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无上誓愿成。法门无量,有八万四千法门之说,其实八万四千法门是相对来说,意思是说数量很多,看得见、摸得着、接触到的,想得到、听得到、闻得到的,你周围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法,这些法你都要明白都要懂,所以要誓愿学。中国有中国的语言,外国有外国的语言,还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人事,你全部要明白,这叫无量法门誓愿学。这些无量的法门你不明白,这叫尘沙惑,要消除尘沙惑,就要学会,所以菩萨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周恩来同志有句格言, “活到老学到老”,要谦虚谦虚又谦虚,要虚心虚心再虚心地学习。真正开悟的人,是非常谦虚的,他知道很多东西需要学,学无止境啊。只有无量的法门誓愿学,才能学会这些法门。问你什么事情你都知道,什么事情到你那里都能解决,这样尘沙惑就断除了。
界外的大乘菩萨见道之后,首先要消除的就是尘沙惑。尘沙惑就是无量无边的这些法门,十方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对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解读等等,所有种种法门学明白了,尘沙惑就消除了。尘沙惑是三界以外贤圣之人所要断除的。?以《楞严经》六十圣位来讲:三渐次、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再加上等觉、妙觉,一共是六十圣位。见性明心断除见惑;三信位断尽思惑;十信位断尽尘沙惑;等觉金刚后心断尽无明惑。
断不了尘沙惑,就过不了十信位;十信位过不了,虽明心见性,若习气还在,还谈不上圣位,只能是贤位。登地之说,初地菩萨才是登圣位的话,还要断三十品无明,三十品无明断了才能登初地圣位。现在有些人的理念是:明心见性就是圣人了。此话有失偏颇,何为圣人?圣人是古往今来之事无所不知。贤位过了吗?无量无边的尘沙惑断了吗?动辄就说自己是圣人,而对别人的提问,一问三不知,这是哪门子圣人?故无量法门要誓愿学,明心见性还要学,也就是说你已经出三界,进入无为,还有无为法要学,无为法就是要断除这些尘沙惑。学的东西还多着呢,不是没东西学,我慢什么,贡高什么。要谦虚谦虚再谦虚,祖师们为我们后人作出了榜样。凡是见过徐老的人,无不为徐老的那份虚怀若谷的精神所感动,我们要向各位祖师学习啊!
尘沙惑断了之后,无明惑是从十住的初住开始断四十二品无明,也就是说十住断十品,十行断十品,十回向断十品,不修四加行,直接进入十地断十品,每一个位次断一品无明,然后等觉及金刚后心断两品。进入妙觉,妙觉就是佛。
如果圣人的位次是初地的话,你要断了尘沙惑,还要断三十品无明,才能进入圣位,前面都还是贤位,就是前面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四十位都是贤位。无明四十二品就是这样断,这是简单地讲一讲。真正明心见性者,对此绝对了然于胸,等觉和金刚后心,进入妙觉,妙觉就是佛了。已然明了,就要按部就班地修行,精进地用功。
修行者要断这四种惑。断见惑、思惑,出三界,了分段生死;断尽尘沙惑和无明惑,了变异生死。两种生死了了,才能进入大般涅槃。
按照教理上讲,成佛要修三个阿僧祇劫。见道位以前要修一大阿僧祇劫;见道位以后到八地要一大阿僧祇劫;八地以后到圆成佛果还要一大阿僧祇劫。见道者就已经修了一大阿僧祇劫了,是老修行了。要相信自己,后面还有二大阿僧祇劫要修,前途路漫漫兮,要发恒久远心。
前面讲了四种虚妄的习气,如何断呢?这里讲三点:
第一:要一门深入。要选择法门一门深入,切勿这个法门修修,那个法门修修,修乱了。在选择法门的时候,一定要弄明白什么是法门。现在好多人对法门不清楚,误把宗门当法门,这是净土宗,这是法相宗,这是禅宗,这是密宗,认为这个是法门。其实这是宗门,宗门和法门是不同的。宗门就是你家的门往东边开,他家的往西边开,但是进了门里面大家都吃饭穿衣,方法都一样。每个宗门里面它的法门是相通的,每个宗门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法门。如净土宗有十六观,修十六个法门;禅宗里面也有不同的法门,有参话头,参“念佛是谁”,有参公案,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还有好多法门;密宗里面的法门就更多了;法相宗里面也有很多法门。这些法门都是相通的,换句话来说,每个宗门里面都有这些法门。
那么到底有哪些法门呢?《楞严经》上一共讲了二十五法门,其实这二十五法门统摄一切法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六法门;六根对着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又是六法门;中间产生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还是六法门。这三六十八界就是十八法门,你选择任何一个法门都可以修。《楞严经》上是二十五位大菩萨讲述圆通法门,前面的十八法门再加上七大,即地、水、火、风、空、根、识,就是二十五法门。《楞严经》上,这二十五法门有不同的菩萨选择修行成就证入三摩地,认为是最圆通的。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任何一法门。这二十五法门,在各各宗门里面都含有。
有的人不懂宗门和法门,误把宗门当作法门,然后就说,“你是修净土宗的,我是修密宗的,密宗和净土不一样啦。”有什么不一样,那是宗门不同,法门都相通的,这个要搞清楚。选择六根、六尘、六识或七大里面无论哪一法门,都好修行!只要一门深入,达到无妄清净本然,只要一根清净其他六根全清净。比如你用耳根修,耳根清净了,听什么都清净,其他五根也清净。换句话说,其他二十四法门都清净。
法门和宗门给大家讲一下,你要选择法门,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不然的话你出去乱说,反对别的宗门不好,自己修的宗门好,误把宗门当成法门,说我的法门就好,你的法门就不好。法门、宗门混为一谈,贻笑大方啊!
