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胞恶处法第十七
内容:《产经》云∶藏胞阴地,不见日月,若垣壁下,若粪中,水渎,坑坎之旁,若清溷(胡
困反)旁,皆不宜藏之。令儿多气疾,疮疥,痈肿也。
藏胞当道中,若四衢对间,令儿娄逢县官飞官,遇疫疾。藏胞近故井,若社稷旁,冢墓
之边,祠神处所,所居近者,皆令狂痴不寿。
藏胞故器瓦瓮者,儿令五罪,凶。
藏胞火烧之处者,令儿则烧死,凶。
藏胞勿令入虫蛾草等入者,令儿丑恶,多死疡疮病,凶。
藏胞近社祠,若故社处旁,鬼神祭所,令儿魂魄飞扬不具恶梦,奔走如狂。痴癫,儿脉
易惊恐啼,喜见鬼,生恶疮肿,肠痈。
藏胞勿令犬鼠猪食之,令儿惊螈多疾。
藏胞故垣墙下令儿常病腹肠。
藏胞中道令儿戮死不寿,后无子孙。
藏胞故坟井处,令儿耳目不聪,害孔窍。
藏胞当门户,令儿痴,失明,喑聋。
藏胞水旁故池处,令儿以为溺死不葬。
藏胞溜中令儿失精明而盲。
藏胞牛兰若故 窖处,令儿痴。
又云∶勿以小儿行年上。(男寅女申为行年上。)又避小儿祸害绝命之地。(天门绝命地,
鬼门祸害地。)
卷第二十三
藏胞衣吉方第十八
内容:《产经》云∶夫生之与死,夭之与寿,正在产乳藏胞。凡在产者,岂可不慎。敬神畏天
者,典坟之所崇;避难推祸者,诸贤之所务也。是以顺天道者昌,逆地理者亡。古之常道也。
余以暗塞究搜百家之要,藏胞之道术于此备矣。使产生之场几得无咎也。
凡欲藏胞胎者,可先详视十二月图,算多处者有寿;算少处者不寿。或算多,地者忌神
并者亦当避之。次取算多亦吉。又既得寿地,其日恶者,待以良日乃埋之,吉。又,虽为寿
处,必得高燥向阳之地,能者寿长、智高、富贵无极也。其高燥地者,达近自在无苦。
又云∶《经》曰∶欲藏产子胞胎者,先视十二月神图,八神,诸神在方,不可KT (至
也)犯,犯之咎重,不可不慎。
又云∶未KT 子曰,凡欲藏子胞,直就天德月德之地者,子必富贵寿老无疾,最吉之
地,故其利万倍也。若不得天德月德者,天道人道地亦吉,其利百倍。又不得此地者,亦可
用反向大吉之地,亦吉利。若虽是吉地,而与恶神并者,不可藏胞,夫言吉地者,谓之无凶。
故虽云吉地而与恶神并者,此为凶地,宜慎择之。今按∶藏胞衣法不载月图。但避八神等所
在之凶地,取天德月德等吉方∶
正月藏胞衣∶丁地吉,年一百,(即天德地;)丑地年百十而月杀并在,亦小儿祸害地,
故不成其善,他皆效此。
又,日虚月德在丙,天道在辛。
二月藏胞衣∶人门地吉,年九十,(即天德人道地;)天门鬼门虽有吉神而是小儿祸害绝
命之地,故不吉;丑地寿多而小儿行年所立之地,故不可犯KT (都奚反)凶也。又,乙
丁辛地无恶神,可用之。
三月藏胞衣∶庚地吉,年九十二,(即天德人道地。)又壬地大吉,(是天道地。)又丁地
吉。
四月藏胞衣∶辛地吉,年八十,(是天德人道地,)又丁地,(是天道。)
五月藏胞衣∶干地吉,年九十一,(是天德人道地。)又乙辛地无恶神。
六月藏胞衣∶壬地吉,年七十八,(是天德人道地。)又乙辛地无恶神。
七月藏胞衣∶癸地吉,年七十八,(是天德人道地。)又辛地(天道,)壬地大吉。
八月藏胞衣∶艮地鬼门吉,年八十六,(是天德人道地。)又乙丁辛地无恶神。
九月藏胞衣∶甲地吉,年八十五,(是天德人道地。)又丙地大吉(天道。)又丁癸地无
恶神。
十月藏胞衣∶乙地吉,年八十四,(即天德人道地。)又甲地大吉月德。癸地(天道。)
丁地无恶神。
十一月藏胞衣∶巽地,户地吉,年百二十,(天德人道地。)又乙辛癸地无恶神。
十二月藏胞衣∶丙地吉,年百天德人道地。又乙辛地无恶神。
卷第二十三
