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率内院疑点之探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兜率内院疑点之探讨+-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冥详撰,于六六五年)中:「教傍人诵云,南谟弥勒如来应正等觉,取与含识,速奉慈颜,南谟弥勒如来所居『内众』,取舍命已,必生其中。」'注13'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彦悰撰于垂拱四年,公元六八八)也提到「内众」之词,卷十当玄奘与众辞别云:「共诸有情同生覩史多天,弥勒内眷属中,奉事慈尊。」又提:「南谟弥勒如来所居『内众』,愿舍命已,必生其中。」,另又对法师的赞叹云:「由善业力今见生覩史多天慈氏内众。」'注14'从以上三份从唐太宗六四五年、经唐高宗的六六五、至武则天六八八年,历经四十多年的传记中,有关玄奘的传文都提到「弥勒内众」或「慈氏内众」。又玄奘圆寂于六六四年,六六五年道宣撰的僧传中就有「内众」之说,表示该说法已在玄奘的生年已存在了,依现存文献的线索追踪,该说法非常可能创始于玄奘法师,因为与玄奘非常接近的弟子窥基,就有更进一步的说法。

  窥基(六三二-六八二)的传文收于《宋高僧传》,传文中提及他仍有愿生兜率之志,如文述:「基生常勇进,造弥勒像,对其像日诵菩萨戒一遍,愿生兜率求其志也,乃发通身光瑞,烂然可观。」另又躬游五台山登太行,梦见一童子「持纸二轴及笔投之」,又「及旦,……寻视之数轴发光者,探之得《弥勒上生经》,乃忆前梦必慈氏令我造疏,通畅厥理耳,遂援毫次,笔锋有舍利二七粒而陨」。'注15'从此段传文中得知窥基有愿生兜率之志并曾撰《弥勒上生经疏》,而这部经疏应该是现存的《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二卷,该赞述及兜率天宫中的大臣牢度跋提造法堂之事,解云:「赞曰明外果中,次下第二明大神为造法堂,『慈氏内院』也,以堂为主名造法堂,据实而言,具造内院,……普凭威力遍礼十方,欲解广大,发弘誓愿,虽知凡圣,同感内院,方成菩萨。」另在疏文中也多处提到「欲显内院种种庄严」、「明五大神于外内宫种种严饰」、「五麤因行,感内外院」,'注16'窥基的注疏已明白的道出「内、外院」之说了。不仅如此,其疏亦出现「三品」说,他把往生兜率「六事法」的修行归类为「上品」,并云:「若具修六或能修五,上上品生;若修三四上中品生,若修一二上下品生。」又将「欢喜恭敬礼拜」而「即得往生,与前无异」分类为「中品」。对「闻菩萨大悲名字」而「?#092;心忏悔,是诸恶业,速得清净」分类为「下品」(详细见前注'注4'、'注7')。'注17'很明显的,窥基借用《观无量寿经》三品说的方式,将《上生经》中未详细分类的往生法分成上、中、下三品,而有三品的创意说,难怪也会有中国文化思惟模式的「内、外院」的创举了。

