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仁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前言
往生兜率天亲闻弥勒说法,已是千年来中国佛教弥勒信仰者的归依处,也因「西方净土」法门的兴盛,「兜率天宫」已被中国佛教徒们错误的认知为「兜率净土」,始自唐朝二大净土之说已相互抗衡千余年了。不仅如此,「弥勒内院」或「兜率内院」这个名词在现今佛教内也时有耳闻的,更是一般弥勒信仰者所向往的往生之处,但弥勒系列的经典中是否真的提到所谓的「内院」呢?有内院似乎应该就有外院,补处菩萨弥勒现在所居住的兜率天宫,真的有内、外院之分吗?本文首先讨论弥勒经中所述的兜率天有几处宫殿?弥勒菩萨化生于那一个宫殿?兜率天中何处可闻弥勒说法、面见弥勒?藉此以窥探兜率天宫真的有「内院」吗?其次,追寻中国佛教中「内院」之说的起源与演变过程,以厘清中国佛教千年来对「内院」之说的错误认知。
一、弥勒经典中对兜率天宫的叙述
《弥勒下生经》与《弥勒大成佛经》都只是谈及弥勒菩萨由兜率天下生人间成佛的盛况,只有《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以下简称《上生经》)谈到兜率天中的种种景象,故以下将以该部《上生经》为主,探讨兜率天宫与弥勒说法的情形。《上生经》中仅有二处描述天宫的胜妙景象,首先是兜率天的诸天子听到补处菩萨将往生至此,则发愿供养,如经云:「弥勒菩萨……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尔时,兜率陀天上,有五百万(《大正藏》校勘注:宋、元、明及旧宋本无「万」字)亿天子,一一天子皆修甚深檀波罗蜜,为供养一生补处菩萨故,以天福力造作宫殿。……诸天子……诸宝冠化作五百万亿宝宫,一一宝宫有七重垣,……一一宝出五百亿光明,……光明中出五百亿莲华……七宝行树……一一树叶有五百亿宝色,……有阎浮檀金光……出诸天宝女……。」诸天子为了供养弥勒菩萨而发愿,并由他们的宝冠中化现出宝宫、七重垣、莲花、行树、天女……等等殊胜的天宫景像。而且还有转*,「一一宝女住立树下,执百亿宝,无数璎珞,出妙音乐,时乐音中,演说不退转地,*之行」,由宝女所弹的音乐中演说不退转的法义。此外,五百亿龙王围绕着垣墙,「一一龙王雨五百亿七宝行树,庄严垣上,自然有风吹动此树,树相振触,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这个由天子们所化成的「五百万亿宝宫」不仅胜妙庄严,又有「五百亿」龙王围绕在外面的垣墙,宝女、乐器、树木均能演说「不退转」的法与「诸波罗蜜」等解脱法,因此这些宝宫堪称为净妙的「修行之宫」,随处均能闻佛法,并非只是享乐而已。
此外,还有一处宫殿,该宫殿是由宫中的一位大神名牢度跋提所造的,该大神遍礼十方佛后,并「发弘誓愿:若我福德应为弥勒菩萨造善法堂,令我额上自然出珠。既发愿已,额上自然出五百亿宝珠,琉璃玻梨一切众色,无不具足,如紫绀摩尼,表里映彻」。该大神的弘誓,愿造「善法堂」供养弥勒,而其额上自然出五百亿的摩尼宝珠,这宝珠「回旋空中,化为四十九重微妙宝宫;一一栏楯,万亿梵摩尼宝,所共合成;诸栏楯间,自然化生九亿天子、五百亿天女」,这些天女执乐器、起歌舞、咏出十善、四弘誓愿,令诸天听闻者,皆能发无上道心的佛法。此外,这摩尼宝宫中还有「七宝大师子座,高四由旬,阎浮檀金,无量众宝,以为庄严,座四角头,生四莲华,一一莲华,百宝所成……宝铃……宝帐……宝女……宝柱……百千楼阁……百千天女……乐音中演说苦空无我诸波罗蜜,如是天宫有百亿万无量宝色……」'注1' 。如此灿烂辉煌的摩尼宝所成的善法堂,供养弥勒菩萨说法之用,又有七宝、百宝莲花所成的师子座,这些都是宫中的大神牢度跋提的福德所供养的。
