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方我们略为跟诸位说明一下。‘正觉’鉴别凡夫不觉。一般凡夫的的确确是醉生梦死,他不觉悟;纵然有一些觉悟的时候,他也是妄觉、也是邪觉。佛在经上常常给我们讲,六道的众生,从无始劫以来迷失了真性,这种迷失是愈迷愈深,很难回头。即使有一些学问家,乃至于宗教家,那是比较上晓得有一点觉性了,觉得‘不真’,是虚妄的,觉得‘不正’,这是邪的。所以正觉鉴别不觉、妄觉、邪觉;正等正觉,这是讲的二乘,鉴别二乘;因为二乘他有觉,就是声闻与缘觉,这两类的人,他们的聪明智慧比一般人高得很多,他闻法之后他就觉得三界没有安稳的所在,正是所谓‘三界火宅’,一心一意就求超越三界、求解脱生死轮回之苦,那么他非常的努力精进;将三界之内,见思烦恼断掉了,证得了偏真涅槃。诸位要记住这个偏真;他这个修学因为不能够真正的等观真俗二谛,所以落在偏空。因此他们的觉悟乃是一种偏觉,可是这个觉是正的,是正确的,它不圆满,它偏在一边,所以他不能够称为正等正觉,他只能够称为正觉而不能称为正等正觉。那么这是这个当中这一条;偏觉,他证的是偏空真理,未能等观真俗二谛。那么讲到菩萨,菩萨是正等正觉,他虽然能够等观真俗二谛,分证菩提,可是还没有到无上。所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正觉不是凡夫,正等不是二乘,无上也不是菩萨,所以这个称呼,就是如来极果上之称,极果之称。
那么,听经、闻经,这个‘经’就是弥陀经。你听到这一部经,你有缘份听到这一部经。‘名’是阿弥陀佛,你有这个缘份听到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最要紧的听了以后,你要深信,决定没有怀疑,真正的相信。信了之后要发愿、要愿求,发愿求生西方净土;深信净土法门,求愿往生。第三要真正修行。修行就是念佛;持名就是念佛。念佛,要像前面所讲的斋戒清净,一心不乱,常念阿弥陀佛,功夫熟了,自然就不退转。一生当中,必定能够圆满的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那么无上正等正觉,有因与果的差别,我们从这个四个阶段里头说信解行证,他在信位、在解位、在修行位,在这三个阶段的时候都叫做因地;如果在证后,那就是果地了。本经经文两次提到,称他名号,都是指的因地,为什么呢?它说了不退转。信位的时候,对于无上正等正觉,不会退转到不信;解位上也不会退转到信位;行位上也不会退转到解位。所以只有往前精进,而不会后退的。这统统都是因位上来说的。如果是在果位上,那有退转可言呢?那要说个不退转,那不叫做废话吗?所以给你讲的不退转,意思就是说在因位。那么在因位对我们来讲是坚定我们的信心,使我们明了这个法门,不要说是往生西方得三不退,现前我们真正发心三归,执持名号,可以说念念皆不退,这是多么殊胜的法门。
遇三宝,这个是讲住持三宝,你遇到了。遇到了三宝就有求福求慧的机会,这个机缘就有了。虽然‘求福求慧,虽亦有殊,’这是有不同,有人求福,有人求慧。大概一般人,大多数的人在三宝门中求福的人多,这是讲比较起来求福的人多,求慧的人数没有求福的多。但是这个地方要记住,‘必当存有三宝观念,’你才能够真正求得到。常言说得好,‘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没有求不到的。但是求,要有正确的理论依据,要有正确的方法修学,才会有求必应。如果你不懂理论,不懂方法,盲目的去祈求,是求不到的。这个地方教给你,有求必应的要领。就是你心理面一定要有三宝的观念。三宝的观念是什么呢?是净│清净、是正、是觉。觉是佛宝;正是法宝;净是僧宝。所以你自己的心,要觉、要正、要净;你要常存这个三宝。你存了这种三宝,前面不是跟你说了吗?诸天神将佑护你、保佑你;诸佛菩萨保佑你,你求福求慧都能够得到。所以说,‘仗此观念,’就是觉的观念,觉观觉念、正观正念,净观净念;‘薰入识田,’八识田中;‘种子’,就是三宝种子,觉、正、净的种子‘迟早现行,’这是有求必应的理论、道理。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了,‘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们才是深信不移;真是求什么得什么;求成佛都能成佛,何况其他的?‘况又有诸佛护念。’本经说的。‘故曰,皆得不退菩提,夫复何疑?’你还有什么疑惑呢?所以像这些地方,我们要不把这些道理,真正的把它透彻明白了,你怎么个求法?你又如何能够实施、做到,真正做到有求必应,到求不应的时候,你说这个佛菩萨妄语,你自己造的罪业更大。实实在在讲,是你自己没有把道理搞通啊!是你自己有障碍而不是说求不应啊!有求必应的原理是一切唯心造,所谓说是‘万法唯心,万法唯识。’这个是根本的原理。所以你要求,向那里求?不是向外求,是向你自己心地上求。因为一切唯心造,那一切唯心造,我心里想什么,就得什么了?那不是这个,因为你现在这个心,你能够想像的这个心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造不出来真实相;妄心所造的这是烦恼。所以你要求真心,真心是什么心呢?是觉心;真心就三宝嘛!真心是正心、真心是清净心。我们中国儒家确实也是了不起,儒家教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诚意就是觉心,就是佛宝;正心就是法宝与僧宝,就是正心与净心。可见得儒、佛的道,确实是相通的,佛门里面讲有求必应,儒家也是讲有求必定可以得到。正如同孔夫子在易经里面所说的,都是教给我门世出世间的圣人,都是教给我们从心地里面去求,修我们自己的觉心、正心、清净心,然后才能够随心所欲,有求必应了。
