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四逆汤治发黄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
甘草(炙一两) 干姜(炮一两半) 附子(一个作八片) 茵陈(二两)
上为粗末分作四帖水煎服
茵陈附子汤治服四逆汤身冷汗不止者
附子(二个各作八片) 干姜(炮二两半) 茵陈(一两半)
上为粗末水煎分作三服
按以上并少阴经药也
茵陈茱萸汤治服茵陈附子汤证未退及脉伏者
吴茱萸(一两) 当归(三分) 附子(二个作八片) 木通(一两) 干姜(炮) 茵陈(各一
两半)
上为粗末分作二服水煎
按此足少阴厥阴药也
卷四十五黄胆治法
吐下之剂
属性:三因苦参散治湿热内甚小便赤涩大便时秘食饮不妨服诸药不除因为久黄
苦参 黄连 瓜蒂 黄柏 大黄(各一分) 葶苈(半两)
上为末每服一大钱饮调下当吐利随时消息加减与之服
按此出太阳阳明例药也
卷四十五黄胆治法
调理之剂
属性:当归白术汤治酒疸发黄结饮癖在心胸间坚满骨肉沉重逆害饮食小便赤黄此因内虚饮食生
冷脾胃痰结所致其脉弦涩
白术 茯苓(各三两) 当归 黄芩 茵陈(各一两) 前胡 枳实(炒) 甘草(炙) 杏仁
(炒各二两) 半夏(一两半)
上 咀每服四五钱入姜煎
小建中汤
养荣汤治五疸脚弱心忪口淡耳鸣微寒发热气急小便白浊当作虚劳治之
方并见虚损门
卷四十五黄胆治法
消食之剂
属性:三因红丸子治谷疸发黄
方见霍乱门用生姜甘草汤下
宝鉴枣矾丸治食劳目黄身黄者
皂矾(不以多少沙锅内木炭烧通红赤用米醋内点之)
上为末枣肉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后用生姜汤下
取黄水法
瓜蒂散
瓜蒂(二钱) 母丁香(一钱) 黍米(四十九个) 赤小豆(半钱)
上为极细末每夜于鼻内 之取下黄水内服凉剂三因如神散治酒毒不散发黄久久浸渍流入
清气道中宜此内鼻中取黄水
苦瓠子(去皮) 苦葫芦子(去皮三七个) 黄黍米(三百粒) 安息香(二皂子大)
上为末以一字搐入鼻中滴出黄水一升忌勿吹吹或过多即以黍穣烧灰麝香末各少许吹鼻内
立止
卷四十六霍乱门
内经叙霍乱所因
属性:经曰岁土不及风乃大行(云云)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并
按此言土运不及木乃太过木乘土而为病宜详玩本文
卷四十六霍乱门
论霍乱脉证
属性:内经曰脉伏者霍乱
伤寒论曰病呕吐而利名曰霍乱或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或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皆是
霍
乱证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
保命集云伤寒霍乱转筋身热脉长阳明本病也脾胃受湿热中焦气滞或因冷冻饮料或伤冷水或感
湿气冷
热不调水火相干阴阳相搏上下相离荣卫不能相维故转筋挛痛经络乱行暴热吐泻中焦胃气所主
也
谨按伤寒传变为霍乱者殊少惟夏秋之间暄热人腠理疏感风湿 之气而生此证多有阴阳虚
实不同脉来浮洪者可治微而迟气少不语者为难治
卷四十六霍乱门
论霍乱分三因
属性:陈无择曰霍乱者心腹卒痛呕吐下利增寒壮热头痛眩晕先心痛则先吐先腹痛则先利心腹俱
痛吐
利并作甚则转筋入腹则毙霍乱恶证无越于斯盖阴阳反戾清浊相干阳气暴升阴气顿坠阴阳痞膈
上下奔逸治之惟宜温暖更详别三因以调之外因诸风则恶风有汗伤寒则恶寒无汗胃湿则重着伤
暑则热烦内因九气所致郁聚痰涎饮痞膈不通遂致满闷随其胜复必作吐利或诸饱食脍炙恣飧乳
酪冰脯寒浆旨酒胃既 胀脾脏停凝必内郁发遂成吐利当从不内外因也
按此具霍乱三因稍备但立方未能以尽其变学人自宜推格
卷四十六霍乱门