妇人产后禁忌第十九
内容:《千金方》云∶论曰∶凡妇人,非止临产须忧,至于产后大须将慎,危笃之至,其在于
斯。勿以产时无他乃纵心恣意,无所不犯,犯时微若秋豪,成病于嵩岱,何则?产后之病难
治于余病也。妇人产讫,五脏虚羸,唯得将补,不可转泻。若其有病,即须快药。若行快药,
转更增虚,虚中复虚,危殆甚矣。所以大也。
凡妇人产后百日以来,极须怖惧忧畏,勿浪犯触是等,犯触房事弥深,若有所犯,必身
反强直犹如角弓反张,名曰褥风,则是其犯候也。若其如此,事同转烛。凡百女人,宜熟慎
之。
凡产后满百日乃可行房,不尔至死虚羸,百病滋长。慎之慎之。
凡妇人皆患风脐下冷,莫不由此早行房也。
《短剧方》云∶夫死生皆有三日也。古时妇人产下地坐草法如就死也。既得生产,谓之
免难也。亲属将猪肝来庆之,以猪肝补养五内伤绝也。非庆其儿也。
又云∶妇人产后盈月者,以其产生身经暗秽,血露未净。不可出户牖,至井灶所也。亦
不朝神祗及祠祀也。盈月者,非为数满三十日,是跨月故也。若是正月产,跨二月,入三月,
是跨月耳。
又云∶妇人产时骨分开解,是以子路开张,儿乃得出耳。满百日乃得完合平复也。妇人
不自知,唯盈月便云是平复,合会阴阳,动伤百脉,则为五劳七伤之疾。
《养生志》云∶产妇食酢面无色。又云∶食梨子伤,闭塞血结不利。
卷第二十三
治产后运闷方第二十
内容:《病源论》云∶运闷之状,心烦,气欲绝是也。亦有去血过多,亦有下血极少,皆令运。
若产去血过多,血虚气极,如此而运闷者,但烦闷而已。若下血过少而气逆者,则血随气上
掩心,亦令运闷,则烦闷而心满气急。二者为异。亦其候。产妇血下多少,则知其应运与不
运。凡产时当慎向坐卧。若触犯禁忌,多令运闷。
《经心方》∶治产后忽闷冒汗出不识人者,是暴虚故也。
取验醋以涂口鼻,仍置醋于前,使闻其气,兼细细饮之。此为上法。(今按∶《子母秘录》
云∶如觉运即以醋喷其面,苏来,即今饮醋。)
又方∶破鸡子,吞之便醒。
又云∶若不醒者可与男子小便,灌口得一升,入腹,大佳。
又云∶若与鸡子等不醒者,可急与竹沥汁一升,一服五合。
《千金方》治产后血运,心闷气绝方∶
验醋一升,和所产血如枣大,服兼 面。
又方∶大豆熬令烟绝,热,以清酒一升泼之,承其汁饮之。
《葛氏方》治血气逆,心烦满者方∶
生竹皮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产经》治产后心闷,眼不得开方∶
赤小豆为散,东流水和,方寸匕服之。
《僧深方》治产后心闷腹痛方∶
生地黄汁一升,酒三合,和温服。(今按∶《博济安众方》无酒。)
《集验方》治产后心闷,眼不得开方∶
即当头顶上取发如两指大,强人牵之,眼即开。
《孟诜方》治产后血运心闷气绝方∶
以冷水 面即醒。
《博济安众方》云∶产后心闷不语烦热方∶
地黄汁(五合) 当归(一两,末) 清酒(五合) 姜汁(二合)
上,童子小便一升和煎去滓,分服。
《子母秘录》云∶产后促迷不醒,唇口冷,已脉绝血青不语,此是晕鬼所出,血气上冲
心方∶取验醋二合,鸡子一颗。上,先破鸡子于垸中,煮醋一沸,投醋于鸡子中熟搅,与产
者顿服之,立定。
卷第二十三
治产后恶血不止方第二十一
内容:《病源论》云∶产伤于经血,其后虚损不复。或劳役损动而血暴崩下,遂淋沥不断时来,
故谓恶露不尽。
《葛氏方》治产后恶血不除方∶
生姜(三斤)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当下恶血。
《千金方》治产后恶血不尽烦闷腹痛方∶
捣生藕,取汁,饮二升,甚验。
又方∶捣地黄汁一升,酒三合,合温,顿服之。
