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有四无无障碍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四有四无无障碍观- 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红卡:四有四无无障碍观
                  (2000年10月29日)

    我稍微介绍一下四有四无的内容。历来对什么是遍计所执性、什么是依
他起性一般人分不清楚,先不说是圆成实性我们一般人最不容易认识,对遍
计所执性跟依他起性一般也分不开。所以我们要学习大乘佛教,最主要的是
能够先把遍计所执性跟依他起性分开来。因为我们凡夫,异生,最主要是不
能够认识真如,不能认识什么是圆成实性,所以也就不能认识什么是依他起
性。常常把依他起性当作遍计所执性,又常常把遍计所执性就当作是依他起
性,于是乎造成很大的颠倒、错乱。这种颠倒错乱使自己在生死轮回里头愈
陷愈深,不能拔足。
    而真正佛教理论,就是从什么是遍计所执性,什么依他起性开始认识,
以至于真正能够证到圆成实性。我们这个红卡就是想法子辨清什么是有,什
么是无,什么是依他起性,什么是遍计所执性。这个问题也是两千多年来大
乘佛教难以真正弄清的问题。而慈氏学里头的经论,特别注意这个三所知能
相。所以在《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无著菩萨就把什么是三所知能相特别
深入地分析给我们,特别深入地分析出来,教导我们认识什么是三所知能相
。所以认识三所知能相就是能够觉悟、能够进到菩提萨垛氛围里头一个最重
要的标志。要不认识所知能相,也就是没法子进入到菩提萨垛的氛围里头来

    主要的觉悟就在于悟入三种所知能相。有这种觉悟,才能够谈到学习整
个的菩提萨垛的道理。什么是菩提萨垛呢?就是能够觉悟、觉醒三所知能相
。觉悟三所知能相首先你就是应该能辨清什么是遍计所执性,遍计所执性是
完全没有,是凡夫的无明所认识的世界;然后能够觉悟到这三所知能相里头
的依他起性,以至于圆成实性,这样子才能够走上真正觉悟之路。我们所以
能够踏上十地、六到彼岸这样觉悟的道路,主要就是觉悟到、觉醒到三所知
能相,主要是觉悟到什么是有、什么是无。
    因为我们一般人对于三所知能相里,什么是依他起性、什么是遍计所执
性都分不清楚,认为依他起性就是遍计所执性,遍计所执性就是依他起性。
所以首先我们应该辨清什么是有、什么是无,什么是遍计所执性完全没有的
东西,什么是依他起性依他而有、而不是依自而有的事物,首先应该辨别清
楚。另外,对于圆成实性的话,对我们凡愚来说也是非常难于觉悟的,难于
觉醒的。所以对三所知能相的觉悟是菩萨首要的任务。不了解什么是有、什
么是无,什么是真实的存在,那我们就没法子走上觉悟之路。我们要想法子
走上觉悟之路的话,首先就要对于什么是有、什么是无,有一个真正彻底的
认识。
    可惜,我们两千多年来,没有把这个问题,把这个什么是有、什么是无
的问题好好地认识清楚,一般对有和无的问题都分不清楚,什么是依他起性
,恐怕一般人都没有跟遍计所执性分开来。假设对依他起性就认为就是遍计
所执性的话,那是大错特错,没法子理解菩提萨垛的任务。菩提萨垛的任务
就是要认识三所知能相,你认识三所知能相才能真正走上菩提萨垛的道路。
首先你是能够证知到依他起性跟遍计所执性是完全不同的,依他起性是有,
遍计所执性是无,不能把依他起性的有跟遍计所执性的无混为一谈。所以首
先我们应该是要把三所知能相里头,这什么是有、什么是无要认识清楚,否
则你就没法走向觉悟之路。
    我们在学习之中,把它总结了一下,就是四种无障碍观,四种有和无的
分别,这就是我们手里的红卡。拿这第一种有无来说吧(只有相似相续,没
有常一不变),佛教最主要的问题,是自性和常的问题,所谓常一不变的问
题。我们凡愚的世界观,第一步都离不开什么是常,什么是有自性这问题。
第一个常的问题,就是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从第一刹那到第二刹那里头,并没
有一个常一不变的东西在延续,总是前刹那与后刹那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
变。
    这个没有常一不变,你也可以从世间法里头得到证实。你这世间法的生
住异灭,它也不是常一不变的,也是前刹那跟后刹那无论如何是相似,而不
是前后完全一样,是相续,而不是常一不变。假设前后完全一样的话,这个
事物就没有生灭问题。前刹那跟后刹那一定是有些区别的,一定是不完全相
同的,也不是常一不变的。因为它要是前刹那跟后刹那完全不变的话,这个
事物本身就是没有生灭的问题。事物有生灭的话,它就有一个存在的时限问
题,就是它前后只有相似相续。所以世间的法,无论它存在多长时间,它要
有一个寿命问题、存在问题的话,就是它从第一刹那到最后一刹那都是在变
化之中。如果它中间有哪一刹那不变的话,那就是停滞在不是无常、不是变
化的那种存在之中。任何事物,不论它存在寿命多长,假设从第一刹那到最
后刹那,它要有哪一刹那停滞不变,那以后都有不能消灭的、没有生灭问题
的那种常一不变的问题。它要从始到终一定有变化的话,那就是不管哪一个
时间,它决不能停住不变,也就是从始到终一定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之中。
所以在世间的常理来说,也没有什么东西它能够万岁万万岁的不变。只要它
有变化的话,从一开始就应该不停住地在变化,它要一开始能停住不变的话
