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第9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功德為功德也。
文殊師利,此云妙吉祥。妙,乃諸法之實際,絕離名字言說思量分別。言思所及
,只在諸法粗相形式上;而無相無形式之諸法實相,一一皆不可思議。此不可思議諸
法實相之體,非根本無分別妙智莫能證。以妙智為前導,修一切自利利他之行,無不
吉祥。以不思議無分別妙智,證不思議無分別妙境;由不思議無分別妙境,發不思議

無分別妙智。以不思議無分別妙智,導不思議無分別妙行;因不思議無分別妙行,成
不思議無分別妙德;智德圓滿,得不思議無分別妙果,故曰妙吉祥。
佛與眾生皆人也。佛是康健矯強之人,眾生是病弱羸瘦之人。文殊師利是釋迦之
代表,故淨智無病。維摩是眾生之代表,故示相有疾。以佛性論,文殊、維摩平等平
等;眾生與佛亦復如是。代表佛之文殊,具妙智德;代表眾生之維摩,植眾善本。眾
生恆沙煩惱無邊功德總在心源,煩惱未淨,故維摩現身有病;功德本具,故維摩叽
神通。文殊以佛智加被眾生,使其煩惱頓空,功德頓發;故維摩初示有疾,及文殊入
室,而病不愈而愈。如眾生因佛智引發,恆沙煩惱若日照霜雪,自消滅於無形也。
世間眾生,何故而有病事發生?察其原因,究是何物?竟何所在?倘原因無物,
亦無處所,則其病之體性,本來空幻;能如實觀察,即為大智慧者。以故有文殊妙智
之光,自然消滅眾生之幻病也。
吾人看經,即是看病源發生之根本理由。凡世界一切煩惱苦痛之事,能明白佛經

中之意義,盡可自醫。如觀己病因身而有,然有身即有病,云何有時無病?當知有病
者由四大不眨汀?计洳徽{和之所以然,則之四大體性本不眨停瑘浴瘛湣樱
昇降各別。再進一步,此法界中何以有四大不眨停坑晌崛诵闹杏惺欠恰墼髦l動
力。故顯四大不眨椭F象,即有一種病之事實發生。然吾人之心何以不眨咳缃浿
說:因癡愛故,不了諸法本空,於是有我有人,是非愛憎,不眨南笃鹧伞K^問疾
者:問、即研究義。疾、即事實。因有此一回事實,故有此一回研究。主問賓答,賓
問主答,重重深入,忽於根本上得其解脫。維摩之疾,體性本空,因文殊之問而顯其
空空。一解脫故,無法不解脫,所謂了其一而萬事畢也。
文殊代表如來,維摩代表眾生。眾生沈洠ъ稛⿶乐撸S摩以大悲之力,和光同
塵,現身有疾,悲念於佛。佛身充滿於虛空,而恆處此菩提座,隨緣赴感,靡不周顯
於眾生前。故維摩悲,佛即慈應,飭文殊往;文殊即代表佛之慈心。以不思議妙智妙
德,應維摩代表眾生悲仰之眨笾菓蟊还实帽遣欢袘澜弧

維摩室空之相,乃示眾生真心之本相,法爾如是。文殊入室,乃證到眾生心佛不
二本來之實相。經言既入其室見其室空者,由清淨法界等流妙智,如實而證諸法本空
也。無諸所有者,緣生假有而非有也。獨寢一床者,真空不空,妙有非有,會契中道
也。然而一切眾生,各各有個獨寢一床之維摩詰,放光動地,雨花彌天,本來之實相
,豈獨文殊眼中所見一維摩乎!但以妄見執著,莫之能證!發動維摩、文殊之悲智,
維摩之所示,即文殊之所見;心佛眾生,本無差別也。
來無來相,見無見相,智悲、悲智,如如平等。文殊不僅所見室空,而維摩亦空
,乃至能見之文殊亦空;大地眾生,畢竟空無所有。故云:『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
見』。凡夫未空人我彼此之分別,則來有來相,去有去相。於本無來去之臁饔X性,
莫之能返。維摩大士如實相談無往來相,無能所見,理智不二,稱法界性。文殊承義
推演,謂已來則更不來。眾生妄執來有來相,則不得更來;文殊證來無來相,亦安有
來?有來相,無來相,二俱不可得來。來既如是,去亦復然。若來若去,徒有假名。