综合以上经文所述,有两处宫殿:一是诸天子以「天福力」所造的五百万亿宝宫,应该是供给弥勒与其随众居住之用;另一则是跋提大神以「福德力」所造的四十九重宝宫的善法堂,供作说法之用的讲堂,此外经文中别无其它的宝宫或内院。然而,弥勒菩萨由阎浮提往生时,上生至兜率天的何处呢?据该经云:「弥勒……结加趺坐,如入灭定,身紫金色,光明艳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陀天,其身舍利……时兜率陀天,七宝台内,摩尼殿上,师子床座,忽然化生,于莲华上,结加趺坐。」'注2'此处并未详明弥勒化生于那一个宫殿,至于此段所云的「摩尼殿上」,似乎应该指跋提大神所造的「摩尼宝所共合成」的法堂宝宫。而「七宝台内,师子床座」应该也是指摩尼宝宫中的「七宝大师子座」上,因为诸天子所造的宝宫并未有摩尼殿、七宝师子座等。故笔者认为弥勒化生于兜率天时,是降生在大神所造的「善法堂」中的「七宝师子座」上,并非诸天子所造的宝宫中。
另外一个问题,往生到兜率天就能听闻弥勒说法吗?还是得在特定的宫殿中才能闻法与觐见弥勒呢?《上生经》提到弥勒化生于师子座上之后,随即弥勒眉间放出白毫相光与八万四千光明云,时「与诸天子,各坐花座,昼夜六时,常说不退转地,*之行,经一时中,成就五百亿天子,令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处兜率陀天,昼夜恒说此法,度诸天子。」'注3'此处所言乃是弥勒化生之后,随即于师子座上,不分昼夜的为天子们说法,也就是弥勒身处于「善法堂」中说法。又闻法的诸天子则是「各坐花座」,经文中并未明白交代这些成就的「五百亿天子」是身处于何宫殿闻法,但依常理判断,一个补处菩萨的说法应该不会为时、空、言语所限制,当弥勒说法时,供养五百亿宝宫的诸天子,在兜率天的任何一角落应该都有可能闻到法义,不一定要挤进「善法堂」中,何况兜率天宫中的宝树、天女自然演出不退转法义,表示天宫中到处可闻佛法。故据经文的叙述,笔者认为只要往生到兜率天,成为兜率天子即可闻弥勒说法,应该不会有「闻法场地」的限制才对!
经文也确实地叙述了只要往生于彼,不分场所随即可闻法:「佛灭度后,我诸弟子,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花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如是等人应当至心,……发弘誓愿,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申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莲华上结加趺坐,百千天子作天伎乐……今此天主名曰弥勒,汝当归依,应声即礼,礼已,谛观眉间白毫相光,即得超越九十亿劫生死之罪,是时菩萨随其宿缘,为说妙法,令其坚固,不退转于无上道心。」'注4'此已明白的道出只要「修六事法」--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花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往生于彼天的莲花上,并礼拜菩萨,弥勒菩萨随即依其根基为其「个人」说法直到「不退转」,也就是「个别指导」之意了。这种「随即宿缘」而说法,在兜率天应该没有空间、时间的限制,似乎不像一般所传言的「生弥勒内院,才能闻法」。
