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第11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轉凡夫而為菩薩,由菩薩而成佛。所以迷之即失,悟之即得。
庚七   明修正觀
『大慧!是故欲得如來隨入身者,當遠離陰、界、入心,因緣所作方便,生住滅
妄想虛偽,唯心直進。觀察無始虛偽過妄想習氣因,三有;思惟無所有,佛地無生,
到自覺拢ぁW孕淖栽冢綗o開發行,如隨眾色摩尼,隨入眾生微細之心,而以化身
隨心量度,諸地漸次,相續建立。是故大慧!自悉檀善,應當修學』。
欲轉迷之失成悟之得,須修正觀,故以此結勸也,隨入身者,隨須證入於如來

身,或曰入法身,亦曰入法界,八十華嚴所謂入法界品是也。佛告大慧言:欲得佛
身者,應了知五陰、十八界、十二入、從心所起因緣生滅之法,於諸法上遠離分別
妄想習氣。簡言之,即於依他起性上遠離遍計執也。是故龍樹菩薩中論曰:『因緣
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以緣生無性故,當體即空;即
空之假,一切唯心,故當安住諸法唯心觀中,直趨佛果。觀察三有之苦皆無始來虛
偽過患習氣為因之所集起,故知三界唯心。復思惟世出世間最究竟上上之佛法,亦
唯自心所現,實無所緣相分可得,所謂理智一如,唯一真如,此無相中亦無生滅,
此即到佛果智自證實相境界,故知一切唯心。於是無所依傍,得大自在,無功用行
,撸еT佛剎;以八地菩薩得色自在故,現身、現土、自他、一多、圓融無礙。如如
意寶珠,於空明中現諸色像,無有定形;菩薩亦復如是,隨眾生差別之心量,現差
別身,說差別法,漸昇諸地至大果位。此大乘自行之悉檀善法,即一切法唯心觀門
,簡別於凡外及二乘;結勸大慧兼諸大眾,當善修學。


戊二   藏識境界門
己一   問答識境
庚一   總問答
辛一   大慧問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所說心意意識、五法、自性、相,一切諸佛
菩薩所行,自心見等所緣境界不和合,顯示一切說成真實相,一切佛語心。為楞伽國
摩羅耶山海中住處諸大菩薩,說如來所歎海浪藏識境界法身』。
雖曰藏識境界,其實通說諸識緣起。此經所睿磺蟹鹫Z心品,正指此段文義;
唐譯亦曰諸佛教心,本經所示四種法門,皆薈於此。八識之義,茲再略明。心、集
起義,指第八識,集諸種子起現行故。恆審思量曰意,指第七末那識,能為第六意
識之根。意識、指依第七為根之第六識;識字統括前六。六識依第七為根得名意;
第七恆審第八為我,正名為意。識者、明了種種境界而分別之。第六識雖廣能了別

,亦有間斷。前五必依塵境始能發識,如眼根必有色塵境界相對而始生眼識,餘四
根亦復如是,若無塵境當前,識不能生,故多間斷。五法、三自性前已明;相、即
人無我相、法無我相之相。大慧復請佛說此四法門,了達唯心,離自心邪見及所緣
境界,亦不見能離之心及所離之相,乃至能見所見之佛亦不可得,則證一切法離言
說自性真如實相。乃至諸佛言教之心,亦皆唯心所現方便。請佛為說如過去佛為此
海中山上城內諸大菩薩演說所讚嘆之藏識海中轉識浪之境界。此為凡夫、二乘所不
能知,唯佛與大菩薩方能了達,故為法身境界。法身者,一切法離言平等真如性也
。法身無相亦無不相,以無相故即真如性,以無不相故即藏識海浪。
辛二   如來答
壬一   長行
癸一   明轉識緣起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言:『四因緣故眼識轉,何等為四?謂自心現攝受不覺,

