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從經律論裡面得到了一點智慧,能引出來如理作意,觀察一切有為法如夢,
我修如夢觀、修畢竟空觀、修唯識觀,這如理作意現前。 「其勢能敵乎」 ,你暫時
學習佛法的如理作意的智慧那個力量,能夠和無量劫來熏習的煩惱力量作戰嗎?
你能夠眨鼏幔吭跁r間上說,你的時間很少,煩惱熏習時間很久,這麼短的時
間能有力量敵過那麼長時間的煩惱嗎?這是個問睿O旅婢突卮疬@個問睿!
若能不放逸,精勤修瑜伽,止力及觀力,漸次得增長。二力增勝時,遂
薄弱煩惱,故能對治彼。
若是我們不放逸,不放縱自己的煩惱。 「精勤修瑜伽」 ,我們不放逸地學習佛
法,我們也能夠精進勇猛地修習止觀,能這樣子,你要精進。
「止力及觀力,漸次得增長」 ,修奢摩他的力量、修毘婆舍那的力量, 「漸次
得增長」 ,我們修了很久的奢摩他,不感覺有力量,修了很久的毘婆舍那也不感覺
有力量,但是它逐漸逐漸地增長。在《阿含經》裡面佛說個譬喻,說那個匠人拿
那個斧頭,斧頭有個把,斧頭用手捉的那個地方,最初你洠в杏眠^那個新的斧頭,
「把」那個地方,看的是那樣子。我們用手捉住它去砍枺鞯臅r候,砍這個、砍
那個,你用它一天兩天,也不感覺有什麼變化,但是時間久了,手捉住那個地方
就細了,就比以前細小了一點。就是在你不知不覺之中,你的力量就增長了,就
是這樣意思。
「止力及觀力,漸次得增長」,漸次地,小小地、小小地逐漸地增長了;止也
增長了,觀也增長了,在你不知不覺中就增長了。
「二力增勝時,遂薄弱煩惱」 ,止的力量就是奢摩他的力量,和毘婆舍那觀的
力量,這兩個力量,如果你不懈怠的話,你常常地努力去修學的話,它力量漸漸
就會大起來。 「遂薄弱煩惱」 ,能使令煩惱薄,能使令煩惱弱,煩惱力量就不大了;
就能有這個力量。 「故能對治彼」,所以我們學習佛法時間雖然不是很久,但是它
的力量能消滅煩惱。
這裡邊其中有一件事我們也應該是覺悟到,就是煩惱是不講道理的;煩惱講
的道理都是虛偽,它實在不強大,煩惱的強大都是虛偽的。但是我們學習佛法,
這個智慧的力量是真實的。譬如說我們修不淨觀的時候,說我們的欲心很重,怎
麼能夠把欲心眨兀磕阈薏粶Q觀的時候,它就有力量,它就能勝;不淨觀的力
13如何消除煩惱
量能勝過我們的欲心,它就能勝。你觀一切法空的時候,它就能夠眨磺械膱
著心,它的力量大,就是智慧高。
經上也特別提到一件事,其實我講課的時候也提到,就是非佛教徒他們也能
夠放下世間上的欲,到深山裡面去修禪定,也會得色界四禪,也能夠得神通。我
們佛教徒呢,當然也是放下了世間上的欲出家了,也能修禪定,得色界四禪,也
能得神通。佛教徒得的神通,那比世間上非佛教徒得的神通不一樣;就是佛教徒
得到的神通,它的力量強大,不容易退,非佛教徒得到的神通容易退,容易失掉。
因為什麼呢?就是佛教徒苦、空、無常、無我,這不淨觀的力量強,所以得到神
通以後,這個禪定不失掉。非佛教徒,他們洠в蟹鸱ǖ目唷⒖铡o常、無我的智
慧,他的定力容易失掉,失掉了神通就洠в辛恕_是有差別的。
所以是「二力增勝時,遂薄弱煩惱,故能對治彼」 。所以我們佛教徒,如果你
肯用功、你肯努力,是會有成就的!這道理是一樣的,常常地生煩惱,煩惱力量
就大,那麼我們常常地修習止觀,止觀的力量也是一樣大,道理是一樣的。所以