论霍乱转筋
属性:陈氏曰转筋者以阳明养宗筋属胃与大肠今暴吐下津液顿亡外感四气内积七情饮食甜腻攻
闭诸脉枯削于筋宗筋失养必致挛缩甚则卵缩舌卷为难治
按此言霍乱者多转筋大抵冷热不调阴阳相搏故筋挛痛甚者遍体转筋此实阴阳之气反戾风
寒乘之筋失气血所荣而为挛缩急痛也
卷四十六霍乱门
论干霍乱
属性:陈氏曰干霍乱者忽然心腹胀满绞刺疼痛虫毒烦冤欲吐不吐欲利不利状若神灵所附顷刻之
间便致闷绝亦涉三因或脏虚或肠胃素浓故吐利不行
按此谓人肠胃素浓形气实者故感四气则吐利不行而干挥霍撩乱也大抵热胜痰郁则闷乱湿
胜饮
郁则吐下形气虚者祸不旋踵严氏谓胃中诸食结而不消阴阳二气拥而反戾挥霍之间变成吐利然
饮
食致者亦有有余不足如饮食自倍外感湿 而干霍乱者宜吐之或下之过伤者宜消导之痰者劫之
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要在适事为故也
卷四十六霍乱门
论霍乱烦渴
属性:陈氏曰烦渴者以阴阳反戾清浊相干水与谷并小便秘涩既走津液肾必枯燥引水自救烦渴必
矣
按吐利必竭况肾水竭者乎与水者唯宜温暖热甚者天水辈以甘缓火也
卷四十六霍乱门
霍乱治例
属性:保命集云霍乱阳明证宜和中平胃建中辈或四君子汤脉浮自汗四君子加桂主之脉浮无汗四
君子
加麻黄 吐利转筋胁下痛脉弦者木克土也故痛甚平胃加木瓜五钱或建中加柴胡木瓜 吐利转
筋腹中痛体重脉沉而细者四君子加白芍良姜 吐利四肢拘急脉沉而迟此少阴霍乱四君子加姜
附浓朴 吐利四肢厥冷脉微缓属厥阴建中加归附 吐利头痛而身热热多欲饮水者五苓寒多不
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元戎云太阴证霍乱者理中加橘红名治中汤 若吐下心腹作痛手足逆冷理中
去白术加熟附名四顺汤若吐利后转筋者理中加火 石膏一两
霍乱治法
和中之剂
卷四十六四君子汤
平胃散
属性:建中汤并治证见前
方见虚损门
卷四十六四君子汤
治寒之剂
属性:机要浆水散治暴泄如水周身汗出尽冷脉弱不能语言甚者加吐
半夏(二钱) 附子 干生姜 炙甘草 桂(各半钱) 良姜(三分半)
上为末作一服浆水煎服之
姜附汤治霍乱转筋手足厥冷汗呕逆多
干姜(一两) 附子(一个生用)
通脉四逆汤治霍乱多寒身冷脉绝
吴茱萸(三两炒) 附子(炮一两) 桂心 通草 细辛 白芍 甘草(炙各半两) 当归(
三钱)
上 咀每服四钱水酒各半加生姜煎
理中汤治过食生冷遂成霍乱吐下胀满食不消心腹痛
方见寒门加橘皮名橘皮治中汤
严氏曰若脐上筑动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吐多者去术加生姜半夏利多者仍用术心悸者加茯
苓腹痛者加干姜腹满者去术加附子浓朴
卷四十六四君子汤
治湿之剂
属性:三因茯苓泽泻汤治霍乱吐利后烦渴饮水
五苓减猪苓加甘草
按此太阳例药也
卷四十六四君子汤
治暑之剂
属性:局方五苓散治霍乱头痛吐下烦渴
方见湿门
严氏水浸丹治伏暑伤冷冷热不调口干烦渴
黄丹(一两一分炒) 巴豆(二十五个去皮心)
上同研匀用黄蜡作汁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丸以水浸少顷别以新汲水吞下
按此劫剂也
加味香薷饮治伏暑吐利不止烦闷多渴
本方加槟榔 黄连
上 咀每服五钱水酒各半煎服
冷香饮子治伏暑吐利烦躁
草果仁(三两) 附子 橘红(各一两) 甘草(半两)
上 咀每服一两入姜煎水旋冷服
按以上并太阳例药也有寒热阴阳不同要在脉证相符而行也
卷四十六四君子汤
温经之剂
属性:三因木瓜汤治霍乱吐下举体转筋入腹则闷绝
干木瓜(一两) 吴茱萸(半两) 茴香 炙甘草(各二钱)
上 咀每服四大钱入姜三片苏叶十片煎
按此阳明例药也大抵转筋亦有所兼之证不同用者自宜推格
卷四十六四君子汤
坠痰温补之剂
属性:三因胃气丸治忧思过度脾气闭聚结痰饮留滞肠胃气郁于阴凝之于阳阴阳反戾吐利交作四