無始虛偽過色習氣,計著識性自性,欲見種種色相。大慧!是名四種因緣。水流處,
藏識轉識浪生。大慧!如眼識,一切諸根、微塵、毛孔俱生,隨次境界生,亦復如是
。譬如明鏡現眾色像;大慧!猶如猛風吹大海水。外境界風飄蕩心海,識浪不斷;因
所作相異不異。合業生相,深入計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識身轉。大慧!即彼
五識身俱,因差別分段相知,當知是意識因。彼身轉,彼不作是念:我展轉相因。自
心現,妄想計著轉,而彼各各壞相俱轉,分別境界,分段差別,謂彼轉』。
眼識轉有四緣因,先舉眼言,例諸轉識。四緣者:一、因不覺自心所現境界而
攝取故,並非由於不覺而現,蓋由不覺是自心現而妄取故。二、因依所現粗劣有漏
境,眼識有無始來虛妄取著於色塵習氣故。三、眼識自性法爾取著了別於色故。四
、眼識法爾樂見種種色故。以此四因緣故,有眼識轉,餘識亦然。六識各有此等習
氣在藏識中,藏識海乃成大瀑流;轉識亦時取所緣境,熏習生長,如浪不斷。解深
密經所謂『一切種子成瀑流』;楞嚴所謂『習氣成瀑流』是也。轉識緣境,以眼識

為例:或諸根、塵、毛孔頓時俱見,或山河等次第而見;藏識起諸轉識亦然,或各
識次第起,或諸識俱時轉。譬之明鏡照像,同時頓見;又如猛風吹海,次第方起。
藏識海瀑現諸識塵,同時、次第,亦復如是。故心海為境界風吹,飄蕩識浪,相續
不斷。心海為因,七轉識為所作之相如浪,心海、識浪不一不異;因之所作相故非
異,然浪息海存故非一。業所招異熟報體,即八識,又曰異熟識,起信論名業繫苦
相,此業生相業力所縳著也。由報得之報身發識,如人身祗發人之識,不能了知色
等諸法皆無自性唯心所現,五識乃轉起矣。身、聚也,即五識心王心所之聚也。轉
,轉變、轉起、轉現義。五識身俱者,言五識起有意識同起也。第六意識能了諸差
別故,有獨頭意識起。第六功用最大,一分同前五之現量,即照了色塵至樱鼔m;緣
畢、繼起一種分別,此為獨頭意識,亦即前分別事識之一分,此所謂差別分段相知 
也。所以意識通現、比、非三量,獨頭現量、在未證真如菩薩之禪定皆是。彼前六      
識身轉者,第六每依前五轉,前五常依第六轉也。然彼並不念同時與餘識展轉為因

,但各緣自境俱時而轉耳。壞相、言相壞無差別。總之、藏識恆有一末那識俱轉,
意識則在熟眠位及死位等時不轉。有時八、七、六同轉,如在定時前五皆不起等。
然散心位有時同前五中之一或二或三或四或五俱轉,然雖相轉而又各了自境,各不
相到。華嚴經問明品,亦明此義。
癸二  顯藏識深細
子一  正顯深細
『如修行者入禪三昧,微細習氣轉而不覺知,而作是念:識滅、然後入禪正受。
實不識滅而入正受,以習氣種子不滅故不滅,以境界轉、攝受不具故滅。大慧!如是
微細藏識究竟邊際,除諸如來及住地菩薩,諸聲聞、緣覺、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
之力,一切不能測量決了』。
此明除大菩薩之外,皆溨切扌姓撸兴亩U、四空有心定,及無想與滅盡定等
。第六識視其溕疃鼫纾坏谄呒鞍①囈猿址N不滅。拢粶缍ㄈ灸┠请m不起,