,那它就没有寿命问题,没有不存在的问题。这是一般的世间也可以证明的
,无论它是钢铁的,或者是水泥呀,它都有使用的年限,到达某个时候,它
本身就完全变化了,不能不变。这是常识中的问题,任何事物都有寿命问题
。所以说它一定前后是相似的,一定是前头跟后头是有所不同的;同时,它
前后又是相续的。所以我们认为世间事物没有真正常一不变的,只有前刹那
跟后刹那相似而又相续,这是我们就着世间法来说的。
    四种无障碍观,最主要的是依靠佛教里头的第八识、阿赖耶识而安立的
。所说四有四无真正讲起来呢,离不开对于阿赖耶识的认识。所以世间的事
物,我们站在大乘佛教理论的立场上,只能用对阿赖耶识的认识来认识一切
事物,离开了阿赖耶识的认识,我们没法子真正认识世界的生灭的问题,没
法认识世界的有和无的问题。比如相似相续,就可以由种子生起现行,而现
行同时又能够熏成种子来看,就可以使事物相续。一个是熏习成种子,一个
是种子生起现行,才能明白世间的事物是怎样相似相续的,就可以明白什么
是无常。就是说你还是要根据前七识与阿赖耶识能熏、能生这两方面来认识
事物的相似相续,离开阿赖耶识和前七识的能生、能熏的话,就没有真正所
谓的无常的内容。讲真正无常的内容的话,必须既有能够熏习的问题,也必
须是有能生的问题。所以在第一种有无也就是无常的问题上,如果离开了阿
赖耶识也是没法子真正讲相似相续。
    这地方希望大家注意的,这阿赖耶识的种子跟现行的关系,就是说明这
事物的真正的变化。我们底下还是要继续讲阿赖耶识的作用。这阿赖耶识的
问题这么重要,是你没法子避免的,而世间又没法认识这种阿赖耶识的作用
。在第一种相似相续的问题,无常的问题,也必须从阿赖耶识与前七识的能
生、能熏来解释。所以世间的有无,必须根据阿赖耶识的作用来讲。
    这第二有无的话(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也是这样子,也正
是离不开阿赖耶识的作用。佛教大乘的道理,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没有自性
的问题,就是不依自而起,一定要依他而起这个道理。没有依他而起的问题
,也没法子真正讲阿赖耶识的作用。阿赖耶识嘛,它本身离不开能熏,它本
身是所熏,离不开能熏。它这种子本身就是一定要依靠能熏,才有种子,没
有能熏就没有种子,所以这个种子是离不开能熏。但是现行又是离不开种子
,一切现行都是种子所生起的。所以能熏、所熏、能生、所生,这个都是互
相依存的。所以大乘佛教的道理最主要的是无有自性,就是依他而起,不是
依自而起。
    说第二个有和无的话,就离不开阿赖耶识跟前七识互相依存的关系。没
有前七识,就没有能熏,没有阿赖耶识,就没有所熏,种子跟现行,谁也不
能离开谁。所以讲到能熏、所熏的话,能生、所生的话,都是互相依存的,
谁也不能独立存在。阿赖耶识说起来有这么大的作用,又是所熏又是能生,
但真正讲起来,它本身呢,也是没有自性的,不能独立存在的,阿赖耶识种
子还得靠前七识的现行熏习才成。(休息)
    (刚才)讲到第二种有和无了。这地方就是阿赖耶识跟前七识的现行的
关系,谁也不能离开谁,互相依存,都无自性,正是大乘佛教理论的中心。
是依他而起,而不是依自而起。第二种有无就是充分表示大乘无自性、不依
自而起的意思。
    第三,是“只有能分别识,没有所分别相”,只有能分别,而没有所分
别,这是大乘里头一个很重要的看法。什么事情,只有能分别识,没有所分
别相。后来咱们常常注意到能取所取,只有能了别识,没有遍计所执性的那
个根和境。只有能了别识,也就是只有能分别识,没有所分别的相,所分别
的相并不存在,全部只是能分别识。只有能分别识,只有能,而没有所,这
个也是大乘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则。无论什么事情,只有能、没有所,那么也
可以说是只有能了别识,没有所分别的境和根,只有能分别识,没有所分别
相。
    这只有能、没有所,这个看法呢,也就是跟根本没有所取、也根本没有
能取这种意思是相合的。有所分别相的话,常常就有所取和能取,没有所分
别相,那就是根本没有所取和能取。没有所取能取,那才是真正的能了别识
,也才是真正的了别、真正的分别。有所分别的相的话,那就是所分别的所
取和能取。所以认识到只有能分别,没有所分别,那就是首先是没有所取,
于是能取也不存在了,因为所取不存在,能取也自然不可能存在了。能取所
取就是人我和法我,都是所分别,都是所相,所以没有所取能取等于是说没
有所分别,只有能分别。只有能分别呢,就是根本没有所相的意思。
    这唯识,根本都是能分别,没有所分别,所分别相往往是就是遍计所执
相,遍计所执性根本是不存在的,所以所分别相根本是不存在的,而只有能
分别。这个在大乘佛教里头,这个能分别是有,所分别是无,这个思想也是
非常重要的。
    八识里头只有能分别识,没有所分别相,这也是一有一无,也是一个最
重要的理论。而我们更注意的是了别识的问题,只有能了别识,没有所辨别
的相,没有所辨别的根和境。这个在一有一无的第三种来说,只有能、无有
所,这种大乘的思想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后来讲八识跟心心所有法,都是
只讲能,而不是讲所,以至于进行到唯有无分别智。这个在大乘修习中,也
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什么?在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