我們應該一方面學習佛法,一方面修學止觀(一方面坐禪) 。說「我不坐禪,我是
念阿彌陀佛的根性,我的根性是念阿彌陀佛的。」那好,念阿彌陀佛也好。你不
坐禪,你念阿彌陀佛也是好,也可以。但是我看,若是你有因緣、你有條件學習
經律論,你就有條件修學止觀。修學止觀的時候,這止觀的力量逐漸逐漸增長,
比念阿彌陀佛不同,不一樣的。當然我也贊成念阿彌陀佛,我不反對。
如理作意者,二力增勝時,拢绖t現前,不與煩惱俱。光明與黑暗,二
者不同時,拢罃酂⿶溃淞x亦如是。
這是進一步說如理作意的力量。 「如理作意者」 ,就是隨順佛所開示的第一義
諦,開示的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你能這樣隨順去思惟觀察的話,你能有
這樣的觀,再能夠有止;止也是如理作意,觀也是如理作意,所以「二力增勝時,
拢绖t現前」 。
我們讀《阿含經》 、讀《般若經》 、讀《大寶積經》 ,我們也會感覺到那個時候,
佛在世的時候,聽佛說法的人,就聽佛說這一坐經,就得須陀洹果了,就得阿羅
漢道了,佛在世的時候有這個情形。當然也有的人,結夏三個月然後得阿羅漢,
或者得四禪八定,或者得初果、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當然有這個情形的。
那麼他們那樣的情形, 「如理作意者,二力增勝時」 ,有些人,佛在世的時候,隨
佛出家的,隨阿羅漢出家的,也不是完全得拢溃灿腥藳'得拢溃@也是事實。
但是我們看到得拢赖娜耍行┤艘膊皇怯煤芏鄷r間,不是要經過很久才得拢溃
也不是的。有的人就是一個星期就得了,他就得初果了,就得阿羅漢道了,也有
14如何消除煩惱
這個事情。舍利弗尊者就是聽了馬勝比丘說一個偈,就得須陀洹果了。那麼舍利
弗尊者把這個偈回來轉述於目犍連尊者,目犍連尊者聽到了也得初果,還有這種,
這是特別利根的人。我們不必取這個利根的人,就稍微鈍一點,要幾個月,或者
多少年,或者三年,就是得拢懒耍皇呛茈y的事情。
所以, 「拢绖t現前」,拢缹嵲谑侵腔郏腔蹌t現前。智慧現前……下面還
有,在這不說那麼多了。 「拢绖t現前」 ,就是智慧則現前。 「不與煩惱俱」,拢
現前的時候,成就智慧的時候,成就無漏的智慧的時候,無漏的智慧和煩惱不同
時存在。煩惱現前,智慧就不現前;智慧現前,煩惱就不現前。
「光明與黑暗,二者不同時」 ,譬如說光明它和黑暗不能同時的,有了光明就
洠в泻诎担辛撕诎稻蜎'有光明。說是有智慧的時候就洠в袩⿶溃袩⿶赖臅r候
就洠в兄腔邸! 嘎}道斷煩惱,其義亦如是」 ,說是我們修學止觀,得了拢说闹腔
的時候,他斷煩惱的道理也是這樣子。
在《阿毘達磨雜集論》上提到這件事。就是過去的煩惱已經過去了,你不能
斷,你不能斷過去的煩惱;過去的煩惱已經不在了,你不能斷它。未來的煩惱還
洠穑膊荒軘唷,F在的煩惱,現在的煩惱一剎那間已經不在了,你也不能斷
了。那麼怎麼斷煩惱呢?就是拢垃F前了,煩惱不生起,就是這樣斷煩惱,是這
個意思。 「拢罃酂⿶溃淞x亦如是」 ,也就是常常地修止觀的時候,消滅了煩惱
的種子,煩惱種子就不現;煩惱種子滅了,煩惱就不活動了,洠в袩⿶垃F行了。
斷煩惱是這樣斷。
八
拢涝坪纹穑恳揽招远稹!
這下面詳細說這個如理作意。這個拢溃褪菬o漏的智慧它怎麼能夠現起呢?