请看下面经文。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是故,就是前面所讲诸佛护念,不退佛果之故。世间之法,诸位想一想,还有什么能够超过的呢?所以释迦牟尼佛一而再,再而三的嘱咐我们,叫着舍利弗以及与会的这些大众,乃至于末法时期,像我们这一些众生在内。佛这一句话,我们要好好地记住‘皆当信受我语’,‘我’是释迦牟尼佛自称,他老人家在这一会所讲的每一句话,我们都应当要相信。在前面正宗分里面,一共有三大段落;第一个大段落是将西方世界的依报、正报,种种殊胜庄严给我们说出来。目的劝我们要相信。第二段里面,信了之后就应当要发愿,求生净土。第三个大段,教给我们往生的方法—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三大段的开示,皆当信受。‘信则谛信不疑。’这个谛是真正相信,决定没有疑惑,谛信不疑。‘受’,则是受持,决定不能把它忘掉。
大本经里面有几句话,是对于一个老同修说的,真正入门的人讲的,不是对初信的人讲的,这个说法有善巧,初学的人要有善巧方便,总得要尊重他,不能伤害他的自尊心。可是对于弘法之人,不可以不知道。‘不信佛语者,乃恶道中来,余殃未尽。’所以他不能相信。‘愚痴不信,未当解脱。’就是在这一生当中,他解脱的机缘没成熟,怎么晓得它不成熟呢?因为他不信佛语。信字很难很难!我自己学佛七年,就是第七年出家。我是四十二年开始学佛,方东美先生介绍的,将这个大乘佛法,介绍给我。四十八年我出家了,五十年我受戒。我受了戒之后,回到台中去看我的老师,李炳南长者。老师一见到我很欢喜,随着就告诉我,叫我要信佛。诸位想一想,念佛这么多年了,而且出家又受了戒了,不但出家受了戒,我是一出家就开始讲经,一出家就教佛学院,我在十普寺,三藏佛学院就兼了有课,一出家就教学,就从事于弘法,受戒回来之后,老师说,我今天再教你这个信,信佛。他就给我说明、解释,信佛不容易。不要认为出家受了戒,未必真正的信佛。所以佛在此地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劝勉我们,是有他的道理。那就是说谛信很难。诸位看这个地方,谛信相当相当地不容易。那么这个当年老师给我开示,也就是这个意思。真正信佛的人,一定是依教奉行,而且是百分之百,不折不扣的依教奉行,这个才叫做信佛,才叫信啊!才叫做受啊!这信受两个字不简单,所以我在这个地方,要劝勉诸位同修,‘此处应当深省,’深深地去反省,‘吾人诚信否?’吾人指我们自己啊!我们自己是不是真相信了?‘诚信’,就是此地讲的‘谛信’,经里面这种名词很多,‘谛信’,我们世俗这个文学里头,讲的诚信。‘诚信’里面没有怀疑;‘谛信’里头也是没有怀疑。问问我们自己是不是真正信了?真正要是信了,那就跟前面所讲的了,有十种殊胜功德利益,这个利益的深浅,利益的显著,就看你谛信功夫的浅深了,完全是讲的信心。‘一分的深信,就得一分的利益;十分的深信,就得十分的利益。’劝信流通,到这个地方就告一个段落了。
下面经文是劝愿流通。所以正宗分里面,分信愿行三大段;流通分里头也是三大段,彼此互相照应着,非常之密切。请看经文。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这个地方要注意,已经往生的、现在往生的、将来往生的,注意这些字样。这一段经文要把它看清楚。在前面经文是说的劝信,这一段劝我们发愿,愿生佛国,就是愿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已愿已生,这是讲已经发愿的人。发愿是自己的力量,接引是佛的力量,所以这个法门称之为二力感应,只要有发愿的,佛没有不接引的。所以说是从前已经发愿的,都已经往生了,这是讲过去前哲、求生净土的人,实在是不胜枚举,太多太多了。那么我们晓得的,像净土圣贤录里面所记载的;像往生传里面所记载的;那是我们晓得的。还有许多已经往生,我们不知道的更多更多。晓得有传记留下来的人数不多。今愿今生,这个今愿就是现今愿求往生的人,现在真正有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他有信愿再加上持名力行,他这个世间的缘份尽了,必定往生。这是讲今生佛一定来接引他。当愿当生,‘当’字讲是当来之世;这个经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的,这个当来就是把我们现在都包括在其中了;这个‘今’,是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那个时候当时的人,发愿往生的,也已经往生了。那么将来就是我们了;将来的人他要相信、谛信不疑,他要有切愿求生净土,必定像以往那一些往生的人一样,必定蒙佛接引,绝对不会落空的。这是说明西方导师阿弥陀佛,他无尽的悲愿,尽未来际,接引信愿持名往生之人。在这个地方前面讲过,闻、信、受、持,看看这一段,亦只持诵而已;然亦获大利,这一段希望大家要特别留意。闻,就是说闻经、或者是说闻佛的名号,就能够生净信,就能够领受、就能够持名;这个我们一般讲三资粮具足了。这只是诵持而己,已经获得这么大的殊胜之利益;这个利益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初心就是初发心的人,或是止于福报;这大家特别要注意的。我们晓得这个念佛同修,的确是占大多数。他的信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