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6-全生指迷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66-全生指迷方- 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书名:全生指迷方
作者:王贶  
朝代:宋  
年份:公元960…1279年  


原序
属性:余昔任左史,遇疾濒死,考城王贶子亨,为察众工之用药而余以生,因以其所着《全 
生方》一编遗予,藏之未暇读也。继掌外制,一日得异疾,谋诸医未决,子亨笑曰∶毋恐, 
此我书所有也,视某章,病当某药。如方,信宿而疾良已,于是奇之。归居淮南,去王城国 
偶有病,只讯于书。谪三巴,迁百粤,去医益远,又 本以归余。余以为之表其端曰∶此 
直而邃,曲而通,部居彪列,而脉络潜流,形色昭彰,而对治要妙。知方者读之,智思横 
不知者,犹可按图而愈疾。真卫生之奇宝,济物之良术也。至理不烦,至语不费。余非 
者,而于此乎取之。子亨当官不苟,遇世变,尝慨然再请,出疆万里。其论著此书,用 
世利物,不特此矣。 
x吴敏 序x 


自序
属性:德弥大者,常存乎好生之心;志弥广者,每切于立言为教。在上世则有伊芳尹,逮后汉乃 
见张机;祖述神农之经,发明黄帝之道。虽然术至通神之妙,在乎知虑以为先;药至起生之 
功,必因精而能后效。天无弃物,非人莫知所能;人有常心,非道莫知所适。凝神自悟,触 
理皆分,故能赞益天机,悉体阴阳之变,深穷造化,博极生死之源,候色验形,自契一时之 
理,刳肠剖臆,难传后代之精。至于汤液除 ,砭石起死,必当研穷性味,斟酌浅深。治理 
在于君臣,协攻资乎佐使。方书之行,其来尚矣。有人犹不能刻意研求,专心致志,撄邪抱 
病,则束手无能,制疗处方,则委身纰缪,余窃悲之。于是采古人之绪余,分病证之门类, 
别其疑似,定其指归,阴阳既明,虚实可考。若能按图求治,足以解惑指迷,虽未起死回生 
庶几扶危拯困,故号曰“全生指迷”,以崇大伦之道焉。 
x考城王贶子亨序x 

卷一
脉论
属性: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是以有五脏六腑,四肢十二经,三百六十五穴, 
以象五运六气,四时十二月周天之度。阴阳变化,与天地同流。乖其气,逆其理,则阴阳交 
错,腑脏偏毗,脉行迟速,荣卫失度,百病从生。非脉无以探赜索隐。所谓脉者,乃天真之 
元气,有生之精神。精神去干,脉理乃绝。故上古圣人,体性鉴形,剖别脏腑,详辨经络, 
会通内外,各着其情,气穴所发,各有 名。善诊脉者,静意视义,观其变于冥冥之中,以 
神合神,悠然独悟,口弗能言。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分部。视喘息,听音声,而知病所 
生。所谓阴阳者,至者为阳,谓随呼而出也;去者为阴,谓随吸而入也。动者为阳,鼓击躁 
急也;静者为阴,来去沉沉默默也。数者为阳,谓一呼一吸六至也;迟者为阴,谓往来不满 
三至也。于三部九候之内,察其脉形,有独异者,谓独大独小,独疾独迟,独不应四时者, 
乃受病之所也。 

卷一
辨五脏六腑部位脉法
属性:左手寸口脉,浮取之属小肠为腑,沉取之属心为脏,其经则手太阳、少阴。左手关上 
脉,浮取之属胆为腑,沉取之属肝为脏,其经则足少阳、厥阴。左手尺中脉,浮取之属膀胱 
为腑,沉取之属肾为脏,其经则足太阳、少阴。右手寸口脉,浮取之属大肠为腑,沉取之属 
肺为脏,其经则手太阴、阳明。右手关上脉,浮取之属胃为腑,沉取之属脾为脏,其经则足 
太阴、阳明。右手尺中脉,浮取之属三焦为腑,沉取之属心包络,又属右肾,其经则手少阳、 
厥阴。 