  与玄奘同时代的吉藏(五四九-六二三)曾撰《弥勒经游意》,并未提到「内众」或「内院」的说法。'注18'据现存的文献,其它同时代的僧众也不曾有「内院」的说法。另一份挂名窥基撰的《西方要决释疑通规》列举十四点比较兜率天宫与西方净土优劣,其中第七点提到:「二处居内外者,兜率天宫,慧业若多,即生内处,亲侍弥勒,慧少福多,即生外处,不见慈尊。」'注19'此处更进一步的以福、慧来区分内外处,慧业多者……生内处,福多于慧者……生外处。但笔者怀疑该份资料出自窥基之手的可能性,因为在窥基的僧传中在在地表示「愿生兜率」的决心(见前注'注15'),又亲近过玄奘,受其兜率之志的影响应该深厚,似乎不会有生西方弥陀净土之想,又该《通规》中一再的强调「西方」更殊胜于「兜率」,这与窥基修学的背景与趣向有所违背。该通规的前言已道出其专念弥陀的意图了,云:「劝归净土,作斯业者,专念弥陀,一切善根,回生彼国,弥陀本愿,誓度裟婆,上尽现生一形,下至临终十念,俱能决定,皆得往生。」'注20'另在第三点中提到:「若生净土,托彼胜缘,藉佛加威,方得不退,是故要生彼国。」第十一点中更有偏爱西方的说词:「今劝专心念佛,誓往西方,大命将终,诸佛来应,既生净国,永绝三途,苦事不经,无劳请救也。」不仅如此,还有对《上生经》的批评:「劝生兜率,唯有《上生经》文,不至殷懃,粗令作业;劝生净土,经论极多,大圣殷懃,专?#092;使往。」'注21'该作者认为《弥勒上生经》是「粗令作业」,粗糙的经文内容,未明白地教导往生的方法。当然,比起《观无量寿经》九品往生的次第分明,《弥勒上生经》是稍嫌粗糙些。诸如此类对兜率天的贬斥在这部《通规》中处处可见,这可能是出自对弥勒信仰坚定的窥基之笔吗?

  经录中对于窥基的撰述亦无完整的记载,一份日本僧平祚所记的《法相宗章疏》(九一六年撰)中,载:「《西方要决》一卷(基述)」,将此通规列入窥基的撰着。'注22'但另一份藏俊撰的《注进法相宗章疏》(一一七六年撰)中所列的「《西方要决》一卷」并未署名作者。'注23'在这两份日本僧所收集的法相宗的章疏中,对于此《通规》就有不同的记载,可见它的作者应该早就已模糊的了,但至迟应该在九一六年《法相宗章疏》收集之前已有是窥基之作的说法了。故笔者怀疑该《通规》是出现在第七世纪中,两个净土法门争论到最高峰的时期。因为道绰(五六二-六四五)撰有《安乐集》极力宏扬西方之殊胜与贬斥兜率,云:「虽生兜率,位是退处」,又「但与诸天,生乐为缘,顺于五欲,不资圣道」……等等。'注24'另迦才(六二○-六八○)的《净土论》(约撰于六五○年)也是大弘西方法门而贬斥兜率为「秽、染、退、自力」……等等。'注25'还有一份怀感撰《释净土群疑论》仍有对西方净土与兜率宫二处优劣的讨论,并有内外院的说词:「兜率天宫有内外院,内即亲近补处,永无退转;外即耽兹五欲,不免轮回。……内院难生,多居外院,还造十恶,退没三涂……。」'注26'怀感的年代不详,只知是善导(六一三-六八一)之徒,该《群疑论》的序文:「有怀恽法师,恽与感师,并为导公神足。」'注27'故怀感约是六五○-七○○年时期的人,该《群疑论》的撰述也应该在窥基撰的《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之后,因此才会有明确的「内、外院」说。故窥基、善导、迦才都是同时代的人,当窥基倡导兜率法门时,善导、迦才、怀感与净土宗的有心人士却极力地弘扬弥陀净土法门,才会有破斥兜率天宫优劣的文章出现,此乃唐朝二净土争论之战,继之,于宋、元、明代也有类似争辩的文章出现。

  另一份唐朝僧祥撰着的《法华传记》记载一些僧众往生兜率内院之事,其中载有天台国清寺智顗(五三一-五九七)的兜率信仰的事迹,传云:「释智顗……后于石城寺弥勒像,发愿而终属灭后,灌顶梦,师在兜率内院矣。」'注28'奇怪的是唐?道宣的《续高僧传》(约撰于六四五年)却云智顗往生西方,传文云:「往石城寺扫洒,于彼佛前命终,施床东壁,面向西方,称阿弥陀佛,波若观音。」又言:「吾诸师友,从观音势至皆来迎我。」'注29'另在《续高僧传》载有智顗之徒智晞(五五六-六二七)的传文,文中提到:「吾见梦,报在兜率,宫殿青色,居天西北,见智者大师,左右有诸天人,皆坐宝座,唯一座独空,吾问所以,答云:『灌顶却后六年,当来升此说法。』」'注30'单是智顗的传说就有二个说法,据最早的传记,智顗是「愿生西方」,但百年后的传记又云是「梦报在兜率内院」,这反应出智顗圆寂后的百年,即是第七世纪中旬,可能是「兜率信仰」弘扬的高峰期,此种由于时代信仰的潮流而对祖师们添加附会的传说,似乎在中国佛教的文化中非新鲜事了。

