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智慧解,無方便慧俊弧R园闳舳蟹奖悖瑒t真空不空;行方便而有般若,
即妙有非有。在密宗學法上所顯金剛、佛母,亦即顯般若、方便不離義。如鳥飛空
,鳥喻方便,空喻般若。鳥無空不行,空無鳥等飛行,亦不顯空有無礙用。喻方便
無般若不行,般若無方便無用。
向說遠離我心不貪著自身,遠離無安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此三種法遠
離障菩提心應知。
三種皆障菩提心者:三乘菩提,皆須破我,若不離我心,則菩提不成。故我心
不但障二乘菩提,尤障大乘菩提心。若只離我而不安眾生,與大乘心亦不相合。若
假安樂眾生之名而行安己之實,尤不與大乘菩提心相應。故須離三障,方為大菩提
心。
向說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此三種心略一處,成就妙樂勝真心;應
知。
妙樂勝真心者,依涅槃經說,即大般涅槃。此大般涅槃,成就法身、般若、解
脫三德。三德不即不離,不偏不倚,即是妙樂勝真心。如此三心成就妙樂勝真心,
即是成就大涅槃心,即是無上菩提心,亦即是實相無相之佛果涅槃妙心。禪宗諸祖
心心相傳,即傳此心。正顯禪中有淨,淨中有禪,即禪而淨、即淨而禪也。
如是菩薩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能生清淨佛國土應知。
此總前以智慧、慈悲、方便等三攝歸智慧、方便二心;所遠離之心攝歸無障心
,無染清淨等三心攝歸勝真心。菩薩由如是等心能生淨國土者,以由菩薩依如是心
,證得清淨法界,成法性土;依法性土,成就自他受用報土,由報土而成變化淨土
,故曰能生清淨國土也。
丙四 結明五門
是名菩薩摩訶薩隨順五種法門所作隨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說,身業、口業、意業
、智業、方便智業,隨順法門故。復有五種門漸次成就五種功德應知。
由上觀成涅槃三德,成大菩薩,故曰:菩薩摩訶薩。自在、即自由義。前五門
中禮拜身業,讚嘆即口業,作願即是意業。觀察即智業;觀察中雖必有相應心心所
,而正能觀察唯屬於智慧故。迴向即方便智業,以無相無著,始能迴向,若無有智
何能無著!普通所稱業深障重,以為業是唯屬不善;然在事業與行業上講,業有善
、有不善,有有漏、有無漏,非全屬不善。如修淨土法門為修淨業,即屬善業。文
中復有二字,非謂除此五門之外另有五門,即謂依此五門、復有成就五種功德義也
。
何者五門?一者、近門,二者、大會眾門,三者、宅門,四者、屋門,五者、園
林撸虻亻T。此五種門,初四種門,成就入功德;第五門成就出功德門。
由前五門,復漸成就此五種功德者:禮拜即是身業,由此禮拜一次,即與極樂
相近一次,故由禮拜成就近門,即與極樂相近之門。將內心中之至展Ь粗谋硎
於語言之中,謂之讚歎。以稱名讚德必有音聲,由此音聲能令聞者獲利,而成大法
會眾。又吾人誦彌陀經,即有天人等眾同來聞法,同來護持,成大法會,故由讚嘆
能成大會眾門。作願修奢摩他,能令心念完全對向極樂世界,如是專念,定能往生
極樂宅中,故由作願成就宅門。觀察即由定生慧,由慧觀察極樂世界依正功德,如
人入屋,屋中諸物顯現眼前,明了觀察,故由觀察成就屋門。迴入娑婆等苦界,即
迴向義。如已入屋,復入園林作諸撸颍兽捪蜷T名成就園林撸虻亻T。前四成就
為入極樂世界功德;後一為出極樂世界功德。
入第一門者,以禮拜阿彌陀佛為生彼國故,得生安樂世界,是名入第一門。
