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第9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佛亦如是。餘解同前從略。
己九 恆順眾生
『復次、善男子!言恆順眾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
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
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
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
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
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願而轉。種
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
作為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闇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
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
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

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
正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
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
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  
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
能成就供養如來。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
;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何等眾生,即經所說之種種是。剎海即世界海。世界無量差別,其中眾生之差
別更無量:一、生類不同,二、住處不同,以及其餘種種不同。無足如蛇類、蚓類
,二足如人、禽類,四足獸類,多足蟲類。無想、指無想天,非有想非無想、指非
想非非想處天。平等饒益一切眾生,廣顯菩薩以大悲心起行。大悲與世間慈善不同

:世間慈善,係出有餘而濟人之不足,其本身與痛苦隔開,心中且有尊己卑人觀念
,即無悲心,即不平等。故僅得人天善果。佛菩薩身,為濟世度生而示現,不為自
己,故曰同體大悲。於被濟度者,并無輕視心,等於供養父母、師長乃至如佛,故
曰平等饒益。我皆於彼隨順而轉以下,皆釋隨順眾生相。何以故下,分二:初順佛
心,次顯增大悲心。二乘只求自身解脫,即非大悲心;菩薩為解脫一切眾生苦惱,
拔濟沈淪苦海之眾生而起大悲。有大悲心方能發起菩提心,所謂菩提心為因,大悲
心為根本。
次何以故下,分三:初法,次喻,又次法喻合。譬如下為喻,生死曠野下為法
喻合。龍樹、無著等菩薩,均有修大悲心法。不然,則發二乘自了生死之解脫心,
不能成大果也。金剛經云:如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亦明此義
。不見能度眾生之我,不見眾生為我所度;以平等心饒益一切眾生,皆視為如幻如
化而不著,此為大乘不共之大悲般若門。般若共三乘,大悲心不共。餘同前釋。

己十 普皆迴向
『復次、善男子!言普皆迴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悉皆迴向盡法界
虛空界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
成就。關椋б磺兄T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
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菩薩如是所修
迴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迴向,無有窮盡。念念相
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求大菩提,布施眾生,皆為回向意。此總結以上所修大願功德,均無為己心也
。悉皆迴轉而向眾生,故無取著。一切布施於眾生,即四無量中之捨;著即有限量
,便不廣大。又有我即有取,有我所即有側重,側重即落巢臼。菩薩觀法性本空,
法性平等;既不見有我,亦無所取著。迴向分三:即迴向無上菩提,迴向真如法性
,迴向一切眾生。此雖單指迴向眾生,而其迴向眾生之願,無邊際,無限量,便是

迴向法性真如;迴向眾生,悉得解脫,成大菩提,便是迴向無上菩提;故亦通於前
二。以此功德之威神力為勝增上緣,能使眾生離惡向善。修十善等為人天正路,修
出世善業為涅槃正路。代受重苦,非僅為眾生安樂,乃使皆有機會趨向學佛。    
丁四 結願令知
『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
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是
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
十願俱發曰具足,十願充足曰圓滿。欲成就普賢行,須滿足普賢願;依願起行
,願始充足。由十信以上,應常修此十大願。依此十願故一切菩薩行自起,故能成
就三事:即一、成熟一切眾生,二、隨順無上正等菩提,三、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
海。
丙二 顯經功德

丁一 校量聞經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
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
菩薩,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
,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乃至優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文略分三:即供具妙,布施廣,時劫長,均不及聞此願功德。此十大願,凡能
成就無上菩提之一切願均攝其中,故曰願王。發此願時,一切佛功德即總持於心,
故曰願王。
丁二 顯餘眾行德
戊一 別明眾行
『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滅除五無間
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銷除。一切魔

軍、夜叉、羅剎,若鳩槃茶、若毗舍闍、若部多等,飲血啗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
或時發心,親近守護。
受、領受。持、憶持。讀、面讀。誦、背誦。以及聽講,為人解說,以經布施
等,故曰乃至。無間,本受惡果時阿鼻地獄名。以五逆業,必墮此獄,故名。身心
等苦,均屬於報障者。魔羅等,為惡濁世間中之惡眾生,能害他眾生。具名魔羅,
譯言殺害者,能障害出世善根故,夜叉又名藥叉,有威力鬼。鳩槃茶,醜陋鬼也。
毗舍闍,噉精氣鬼也。遠離即得安寧,社會多數人失了人天善法,其共業精神上先
行不安,惡鬼神等因而得勢,擾害眾生,使人群激亂;以佛經威力令鬼神等安,故
人心亦安也。
戊二 廣顯眾德
己一 通明五果
庚一 舉一行