卷一
辨人迎三部趺阳九候五脏六腑脉法
属性:论曰∶诊脉之法,其要有三∶一曰人迎,在结喉两傍,取之应指而动,此部法天也。二 
曰三部,谓寸关尺也。于腕上侧有骨稍高,曰高骨。先以中指按骨,谓之关,前指为寸部, 
后指为尺部。尺寸以分阴阳,阳降阴升,通度由关以出入,故谓之关,此部法人。三曰趺阳 
在足面系鞋之所,按之应指而动者是也,此部法地。三者皆气之出入要会,所以能决吉凶 
生。凡三处大小迟速相应齐等,则为无病之人。故曰∶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 
满五十,未知生死,以三者为决死生之要也。故人迎一盛病在太阳,谓阳极也。四盛以上 
隔阳,谓无阴以收也。寸口一盛病在少阴,二盛病在太阴,三盛病在厥阴,厥有尽也。四 
以上为关阴,谓无阳以系也。隔阳者,气上而不能下,则吐逆;关阴则闭塞,大小便不通 
皆死不治。九候者,谓三部之位,一位有三候。浮取之属阳,沉取之属阴,中得之为胃气 
故无胃气则死。五脏之脉,轻手于皮肤得之者肺也,至肌得之者心也,至肉得之者脾也, 
筋得之者肝也,至骨得之者肾也。五者轻重皆应,是谓五脏之气全也。又有推而外之在经 
推而内之在血脉。凡诊平人之脉,当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脉络调 
可以见有余不足之脉。一呼行三寸,一吸行三寸,呼吸行六寸而脉四至,呼吸之间又一 
此盛脉得天全者也。若过十息,脉应五十动,又须与气相应。往来缓急,得中润泽,如 
流行源源者,此寿脉无疾也。若不满五十动一止,此一脏之气绝,四岁死,三十动一止 
死,二十动以下一止,期以岁月死。若与形气不相应,往来短促枯燥无首尾,此不寿之 
多病。凡诊病脉,则不拘昼夜,审脉所以察其由,则寒热虚实见矣。凡脉病患不病者死 
病脉不病者生。 

卷一
诊诸病证脉法
属性:论曰∶脉变于内,病形于外,相参以察其理。气热脉满,是谓重实。脉实以坚,谓之益 
甚。上下相失,不可数者死,谓至数也。脉口热而尺反缓,皮肤外证也,滑则从,涩则逆。 
寸口肤热而尺肤寒,是经气有余,络气不足也。尺肤热脉满,寸口肤寒脉涩,是经气不足, 
络气有余也。脉寸虚尺虚,是谓重虚,重虚者死。寸虚者,病情无常,神不守也。尺虚者, 
行走 然,脉滑则生,涩则死。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谓之形满,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脉缓则生,急则死。下痢白沫,脉沉则生,浮则死。下痢脓血,脉 
悬绝则死,滑则生。浮涩之脉,身有热者死。癫疾之脉,博大而滑,久久自已,脉小坚急, 
死不治。病患口甘而渴,此数食甘美而多肥,五气之溢也,谓之脾瘅病。人口苦,此因数谋 
虑不决,胆虚气上溢,是谓胆瘅。凡消瘅之脉实大,病久可治。病患身热如炭,颈膺如格, 
人迎躁盛,喘息气逆,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死不治,谓气口与人迎不相应也。心脉满大,痫 
螈筋变。肝脉小急,痫痉筋挛。肝脉骛暴,有所惊骇。无故而喑,脉不至,不治自已,谓气 
暴厥也,气复则已。肾脉小急,肝脉小急,皆为瘕。肝脉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并虚为 
死,并小弦为惊。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肺沉博为肺疝。太阳急为瘕,膀胱气 
也。太阴急为脾疝。少阴急为痫厥,心病也。少阳急为惊,胆病也。脾脉沉鼓为肠癖,由饱 
食而筋脉横解,肠癖为痔。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急,皆为偏枯。年不满二十者, 
三岁死。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心肝脉小沉涩,为肠癖。心脉至如喘,名曰暴厥,不知 
与人言。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肺脉有余,病皮痹,闭不通而生瘾疹,不足, 
病肺痹寒湿。脾脉有余,病肉痹,寒中,阴隔塞也。肝脉有余,病筋痹,胁满不利;不足, 
病肝痹。肾脉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凡阴病见阳脉者生,谓病患四肢厥,恶 
寒多汗,脉得洪大数实也。阳病见阴脉者死,谓病患身热狂躁谵言,欲饮水,脉得沉细微迟 
也。 