以身禮拜蓮池會上佛及菩薩之因,即得往生彼國之果。於禮拜時,觀察依正功
德,願以此身命歸投極樂,思此禮拜之身著地時即已往生極樂。所謂一心歸命極樂
世界,即此義也。往生之義,若就意識而言,定中亦得往生。如彛竭h公,定中三
次得見極樂世界,不須捨此報身,始得往生。若就賴耶報體而言,賴耶普遍十方,
而眾生為業所障不能成就極樂報身;若修淨業,即得捨離煩惱業報之身,往受極樂
清淨報身。往生既由報身,故由身業禮拜之行,得生極樂之果。
入第二門者,以讚嘆阿彌陀佛,隨順名義稱如來名,依如來光明想修行故得入大
會眾數,是名入第二門。
讚嘆之中,最簡便者為稱如來名。如來名號,攝有種種功德,稱如來名即稱如
來真實功德。若誦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亦有稱揚之義,然不如稱名簡便。阿彌
陀佛此云無量光,稱揚阿彌陀佛即稱揚佛之光明無量。從佛光明能顯依正主伴法會
大眾自他差別之無量法眾,故由稱揚佛光無量,得入極樂世界大會眾數。有生極樂
不得入大會眾,乃由疑心念佛,雖生極樂、然有五百大劫不能入大會眾聽聞佛法。
依如來光明想修行者,依如來光明修行觀想,能令極樂世界功德莊嚴,於自心顯現
,起信樂心。
入第三門者,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摩他寂靜三昧行故,得入蓮華藏世界,
是名入第三門。
平時之心散亂浮泛,不能專一,見聞嗅覺知於色等五塵境上,流轉不息。若專
歸向極樂世界,將一切散亂心洗滌淨盡,即是一心。專念者,無論定心、散心,皆
是剎那生滅,不過在定心中,雖有生滅以緣一境相續而自不覺其生滅。散亂心剎那
生滅,有時間斷,如一剎那眼識緣色境生,二剎那耳識緣聲境生,使眼識間斷。若
能一心,則剎那無間,名為專念。一心專念、是奢摩他行,由奢摩他止息散亂雜心
,即得寂靜。所謂『知止而後定,定而後能靜』也。三昧、此云定,前之禮拜、讚
嘆是散心修,此之作願是定心修,故曰三昧行。由三昧行得入蓮花藏世界者,蓮花
藏世界即阿彌陀佛安樂世界。極樂世界是三昧境界,依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功德,一
心專念無間,成三昧行,則極樂之三昧境現前,故能入極樂世界之華藏世界。能入
蓮華藏世界,即入阿彌陀佛之實報莊嚴土──他受用土。常人修淨土,祇有禮拜、
讚嘆二門,若能修此作願門,即得入蓮華藏世界。若依九品往生而論,此即九品中
之上品上生,如龍樹等初地菩薩之往生淨土。
入第四門者,以專念觀察彼妙莊嚴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處受用種種法味樂,是
名入第四門。
觀是依止而起,前禮拜、讚嘆是止之資糧,若至加行精進,即正是止。於止前
多修禮拜、讚嘆,遠離魔難,則修止易成。觀須於止後方成,故曰以專念觀察。彼
處、即佛之功德莊嚴處。法味樂、即無上菩提覺法樂。
修淨土者,但依禮拜門修,雖得生變化淨土不聞佛法;依禮拜讚嘆二門修,生
變化淨土能入大會眾中見佛聞法;依禮拜、讚嘆、作願三門修,得入實報莊嚴他受
用土;依禮拜、讚嘆、作願、觀察四門修,能於受用淨土了知觀察,得真實受用。
如人入室,不能微細了知觀察,於室中物不得真實受用;若能詳細觀察了知即得隨
意自在受用。菩薩往生淨土,亦復如是。
前之作願,證入初地;此之觀察,即由初地漸次增進乃至證得圓滿菩提,受用
種種法味之樂。
出第五門,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眾生,亦應化身迴入生死園煩惱林中,撸蛏