  法华传记》亦载有妙莲因诵《法华经》而往生「兜率内院」。'注31'还有扬州严恭亦奉持《法华经》,邻人梦严恭生「净天」,问净天何处,答曰:「兜率内院无杂秽故。」'注32'该传记中载有多人「生兜率内院」之事,该传撰作年代不详,但在梓州姚待的传文中曾提到:「开元四年(七一六)。」'注33'故该传记应该在七一六年之后,而窥基圆寂于六八二年,也难怪开元年之后的传记,「兜率内院」已明白的陈述着。继之,宋?永明延寿《万善同归集》(九○四-九七五年间述)就更清楚的提及「弥勒内院」了;'注34'明?袾宏《往生集》(一五八四辑)亦提到「兜率内院」。'注35'总之,从唐初玄奘所云的「弥勒内众」之后,窥基在弥勒《上生经疏》内明白的谈及「兜率内院」之后,唐、宋、元、明乃至现今,「兜率内院」、「弥勒内院」已几乎取代了「兜率天宫」的最早说词了。

结论

  中国佛教千年来对弥勒菩萨的信仰一直持续到现在,「兜率内院」或「弥勒内院」仍然是弥勒信仰者的向往处,在弥勒系列的经典中仅言「兜术天」、「兜率天」或「覩史多天」,未有所谓的「内院」或「外院」之说。然到了唐朝的玄奘对覩史多天有特别的偏好,圆寂前希望得生为「弥勒的内众」亲闻弥勒菩萨说法,其高徒窥基更进一步提出「慈氏内院」与「内外院」之说。尔后,在第七世纪中「西方净土」与「兜率天宫」,在中国佛教中形成二大往生信仰的主流而相互抗衡。中唐之后,西方净土抬头,《往生集》之类的文集不断的出现,「兜率内院」似乎就成了秽、染、难的往生处。然现今佛教界仍有人对「弥勒内院」颇为热衷,但此热忱似乎蒙蔽了对经典中「兜率天宫」的真正认知,而难以了解中国历代祖师们善巧方便的解说,这或许是中国佛教中信仰的另一特色吧! 



【注释】


'注1' 有关兜率天宫的胜妙情形,请参考《大正藏》第十四册,第四一八-四一九页。
'注2' 同 '注1' ,第四一九页下。
'注3' 同 '注1' ,第四二○页上。
'注4' 同 '注3' 。
'注5' 此处的「行六事法」,详细请参考笔者拙作〈禅观法门对南朝佛教的影响〉(刊于《正观》第二十二期),另于经文《大正藏》第十四册,第四二○页上。
'注6' 《中文大辞典》(台北:文化大学,一九九三年)第一册,第一○六○页。
'注7' 《大正藏》第十五册,第四二○页中。
'注8' 事实上,该部经典存有不少的疑点,不仅弥勒、阿逸多的出席于会中的立场不明确,往生条件的宽松也不一致,不知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原来梵文本上就有出入,现已无从考察了,详情见笔者拙作〈禅观法门对南朝佛教的影响〉中对该部经的讨论。
'注9' 有关往生兜率的修行方式与例子,详情请见笔者拙作〈禅观法门对南朝佛教的影响〉。
'注10' 《大正藏》第五十册,第四八五页下。
'注11' 同 '注10' ,第四八七页中。
'注12' 同 '注10' ,第四五八页上、中。
'注13' 同 '注10' ,第二一九页下。另该行状的撰作年代在状末载:「明德二年八月日,感得了此记冥详撰。」于文中提及玄奘于贞观十九年(六四五)回到长安,又云「于今二十载」,应该是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