『是故若人誦此願者:
此舉一行,以下分五。
庚二 彰五果
辛一 增上果
『行於世間智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歎,一切人天皆應
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
行、指作事。雲翳障月。無有雲翳,即表修持此願,不為其他一切所障;能勝 
出一切世界之上,故曰增上果。
辛二 等流果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
,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此節言依普賢願得果,其成就同普賢菩薩。修普賢願,必成就普賢身──往生

極樂亦具微妙色身──故為等流果。不久、非指短時間。十願成就,則信心不退,
雖須經過二或三阿僧祇劫;既有時間可計,決定可得佛果,故曰不久。
辛三 異熟果
『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
此三句明異熟果。以願力故,不生惡趣。在善趣中,不生邊地下賤。必生家世
清白,具有道德,方有力量可以宏法利生,如釋迦牟尼佛之選種姓父母。異熟者,
異類而熟。無漏善本不生無記之異熟果,以願力故,可作一種資助。即以無漏善願
資助此發願人之舊有漏種,得一種更優勝之業果也。
辛四 士用果
『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
士指人,從人作事所發之作用曰士用。永不墮惡趣,故曰破壞。正念勝解,不
為外道所搖動,而能摧之曰制伏。

辛五 離繫果
『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堪受眾生一切供養。
煩惱發惡業而成諸苦果;不作惡業,自離苦果。欲不作惡業,須除貪、瞋、癡
等煩惱。願力之威力甚大,能摧伏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解脫煩惱,同於阿羅
漢──譯音應供──故堪受眾生供養。
己二 別明淨土
庚一 顯法功能
『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
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
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切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此顯往生,不用另修他法,常誦此經、發此願,即得往生也。得報由於引招總
報之業,此業或善或惡,其力甚強。此業種攝植第八識種子,到成熟時,由此業種 

,引第八識種起現行,受一期之報身曰命。命即此業種現行之勢力分限,命之長短
,猶箭受彈力出發之遠近。力盡箭墮,亦猶業盡命斷,故此業力之勢限曰命根。力
未盡,箭不落,業未盡,命不捨。命終者,報盡也。臨、將近也。此剎那中,一生
所行或善或惡,都在心上湧現;善現則生歡喜,惡現則生恐怖憂苦。最後一剎那心
現起之時,善則牽引趣生善地,惡則趣入惡地,出世淨業則生淨土。此時、萬般將
不去,惟有業隨行。
發此願者,依此願力,最後剎那,必然現前。凡人臨終時,第一剎那捨本有。
第二剎那落於悶絕無心位,即死有。第三剎那即依善惡業得中陰身,即中有。捨本
有,即五蘊報身解散,死有入悶絕位。中陰身並非俗所謂臁辏穗S後有所應受報
而現之過渡身。但此時後報未生起,易可轉移;若此時為之作福,可得轉善也。即
至最後捨本有時,願能貫澈前中後三剎那而現起,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故曰於一切
時引導其前。經文一剎那時,指第三剎那願力現起時。

中國通行淨土經論,專明依阿彌陀佛願力而得往生極樂淨土。其實淨土不但極
樂,如藥師經所說之藥師淨土,維摩詰經之阿■佛淨土,彌勒上生經之兜率內院淨
土,均淨土也。欲往生各種淨土,須各修其往生之各種因行。此經不說往生華藏世
界而說往生極樂淨土者,依經考之,有二重意義:
第一義:從許多經論觀察之,知極樂淨土為初地菩薩所見之淨土──梵網經千
佛台上所現之淨土,為二地菩薩所見之淨土。佛之究竟淨土──即自受用身土──
圓滿圓滿,周遍周遍,畢竟無相可現,無法可說,惟佛與佛乃能知之。其有名相可
表現者,皆如來為菩薩所現──即一切可以由身土之相表現者,乃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