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第19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心中,故更進一步以夢喻明其無體性,重以華喻示其無生處。人於醒時,記憶上有
此夢相,而了無實體可得。一切顛倒,迷時似有,及至於覺,猶如昨夢。空華非於
虛空中有出生之處,及至目愈華滅,亦無滅處。雖說永斷無明,不可說言於真如心
中有斷除無明之處,以無明於真如心中無住處故。法喻至明。
『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真如心中本無生滅,一切眾生迷而不知,妄見生滅,故名輪轉生死。
庚二  別說覺相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
故無,本性無故。

以下別說覺相。即接續前意,謂眾生不知,妄有輪轉生死。一切如來發心時修
於圓覺,即有覺照之智,知此身心、世界、生死、苦樂,當下皆空,猶如空華之無
生滅,故無輪轉生死,亦無受輪轉生死之身心。此明覺心初起,即了生死,故為頓
教大乘。然所謂了生死等者,非由功力造作始無,以其本來即無,亦如空華全體皆
是虛空,非待滅華而後見空,故云非作故無,本性無故。明圓明覺性,本無一切虛
妄也。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
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知覺、指前節知是空華之覺。此覺之相,猶如虛空;虛空本無眾華,淨覺本無
妄念,此即離一切相無差別義。知虛空者,指了知覺相如空之心,仍是相名分別,
仍是妄念,故云即空華相。知既不可,無知可耶?無知即非知覺自相,故亦不可說
無知覺性。然則如何措心?須知說有說無,皆墮一邊,是對待的,即非覺性;必須

有無俱遣,相對心無從安立,乃為隨順淨覺,故云是則名為淨覺隨順。淨覺,即總
說中之圓照清淨覺相。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
圓滿遍十方故。
何以有無俱遣耶?應觀淨覺相如虛空,虛空義取普遍而無障礙;體常不動,用
則如來藏中具足一切功德而無起滅之相。如此圓融虛明,一真絕待,非復思想語言
所能到,故無知見。如法界性者,一切法界皆真如性,而此覺性即稱法界而為性,
故究竟圓滿,普遍十方。 
己三  結答
『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
邪見』!
此結答文殊之問,文義自明。正說所示,皆以平等真如法性,即圓覺性為所觀

之境,故本章為示平等境。
丁二  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此敘世尊說偈以頌長行之義,以下各章均同。頌有多種,今係重頌,與長行義
同而文略,不事詳說。
『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從於本因地,皆以智慧覺。了達於無明,知彼如空
華,即能免流轉。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眾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菩薩於此中,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
智慧覺,即圓照清淨覺相。成道亦無得者:圓覺是諸眾生清淨覺地平等本際,
成道時乃究竟證之,非由外來,非是始起,故云無得。

丙二  示差別行

丁一  示地上入佛地行──普賢章
此經注重在行,上章已示所觀之境,即應從境起行;自此以下十章,皆明修行
之事。普賢菩薩,行極廣大,首先代表發問,亦有深意。
戊一  長行
已一  啟請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
云何修行?
首句至而白佛言,敘啟請之儀,各章均同。大悲世尊以下,致啟請之辭。此節
先明啟請之大意,與上章不同者:上章乃欲知如來因地,究以何者為境界;此章則
係既聞上章說的圓覺清淨境界之後,欲知證此境界之方法,故云如何修行。且注重
在大乘之行,故特提出修大乘者為請,以下更詳申啟請之詞。

『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
,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
,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
令諸眾生永離諸幻』?
彼、指修大乘者,謂修大乘之人,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了知身心如空華,都是
幻的。但是修行無非從身、口、意三業而修,身心既幻,則所修之行,自然也都是
幻的,即是以幻的身心,還修於幻的行,豈不助長幻法耶?此其一。若謂修至無明
所起的幻性一切盡滅,謂之修行;則四大假合之身,固然洠в校戳鶋m緣影之心,
亦是洠в小<壬硇牟豢傻茫瑒t修行亦不可得,是修無可修,行無可行,即如幻之行
亦無從修。修行之說,既不成立,如何更說修行如幻,豈不徒托空言耶?此其二。
若是因此便不修行,也覺不對,即如眾生本來不修行,常在幻化中輪轉生死,也未
曾了知這是幻境,此心已墮在妄想之中,即使得聞身心如幻之言,必謂既是如幻,

