗讲法。一时间,禅学大盛。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江南僧人空谈理义,不讲修持,使佛教的发展受到了阻碍。智顗的禅定之法,给江南的佛教带来了新的东西。
也有些保守顽固的僧人,他们有的对禅定之法不屑一顾,有的则为自己的地位受到危胁而感到恼火。
一天,智顗正在讲法,忽然有人来报说,慧荣来访。慧荣是金陵城中的有名的僧人,精通佛理,善于辩论,人送外号“义虎”。众人所说 “义虎”来访,知道他是来辩论的,都为智顗担心。
慧荣进来后,与智顗施礼毕,坐下问道:
“听说,法师道法超众,连朝中的大臣都对您毕恭毕敬,奉若神灵,我现在想见识见识。”
智顗对他只是淡然一笑,平淡地说:
“我才疏学浅,本没有什么才能。只是为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尽一份微薄之力罢了。”
慧荣得意地晃动着手中的扇子,正要开口发问,不料扇子却失手扔出,慧荣俯身去拾,惹得众生哄声大笑:
“过去的义虎,今天怎么变成了伏鹿?慌乱如此,还有什么可说的。”
慧荣拾起扇子,面带愧色,灰溜溜地走了。
过了一段时间后,智顗想离开京城,到一个清净的地方修行。他对众弟子说:
“京城杂乱,对修持不利。我在瓦宫寺传禅定,第一年有四十人学禅,得法者有二十人;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