通至教化地;以本願力迴向故,是名出第五門。
大乘菩提之心,須有普遍度脫一切眾生之心,否則無有求佛菩提之需要。如凡
夫求樂之心,修人天乘法──五戒、十善──即得受用人天之樂;二乘自了之心,
修二乘法──四諦、十二因緣──亦得自了,皆不須發大乘菩提之心。往生淨土法
門,是『大乘種姓界』──前偈頌中已詳言之,須發大乘菩提之心。既發大乘菩提
之心,本為入一切苦惱世界普度眾生,故菩薩修前四門後,必修第五回向。此回入
度生之迴向,須至上品上生之地上菩薩,方能做到。因為地上菩薩才有回入苦惱世
界,普度眾生之能力。若非上品上生之地上菩薩,住極樂中,聽聞佛法,祇可以自
所修功德,先作發願之迴向。
慈悲心即為公為眾之心,為無限量無邊際之公眾心,即大慈悲心。本此大慈悲
心而發願往生,既往生已,必修慈悲之行。如醫師學醫為人治病,若無病者可治,
醫師之功不顯。菩薩亦然,若不度眾生,所成之妙用不顯。雖有妙用,亦等於無。
故菩薩之報身,雖常住蓮華藏世界不動,必以應化身入生死園煩惱林中,令眾生速
斷煩惱,出生死苦,同生極樂,共證菩提。撸蛏裢ㄖ两袒卣撸讼喑傻溃笆
現凡夫二乘菩薩等,皆菩薩之撸蛏裢āI罒⿶乐畧@林,即菩薩之教化地。
菩薩入四種門,自利行成就應知;菩薩出第五門,利益他迴向行成就應知。
此結前四,成自利行;後一成利他行。然菩薩自利即是利他,以利他故成就自
利,非為自利而成自利。
菩薩如是修五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云無上正等正覺。修前五門,則自覺、覺他、覺行圓
滿而證圓滿菩提。云速得者,就第一近門而論,較流轉生死者,已為迅速。若至四
門、五門,不但速得,且是即得。故修淨行者,於此五門當勤修習,速成佛果!(
雨曇記)(見海刊十七卷九期)
義 溃
法界論
──五年在普陀山作──
一、釋名 唯識論云:『法者軌持』,軌範物解,任持性相。按大宗地玄文本論
,又有三義:一、金區義,法界法印常恆不變,如彼區故。此兼軌持,即法自性。勝
鬘經云:有佛無佛性相常住,與茲同義。二、引導義,攝將行者令趣治路,如彼導故
。此同軌範物解之義,是指一切法教而言。三、能持義,善持自相而不失壞,如彼持
故。此同任持性相之義,是指一切法理而言。要之、梵語之達爾摩,乃是物德事理都
名,但舉曰法,攝一切盡。界者、因種也,族類也,分理也,本際也。依因種故,說
染淨界;依族類故,說拢步纾灰婪掷砉剩f四法界;依本際故,說真法界。就顯相
說,或全依四,或一二三;就具相說,相交徹故可全依四,譬如地界,其中亦具水、
火、風界及虛空界。合而論之,法者自相,比若個人;界者共相,比若人類。法界一
致,猶個人是人類之個人,人類是個人之類也。各住自相,對一一相有類不類,是差
別相;自類別相即是果相,對此果相有彼因相,此依俗諦分別如是。是法之界,依主
釋也。法即是界,持業釋也。有界之法,有財釋也,有法之界,亦有財釋。法界一言
,通此三釋。
二、出義 出法界義略分為十二對:一、安立諦非安立諦,二、自性性無自性性
,三、緣起非緣起,四、業報非業報,五、漏無漏,六、色無色,七、動業不動業,
八、純報不純報,九、善趣不善趣,十、變易無變易,十一、具德不具德,十二、究
竟非究竟。
云何安立諦法界?謂是現智可證,比智可說,得以言詮建立事理,開示眾生令得
悟入者也。此又分二:所謂自性性法界,無自性性法界。
云何自性性法界?分理決定,不可逾越者也。此又分二:所謂緣起法界,非緣起
法界。
云何緣起法界?佛陀界乃至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