更不用修,如此即不能解脫妄想而證圓覺?此其三。究應如何而能圓滿覺照清淨?
這是普賢菩薩發問的意思。願為以下,結束問意。因為普賢菩薩所問各節,都是替
那些已經了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地上菩薩代為設想,不必自己有此心疑,故云『
願為末世一切眾生』,此即饒益有情問。各章菩薩所問,均同此意。但欲圓滿覺照
清淨,即普賢菩薩亦尚須修行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此重具懇請之儀,各章均同。
己二  許說
爾時、世尊告普賢普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
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
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世尊許說,菩薩默聽,各章均同。及末世眾生下,應仿各章例加『諮詢如來』

四字,文意方足。如幻三昧者,菩薩已知身心一切是幻之理觀,而不廢如幻之事修
也。
已三  正說
庚一  總標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
滅,空性不壞。
此先總標。一切眾生身心諸相,皆是無明虛妄顛倒,故云種種幻化。圓覺妙心
,亦即眾生本具之真如法性,以如來乃能究竟顯發,故稱如來圓覺妙心。一切眾生
迷真起妄,故云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此雖云生,實無生處,不過猶如空華
,雖說從空而有,但空中無有實花生處。試觀幻華雖至滅盡,而空性不壞;以喻眾
生幻化雖滅,而圓覺妙心則不因之動轉。下更分析說明:
庚二  詳示

『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
,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
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
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
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意謂第一須知無明苟未永斷,總名幻心。眾生的這種幻心,還須依於幻的身心
修行,乃得除滅。至所有幻法除滅已盡,而覺心不動,如花滅而空不壞,此可釋『
云何以幻還修於幻』之疑。其次、在此幻裏,覺亦是幻;因為依幻來說覺,便不是
真覺,故亦名為幻。無論說有覺,說無覺,皆是對待之言,故猶未離於幻。所以要
到幻已盡滅,乃名為不動的真覺;在此未盡離幻之時,故可說修行如幻也。復次、
一切幻化虛妄境界,如四大、六塵等,都是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的,不能
因其虛妄,反謂不用修行,只是這幻相深細,須要體究。即如了知無明之幻,要想

遠離,便堅持這遠離幻境的心;但是因為存了這堅持遠離幻境之心,更進一步了知
此心亦復如幻,亦復應當遠離。譬如說萬法唯識,進一步則知唯識亦幻,在此不特
遠離幻境,幻境之心也是如幻,應當遠離。而遠離幻心之心,亦復如幻,亦當遠離
,故云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者:謂如尚有遠離遠離幻心的
心,仍為如幻,亦當遠離。如是重重深入,必至離無可離,乃為諸幻盡滅,故云得
無所離,即除諸幻。此等境界,乃地上菩薩才能實地領會,以重重離幻至於得無所
離,即入佛地矣。譬如下,設喻以明;火出、喻遣虛妄之幻境;木盡、喻除遣境之
幻心;灰飛、喻除心之幻亦離;煙滅、喻離幻至於澈底。雖喻止四重,而義歸究竟
。以幻修幻,如兩木之相因,故云亦復如是。諸幻已盡,即是圓滿覺性,故云不入
斷滅。
庚三  結答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

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此更結束前意以答結請。因為方便漸次,乃為一般知幻不能澈底、離幻不能究
竟之人而設;在大乘中頓機之人,理觀既真,事修無怠,是用不著的。是以佛說知
幻即離,不用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須別立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均指
大乘頓教之人,依此修行,乃能離幻成覺。故本章所示,為地上菩薩入佛地之行,
此段之言,尤非初心善薩所能承當也。
戊二  偈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普賢汝當知!一切諸眾生,無始幻無明,皆
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華,依空而有相,空華若復滅,虛空本不動。幻從諸
覺生,幻滅覺圓滿,覺心不動故。若彼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常應遠離幻,諸幻悉皆
離,如木中生火,木盡火還滅。覺則無漸次,方便亦如是』。

丁二  示地前入地上行──普眼章

文殊一章,約最上根人頓悟頓超,即無生死流轉。普賢一章,示修大乘者知幻
離幻,不作方便漸次,均見此經被機在頓之意。而前章如幻三昧,亦是地上菩薩之
行,初心難於遽修。普眼菩薩善能觀察眾生根性,悲憫新學,故有本章之問,即地
前菩薩入地上之行也。
戊一  長行
已一  啟請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維
?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
於是至而白佛言,具請儀。大悲世尊以下,致請辭。諸菩薩眾,及末世眾生不
言修大乘者,意在初心,是以固請修行漸次,并詳問云何思維、住持,及假說方便
。即謂新學菩薩,聞此圓覺境界,應如何思維觀察乃得純熟?如何安住受持而不為

一切環境轉移?復總問一句:如果於此圓覺境界未能開悟者,應作何種方便使之開
悟?即不但上根之人可悟,而中下之人亦可開悟之意。
『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維,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即於圓覺
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為我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