《上生经》中有否提到面见弥勒之事呢?经文继续前面「随其宿缘而说法」之后,又云:「如是等众生,若净诸业,行六事法,必定无疑,当得生于兜率天上值遇弥勒,亦随弥勒下阎浮提,第一闻法,于未来世,值遇贤劫一切诸佛……。」'注5'「值遇」是遭逢、遇见之意,也即是面见之意了。'注6'这就是行六事法者可「值遇」--面见弥勒。此外,经文又提到,佛灭度后,比丘等四众弟子与天龙鬼神等诸大众,「若有得闻弥勒菩萨摩诃萨名者,闻已欢喜恭敬礼拜,此人命终如弹指顷,即得往生,如前无异」。此处的「如前无异」也应该是与前面「行六事法」的往生一样的「值遇」弥勒,只要欢喜、恭敬、礼拜仍然可得弥勒个别指导与面见慈尊。不仅如此,还有「未来世中诸众生等,闻是菩萨大悲名称,造立形像、香花、衣服、缯盖、幢幡礼拜、系念,此人命欲终时,弥勒菩萨放眉间白毫大人相光,与诸天子雨曼陀罗花来迎此人,此人须臾即得往生,值遇弥勒头面礼敬,未举头顷,便得闻法,即于无上道得不退转」。'注7'这里只要称菩萨名、供养、系念,就能逢弥勒来迎接,而且能面见弥勒、闻法。
从以上三处经文的提示,首先,行六事法者可「值遇」弥勒;其次,只要欢喜恭敬礼拜,亦「如前无异」的见弥勒;再者,供养诸香花等与称名系念,仍然可「值遇」弥勒且闻法。不论有深度的修持「六事法」,或者简单的「欢喜恭敬礼拜」都可见菩萨与闻法。这几处经文都未提到「于何宫殿见佛」,仅提「往生兜率天」。当然,弥勒菩萨应该于「善法堂」中的师子座上说法,然而经文如此的提到「往生兜率天,于莲华上结加趺坐」、「未举头顷,便得闻法」等等,未明确规范「闻法地点」,应该就是到了兜率天就很容易面见弥勒与闻法,并未限制在特定之处才得闻法。这些似乎是慈氏菩萨慈悲的开放法门,不论深度的修行或随喜的恭敬,都可「值遇弥勒」。不仅如此,经文还有更宽广的说法:「若有敬礼弥勒者,除却百亿劫生死之罪,设不生天,未来世中龙花菩提树下,亦得值遇。」意谓此生未能往生兜率,只要「敬礼」弥勒,未来仍然有机会在龙华三会中值遇。总之,不论该经是否有原文或翻译上的问题,'注8'依据现存的《上生经》的说法,值遇弥勒菩萨并非难事,只要恭敬礼拜,又发愿往生兜率似乎就可如愿了,闻法也无限制在所谓的「内院」之内。该经在叙述宝宫时并未提及所谓的「内院」或「外院」,这「内院」之说恐怕是中国的弥勒信仰者,依据中国建筑物内院、外厅等的思惟模式所创造出来的。至于中国佛教的「弥勒内院」之说如何的传出来的呢?这就是本文下一节的重点了。
二、弥勒内院之说的起源与演变
依现存文献的记载,中国佛教的弥勒信仰者在玄奘之前,都仅提到「愿生兜率」或「亲见弥勒」。梁代的《名僧传抄》与《比丘尼传》中有一些在南朝期间「愿生兜率」的例子,也都只是「生兜率见弥勒」的说法而已。'注9'《续高僧传》中也在释法上(北周,四九五-五八○)的传文提到于弥勒山顶造弥勒堂,又四事供养百五十僧,希望「愿若终后,觐睹慈尊」,并「顶礼慈氏如来」。'注10'隋朝初期的释昙衍(五○三-五八一)也是「诵念弥勒佛」而「声气俱尽」地往生。'注11'始自东晋的道安时代至隋朝,「愿生兜率」的例子都未提到「内院」之词。然最早有类似「内院」之说的例子出现在《续高僧传》(道宣撰于唐初六四五)玄奘(六○二-六六四)的传文中,传文提到玄奘「愿生覩史多天见弥勒佛」,他临终前,「默念弥勒,令傍人称,曰弥勒如来应正等觉,愿与含识速奉慈颜,南谟弥勒如来所居『内众』,愿舍命已,必生其中」,更在临终前弟子问:「『和上定生弥勒前?』答曰:『决定得生。』言已气绝。」'注12'另一相似的记载于〈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