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 第5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个小时,我跟他三年,我佛法的基础是在他老人家会下奠定的。他教我看佛经,看什么经?教我看《释迦谱》、《释迦方志》。告诉我,你学佛,释迦牟尼佛是什么样的人,你要认识清楚。这个方法也是三、四十年之后才明了,对老师感激之心年年增长,感恩!他教给我的真是从根本学。

  因为你看看多少这些出家人,学了哪个宗派就有门户之见,就互相排斥。他老人家教给我从释迦牟尼佛学起,宗派成见自然就消除,为什么?所有宗派都是释迦牟尼佛传的,所以我们对一切宗派就用平等的看法,就不会说这个宗派比那个宗派强,没有这个念头。知道什么?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大乘经上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全是平等的。《金刚经》上说得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开这么多法门?是因为众生根性不一样,没有其他的原因。所以佛他能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他不是用一个方法教一切众生的,让每个人学得都很欢喜,学得都很快乐,放下万缘,妄尽就还源!不一定用这方法,所以心量自然就拓开。与《还源观》底下第三段相应,第三段里面给我们讲三种周遍,第三个周遍就是“含容空有”,含容空有,空是虚空,有是万有,这就是大乘教里头常常讲的两句话,每个同修我想都很熟悉,“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包太虚是含空,量周沙界是容有。你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心量?你跟释迦牟尼佛学就有这么大的心量,你跟祖师学这个心量就很难发,我学禅,我跟禅宗祖师学,禅高,其他各宗都不如我,你看看妄想分别执着就生起来,妄想分别执着要尽你才能还得了源。一面学一面放不了妄想分别执着,那是永远还不了源。我这个心量比较大一点,还能包括世界上所有宗教,得力于章嘉大师的指导,这个关系很大!他一开头教我看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从这个地方入手,从这里入门下手。真的,把佛法从根源上学起。

  方东美先生特别介绍的是《华严经》,他自己非常欢喜这部经,告诉我《华严》是佛经哲学概论,内容是包括全部的佛学,所有宗派那些理论、指导原则都在《华严经》上。两个老师指导的言语不一样,方式不一样,但是目标方向相同,所以我学佛可以说是没走冤枉路。但是自己的烦恼习气太重,没有办法顿舍,老师教我,这是李老师教我,慢慢放下,年年放下、月月放下、天天放下,教我这个方法。那个顿悟的,那是像大楼,他一步就跨上去,那是要本事,没有本事摔下来就粉身碎骨,那叫顿超。渐修好比爬楼梯,慢慢上去,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上去,我们没有那个本事,我们就选择爬楼梯。所以功夫不是别的,功夫就是舍,功夫就是放下,你放下一分你就能看破一分,看破一分它又能帮助你放下一分。所以渐修就是这两个方法,放下帮助看破,看破帮助放下,相辅相成,从初发心到如来地,这个方法妙!

  这里面还有个关键非常重要,那就是亲近善知识,这个太重要了。谁是善知识?佛是善知识,菩萨是善知识。佛菩萨我们找不到,经典是佛,经典是菩萨,所谓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才真正能帮助你看破放下。经教帮助你看破,你能看破,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自然你就会放下。到显著放下的时候,会有个现象出现,在顺境,我们讲境,就是我们的物质环境,你很欢喜是顺境,善缘,缘是人事环境,你的周边都是好人,都是你喜欢的人,在这种境界里面没有贪恋,你把贪恋放下,你对待环境,你对待人事,全是智慧不是感情。如果感情那是烦恼,生烦恼,智慧!如果反过来,周边环境是逆缘,你不喜欢的,你很讨厌的,你不愿意在那个环境里面居住的,这是逆境。周边的人呢?周边的人都不是好人,恶缘,都是来找你麻烦的。在这种环境里面你能够不生瞋恚,我们中国人讲不怨天不尤人,还是用真智慧跟人事相处,不怨天不尤人,知道这是自己的业障,消业障!如果有怨恨那你就是增长业障,如果有报复那就更麻烦,那就造罪业。所以,在逆境、恶缘不生瞋恚。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你都在里面修清净心、修平等心,把自己的境界、灵性天天向上提升,这就对了。所以说是不管在什么境界里头,你每天都是烦恼轻、智慧长,你这多自在,这叫真正修行。在这种环境里面,让我们真正体会到孔夫子说的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意思太深。你天天在学习,顺境在学习,逆境也在学习,善恶缘你统统在学习,你是喜悦就得到。大乘教里面讲的菩萨,这真的是菩萨,学而时习之是菩萨,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他的心永远是平静的,你想惹他生气,不容易,他不会;你想讨他欢喜,他也不容易,他心平静的。可是在现象,可能是你惹他欢喜,他笑笑,你跟他生气,他也愁眉苦脸,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是假的要有这个反应?这个反应是让你感觉得你收到效果,是来安慰你的。否则的话,你看那个人是木头,你看看喜怒哀乐,他不是个木头人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叫得大自在。我们用这个来解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用这个来解释大乘教里面讲的菩萨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