《短剧方》治产后漏血不息方∶
蜂房 故 船竹茹
凡二物,分等,皆烧末以酪及浆服方寸匕,日三。
《医门方》疗产后余血作 (疾)痛兼块者方∶
桂心 干地黄 (分等)
末,酒服方寸匕,日二三。
又云∶疗产后血泄不禁止方∶
急以干地黄末,酒服一匙,二三服即止。
《产经》疗产后腹中秽汁不尽,腹满不减。小豆汤方∶
小豆五升,以水一斗,煮熟,尽服其汁,立除。
《耆婆方》治产后恶露不尽方∶
生姜(一斤) 蒲黄(三两)
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得恶血出即瘥。
《录验方》治产后余血不尽多结成 ,吴茱萸散方∶
吴茱萸(一两) 薯蓣(二两)
凡二物,冶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卷第二十三
治产后腹痛方第二十二
内容:《病源论》云∶产后脏虚或宿挟风寒,或新解触冷,与气相击搏,恒腹痛。若气逆上者,
亦令心痛胸胁痛也。
《集验方》治产后腹痛方∶
当归(一斤) 酒(一斗)
煮取七升,以大豆四升熬,酒洗热豆,去滓,随多少服,日二。
《葛氏方》治产后腹瘕痛方∶
末桂,温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烧斧令赤,以染酒中饮之。
《千金方》治产后腹痛不可忍方∶
牛膝(五两) 酒(五升)
煮取二升,分再服,若干,以酒渍之,然后可煮。
又方∶吴茱萸一升,以酒三升,渍一宿,煎得半升,顿服。
又云∶治产后腹中如弦,恒坚痛,无聊赖方∶
当归屑二方寸匕,纳蜜一升,煎之适口,一顿服之。
《产经》治产后腹中绞痛,脐下坠满方∶
以清酒煮白饴,令如浓白酒,顿服二升,不瘥复作,不过三,神良。
《僧深方》治产后余寒冷,腹中绞痛并上下方∶
吴茱萸 干姜 当归 夕药 独活 甘草(各一两)
凡六物,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卷第二十三
治产后心腹痛方第二十三
内容:《病源论》云∶产后气血俱虚,因遇风寒乘之;血气相击,随气乍上乍下上冲心下攻腹,
故令心腹痛。
《产经》治产后腹中虚冷,心腹痛,不思饮食,呕吐厥逆,补虚除风冷理仲当归汤方∶
甘草(三两) 当归(二两) 人参(一两) 白术(一两) 干姜(半两)
凡五物,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神良。
《子母秘录》治产后心腹痛方∶
当归 芎 夕药 干姜(各六分)
为散,空腹温酒服一方寸匕,日二。
《耆婆方》治人心腹痛,此即产后血瘀方∶
生姜(三斤)
以水小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当下血及恶水即愈。
卷第二十三
治产后腹满方第二十四
内容:《经心方》治产后腹满方∶
黑豆(一升)
水五升,煮取三升,澄清,酒五升合煎,取三升,分三服。
《子母秘录》治产后腹中秽汁不尽,腹满不减小豆汤方∶
小豆(三升)
以水一斗,煮熟,尽服其汁,立除。
卷第二十三
治产后胸胁痛方第二十五
内容:《经心方》治产后胸胁及腹壮热烦满方∶
羚羊角烧为末,以冷水服之。
《广济方》治产后心胸中烦闷,血气涩,肋下坊不能食方∶
生地黄汁(一升) 当归(一两,末) 清酒(五合) 生姜汁(五合)
上,和煎三四沸,去滓,温四五合服之,中间进少食。
卷第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