肢厥冷头目晕眩或复发热
硫黄(不以多少入猪脏内缚定头米泔酒童便各一碗煮干一半取出洗去秽晒干秤十两用)
半夏(洗去滑五两) 人参 白茯苓(各一两) 石膏
上为末生姜汁浸炊饼为丸每五十丸至百丸空心食前米汤下
卷四十六四君子汤
理气温中之剂
属性:三因七气汤治七气发郁致脏气刑克阴阳反戾变成吐利交作寒热眩晕痞满咽塞
半夏(五钱) 浓朴 桂心(各三钱) 茯苓 白芍 紫苏 橘皮(各二钱) 人参(一钱)
上 咀每服四五钱入姜枣煎
诃子散治心脾冷痛霍乱吐利如神
诃子 甘草(炙) 浓朴(制) 干姜 草果 陈皮 良姜 茯苓 神曲(炒) 曲(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入盐些小水煎服
按以上并足阳明经药也
卷四十六四君子汤
消食之剂
属性:三因红丸子治脾胃虚冷冻饮料食失节宿食留饮聚癖肠胃或因食不调冲冒寒湿忽作霍乱吐利并
作心腹绞痛
蓬术 三棱(各二两同用米醋炙一伏时) 胡椒(一两) 青皮(三两炒) 阿魏(一分)
上为末化阿魏入陈米粉为丸如梧子大朱砂为衣每服百丸至二百丸不拘时生姜甘草汤下
杂方
严氏洗法治霍乱转筋
蓼一把去两头水三升煮二升放温熏洗
渍法治霍乱转筋入腹
盐多用煎汤于槽中暖渍之
三因吐法治干霍乱蛊毒宿食不消积冷心腹烦满鬼气极咸盐汤三升热饮一升刺口令吐宿食
便
尽不吐更服吐讫复饮三吐乃止此法大胜诸治俗人以为田舍浅近鄙而不用守死而已凡有此证即
先用之元戎云吐定用理中汤
灸法治霍乱已死腹中有暖气者 盐内脐中灸二七壮
卷四十七厥门
内经论厥证所因
属性:论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人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
气溢下
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于中由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厥也阴
气衰于下则为热厥由醉饱入房内亡精气中虚热入肾气日衰阳盛阴虚故手足为之热也阴气盛于
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腹满则下气重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
一日乃知人也名曰尸厥
按本论叙六经厥状与六经厥逆甚详宜玩本文大抵六经之厥阳证至为 仆为颠疾为妄见阴
证至
为胀大小便不利或呕或心痛之类皆素多痰气因虚所乘之为病也惟有轻重之殊尔如成无己注
伤
寒论云厥者手足冷也四逆者四肢不温也邪在三阳则手足必热传到三阴则手足厥冷厥者逆也而
有阴阳之殊热极而成厥逆者阳极似阴也寒极而成厥逆者独阴无阳也
卷四十七厥门
论卒厥脉法
属性:脉经曰脉至如喘名曰气厥气厥者不知与人言
金匮方论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唇口青身冷即死如身和汗
自出为入腑即愈此为卒厥
按腑者为传道出内之所其气通故入腑即愈也
卷四十七厥门
论诸厥证寒热不同
属性:陈无择曰经论粗分六经殊不出寒热二证所因欲求备治当历明之寒厥则因多欲而夺其精故
致阳
衰阴盛热厥则因醉饱入房精虚则热入故致阴虚阳盛考其厥因多以不胜乘其所胜气不得行遂致
厥逆如肾移寒于脾则水乘于土水既不行乃成寒厥如心移热于肾则火乘于水火既不行乃成热厥
六
经皆然可次第论也尸厥亦然正由脏气相刑或与外邪相忤则气遏不行闭于经络诸脉匿伏昏不知
人唯当随其脏气而通之寒则热热则寒闭则通经中以数醉为热厥之因学人不可拘此盖伤寒温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