「依空性而起」 ,你要觀這個色受想行識、觀這個眼耳鼻舌身意是畢竟空的。這個
分大小乘,小乘佛法有可能會修不淨觀,然後觀身不淨,觀受是苦修苦觀,觀心
無常修無常觀,修無我觀,主要是修無我觀能滅煩惱。小乘佛法,我空也是空;
大乘佛法也是觀我空,但是又觀法空,這和小乘不同的地方。
「依空性而起」 ,修我空的時候,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
個時候,修我空觀,當然先要修無常觀。修我空觀的時候,色受想行識都不見了,
色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我也不可得,那麼這個時候拢谰同F前;一定要觀
察空才可以。 「依空性而起」 ,就是觀察諸法空,拢啦拍墁F前。怎麼樣觀空呢?
止觀空性時,拢浪飕F前,煩惱則不生,是即名為斷。
15如何消除煩惱
「止觀空性時,拢浪飕F前」 ,修奢摩他的止、修毘婆舍那的觀,我們初開始
我們奢摩他的止,一定是一般的這些有為法作所緣境,或者是用出入息是色法,
用出入息作所緣境,或者是觀臍輪作所緣境,或者觀丹田作所緣境,或者觀地水
火風作所緣境。
《清淨道論》上,說那個地遍處就是以地為所緣境。地它怎麼辦法呢?就是
找那個土,就是大地這個土,或者你感覺到滿意的土,或者是黑土,或者是黃土,
然後用一個木板,用木板把這個土放在木板上,用一點水把它混合一下,然後太
陽把它晒一晒,當然太陽不要太熱,小小的熱,慢慢地乾,它就不爆裂。做好了
以後,就用這個方的土作所緣境;不是我們內身作所緣境,另外製造一個所緣境。
譬如說是我們修不淨觀,先觀這個大指,足上的大拇指,它是青瘀了、膨脹
了、壞爛了,那個白骨現出來了,就用那一點白骨作所緣境也可以。把全身都是
膿爛了、破壞了,白骨現前,那麼任何一處都可以作所緣境,以白骨為所緣境也
是可以。或者是用水作所緣境,或者是火作所緣境都可以;或者是以地水火風,
用風作所緣境,也都可以的。要找一個適當的所緣境。
「止觀空性時」 ,我們初開始我們不能以畢竟空作所緣境,我們洠в羞@個智
慧,我們用有為法裡面,你選一個作所緣境。作了所緣境的時候,這是修止,同
時也修觀。或者我們說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是小乘
的四念處。若是我們讀《金剛經》的時候,以《金剛經》所說的作毘婆舍那觀也
可以,也是可以。當然這個觀有我空觀、有法空觀。 《金剛經》上說: 「若菩薩有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麼是修無我觀。 「凡所有相皆是虛
妄,若見諸相非相」 ,那麼這是法空觀了。 《金剛經》一直地說我空觀、法空觀,
一直說到最後。你這樣也是可以,當然這個就是大乘佛法,這就是和小乘佛法的
空觀有點不同。
我們中國佛教,漢文佛教是大乘佛教,但是願意修小乘佛教的四念處我也同
意;若是你歡喜,我也同意,修小乘四念處也可以,因為也可以得拢馈P〕说
四念處似乎是容易懂,你若能夠把心靜下來,我們已經學過的《瑜伽師地論.聲
聞地》 ,那就是小乘的南傳佛教,我們這樣修行也可以。大乘佛教比小乘佛教難懂
一點。譬如觀一切法空,有《中觀論》的諸法自性空;若是修唯識觀的,假名安
立的一切法都是畢竟空的;言句不同,言句不一樣。但是這個呢,你要深入地學
習、思惟,有可能你才能懂,不像小乘說的苦、空、無常、無我容易懂,是有深
湹牟煌摹!
「止觀空性時」 ,我們初開始的時候以有為法作所緣境,那麼毘婆舍那,一方
面修止,一方面修觀,等到進步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以我空的空性為所緣境,為
16如何消除煩惱
奢摩他的止了;智者大師說那個叫體真止,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