在《楞严经》上讲,二十五位大菩萨修二十五法门成就之后,释迦牟尼佛说,“都很好,都很好!”然后对文殊菩萨说,“你是大智慧者,你给选择一下娑婆世界的众生修哪个法门最容易成就?”文殊菩萨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不但观世音菩萨是修此法门成就,我文殊也是修这个法门成就。”所以说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容易成就。所有的二十五法门里面,耳根最容易成就,耳根功能功德最大。世尊太慈悲了,请文殊菩萨给我们选择了最适合修行成就的法门。现在不管哪个宗门里面,提倡的都是耳根修行,不管密宗、禅宗,还是净土宗,净土宗持名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心念、一心听,就是观世音耳根圆通法门嘛。密宗念咒:嗡嘛呢叭咪吽、嗡嘛呢叭咪吽,一心念一心听,也是观世音耳根圆通法门嘛!有什么区别呢,无有差别啊!
修行一定要选择一主修法门,主修法门就是观世音耳根圆通法门,这是佛为我们选择的,其它辅助法门可以选择修,根据你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和功夫程度的不同、习气的不同,而选择之。修辅助法门来辅助主修法门,观世音耳根圆通法门为主修法门不要间断,切不可主次颠倒。在此将法门和宗门给大家讲清楚,以正视听!
第二:讲一讲本门印心宗。这是个很敏感的话题,师父原本不想讲,有同修再三问此问题,我不得已而讲之。印心宗是新起的宗门,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愚祖师在禅定中感得普贤菩萨为其灌顶,并告知一切佛心中心法门在大藏经有确切记载,大愚祖师遂闭关七年苦修,成就后将此法门大力弘扬,并取名印心宗。在此之前,西藏红教大圆满和唐朝时期的密法里皆有心中心法的修行方法,只是未单独立出一个宗门。立宗之后,很多人因不了解,反对声时而有之,甚至一些宗教人士、佛教成员也因不了解此法,提出了一些异议。这也正常,要让大众广泛接受,需要时间、因缘,回想当年达摩祖师弘扬禅宗是何等得艰难曲折啊!而很多明眼的大德对此印心宗赞叹不已,如本焕老法师、道生老法师、净慧老法师、已往生得吴立民大居士等,说这个法确实好,叫人克期取证,弥补了禅宗与净土的不足。修法要求很严格,修法过程很辛苦,适应末法时期的诸多众生。为了将这么好的法广泛弘扬,让无量无边的有缘众生广受此法的利益,元音老人慈悲心切,说一个人弘扬此法力量有限,反复权衡,选定了几个传法的人。
在修心中心法的弟子们一定要发大菩提心,发无上精进心用功好好修行,争取早日成就,待到此法机缘成熟之后,需要广大的出家师父与在家居士将此法大力弘扬;现在已有出家师父和在家居士在弘扬此法,这是好事情,而遗憾的是有的人没有将此弘法的重任做好。我拜见过的几位大德是真正的明眼人,本焕老法师、净慧老法师,道生老法师他们虽然没有修心中心法,却对心中心法由衷地赞叹,赞叹元音老人传这个法确实好,并提出了如何才能将此法广为弘扬的建议。师父那次到四祖寺拜见净慧老法师,净慧老法师说,“你要建立道场,要和传统的禅宗、净土结合起来弘扬。”07年年底我第一次见到本焕老法师,他就问:“你接法脉了没有?”我说:“接了。”又问:“何法脉?”我说:“印心宗。” 他说:“好,那你再接我的。”我说:“为什么要接?”他说:“你接临济宗法脉,将之与印心宗融为一体。印心宗是新生事物,好多人一下子接受不了,最好的办法是将这一滴水融入大海,让它不要干了。将印心宗融入到传统的佛教之中,将此新生事物与传统的佛教融为一体。”这都是明眼人的话,他们意思就是说相同的法门,只是宗门不同,心中心法也是观世音耳根圆通法门,把印心宗法和传统佛教融为一体,这个法就能让更多的人得到利益。所以,当时我就接了临济宗第四十五世法脉。也是为了心中心法能够更普遍的弘扬!
自从元音老人走了之后,印心宗里面就比较乱,凡此种种,不忍多说。我接了心中心法脉后,近几年四处奔波,有些人反应颇大。为了避免印心宗内是非,当时我决定不传此法了,为此专程拜见了徐老,表达了此意,徐老苦口婆心地对我说,“你初发心就是为此法而出家的,自修与弘法并行,这件事你还是要继续做。”,事后特为此事还给我写了封信。
元音老人留有遗嘱:不立祖位,有道自弘。话已讲得很明白了,这也是此法的因缘所致,必须要有很多的弘法人才通过不断地努力,才能将心中心法广为普及。若非如此,找一个人传法就行了,为何要立这么多人代师传法呢?!老人在时,有人就要老人写条子、立他为祖。老人当时就说,“叫我写条子立祖位者,请不要再传此法。”
元音老人走了之后,有些人还在争四祖位,四祖的位置有什么好争的。这祖位不是争来的,祖位一是上面师传,二是后人对上师弘法功绩的肯定。佛、祖下面还有师嘛,老人这样做是有师位,后人可以立师位。不立祖位是此法因缘所致,希望诸位传法者同舟共济,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