卷一
辨脉形及变化所主病证法
属性:浮脉之状,在皮肤轻手得之,重按则似有若无。王于秋,主肺,主风,主虚乏短气。秋 
得之为顺,春得之为贼邪,冬得之为虚邪,夏得之为实邪,又为微邪,其病不治自愈。纯浮 
为感风,浮弦为虚劳,浮紧为风寒,浮芤为衄血,浮滑为风痰,浮洪为风气壅滞,浮微为气 
不足,浮缓为风虚,四肢不随,浮涩为伤肺咯血、嗽血,浮迟为伤惫,浮弱为虚损,浮濡为 
气血俱不足。又看见于何部位,以脏腑经络推之,余皆仿此消息。 
沉脉之状,取于肌肉之下得之。主脏病,沉滞伏匿。在寸为心肺郁伏,悲忧不乐。在关 
为肝脾不利,中满善噫 胀。湿胜则肿满溏泄,食不化,支膈, 胁满,善恐。在尺则为石 
水,腹肿硬,以指弹之壳壳然有声,小便涩。沉紧为肠间积寒痛,沉涩结为五气积聚成形, 
沉数或疾为骨蒸,沉滑为肾消、骨枯、善渴、小便数。纯沉为肿重,足膝不利,不得履地, 
得之于阴湿之气。沉而微,五脏气衰,骨痿不能起。 
迟脉之状,往来极迟,一息三至。为阴盛阳虚之候,若手足厥不回者死。五脏气短,不 
能朝于气口,肺肾俱衰也。《太素脉诀》作肺肾俱绝。陈无择《三因方》云∶迟者应动极缓 
与人迎相应,则湿寒凝滞,与气口相应,则虚冷沉积,为寒为痛。迟而涩为症瘕咽酸。 
数脉之状,往来急数,一息六至。为阳盛阴微之候。寸脉见之为热,为躁,为烦。左关 
为目赤头痛烦满,右关为口臭胃烦呕逆。尺中见为小便黄赤,大便闭涩。与人迎相应为热, 
与气口相应或为疮。 
洪脉之状,大而隐指。若大而散漫,是谓气衰。大而浮,风客于卫,咳出青黄脓如弹丸 
大,若不出则伤肺。下利得脉大,利益甚。霍乱得之吉。又其脉主夏,属心。 
虚脉之状,浮大无力,迟而且柔,又如蜘蛛丝。此阳气衰少,阴气独居,为多汗亡阳, 
形气萧索,其人不寿。 
散脉之状,浮而无力,至数不齐,涣漫不收,更甚于虚,或来多去少,按之如无。此气 
血俱虚,根本脱离之候。左寸软散,为阳虚不敛。右寸见之,为气耗汗出。肝脉软散,色泽 
者,当病溢饮。脾脉得之,色不泽,当病足 肿。尺脉见散,为精气衰耗。又产妇得之生, 
孕妇得之死。 
芤脉之状,如浮而大,于指面之下,其形中断,又如流水不相续,或如泻漆之形,断而 
倒收,又似弦而软。(《太素脉诀》云∶芤脉之状,中空弦散。)主吐血,呕血,衄血,男子 
失精,妇人胞漏,半产,血崩。又曰,其状弦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弦芤相搏,此名为 
革,金刑木而伤肝也。芤而滑,呕吐,甚则亡血。芤而数,阳陷阴中,血妄行。芤而急,风 
冷 
濡脉之状,极软弱,如以指按水中绵,如有如无。(《太素脉诀》云∶诸部脉形,按之极 
小。)为阴阳俱不足,湿冷雾露之气所伤。为病,头重如以湿热之物裹首;大筋软短,小筋 
弛长,为痿弱骨不能立;又为亡津液,精神不收;(《十便良方》云∶精神干急或偏枯,血脉 
痹 
微脉之状,极微,或似有似无。为气血不足,为虚惫,亡血,亡汗,小便数或白浊。若 
微数为阴虚,客阳内热,谷气少也。若在尺部,肾脂枯,髓不满骨。若在左关则肝虚血不足 
目视 ,筋缓弱。若在右关则虚滑泄注,谷不化,肠鸣及浆粥不入胃。若在右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