  我们再看下面引《大集经》里面一段话说,“大集经十五”,这个十五是第十五卷,十五卷里面有这么一段话,“譬如阎浮提一切众生身及余外色,如是等色,海中皆有印像,以是故,为大海印”。这是比喻,开头讲的是比喻。阎浮提一切众生,阎浮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地球,我们这个地球上一切众生身及余外色,就是地球上所有一切有情的,我们现在的话讲动物,植物、山河大地,这些色相都在海水里面印现。这要记住,我们要想到海水是平静的,没有波浪,海水很干净,没有染污,没有波浪,像一面镜子一样。这是讲大的讲整个地球,我们不好懂,因为海里头大风大浪。我们把它缩小,把它缩小一个湖,小湖,这个湖水澄清没有染污,湖面没有波浪,我们划一个小船,一叶扁舟划到湖中心,你看四面周围风景在水里面的倒影,这叫海印。用这个比喻意思很深,海水里头有没有影像?没有,海水哪有影像!可是海水照见外面的时候有影像,海水里面影像是假的不是真的。告诉你,没有照的时候不能说没有,照的时候不能说有,说明这个影像非有非无,这就是真实相。比喻只能比喻个仿佛,不能比喻到恰到好处,任何比喻都没有方法比到恰到好处。所以有智慧的人,佛在经上常说,因比喻而悟入实相,你从这里一下觉悟,这个比喻的教学就得到真的受用。所以一个小湖如是,这整个地球上,确实海比陆地大,水比陆地多,所以佛常常用海印,海里面产生这些印像,所以叫海印。

  在《大宝积经》里面,后面讲“宝积经二十五”,有这么一段话,“如大海,一切众流悉入其中,一切诸法入法印中,亦复如是,故名海印”。这个比喻也很好,这是第二个意思,前面是比喻海水澄清它能照见,这个比喻是陆地上所有的江河,这些水统统都流入大海,海是所谓广纳百川,陆地上所有的这些水统统都流入海中。比喻什么?比喻一切诸法,万事万法就像江河里面那些流水一样,统统流到法印当中。法印就是法性,法是法性,印是印证,自性能够印证一切诸法。诸法是什么?诸法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为什么?相有性无、事有理无。这在弥勒菩萨对话里面讲得太清楚,这个物质现象跟精神现象怎么来的?是从念头发生的,极其微细的波动。这个念头是波动,念头的波比什么样的波都微细,我们今天讲光波、讲电磁波,比念波那就粗得多!光波、电磁波,我们今天用仪器能够观察到它,可是我们心里面这念头的波,你没办法,仪器侦测不到。什么东西能把它侦测到?甚深禅定。大乘经里面佛常讲,八地菩萨的定功能感受到一念不觉,在大乘教常讲的根本无明,根本无明怎么起来的,怎么发生的,他能够觉察到。

  根本无明上面有两个字叫“无始”无明,这两个字怎么讲法?我们初学佛的时候,这是搞错了,我们在打妄想,以为这个无明大概很远很远,没有开头,我找不到源头的,大概太久太久了。我们都这种想法,其实错了,完全想错了。“无始”是什么?就是很简单,就这个字面,没有开始。没有开始当然也就没有终了,这才是一念的真相。弥勒菩萨所讲的这一念的速度,为什么讲它没有开始,你还没有意识到,它就没有了。所以无始无明就是不生不灭,没有生灭!自性是不生不灭的,非生因之所生,无始无明也是不生不灭,但是它有生灭的相,虽有生灭的相,它也不是生因之所生。可是它第二个相续,虽不是跟前面是一个,它与前面有关系,有相似的关系,它不是真的关系。这是佛观察到宇宙的真相,宇宙起源的真相,一真法界怎么起来的,怎么有的,诸佛的实报庄严土,菩萨们的四圣法界,凡夫的六道轮回从哪来的,给你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你要是这个真相搞清楚之后,无量无边的刹土,《金刚经》上总的说一句话把它做个总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跟虚妄就摆平,哪有高下!所以诸佛如来应化在十法界当中,他没有起心动念,人家高明就在这一点。我们在境缘当中会起心动念,会起分别执着,这是自生烦恼,本来没有这回事情的。十法界、六道、三途,是你自己变现出来的,与别人毫不相关,自作自受,冤枉!你一下放下,放下的时候常寂光现前,所有一切现象皆是虚妄,你完全明白。《金刚经》末后还有一首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完全明了了,你就入佛境界,你就成佛。所以,法性印定一切万法,就是印定了诸法实相,这个印当肯定讲。我们中国自古以来以印为真实,你的一个文件政府上面盖了印,这就是大家承认,佛就取这个比喻。我们世间真的是有印,佛法印是假的,没这个印,佛法的印是什么?佛法的印是法性,跟法性完全相应。法性里面的智慧照了诸法,照见明了诸法,诸法的真相,这叫法印。所以这也是海印三昧的意思。

  《探玄记》里面,这是贤首国师的,贤首国师对《华严经》有一部注解叫《探玄记》,清凉大师叫《疏钞》,《探玄记》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说,“海印者,从喻为名”,是比喻,把大海比喻作法性。“如修罗四兵列在空中,于大海中印现其像”,这是比喻阿修罗,阿修罗在空中他列下四兵,就是军队,像我们现在世间讲,现在的军队有空军、有海军、有陆军,说他有四种不同的兵种,在空中布阵,海里面海水澄净,把它照得清清楚楚,印现其像,取这个比喻。“菩萨定心犹如大海”,菩萨的心是定的,定就是三昧,三昧就是定。这个定心有功夫浅深不相同,我们世间六道凡夫里头有定心,什么定?四禅八定,得四禅定的人他生四禅天,他不在我们欲界。这就是《易经》里面所讲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到哪一个阶段,他就一定入同阶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