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故無來相可得;去無所至,故無去相可得。見來見去皆從
緣起,緣起性空,來去無跡。眾生有我相、人相,有依住處,故見來有所從,去有所
至。有來去相,因著人相、我相而有,若菩薩著我相、人相、來相、去相即非菩薩。
何以故?菩薩觀諸法皆空,四相俱寂,所以無來去相也。
凡可見者,如電光石火,已見更不可見。諸法無常,速於電火,剎那變滅,前後
不到,更無再現之理。然常人於曾見物而後更見者,究其實則一幌便過;今所重見者
,乃棖樱皦m之影子,重現此影子而已。何以故?宇宙萬物,剎那頓生,剎那頓滅。
真見相者,無有所見。正見時無有所見,生滅不停故;已見時無有所見,前剎那滅故
;未見時無有所見,後際未至故。空一切相,空一切見,來無來相,宛然而來;見無
見者,宛然而見!見相泯然,問答一如,開不二門,迥絕兩途。
癡愛眾生,迷理迷事。迷理執有我,迷事不知業感緣起。執有我而愛有我,昧業
感而愛諸法。菩薩證真如,獲根本無分別智而空我,發後得不思議智而空法。空我空

法,心行平等,故能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任呱锨笙禄岳H环鸱ù缺
與世法仁愛,有無區別耶?如孔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其仁心可謂廣
溥。至若耶穌之博愛,墨子之兼愛,何一非與佛法慈悲相等耶?此在一方面之觀察;
若全體審求,則世法之仁愛,萬非佛法慈悲之足擬。何者?世法仁愛,根本有我、有
人、有家庭、有社會、有國家、有世界之見;先由我而愛人,愛我家,我社會,我國
家,我人類世界。其愛由小而漸漸發展,擴充廣大,總跳不出我之範圍。進言之、因
有我故愛我身,他人乃至世界,故縱我制人乃至制世界。彼此各愛我身,互相縱制,
則鬥爭以之而起。故國與國爭,社會與社會鬥,家與家爭,個人與個人鬥,全世界盡
成一鬥爭之場。甚者至於自殺,無非因有我愛而起。眾善之宅,反為萬惡之藪!溯其
淵源,世法之所謂仁愛,以分別有我,不平等之心,故演出不平等之劇。雖言仁愛、
行仁愛,無非是顛倒分別,妄想執著。佛法慈悲,乃根本無我、無人、無家庭、無社
會、無國家、無世界之見。得無分別之智,任吡鞒龃蟠却蟊降绕毡椤K阅軡

我、濟人、濟家庭、濟社會、濟國家、濟世界。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實無一眾生
得滅度者;是為佛法中菩薩慈悲之根本。豈世法仁愛可以望其項背乎!
七  不二門品記
甲、釋法門  一、法之門:法非門,依此能通之法,通於所通之門,故曰法門。
略述四義:1。如依名字言句顯其中意義道理:能詮名字言句,顯所詮意義道理;意義
道理所詮之法,由名字言句能詮之門而得顯,此明所詮而言法門。2。由所顯明意義道
理,依之而如實修行:行由理起,理為行依。以所依如實之理為法,以能依如實之行
為門。此明能所依而言法門。3。依所修如實之行,引發無分別根本妙慧:依行引發正
慧,慧由行引,以能引發之行為門,所引發之慧為法。此明能所引發而言法門。4。依
般若正慧得親證真如:以能證之般若為門,所證之真如為法。此明能所證而言法門。
二、法即門:前來重重所談,依能一邊皆門也;依所一邊皆法也。如依名字言句
顯道理意義,由道理意義而發起修行,由行發智,因智證如,皆具能通所通之義。反