而淨末那仍起,所以邪見邪定計身心斷滅者,妄也。禪、空等定仍有微細六識,無
想滅受想定仍有七八二識也。然不但七八不滅,六及前五習氣種子仍舊含藏,出定
之後,遇緣又能現行;但因前六未取境界,暫能伏在。攝受不具,即不取境界也。
古人云:『莫謂無心便是佛,無心猶隔一重關』,正顯其計心斷為滅妄見之非也。
下明藏識行相微細,非佛及登地菩薩不能了,諸二乘及外道凡夫所得之定慧,皆不
能測知也。
子二  修證了知
『餘地相智慧,巧便分別,決斷句義,最勝無邊善根成熟,離自心現妄想虛偽,
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見自心妄想流注。無量剎土諸佛灌頂,得自在力神通三昧,
諸善知識佛子眷屬;彼心意意識自心所現自性境界虛妄之想。生死有海,業愛無知,
如是等因悉已超度。是故大慧!諸修行者,應當親近最勝知識』!
餘地相智慧,承前除諸如來及住地菩薩句,此指住地菩薩。如實了達諸法大修

行者,以智慧善巧方便力,了諸地相,依最勝處修諸善根,離自心之妄想,宴處山
林,漸經諸位,由資糧而加行、而修習;而圓滿,能見種現流注生滅;遍入諸佛大
集會中,蒙佛為之灌頂,菩薩為其眷屬,知心識等唯心境界。以了知故,無明愛業
諸有悉空,超生死海,故復結勸學者當親近諸菩薩如實修行大善知識,不可與二乘
、外道為伍。蓋惟此類之大善知識,方能曉了藏識海浪之境,得其開示可悟入修證
也。
壬二  重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冥壑,
無有斷絕時;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青赤種種色,珂
、乳及石蜜,淡味、眾華果,日月與光明,非異非不異;海水起波浪,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譬如海水變,種種波浪轉。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謂彼藏識處,種
種諸識轉。謂以彼意識,思惟諸相義。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譬如海波浪,是則
 
無差別;諸識心如是,異亦不可得。心名採集業,意名廣採集,諸識識所識,現等境
說五』。
首四句喻,次藏識四句以法合。藏識、梵語阿賴耶識,有能藏、所藏、我愛執
藏三義。藏迹麥Y深,故喻如海。能藏者,言能含藏一切色法、心法之習氣種子,遇
緣起現,現熏成種。所藏者,言此識隨前六所造善惡業,能引其在三界受報,為業
力之所攝藏故。復次、前七起現行時,為前七之所攝藏故;如海起浪,海攝於浪也
。我愛執藏者,言識之見分,為見、癡、愛、慢四煩惱相應之第七識執以為我,為
彼我執所攝藏也。三藏義有寬狹,我愛執藏到二乘極果或菩薩八地皆斷,故成唯識
論曰:『阿羅漢位捨』,即捨此我愛執藏也。但能、所二藏義仍在,隨業所藏報體
,等覺尚有,必至達佛地時,異熟乃空,業所攝藏義及能藏有漏種義皆捨。但能藏
無垢清淨種及為淨現行前七所攝藏,永無捨時。無漏種自無始來即與有漏種同在能
藏,故能所藏通於凡、拢手脸踩肼},漸斷有漏種,新起無漏種,乃至證入佛位

,相續湛然,即如來藏──即淨第八──盡未來際無有斷絕,所以說為常住。拢
諸位,皆以無始無明業力,報現根身器界,凡夫盡屬流轉,菩薩亦由悲願,更為末
那無明風、六塵境界風所動,生前五及第六轉識之浪,忽滅又起,跳躍時生。前五
識浪為一定境界風所動,所謂各緣各塵;第六不必定境,有時獨起影境而緣;第七
識浪不斷,因所緣之第八不斷,但第八隨業感諸報,七亦隨之而轉。以上詳詮法合
。青赤種種色至日月與光明一偈,言在此識浪上有種種所緣境界,如諸色,珂之聲
、色,乳、蜜、淡之味,花之香、味,果之香、味、樱热A與後果之法,日月光
明之色,皆眼、耳、鼻、舌、身、意各各所緣。然能緣六識之心,與所緣六塵之境
,非異非不異;如海水之波浪,以離水無波、離波無水故非異,以海浪宛然有差別
相,故非不異。海水起波浪至心俱和合生者,喻七識浪與藏識海同時轉。譬如海水
變、種種波浪轉者,言海浪之兩不相離。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二句,重出。謂
彼藏識處、種種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