此例而言,亦可謂由親證真如而發智,因智而導行,有行必依理,顯理須言句文字;
故無一非法也,亦無一非門也。言法即門,言門即法。
乙、釋不二  欲了不二,先了其二,二若不了,云何說不二?一切法相,皆有對
待,有對待者,非不二也。如言假,則有實與之對;乃至有無、垢淨、拢病⒁蚬
依正、主伴、生佛,莫不皆然。總而言之,凡為思想言語文字聲色,均非不二,不離
於相對待故也。設言是真,轉面即有非真與之對。待顯其真,即遮其非真,是真則非
非真。假使無是非相對立言,是真者奚啻諦無言?故說者、聞者,均不踰是非之埒也。
今所言不二者,絕是非對待。並不因有對待外,而立絕待為不二;若立絕待為不二而
謂非對待者,是亦百步五十步耳。如言一則有非一在,若立絕對即非絕對在;而所立
之絕對,恰與非絕對相待;雖言絕對,依然是二。然則必如何方為不二?不二者、不
過不二而已,非唯一也,非非唯一也。所謂絕是非,離分別,超言逾思。
丙、釋不二法門  一、不二法之門:要通不二法之理,須以不二法言句文聲為門

;欲修不二法之行,宜依不二法之理為門;要引發不二法之智,須依不二法之行為門
;欲證不二法之真如,宜依不二法之妙智為門。二、不二即法門。一切法皆門也,無
法而非門。一切門皆法,即無門而非法。深一層言:一切法門皆不二也,一切不二皆
法門也;一切門皆不二法也;一切法皆不二門也。不二也,法門也,皆迥絕言思,本
來不二!語欲言而辭喪,心欲思而懀鲆病
聞聲見色,一切諸法之相,各有五種:所謂自相、共相、差別相、因相、果相。
何為自相?非比量智知,非分別識識,即諸法實相。何為共相?眼見、耳聞、鼻嗅、
舌嘗、身樱⒁夥謩e,比量所知,即諸法之假相。如眼見白色,心起白想,不起非白
想;但是心想之白,非眼識現所親見之白,惟是白之意義。然心想之意義,非見白方
生,早儲心想間,故眼一見白,心想便發白之意義。故言心想之白,非親見之白。況
意義之白,概括十方三際之所有白色,屏絕一切之非白色;故意義之白,是心上共通
之緣影,非白之自體,是曰共相。然當親所見眼識現量之白,不落言思。凡言說所及

、思想所到,均是共相。於言思上,求白之自體,終不可得。諸法實體自相,離言思
相,故假智假詮不得諸法之自相。凡夫、二乘不明此理,於見聞覺知共相境上,執為
實法。迷真逐假,故有對待是非,亦名為二法。故凡見聞覺知之境,皆是意義思想上
諸法之共相。如承前言意義之白色,括諸法之白在內,不外哲學上所謂『概念』。然
有肯定白,必有否定非白,由否定非白,而顯肯定之白。如因明三支量上,立同喻異
喻:同喻即是肯定,異喻即由否定異喻一面,反顯肯定之同喻,以成立其前二支。是
知共相法,任若何善巧之言思,以由分別心等流而出,總是二相,非不二相。知得共
相是二,二相本空非有,由二而入不二,即於共相上得自相;非於共相外另覓自相,
所謂二即不二。差別相者:凡夫之人,於意義法上,起大小好醜之想相;如此白非彼
白等。良由昧諸法自相,於共相執實。於是是是非非執著生焉。於意義上,何啻執龜
毛之重輕,執兔角之長短!何謂因相?妄度諸法之由來,如言龜毛、兔角,因何而生
。何謂果相?妄度諸法之實相,如於龜毛兔角,因昔有所因,今有所果也。五種相,

言思所及者四,即共相等。言思所不及者一,即是自相。法法實體,絕言絕思,亡知
亡照,豈有一相?豈有非一相?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